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蘇軾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北宋政壇發(fā)生了著名的“烏臺詩案”。有御史打小報告說:“(蘇軾)與王鞏往還,漏泄禁中語,陰同貨賂,密與宴游?!庇谑菚r任秘書省正字、蘇軾的好友王鞏被一擼到底,貶去賓州監(jiān)督鹽酒稅。賓州就是今天的廣西賓陽,王鞏也因此成了20多位“烏臺詩案”案犯中,被貶得最遠、責罰最重的。蘇軾為此非常內(nèi)疚:“茲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
王鞏,字定國,是當時有名的畫家,府中自然少不了歌姬和舞姬。當王鞏被貶時,府中的人全都被他趕走,畢竟自己是被流放的,不可能帶著這么多人去。但有一個歌女,王鞏卻怎么也趕不走,她非要陪著王鞏一同前往賓州。此女名叫宇文柔奴,柔奴本是洛陽城中大戶人家的女孩,只因家道中落才淪作歌女。跟隨王鞏后,王鞏待她很好,從不讓她吃苦。可能正是因為這份恩情,在王鞏的人生低谷,柔奴才會義無反顧的陪著他。
過了幾年,王鞏的流放生涯終于結(jié)束了,蘇軾便設(shè)宴為他們接風洗塵。嶺南當時相對比較落后,所以蘇軾便客套地問柔奴對嶺南的感覺怎么樣:“廣南風土,應(yīng)是不好?”本以為柔奴會吐槽嶺南的各種不好,這也是人之常情。但讓蘇軾意外的是,柔奴只是淺淺一笑,隨后淡淡地說了8個字:“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這個回答讓蘇軾大感意外,他當即對眼前這個女子刮目相看,佩服的五體投地。
柔奴這短短的8個字,與白居易詩中的“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身為大詞人的蘇軾為了抒發(fā)自己此刻的激動之情,當即為柔奴填了一首《定風波》。為了讓柔奴的名字被人銘記,蘇軾特地在序中做了詳細的介紹:"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yīng)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yīng)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因為綴詞云。"
因為蘇軾在詞中稱宇文柔奴為“點酥娘”,所以這首詞傳開后,“點酥娘”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宇文柔奴的本名,在當時的東京城被廣為傳頌!在幾年的流放生涯里,柔奴也從王鞏的歌女成了他的小妾。二人的戀情傳開后,為歷來人們所津津樂道。因為柔奴是以歌女的身份來到王家的,并且王鞏已經(jīng)有了正妻,所以柔奴這輩子也只能當一個小妾了。但是柔奴并不介意自己的地位,只要能夠陪伴王鞏,天涯海角她又有何懼?
蘇軾所為柔奴寫下的這首詞,全名為:《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文章的最后,和筆者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篇傳世佳作吧: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明月松間照全詩
明月松間照全詩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釋:
1、暝:日落,天色將晚。
2、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
3、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4、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這里指竹葉發(fā)出沙沙聲響。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5、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6、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詩意: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賞析: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為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生動表現(xiàn)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jīng)贊嘆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shù)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shù)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xiàn)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lián)同是寫景,而各有側(cè)重。頷聯(lián)側(cè)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lián)側(cè)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shù)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xiàn)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明月幾時有全詩
明月幾時有全詩
《水調(diào)歌頭》
作者:蘇軾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1、把酒:端起酒杯。
2、宮闕:宮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筑。指月宮。
6、不勝: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詩意: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jīng)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zhuǎn)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賞析: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寄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會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lǐng)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xiàn)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從月亮的轉(zhuǎn)移變化,盈虧圓缺,聯(lián)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yīng)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jié)論。全詞構(gòu)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yōu)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舉杯邀明月全詩
舉杯邀明月全詩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注釋:
1、獨酌:一個人飲酒。
2、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3、既:且。
4、不解:不懂。
5、徒:空。
6、將:和。
7、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8、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9、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0、交歡:一起歡樂。
11、無情:忘卻世情。
12、相期:相約。
13、邈:遙遠。
14、云漢:銀河。
詩意: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jié)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jīng)駁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后得到正確的結(jié)論。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diào)得很。于是詩人忽發(fā)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nèi),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么又該怎么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jīng)淅入醉鄉(xiāng)了,酒興一發(fā),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zhuǎn)動零亂,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jié)為交游,主要還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結(jié)無情游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jié)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構(gòu)成了最后的結(jié)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jié)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jié)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yè),但是既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旁徨。從他的詩里,讀者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于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里,明月已經(jīng)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栋丫茊栐隆芬婚_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_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里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xiàn)了他對于光明的向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污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xiāng)。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游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是為一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里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里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你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一定會送你到長安的;最后他希望這位蜀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xiāng)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xiāng)四川來了。明月,對于李白又是一個親密的朋友?!秹粲翁炖岩髁魟e》里說: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里,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后,寫了一首詩寄給王昌齡,詩里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一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讀者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在《月下獨酌》這首詩里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jié)為伴侶的,象征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xiāng)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全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全詩
