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砬遘姷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這幾年,越來越多關于清朝的電影電視劇不斷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里,這讓人們對這個中國封建歷史的最后一個王朝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有很多的作品經過了大量的藝術加工,捧紅了演員,卻誤導了觀眾。
在電視劇里邊的清軍官兵,除了將領有得一身像樣的綿甲穿上之外,其余的士兵和基層軍官,都是清一色的號衣和馬甲,身前身后一個圓圈子,寫著“兵”或者“勇”,拎著牛尾刀,披著號衣,戴著大笠帽或者紅纓帽,幾乎成了清軍的標準制式。事實真的如此嗎,真的如電視劇那般模樣嗎?
乾隆
其實這完全是現(xiàn)在的快餐影視業(yè)文化,在誤導觀眾。當時清軍不但穿盔甲,而且還是制式的,正規(guī)的清軍,也就是八旗兵,都是家族性質的職業(yè)兵,男子世代從軍,以當兵領餉為終生生計,朝廷規(guī)定不準自行謀生。而且在八旗軍內部,其盔甲都是世代相傳的,因為是職業(yè)兵,其裝備、武器、盔甲、馬匹,都是由國家負責置辦,直接配發(fā)給個人的。
只是在入關戰(zhàn)爭和三番叛亂結束后,清朝國內大體安定,100余年內無大戰(zhàn)事,國人不知戰(zhàn)爭為何物,滿蒙八旗和綠營,在長期的和平之中,文恬武嬉,墮落成性,很快就成了不堪一擊的廢物軍。而且,隨著火器技術的越來越發(fā)達,使得盔甲越來越不受重視。因此清代的鎧甲在前期還用于作戰(zhàn),中期以后純粹成了擺設,只有在閱兵典禮上有時還使用,作戰(zhàn)時只穿戎服或綿甲,根本不穿鎧甲。
滿清后期依舊堅持固步自封、閉關自守的封建意識,居然堅持“騎術乃滿洲之根本”的國策,最終導致國防力量迅速衰弱。當一聲炮響震碎了“天朝上國”的幻夢,來不及揉揉昏沉的睡眼,列強的鐵騎就迫不及待的踏上垂涎已久的東方天堂。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清帝國的大門時,滿清軍隊幾乎無還手之力。
1898年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光緒皇帝說: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古代男人蓄發(fā)保護頭部作用的實際意義已不存在,,并給日常工作造成不便,光緒皇帝下令禁止蓄發(fā),首先從軍隊開始。清政府為適應形勢加速與國際接軌,鞏固國防,決定仿效西方訓練新式陸軍,簡稱新軍。
載濤
新軍訓練
和海軍一樣,新軍成立后,在更新訓練方法、武器裝備的同時,也對軍服作出了改進。練兵處正式擬訂了包括禮服、常服、肩章、帽徽、領章等的新軍軍服樣式。至此,使用了數(shù)百年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軍服——號衣,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此大清軍隊軍服完全西化。
漢口,清軍的偵察騎兵。
正在通過浮橋過河的清軍步兵
1911年10月,漢口,清軍通過浮橋準備去鎮(zhèn)壓四川保路運動,誰知他們剛走,武昌就爆發(fā)了革命黨人起義,他們再回到武昌時已經城頭變幻大王旗。
清軍長官
新疆伊犁新軍
為檢驗新式陸軍的作戰(zhàn)能力,清政府先后計劃了3次大規(guī)模的秋操:1905年的河間秋操——參演人數(shù)最多;1906年的彰德秋操——參演將領陣容最為強大;1908年的太湖秋操——萬事俱備的太湖秋操,因國家最高領導人光緒皇帝駕崩而叫停。
清軍士兵
清軍士兵
參加秋操的各軍在彰德府城外小張村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式。照片中的清軍,各軍均著軍禮服,厲兵秣馬,雄赳赳氣昂昂地齊集閱兵場,這才是大清的真正軍隊!遵照預頒教令,依次排列,按分列式、密集隊運動等不斷變化,隊伍整肅,軍容壯盛。這些從彰德秋操走過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幾年、十幾年后,他們的命運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在彰德秋操中有五位民國大總統(tǒng)亮相(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一位臨時執(zhí)政(段祺瑞),這六位國家元首僅僅是這次彰德秋操豪華陣容的領軍人物。在此次彰德秋操中,還有一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在秋操演練的過程中,或是基層參與者,或是見證者,但在十幾年后,他們都成為了名噪一時的風云人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0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