亂世的五代十國因為王朝更替十分快速,因此戰(zhàn)亂使得五代十國的正史記載很少,也有專家猜測可能是每個朝代的更替從而導(dǎo)致那個時期史書記載十分混亂的局面。五代指的是當(dāng)時中原地區(qū)的最為主要的國家,他們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主線,他們分別就是南梁、后唐、后漢、后晉、后周,而十國也是當(dāng)時存世的十個小國。后周之后趙匡胤取代了柴家的王朝,從而建立起了宋朝,從此宋朝開始了統(tǒng)一戰(zhàn)爭。
在宋朝統(tǒng)一中原的征程中,最后一個被滅的國家就是北漢,北漢的最后的君王就是劉繼元。后周柴榮繼承了姨父郭威的帝位之后,柴榮就開始帶領(lǐng)大軍吞并各種藩鎮(zhèn),因為柴榮的戰(zhàn)略十分機智,所以柴榮很快就平定了許多藩鎮(zhèn),就當(dāng)各界都以為柴榮即將擊敗了各地藩鎮(zhèn)統(tǒng)一天下的時候,柴榮卻因病而去世了。柴榮去世后,幼主被擁立為帝,可是柴榮卻萬萬沒想到,他臨終前的托孤,卻是給了趙匡胤絕對的兵權(quán)。
不久之后,趙匡胤在利用詭計,讓當(dāng)朝宰相以為是契丹外敵來襲,因此匆忙派遣趙匡胤出兵抵抗。誰曾想這招卻是趙匡胤的調(diào)兵之計,等待趙匡胤帶兵到陳橋之后,他立即命令下屬擁立自己為君主。后來趙匡胤帶領(lǐng)軍隊攻下了柴家的京都,柴榮后裔也是十分識趣,他主動提出了讓位,從此趙匡胤建立起了宋朝。而宋軍也開始統(tǒng)一之戰(zhàn),這時十國中多數(shù)王朝被先后攻下,就剩下了南漢、北漢、南唐與吳越四個王朝,可是南唐、吳越這兩個王朝卻因害怕宋軍,在宋軍壓境之際,他們立即向宋朝稱臣。
因此十國只剩下南漢與北漢了,北漢的帝王劉承均因為擔(dān)憂宋軍來襲,他面對國家日漸衰敗的局勢十分擔(dān)憂,后來劉承均還得了病。國家的局勢一日不如一日,面對如此的困境,可是劉承均卻毫無施展的能力,宋軍壓境,他的病情突然加重,最終不治而亡。劉承均去世后,他的長子劉繼元年紀(jì)尚幼,因此他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劉繼恩,可是劉繼恩的繼位卻沒有挽救北漢。北漢的國勢還是一直在走向衰退,后來劉繼恩被仇家所殺,因此劉繼元繼承了帝位。
劉繼元是一個殘暴的君王,他上位之后先后除掉了朝廷上許多皇家親戚與官員,可是他卻是一個聰明的君主。當(dāng)他知道自己不敵宋軍的時候,他選擇投靠了契丹以達(dá)到與宋軍抗衡,當(dāng)時趙匡胤親征大軍攻打北漢,可是北漢的軍隊卻堅守不戰(zhàn),因此宋軍也跟北漢打起了消耗戰(zhàn)。后來因為宋軍攻打北漢是夏天,天熱多雨,而宋軍軍營中許多將士都出現(xiàn)了水土不服,許多將士都因此無力對戰(zhàn),最終趙匡胤選擇了退兵。
劉繼元因此錯信宦官,從而殺掉了北漢的大將李隱、宰相郭無為等人,從此北漢的局勢更加不容樂觀。趙光義登基后不久,他帶領(lǐng)宋軍再一次討伐北漢,此次劉繼元再一次向契丹請求援助,可是契丹援兵敢進(jìn)入北漢國境就遭到了宋軍的埋伏,最終契丹的援兵不敢再前進(jìn)一步。而劉繼元知道自己如果不投降必然會被宋軍所滅,因此在孤軍無援的情況下劉繼元選擇了向宋軍投降,趙光義接受了劉繼元的投誠,后劉繼元被接送到京城居住,從此劉繼元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五代十國并非指一個朝代,而是指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quán)。十國指五代之外相繼出現(xiàn)的十個割據(jù)政權(quán):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北漢,統(tǒng)稱十國。關(guān)于五代十國的年限,一說為:北宋滅亡北漢時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說為,五代十國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個紛亂割據(jù)的時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則是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等十國割據(jù)??傊?,這是社會動蕩,戰(zhàn)亂不斷,后被趙匡胤統(tǒng)一,建立宋朝.
