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城門,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原始社會,人們?yōu)榱朔乐挂矮F的侵襲,就在聚落周圍用木頭或土堆圍成一圈,這就是最早的城池。后來城池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西周時開始用夯土筑城,到了南北朝時用上了城磚。這個時候筑城的目的早就不是防御野獸了,而是為了防止敵軍攻打。
那么一座城池哪里最薄弱呢?是城門。因為城門是供日常通過使用的,與厚達數(shù)米的城墻相比,城門是整個城池最薄弱的。所以,在火藥沒應用之前的古代,攻城都是重點攻城門,城門一破,就意味著城池失守了,這就是《左傳》“犯門斬關”一詞的由來。
當然,攻城一方知道城門最薄弱,那守城方也不傻,在防守時就重點考慮到了城門一帶。
早在戰(zhàn)國時期,木質城門就用銅、鐵箍加固,門后用大木將門閂住。門后還有防火設計,南北朝時侯景攻云臺,就是“持火炬燒大司馬、東西華諸門”,被守軍“鑿門樓下水沃火”。
不僅如此,一些稍具規(guī)模的城池,不僅修甕城,而且城門后還會再設一道懸門,當敵人攻破第一道城門時,馬上放下懸門,阻斷敵軍攻勢。正因為防御不斷升級,所以攻城一方也在升級武器,像云梯、沖車、尖頂木驢、撞車就先后派上了用場。
但不管是云梯也好,樓車也罷,目的都是翻上城墻消耗守軍,而最終要進入城池,重點還在于攻破城門,因為只有城門的通過性最好,大軍進城如果靠云梯翻墻入內那得累死。而云梯這些攻城器械,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分散守軍,掩護友軍攻破城門。
既然城門是古代攻打城池的首要目標,那為什么守軍不直接把城門砌死呢?把城門砌成和城墻一樣,那攻方豈不是只能通過翻墻才能進來了嗎?
明朝督師袁崇煥在守寧遠時曾經(jīng)將城門封死,但這種做法通常不多見,為什么呢?從戰(zhàn)國到宋朝,兵書都強調“圍城必闕”,攻城只圍三面,可以避免守軍陷入絕境死戰(zhàn)。這從側面其實也印證了古代的城池防御通常都不會把城門砌死,否則也就不存在“圍城必闕”了。
這就出現(xiàn)矛盾了,一方面是城門一破城池就失守,另一方面卻是守軍極少堵死城門,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古代什么情況下需要攻城?!秾O子兵法》說的很清楚: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因為傷亡太大,往往是不得已的選擇。
怎么個不得已呢?就是說眼前的這座城池地處戰(zhàn)略要地,圍困和繞過去都不行,只有攻下才能確保糧道通暢。西漢七國之亂時,吳楚聯(lián)軍猛攻梁國都城睢陽,卻不選擇繞道攻取長安,就是因為睢陽如果繞過去,那么吳楚必然會被梁軍切斷后路。
三國時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魏,猛攻陳倉20多天卻不選擇繞過去,也是因為陳倉如果不攻下來,那么蜀軍不僅糧道無法打通,而且會被陳倉守軍包抄后路,如果選擇圍困,又容易等來魏國援軍,只好強攻。
所以,凡是必攻不可的城池,往往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如果守軍先把自己堵死在城中,那么也就無法出城配合援軍作戰(zhàn),戰(zhàn)略大打折扣,也更容易坐以待斃。兵書《尉繚子》就說的很清楚:“十萬之軍頓于城下,救必開之,守必出之”。
古代的城門不僅僅是為了防御還要供糧草人員的進出。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電視劇中,攻打城墻的時候往往是戰(zhàn)爭中最殘酷、最關鍵的時期。城墻一旦被攻克那也就表示一座城池被攻克,也基本上標志著戰(zhàn)爭的結束了。所以往往在攻打城墻的時候會非常的慘烈和嚴酷。古代的城門大都建筑特別高其中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守衛(wèi)和防守。
古代戰(zhàn)爭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糧草,戰(zhàn)士和百姓都需要吃飯,而糧草的補給要經(jīng)過城門。戰(zhàn)爭未開,糧草先動。糧草是戰(zhàn)爭勝利很重要的一個點,沒有了糧草那么一城的守衛(wèi)也基本上不能反抗幾天了。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電視劇上有的會偷襲敵軍糧庫。而古代的城門基本上就是把守著每一條大路。如果守軍把城門堵死,就算是敵軍進不同樣的是糧草也很難進城。這樣,沒有糧草,戰(zhàn)爭的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把城門完全堵死也是為了給自己留下一條生路。如果城門堵死那么城池將成為一個孤立的存在。君主派人來傳達命令也不能進城,那么守衛(wèi)的將領則不能知道君主的意思。另外,如果堵死城門那么有援軍到達也不能及時的接應。因此,城門堵死會造成很多的困難。而且,城門就算是堵死,敵軍也可以通過城墻爬到城內打開大門。雖然城墻很高,但如果爬上去也無計可施。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電視劇中都是從城墻上爬過去然后打開城門。
城門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跟外界聯(lián)系的一條通道。萬一戰(zhàn)敗,守軍的將領或許還有可能帶領殘留的部下逃出,減少傷亡損失。但是,如果城門被完全堵死那么很容易被一網(wǎng)打盡。
如今再看到很多古代戰(zhàn)爭劇中,攻城一方往往是撞開了城池的城門,之后大軍殺入奪取了城池,這就讓人納悶了,守城方難道不會封死城門嗎?這樣敵軍只能爬城墻了,不好嗎?而實際上,除非到了不得已之時,自己主動封城門的,基本上都是大傻子。
最好的防守就是反擊,陰陽之道,博大精深啊,守城的更大意義是牽制敵人。敵人不可能在大陸上玩蛙跳戰(zhàn)術越過某個城池去攻擊下一個城池,否則補給線會被攻擊,你自己封死城門,人家倒是可以留下一部分牽制部隊,之后主力部隊去攻下周圍的城池,那個時候,被封死的孤城就只有投降了吧?
