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僅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宋朝皇帝不殺文臣,不代表就會由著文臣們的性子。
辦法多得很,最常見的是扔到嶺南去,再狠點,扔海南,山高皇帝遠,你愛玩玩去吧,眼不見心不煩。
也正因如此,大臣之間互斗劇烈,今天你被趕走,過一陣他又被趕走。
雖少腥風(fēng)血雨,卻仍朝難保夕。
哪怕,最與世無爭的人,也會有人盯著。
孫僅就被挖了個大坑。
他是宋太宗淳化三年狀元孫何的弟弟,俱有文名。
《宋史》記載,孫僅“純厚長者,為政頗寬”,“性端愨,中立無競,篤于儒學(xué),士大夫推其履尚”。
雖然朋友很多,但只要有一個人不爽你,說不定就得脫層皮。
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孫僅做了陜西轉(zhuǎn)運使,來到古都西安,憑欄吊古,思強秦,憶盛唐,感慨佑大帝國,不可一世之際,突然就崩塌了,想著,原因何在呢?
免不得吟詩賦,發(fā)幽思,寫成《驪山詩》二首。
此詩全文查了下,已難考證,但歐陽修記載了三句。
他寫道:
其后篇有云:“秦帝墓成陳勝起,明皇宮就祿山來。”時方建玉清昭應(yīng)宮,有惡僅者,欲中傷之,因錄其詩以進。真宗讀前篇云:“朱衣吏引上驪山”,遽曰:“僅小器也,此何足夸!”遂棄不讀,而陳勝、祿山之語,卒得不聞,人以為幸也。
原來,孫僅的對頭有意構(gòu)陷于他,將此詩抄錄進呈,希望宋真宗讀到那兩句,拍案而起,把這大逆不道的家伙,發(fā)配遠方。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真宗前篇沒讀完,就覺得寫得太差了,后面也懶得讀。
于是,孫僅逃得一命。
我分析了一下,此事有以下幾個關(guān)鍵:
《驪山詩》兩首,并非律詩絕句,而是像白居易《琵琶行》那樣的長篇。否則,只有四句八句的話,一目了解,真宗不可能不讀完;
其二、那人進詩之時,也不愿真宗覺得自己是在告狀——這很下賤,反而大概講的是,孫何又寫了幾首好詩,覺得不錯,請皇上過目。
真宗趙恒雖開創(chuàng)了咸平之治,使宋朝開始走向富強,但步入老年,就犯了很多君主犯過的毛病。
《宋史》評價:
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shù)奏災(zāi)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dǎo)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天書屢降,君臣皆狂,不斷修建各種宮觀。孫僅之詩,在他自己看來,是勸誡,在對立面看來,則是影射,是諷刺真宗修建玉清昭應(yīng)宮的,如果趙恒真的讀到那句,只怕孫僅難逃降職南遷之命運。
孫僅命好,沒玩完,但真宗的玉清昭應(yīng)宮,卻命途多舛。
《歸田錄》里說:
內(nèi)中舊有玉石三清真像,初在真游殿,既而大內(nèi)火,遂遷于玉清昭應(yīng)宮。已而玉清又大火,又千于洞真,洞真又火,又遷于上清,上清又火……
可見,把神仙供得再好,拜得再虔誠,該燒的還是會燒,該災(zāi)的還是會災(zāi)。
當初若把孫僅貶了,玉清宮卻起了大火,皇帝會面臨怎樣的尷尬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趙元佐為什么要火燒皇宮他是真的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