最仁慈的是明孝宗朱祐樘(他統(tǒng)治期間連錦衣衛(wèi)都變得仁慈了);
最殘暴的,殘酷對待知識分子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好大喜功,熱衷工程而不顧人民死活的——秦始皇(修長城),隋煬帝楊廣(修大運河),對被征服者最殘酷的——元太祖鐵木真及世祖忽必烈(元軍常常屠城),對待官員最殘酷的——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大案),和他的兒子朱棣(滅十族)
最正派的是明孝宗朱祐樘,少年時期為求生存謹(jǐn)小慎微,登基后勤于政事,十八年統(tǒng)治之中沒有什么失德之行,嚴(yán)于律己,寬以待人。終生一夫一妻。
最荒淫的是——商紂王(酒池肉林)。
人品最好的——漢惠帝劉盈;朱允文,叔叔造反,他下令不許傷害;統(tǒng)治四年期間,沒什么不良記錄。明孝宗朱祐樘也很好。
人品最差的——朱棣,造反起家,濫殺前朝忠臣,滅方孝孺十族,大殺后宮嬪妃,任用奸臣借刀殺人。但他是個好皇帝。
希望能夠幫到你~
五代(907年—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quán)
923年 李存勖滅后梁,建立后唐
936年 石敬瑭滅后唐,建立后晉,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
946年 契丹滅后晉
947年 契丹改國號為遼。劉知遠(yuǎn)稱帝,建立后漢
951年 郭威稱帝,建立后周,后漢亡
954年 高平之戰(zhàn),周世宗大敗北漢
959年 周世宗死
五代十國
(907年-960年)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再一次進(jìn)入了大割據(jù)時代。在北方廣大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的結(jié)果是先后出現(xiàn)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又陸續(xù)并存過九個較小的割據(jù)政權(quán),即: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后蜀、南漢、南平及閩等九國;北方河?xùn)|地區(qū)則有北漢勢力。史稱:“五代十國”。后唐末年,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獻(xiàn)給契丹,對中原北部邊防造成極大的威脅。
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tǒng)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jīng)濟、文化受到頗大影響。但在周世宗時,采取了許多改革措施,發(fā)動了北伐戰(zhàn)爭,為北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
五代十國年代表
后梁/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01.htm
后唐/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02.htm
后晉/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03.htm
后漢/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04.htm
后周/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05.htm
吳/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06.htm
南唐/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07.htm
吳越/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08.htm
楚/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09.htm
北漢/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10.htm
南漢/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11.htm
前蜀/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12.htm
后蜀/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13.htm
南平(荊南)/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14.htm
閩/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8015.htm
907年后梁開平元年 四月,朱溫逼哀帝禪讓,自即帝位,改名朱晃,是為后梁太祖朱晃,改國號為梁,史稱后梁,都開封。唐朝亡 后梁封馬殷為楚王;錢鏐為吳越王。任高季興為荊南節(jié)度使 契丹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八部 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909年后梁開平三年 后梁遷都洛陽。封王審知為閩王
912年后梁乾化二年 六月,朱溫次子友珪殺朱溫自立
913年后梁乾化三年 二月,朱溫第三子友貞發(fā)動政變,友珪自殺,友貞即位,是為末帝。復(fù)都開封
916年后梁貞明二年 契丹首領(lǐng)耶律阿保機稱帝,是為遼太祖耶律億,建契丹國
918年后梁貞明四年 劉巖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920年后梁貞明六年 契丹神冊五年 后梁陳州人毋乙、董乙起義,數(shù)月后失敗 遼太祖頒行契丹文字
921年契丹神冊六年 五月,遼太祖定法律,正班爵
923年后唐同光元年 晉王李存勗稱帝于魏州,是為后唐莊宗李存勗,國號唐,史稱后唐。十月,莊宗攻入開封,后梁末帝自殺,后梁亡。冬,后唐都洛陽
925年后唐同光三年 后唐滅前蜀,以孟知祥為西川節(jié)度使
926年后唐同光四年 契丹天顯元年 正月,孟知祥入成都 十月,王延翰稱王,建閩,仍稱臣于后唐 渤海為契丹所滅 七月,阿保機死,次子德光即位,是為遼太宗耶律德光
930年后唐長興元年 后唐并鹽鐵、戶部、度支三使為三司使一職
932年后唐長興三年 后唐令國子監(jiān)依西京石經(jīng)本校定九經(jīng),雕版印制,官府大規(guī)??虝源耸?
