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周瑜這個人物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這個故事嗎?
我們都知道三國里的周瑜,聽說周瑜的時候是聽說了一個諺語,那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意打一個愿意挨。我們要想了解周瑜這個人物,那么就得從他的背景說起,他的出身是名門,他的父親還是東漢末年的洛陽令呢,他的堂祖父就更厲害了,官至太尉,這么一個很強的背景下,周瑜自然是文韜武略了, 尤其是周瑜還擅長音律,有一次,他在宴席上喝醉了酒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有一個唱歌的人有一個音調(diào)唱錯了,周瑜立刻做起來糾正他,還有了曲子有錯誤,周郎會照顧的說法。
但是周瑜的志向并不是琴棋書畫,而是平定天下,在當時,天下已經(jīng)硝煙四起,群雄紛爭,周瑜也是很有氣概的人,所以他二十歲就投奔了孫策,兩個關系密切,他們兩人最后還分別娶了大喬和小喬,兩個人結(jié)為連襟后更是要好了,孫策繼承王位的時候,就很倚重周瑜的,周瑜也因此擔任了大都督一職,沒有料到孫策外出打獵被暗殺了,東吳只能由孫策的弟弟孫權繼位,但是孫權的年齡太小了,江東有很多將領不會服從孫權的,周瑜看出來這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周瑜特意從外地趕來擁護孫權為東吳的王,只有這樣才能穩(wěn)定江東動蕩的局面,可見周瑜是個有大局意識的人,就是因為這一次,孫權更加器重周瑜了,周瑜還去看望孫權的母親,表明了他們把周瑜當成自己的人了??墒侵荑な窃趺此赖哪?,歷史上有很多說法,有人說他被諸葛亮氣死的,還有人說還有別的原因,那么到底是因為什么呢?
受到很多小說的影響,周瑜一直被描述成一個氣量很小的人,況且一直被人們誤解,尤其是在三國小說中,周瑜死后在發(fā)喪的時候,鳳雛龐統(tǒng)曾經(jīng)去過現(xiàn)場,還大笑死去的周瑜,笑他活活被諸葛亮給氣死了,東吳的人從來都沒有見過這個厲害的鳳雛,不但不請鳳雛吃飯,還把他趕了出去。那么孫權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還有一種說法是他死于政治斗爭,因為周瑜在東吳的位置很高了,可能是功高蓋主,周瑜當時任命為大都督,這個位置可是個有實權的位置,那么一個地位高的人誰敢向他下毒手呢,唯一的可能就是孫權,如果是孫權的話,這不是有點自己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嘛,當時的外部的戰(zhàn)爭也很復雜,曹操憑借著官渡之戰(zhàn)給他帶來的信心,所以他趁勢想要攻取江東,曹操要求孫權納質(zhì)子,孫權很猶豫,只有周瑜出來說出了孫權所想的,來堅定了孫權的內(nèi)心,還是在赤壁前,孫權也是拿不定主意,是打還是投降,這個時候又是周瑜出面替孫權解決了這個難題,正是有了周瑜這樣的謀士,孫權的每一步都走的很穩(wěn)定,如果孫權除掉周瑜下面的路可能就不好走了。
但是一件事總有兩面性,也許就是孫權氣不過,干脆把周瑜害死了呢,因為當時的東吳設有大都督一職,這個的作用也就像古代的丞相位置,那可是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因此被孫權記恨也在所難免的。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周瑜死于箭傷,也就是死于傷口感染,當然了,這也是一種沒有去考證的說法,但是因為那一種被氣死的說法很有代表性,所以一直被戲劇等文學傳播形式來演繹的,造成了周瑜是一個氣量很小的人的誤解,這樣看來周瑜死于孫權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還有一個矛盾是處在周瑜和孫權之間的,那就是赤壁之戰(zhàn)后是兩分天下還是三分天下呢?孫權認為三分天下好,周瑜認為二分天下好,所謂的三分的意思是結(jié)交劉備,削弱曹操的勢力,二分的意思是先攻打劉備,然后再和曹操爭取天下,最后的還是周瑜贏了,因為他的地位高的下面的大臣很支持他,所以讓孫權很難看不得不遷就他,這就更加肯定了孫權把周瑜所記恨了。
所以說,在什么樣的位置上應該看清什么樣的處境,對于越高的位置越是要謙遜一些,不可以做出與上面相違背的事,否則不知道他們的心思是對你好還是想把只置于死地呢,對于周瑜來說,他不是那個能在官場上左右逢源的人,他做事向來都是唑唑逼人的,對于蜀漢的政策也是,不把對方打的完敗不肯罷休,在征伐蜀國的時候,又傳下來一種說法是死于途中了,對于周郎的死太多了。
歷史上周瑜是病死的。
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認為劉備勢力是個巨大的威脅,建議孫權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又認為劉備恐怕難以控制,所以沒有采納。
建安十五年,孫權批準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戰(zhàn)略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路染疾病,不幸病卒,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死后的后世地位:
1、宋徽宗時宣和五年追尊周瑜為平虜伯。?