其實古代門撞開的幾率很小,攻擊方很難靠近,門的和城墻比,目標太小,還有重兵把手,相反城墻反而被撞爛撞倒的機會大些,爛了直接往上爬,城墻目標大,線路長,兵力分散更容易攻擊破壞,影視劇里的都是假的,拿梯子攻城更是扯淡送人頭。
古代絕大部分戰(zhàn)爭,城池攻陷都是城墻被破壞打進去的,守方逃跑的都是從城門出去的,是不會封死用石頭堆的,這是絕后路,撞開城門的基本很少甚至無,有的都是水淹,利用破壞附近水庫河里,引水淹城 ,大自然的力量,守城的只能無可奈何了。
而且,如果是軍事重鎮(zhèn)的話,城門要塞一般進入第一道城門后,有第二道城門擋著,四周依舊是高墻,居高臨下四面攻擊你,進來的越多死的越多。只要有足夠的守城力量,還真就喜歡攻擊城門的進攻者。不是軍事要塞的民用城,只是為了小股流寇土匪而建,晚上關了城門即可,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一來,一般都棄守。
再者城分跟多種,邊關守城都是3-5個連成防守型,一旦被圍就信鴿狼煙請求支援。而且攻城方兵力萬超過數(shù)倍才能攻城,因為要派出大量的斥候收集附近的軍隊動態(tài),以防被守軍援軍反包圍。守城方需要的是機動,士氣很重要,如果把城門賭死了,再開啟就晚了。
大傻子才在戰(zhàn)爭中徹底封死城門。不說這種戰(zhàn)術的可行性極低。冷兵器時代,士氣往往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這勝負還未分,好家伙上來就把后路給斷了。擺明了告訴士兵們,咱打不贏了,只能堵著等死。還沒城破呢,估計就嘩變了。
堵城門也不代表堵死 可以在敵軍攻城最猛烈的時候堵死,以防城門被攻破,既然能堵就能拆,然后在合適的時候拆掉 出擊,用兵打仗需要靈活,需要堵就堵,需要拆就拆。
就這樣說吧,守衛(wèi)一個地方,除非已經(jīng)大勢已去,不然不可能只守一個城池,而外面沒有犄角之勢的盟軍,不然你把城門堵死對面軍隊出現(xiàn)什么變數(shù)?你又不能及時擴大戰(zhàn)果。
眾所周知,在人類剛剛誕生的時候,實力非常弱小,不僅要防御敵人的進攻, 還要防范野獸的攻擊。所以,早期的人類便開始搭建庇護所,而隨著人類文明 的發(fā)展,庇護所的形式也發(fā)生了改變,規(guī)模越來越大,到了后來便演變成了城 池。
到了后來,由于群體之間的矛盾或利益糾葛,人們開展了戰(zhàn)爭,為了防御,古 人便在城池四周建造其了高大、堅固的城墻。而且,每一個城池在建造城墻的 時候,都不會怠慢,因為這關乎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不過,堅固的城墻有一個地 方最為薄弱,就是城門。因為城中百姓進出城池,都要經(jīng)過城門,所以這個地 方反而建造的會比較簡單一些。
也正是因為城門的薄弱,所以在歷來古代的攻城戰(zhàn)之中,敵軍進攻的首要選擇 ,就是城門。只要城門一破,那么這座城池也宣布失守了。不過,守城的一方 自然也知道城門的薄弱,所以在建造的時候,雖然沒有用堅固的石頭,但也用 了很多鐵、硬木等材料來加固,甚至還會修建護城河。
那么大家或許會疑惑了,明知道有敵軍要來攻打,為什么守城的軍隊不直接把 城門封死呢?這樣敵軍不就只能借助云梯,才能將城攻下,而這樣不就增大守 城的優(yōu)勢了?其實,在歷史上,也有人干過把城門封死的事情。明朝的袁崇煥在收寧遠城的 時候,就曾下令將城門給封死,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這是在特定情況 下,才能這么做的。
從戰(zhàn)國時期到宋朝時期,兵書都強調“圍城必闕”,如果把城門封死了,那么 敵軍就只能從四面圍墻而戰(zhàn)。這個時候守城的一方,就會以為自己沒有了后路 ,必定會死戰(zhàn)。因此,在打攻城戰(zhàn)的時候,進攻方只會三面圍城,給守城軍留 下一條活路,可供逃跑。所以,守城軍一般也都不會把城門封死,能給自己留 一條后路。
而且,一般會發(fā)動攻城戰(zhàn),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進行,因為攻城的代 價太大了。但是,因為一些城池處于戰(zhàn)略要地,不能繞過去,否則就會將自己 后背暴露在敵人的視線中。并且,一旦這些重要的城池被圍攻,就一定會有援 軍來支援,而此時的守城軍就可以出城配合援軍殺敵。所以,遇到必須攻克的重要城池,如果守軍自己把自己關起來了,那么也就無 法配合援軍作戰(zhàn)了,會進入到一種坐以待斃的困境之中。就像兵書《尉繚子》 里說的那樣:十萬之軍頓于城下,救必開之,守必出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1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