934年后唐應(yīng)順元年 孟知祥稱帝,國號蜀,史稱后蜀,都成都
936年后唐清泰三年 夏,河?xùn)|節(jié)度使石敬瑭上表,以幽薊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援助,叛后唐。九月,契丹軍南下,大敗后唐軍。十一月,遼太宗冊封石敬瑭為帝,國號晉,史稱后晉。閏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陽,末帝從珂自殺,后唐亡
937年后晉天福二年 后晉遷都開封 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即帝位,國號大齊
938年后晉天福三年 契丹會同元年 徐知誥改名李升,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與契丹 遼太宗詔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南京為東京
942年后晉天福七年 后晉高祖石敬瑭卒,侄石重貴繼位,史稱出帝或少帝
945年后晉開運二年 南唐滅閩
946年后晉開運三年 十二月,遼兵攻下開封,俘后晉帝石重貴北遷,后晉亡
947年后晉開運四年 遼天祿元年 二月,河?xùn)|節(jié)度使劉知遠(yuǎn)稱帝于太原。六月,復(fù)都開封,國號漢,史稱后漢 正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入汴京,改國號遼,四月,遼太宗北返,至欒城卒。耶律倍子阮即位鎮(zhèn)陽,是為世宗
948年后漢乾佑元年 正月,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卒,子承佑繼位,是為隱帝
950年后漢乾佑三年 郭威自鄴城起兵,攻入開封,隱帝被殺,后漢亡
951年后周廣順元年 正月,郭威稱帝于開封,是為后周太祖郭威,國號周,史稱后周 劉知遠(yuǎn)弟劉崇稱帝于太原,改名旻,國號漢,史稱北漢 南唐滅楚
954年后周顯德元年 正月,后周太祖郭威卒,養(yǎng)子柴榮繼位,是為后周世宗柴榮 十月,世宗大閱禁軍,置殿前軍,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統(tǒng)之
955年后周顯德二年 世宗下令廢佛寺三萬余所,僧尼括為編戶,銷銅佛像,鑄為錢幣。后周敗后蜀,得秦、階、成、鳳四州
957年后周顯德四年 世宗令大臣匯編律令為《大周刑統(tǒng)》
958年后周顯德五年 南唐主李璟獻(xiàn)江北、淮南十四州于后周,稱臣,去年號
959年后周顯德六年 后周世宗趁遼內(nèi)亂,親征,取瀛、莫、易三州及瓦橋、益津、淤口三關(guān)
960年后周顯德七年 正月,陳橋兵變,擁立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是為宋太祖趙匡胤,國號宋,廢恭帝,后周亡
五代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后梁〕 太祖 │ 907 │ 912 │
├——————————┼———————┼———————┤
│ 末帝 │ 913 │ 923 │
├——————————┼———————┼———————┤
│〔后唐〕 莊宗 │ 923 │ 925 │
├——————————┼———————┼———————┤
│ 明宗 │ 925 │ 933 │
├——————————┼———————┼———————┤
│ 閔帝 │ 933 │ 934 │
├——————————┼———————┼———————┤
│ 廢帝 │ 934 │ 936 │
├——————————┼———————┼———————┤
│〔后晉〕 高祖 │ 936 │ 942 │
├——————————┼———————┼———————┤
│ 出帝 │ 942 │ 946 │
├——————————┼———————┼———————┤
│〔后漢〕 高祖 │ 947 │ 947 │
├——————————┼———————┼———————┤
│ 隱帝 │ 948 │ 950 │
├——————————┼———————┼———————┤
│〔后周〕 太祖 │ 951 │ 954 │
├——————————┼———————┼———————┤