《出塞》
作者:王昌齡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詩意: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guān),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guān)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guān)。這里是秦、漢、關(guān)、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zāi)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zhèn)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zhèn)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zhàn),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jié)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我待清風如明月
一心忠誠于某人,為某人不斷努力貢獻??墒?,無奈某人卻誤會了他的一番努力,根本不是那么看待他。。
這是一句流傳很廣的詩句,在文學作品中被引用過太多次了,連窮搖小說中都有。并且已經(jīng)有很多版本,所以很難考證那個才是原版。
但從能夠查到的出處,按出現(xiàn)的時間順序,應(yīng)該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記》最早。網(wǎng)上有帖子說最早的出處是《封神演義》,但《封神演義》為明代天啟年間所作,而《琵琶記》卻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記》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記》更早的。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齊_的詩中有“將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懷”的說法,這不能算。
明月松間照古詩
是唐朝王維的《山居秋暝》。
原詩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將山中的黃昏描繪得令人迷戀。王孫指詩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詩意,說山居的景色特別留人。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痹娭忻髅鲗懹袖脚疂O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钟捎谶@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翱丈健倍贮c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碧焐殃?,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jīng)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shù)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敝窳掷飩鱽砹艘魂囮嚨母杪曅φZ,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shù)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xiàn)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lián)同是寫景,而各有側(cè)重。頷聯(lián)側(cè)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lián)側(cè)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shù)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xiàn)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明月松間照哪首詩
“明月松間照”的全詩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懊髟滤砷g照”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的翻譯
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輕搖是上游蕩下輕舟。
任憑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連。
《山居秋暝》的譯文
《山居秋暝》首句點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的景色,頷聯(lián)寫出幽清明凈的自然美,頸聯(lián)中詩人先寫“竹喧”再寫“蓮動”,反映了詩人希望過閑適無憂無慮呃生活的向往,從反面襯托出他對黑暗官場的厭惡。
明月別枝驚鵲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全詩是: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田里稻花飄香,蛙聲陣陣,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zhuǎn)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
出處:宋代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詞人雖是夜行,卻似乎一點也不著急。仿佛可以看見他不緊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會兒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會兒聽鳥啼蟬鳴,悠閑自得。此時的他,沒有需要快馬加鞭的緊急公務(wù)要處理,也不用為他人的指責、誹謗而徹夜難眠。
雖然遭彈劾免職,胸中還有諸多憤懣愁苦,但美麗的自然和恬淡的鄉(xiāng)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憤激之情。所以,在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寧靜的山間小路上,他已經(jīng)完全沉浸于清風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清風半夜鳴蟬全詩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全詩如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出自《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全詩翻譯:月光從枝干間掠過,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吹過,遠處有蟬在鳴叫。在稻花香中,耳邊傳來青蛙的陣陣叫聲,好像在說,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天邊有幾顆忽明忽暗的星星,山前下起小雨。往日的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zhuǎn)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賞析:
全詞前兩句動中寓靜,描寫了風、月、蟬、鵲等景物,抒寫夏夜山道的美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一句描繪了漫村遍野的稻花香,表達詞人心頭因為豐收而產(chǎn)生的的甜蜜之感;而下闋描繪了夏日夜景,表現(xiàn)出詩人因為沉浸在稻花香中的怡然自得。
蘇軾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fā)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后,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zhuǎn)變?yōu)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fā)展方向。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xiàn)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xiàn)出作者由積極轉(zhuǎn)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zhì)。繼柳永、歐陽修之后,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chuàng)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蘇詞既向內(nèi)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xiàn)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xiàn)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xiàn)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xiàn)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tài)度,始終把批判現(xiàn)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xiàn)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蘇軾(北宋文學家)_百度百科
/link?url=ANRnPBWFNAufShG8Q13J4Z8EPfSIIWrRU8F1Txf_tpDa0Eg4Q_ZFUfMu95MrmhkrcTZrzWAijTB5AzYA9sAL_i64V0vuESA9T9usDBVH2rC#2_1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1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