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戰(zhàn)爭,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中國現在的古代電視劇因為其娛樂性質的局限、導演劇組的不專業(yè),通常都是這樣拍攝戰(zhàn)爭戲的,將領喊了聲沖鋒,后面的士兵就嗷嗷的沖上去了,然后各自為戰(zhàn),互相亂砍,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根本就不是。
其實我想說的是,古時候打仗,即便雙方軍服完全一樣,也照樣可以打!而所造成的誤傷并不會比現代戰(zhàn)爭多,甚至更少!
原因有以下幾點:
結陣與熟臉。
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古時候打仗是要結陣列方的。
我對具體的列陣人數并不清楚,但可以舉個例子。
打個比方,有個千夫長,假設其手下是1000個人。那么這1000人還應該再選出10個百夫長,百夫長下面再分,最小單位為10人或者5人。
那么平時訓練的時候,也是按照這個來進行訓練的。
我沒當過兵,但當過兵的應該知道,5人或者10人長期在一起訓練,時間一久相互之前就會有一種認可和被認可感,說簡單點,即便感情不怎么樣,至少10人都混了個臉熟。這10個人,長時間在一起,對相互的不管是聲音、還是體型都會逐漸的熟悉起來,很多時候,你只需要聽聲音就可以區(qū)別誰是誰。時間再長點,在100個人的隊伍里,你即便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叫出名字,但經常打著照面,100人之間,大家也會慢慢臉熟。偶爾你還會認識別的百人隊伍里面的一些人和他們的小圈子。這些大家都應該可以理解。
這最基礎的5人或者10人最后組成百人方陣,百人方陣再和其他的百人方陣共同組成1000人方陣。因為最下面的10人或者5人因為長時間在一起訓練、吃喝、睡覺,畢竟會產生戰(zhàn)友之情,這種戰(zhàn)友之情成為一種紐帶緊緊的維系著10人的關系,哪個小弟被別的隊的人打了,其他人都會替身而出去幫忙,當過兵的應該都深有體會。
打仗的時候,這5人或者10人按照軍隊統一下來的方陣制度和另外9個隊伍結成密集型方陣,從戰(zhàn)斗開始到戰(zhàn)斗結束,10人士官會隨時和自己相鄰的10人隊伍領隊進行協調溝通,隨時根據上級下達的命令和戰(zhàn)場情況,對所屬10人下達作戰(zhàn)指令,即便自己所屬的百人方陣被沖散,5人隊、10人隊由一個人帶領,大家仍然要保持團結,誰摔倒了、誰掉隊跑不動了,其他人都要拉一把,不行的還活著的就背著也行,除非特殊情況,反正不丟下,5人生死同心。如果方陣被沖散了,士官會指揮次級小方陣盡快歸隊,重新結成方陣,不行就和其他10人隊伍結成臨時小陣型。而這些在平時的時候應該都會模擬訓練。
而在打仗或者訓練的時候,百人方隊通常都有統一的長期或者短期口號,用以鼓舞士氣,如:“英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之類。和敵人相遇的時候,敵人的方陣也在喊著其鼓舞士氣的口號。
而打仗的時候,是不會出現電視劇里面互相殺成一團,各自為戰(zhàn),互相亂砍的情況的,如果真的出現哪一邊單兵各自為戰(zhàn)的情況,那不好意思,說明這邊的戰(zhàn)陣已經被沖散或者潰散了,這邊已經敗了。試想,如果和你結隊的其他人萬一都被沖散了或者戰(zhàn)死了,就你一個人身在沒有照應的在亂軍中,你會慌么?沒有人看著你的后背,你還有什么勇氣在如此混亂的局面里面殺敵,真出現這種情況,落單的士兵早就跑了!
舉幾個古代打仗結陣的列子:
打仗之前為什么要說,退后者斬?就是怕一人逃跑帶動其所在的5人隊伍也跟著跑,然后再蝴蝶效應導致整個方陣潰散。
打仗的時候為什么要求出奇兵?而不是簡單的正面剛一下就完事?就是為了力求奇兵的突然出現打亂敵方戰(zhàn)陣,從而產生較大的波浪效應,使敵方整個戰(zhàn)陣全盤崩潰。古代時候出現很多以多對少的局面,但往往人多的一邊更小心,不隨便貿然進攻,就是因為自己人多,結陣也多,稍微有點錯誤,就會導致崩盤。中國古代不少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或者戰(zhàn)斗就靠的這個。
結陣能力也是將領能力的表現,劉邦和韓信說,我只能帶10萬人,你能帶多少?韓信說多多益善,這里能帶多少其實就是指將領的結陣能力。這里可見古時打仗,結陣是多么重要,而指揮結陣也不是你張三或者李四來就可以做好的,古時為將也不是你鞭子一指,小兵們沖就完事的。
為什么有些兵家不求兵多而求兵精,一個原因,就是“人多了,指揮結陣麻煩!”
為什么遭遇戰(zhàn)上步兵這么難打騎兵?就是因為步兵結陣后保持陣型移動緩慢,騎兵可以發(fā)揮機動性來促成更多的戰(zhàn)機,而步兵方陣很難跟上騎兵的節(jié)奏進行移動,只能被動防守,但騎兵很少會跟結成密集陣型的步兵方陣來打硬的,只需要到處游走,跟你打游擊,聲東擊西、圍點打援的什么的,步兵由此往往顧此失彼,最終暴露出你的弱點,一瞬間的擊打就讓你整個方陣崩盤,最后全盤擊殺。
所以,因為范圍臉熟的連環(huán)紐帶和密集結陣的原因,敵我雙方都被很明顯的劃分開了。
口令和旗幟
看三國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張飛手下有人舉著“張”的大旗,關羽手下就是“關”的大旗,還有其他的如“曹”“劉”等等。
這些大旗一是向敵人和友軍自報門號,一是凝聚自己手下士兵。
不同陣營的大旗顏色或者款式通常會有較大的區(qū)別,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手下兵將們“跟著走”,另一個目的也是在列陣對敵的時候,告訴友軍或者上級,“我們還活著”。
旗子可能會每100個人一根百人旗,然后1000人又一跟旗。這個旗子也是他們百人隊或者千人隊的標識,試想在戰(zhàn)場上,大家身高差不多,如果都不配備旗幟的話,總指揮就難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敵我在戰(zhàn)場犬牙交錯的形勢,做出正確指揮。
因此,打仗的時候,大旗必須拼死保護,如果旗手戰(zhàn)死,那么就由其他活著的人繼續(xù)抗,直到最后一個人,這樣才代表你這個方陣被消滅了。而如果你的方陣人沒死光,旗子先沒了,那么自己的友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都會默認你這個方陣已經滅了,其隊員和指揮心理會受到極大的打擊,從而動搖全軍軍心。
而每個方陣除了旗子,通常都會被冠名,如:龍虎、山鷹之類等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1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