│ 世宗 │ 954 │ 959 │
├——————————┼———————┼———————┤
│ 恭帝 │ 959 │ 959 │
└——————————┴———————┴———————┘
國名 創(chuàng)建者 公元年代 都城 滅其國(朝)者 后梁 朱溫 907-923 洛陽、開封 后唐 后唐 李存勖 923-936 洛陽 后晉 后晉 石敬瑭 936-946 洛陽、開封 后漢 后漢 劉知遠(yuǎn) 947-950 開封 后周 后周 郭威 951-960 開封 宋 吳 楊行密 902-937 揚州 南唐 南唐 徐知誥 937-975 揚州、金陵 宋 吳越 錢镠 907-978 杭州 宋 楚 馬殷 927-951 長沙 南唐 閩 王審知 909-945 福州 南唐 南漢 劉壟 917-971 廣州 宋前 蜀 王建 907-925 成都 后唐 后蜀 孟知祥 934-965 成都 宋 荊南南平 高季興 924-963 江陵 宋 北漢 劉景 951-979
五代后漢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知遠(yuǎn)死后,漢隱帝即位。隱帝即位幾年以后,對于幾個執(zhí)政的顧命大臣感到不滿,皇帝的寵臣也乘機在隱帝面前進(jìn)言,要誅殺這幾個大臣。隱帝于是不顧太后的勸阻,在后漢乾三年,趁大臣朝見的機會,伏兵殺死了楊斌、史弘肇、王章。然后宣布這幾個大臣意圖謀反,又派使者率領(lǐng)人馬搜捕幾個大臣的親戚朋友,進(jìn)行屠殺。郭威也是顧命大臣,當(dāng)時任樞密使兼侍中,統(tǒng)帥大軍坐鎮(zhèn)鄴都防御契丹。隱帝派人將郭威在大梁的家人全部殺死,連嬰孩也不放過。又派密使向軍中將領(lǐng)傳旨,要他們誅殺郭威。但是消息走漏,郭威率領(lǐng)大軍回師大梁,興兵問罪。由于隱帝此事處置失當(dāng),使得大部分將領(lǐng)對郭威等人的遭遇都很同情,所以一路上的守將都望風(fēng)迎降。郭威很順利地挺進(jìn)都大梁外圍。隱帝再次不顧太后的勸阻,執(zhí)意親自統(tǒng)帥人馬和郭威交戰(zhàn)。結(jié)果前鋒慕容彥超失利,大多數(shù)將領(lǐng)率領(lǐng)軍隊投降。隱帝倉皇逃走,路上被追兵殺死。國不可一日無主,太后及大臣商議打算立漢高祖的義子,后漢河?xùn)|節(jié)度使劉崇的兒子,武寧節(jié)度使劉斌為皇帝。然而郭威起兵人都,弒君作亂,無論是有多大的委屈,這個罪名也無法洗脫了,于是趁朝廷派他防御契丹的機會,在澶州上演了黃袍加身的鬧劇,由部下?lián)泶魉?dāng)了皇帝。而劉斌已經(jīng)到達(dá)宋州,就被郭威的部將派人囚禁。郭威人大梁稱帝,改國號為周,郭威就是后周的太祖皇帝。郭威在宋州將劉斌殺死。
后漢的河?xùn)|節(jié)度使劉崇接到劉斌被殺的消息。便即皇帝位于晉陽,仍用國號漢,也就是歷史上的北漢。北漢皇帝一即位,立刻派使者向契丹稱臣求援。后周廣順元年十月,契丹發(fā)兵五萬和北漢聯(lián)軍南下,圍攻晉州。后周守將頑強抵抗。年底,后周的援軍逼近,契丹軍先撤退,北漢軍隊撤退不及,遭到追擊,損失很大。
這一戰(zhàn),使得北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不敢南下。三年后,郭威死,其義子柴榮即位,就是周世宗。后周顯德元年,北漢主得知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立刻請兵于契丹。契丹派武定節(jié)度使、政事令楊袞率領(lǐng)萬余騎兵和北漢會師晉陽,北漢主親自統(tǒng)帥三萬人馬,和契丹合兵南下。后周昭寧節(jié)度使李筠派部將穆令均率領(lǐng)兩千人馬迎擊北漢軍隊,自己率領(lǐng)主力在后面扎營。北漢前鋒都指揮使武寧節(jié)度使張元徽設(shè)下埋伏。自己佯敗誘敵。結(jié)果穆令均中伏被殺,士卒折損了上千。李筠退回潞州。
憑城固守。周世宗得到稟報,打算親自出征。但是大臣們都認(rèn)為:北漢主自晉州慘敗以后,必不敢再親自出征。而皇帝剛剛即位,人心還未穩(wěn)定,不宜親征,應(yīng)該派下面的將帥去抵御。但是周世宗有自己的看法,他認(rèn)為:劉崇趁我國大喪來進(jìn)攻,必輕視我年少沒有經(jīng)驗,一定會親自前來,想一舉吞并我國。我不能不親自出征。宰相馮道與周世宗反復(fù)爭執(zhí)。
周世宗以唐太宗自比,而馮道不以為然。周世宗下定決心親征,于是從大梁統(tǒng)帥禁軍出發(fā)。在途中,禁軍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派人向周世宗進(jìn)言,勸阻親征。周世宗大怒,將趙晁囚禁在懷州。北漢主不知道周世宗敢親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堅固,一時難以攻取,就越過潞州不攻,直取大梁。北漢兵的前鋒與后周軍在高平以南相遇,被周軍擊退。周世宗怕北漢軍撤退,加緊前進(jìn)。北漢主在巴公原排開陣勢準(zhǔn)備迎擊。自己親自率領(lǐng)中軍,張元徽率軍在東,楊袞率契丹騎兵在西,軍容極盛。后周軍前鋒前進(jìn)過快,河陽節(jié)度使劉詞率領(lǐng)的后軍被落在后面。面對這種敵眾我寡的局面,周軍的將士難免懷有畏懼心理。而周世宗反而更加鎮(zhèn)定,堅定可克敵的決心。他命令白重贊與侍衛(wèi)馬軍都虞侯李重進(jìn)統(tǒng)率左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統(tǒng)率右軍在東,向訓(xùn)、史彥超率領(lǐng)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lǐng)禁軍護(hù)衛(wèi)皇帝。周世宗自己也全身披掛,自己跨馬到陣前督戰(zhàn)。雙方都嚴(yán)陣以待,大戰(zhàn)就要開始了。
北漢主看到后周人馬不多,認(rèn)為不用契丹的人馬也可以擊敗周軍,他對手下的將領(lǐng)說:“我用漢軍就可以擊敗周軍,哪用得著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舉擊敗周國。
還要讓契丹人看看我們漢軍的厲害。”北漢的將領(lǐng)們也都表示同意。楊袞在陣前觀察了后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對北漢主說:“周軍是強敵,不可貿(mào)然進(jìn)攻?!北睗h主不以為然地說:“機不可失,將軍就不要再說了,且看我來破敵?!睏钚柍聊耍耄业挂纯茨惚睗h怎么破敵。當(dāng)時東北風(fēng)很大,突然又轉(zhuǎn)為南風(fēng)。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監(jiān)李義向北漢主進(jìn)言,勸北漢主出擊。樞密直學(xué)士王得中認(rèn)為風(fēng)勢不利,不宜出擊,北漢主不聽,命東軍先進(jìn)攻,張元徽親自率領(lǐng)千余精騎沖擊后周的右軍。后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zhàn)心理,交戰(zhàn)不久,看到北漢軍來勢很猛,抵擋不住,就率領(lǐng)騎兵率先逃走。后周右軍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
周世宗看到戰(zhàn)事緊急,后周軍瀕臨潰敗的邊緣,親自率領(lǐng)左右的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zhàn)。宋太祖趙匡胤當(dāng)時還是后周禁軍將領(lǐng),他先招呼同伴向前沖鋒,又請張永德率軍從左翼出擊,自己率軍從右翼出擊。張永德同意,兩人各率領(lǐng)兩千人馬隨周世宗出擊。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zhàn),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戰(zhàn),無不以一當(dāng)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nèi)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jìn)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shù)十?dāng)耻?,后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lǐng)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主知道周世宗親自出戰(zhàn),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乘勝進(jìn)攻。
張元徽前進(jìn),戰(zhàn)馬被射倒,被后周軍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漢軍士氣低落,后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fēng),猛烈進(jìn)攻,北漢軍大敗。雖然北漢主親自揮舞旗幟,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漢軍的潰敗。楊袞看到后周軍如此驍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漢主不聽他的勸告,先率領(lǐng)契丹騎兵撤退了。從戰(zhàn)場上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lǐng)潰軍一路搶劫輜重,散布謠言,并且企圖阻止后軍劉詞的前進(jìn)。劉詞不聽,率軍前進(jìn),在黃昏時與前軍會合,當(dāng)時北漢兵尚有兵萬余人,隔山澗布陣,企圖抵抗。后周軍得到增援,又發(fā)起猛攻,北漢軍崩潰了,王延嗣被殺,后周軍一路追殺到高平,北漢兵僵尸布滿山谷,丟棄的軍資器械到處都是,另有數(shù)千北漢兵投降。北漢主僅僅率領(lǐng)百余騎兵狼狽脫逃。高平大戰(zhàn),后周軍取得全勝。
高平戰(zhàn)后,周世宗將樊愛能、何徽及其所部軍使以上七十余名將校斬首,以整肅軍紀(jì)。重賞高平大戰(zhàn)中的功臣。張永德向周世宗推薦趙匡胤,極力稱贊他的智勇。周世宗將趙匡胤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lǐng)嚴(yán)州刺史。自高平一戰(zhàn),周世宗洞悉禁軍的弊端和虛弱。于是著手整頓禁軍,揀選精銳,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壯士,充實禁軍。經(jīng)過這次整頓,大大地提高了禁軍的戰(zhàn)斗力。
高平大戰(zhàn),直接關(guān)系到后周的存亡興衰。在右軍已經(jīng)被擊潰的危機情況下,周世宗親自出陣,極大地鼓舞了周軍的士氣,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zhàn)局。周世宗此舉,膽識勇猛不亞于唐太宗。假若他不能果斷地親征,或者在危急時刻先行逃跑,歷史都將改寫。從高平一戰(zhàn)后,周世宗提拔了一批有膽識的將領(lǐng),整頓了禁軍,勵精圖治,先后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接連收復(fù)了幾個州郡,增強了后周的國力,擴大了后周的國土。
為以后宋的統(tǒng)一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周世宗不僅是五代中罕見的有作為的皇帝,綜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如此有為的皇帝也不多見,可以和他并稱的人也不多。就高平一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就少有人及??上У氖窃谖粫r間太短,不然還可以有更大的作為。而宋太祖趙匡胤也因為高平大戰(zhàn)中的出色表現(xiàn)而一舉成為后周禁軍中的高級將領(lǐng)。周世宗勤于政事,能駕馭那些功勛卓著的將領(lǐng)。趙匡胤也一直忠心耿耿地為后周效力,屢建功勛。然后周世宗一死,趙匡胤就得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奪了后周政權(quán),建立了宋朝。他和宋太宗趙光義憑著周世宗打下的基礎(chǔ),最后統(tǒng)一了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9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