2、唐朝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3、宋朝宣和五年,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周瑜。
4、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周瑜亦位列其中。
提到周瑜我們可能就會想到“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可能許多人都以為周瑜的死是跟諸葛亮有關,是被諸葛亮給氣死的,那么實事的真相是不是這樣呢?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東漢末年名將。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關于周瑜的死因,史書記載是病逝的,《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于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公元210年,周瑜在去往巴丘的途中病故,當時只有36歲,也就是前去征伐蜀地劉璋的途中。
但也有人說他的死亡很離奇,可能與孫權有關。隨著周瑜的聲望越來越高,歷來君王都擔心臣子會功高震主,再加上劉備曾說他“恐不久為人臣耳”,當時周瑜中箭,孫權沒有及時救援,可能是他故意為之。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人,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是吳主孫權最器重的人物。
他英俊瀟灑,博學多才,少年得志,24歲即被孫策授任為建威中郎將。
但不幸的是他大業(yè)未酬,英年早逝,時年只有36歲。
對于周瑜之死史書記載基本是兩種說法:其一,按《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說法是在江陵之戰(zhàn)中被曹軍亂箭射傷 ,此后又被諸葛亮接連三氣至箭瘡復發(fā)而死。
其二,是史書《三國志》中記載為欲發(fā)兵取蜀在江陵準備行裝,路經(jīng)巴丘時不幸染病而亡。
對于染上什么病史書未有記載,故對于周瑜死因一直較為模糊。
醫(yī)學發(fā)展到今天,對于疾病的診斷手段日益完善,自然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無法相比的,根據(jù)今日醫(yī)學理論科學推斷周瑜應該死于----左心衰竭。
首先,從病因看諸多因素支持此診斷:第一,在公元100多年的三國時期是不能講究優(yōu)生的,故周瑜很可能生來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四十九回有記載,赤壁之戰(zhàn)前周瑜立于山頂遙望江北曹營水寨,忽狂風大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后便倒,口吐鮮血。
諸將扶起,卻不省人事。
試想周瑜當時年齡30歲左右, 正當強壯,因何一著急就昏迷呢,故不能排除先天性心臟病; 第二,周瑜十幾歲即領兵打仗, 二十歲便成家立業(yè),封侯拜相,家事國事于一身,處心積慮,不免操勞過度,患上心臟病; 第三,在江陵之戰(zhàn)中被曹軍亂箭射傷左肋,并且是毒箭,當時又不能手術,時間一長毒素入血肯定會損傷內(nèi)臟器官的; 第四,周瑜本是自恃才博智高之人,但是屢次敗在諸葛亮謀略之下,被諸葛亮一氣、再氣、三氣,終至心力衰竭而死。
要知道心臟病是最怕生氣的吆。
其次,在其表現(xiàn)的癥狀上也頗為支持心臟病終至左心衰竭的推斷。
第一,周瑜第一次昏倒時大叫一聲,往后便倒,口吐鮮血,卻不省人事。
這么急的昏倒多為心源性疾病或者腦血管疾病,口吐鮮血更確切說應該是血性泡沫痰, 這是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現(xiàn)。
諸葛亮來探病,周瑜曰:“心腹攪痛,時復昏迷。
”估計這里的心腹攪痛即為----心絞痛。
第二,此后在諸葛亮每次至其生氣之后都是大叫一聲,金瘡崩裂,不省人事,試想只是本已愈合的箭傷瘡口裂開應該不至于死人的,所以推斷周瑜最后還是死于心力衰竭。
至此一代少年英雄,英年早逝,留給后人諸多憾事,也成了歷史上讓人緬懷不已的人物.
周瑜之死
《三國演藝》上說是氣死的,那是小說虛構的!!
《三國志》中是這樣的寫到的:
赤壁戰(zhàn)后,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已乘機攻占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劉表舊部多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到京口去見孫權,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把南郡借給他,使他得以控制荊州地區(qū)的局面。
周瑜上疏給孫權,疏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zhàn),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yè)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但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絕非可以輕易制服之人,所以,沒有采納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劉備的計謀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qū)O權獻上另一計策。時劉璋任益州牧,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周瑜對孫權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jié)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周瑜這一計劃,非常有戰(zhàn)略眼光。孫權當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征的準備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陽。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zhèn)),死時年僅三十六歲。
所以周瑜是病死的
周瑜是《三國演義》刻畫的曠世奇才,小小年紀就當上了東吳的全軍統(tǒng)帥,并讓三世老臣也佩服的五體投地,甘聽號令。然而,周瑜是個悲劇人物,給當時給后世留下無盡的遺憾和惋惜。
按通常的人道講,智慧與度量是成正比的。智慧越高,智力越發(fā)達,知識越淵博,閱歷越豐富,心胸越寬闊,思想越寬廣,理想越遠大,度量越寬宏。同時代的奇才曹操、諸葛亮均都做到了這一點兒,惟獨周瑜沒有做到,這實在是周瑜悲劇的根源。
大將就應有大將風度。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作為一方將領,尤其是很有才華的將領,定要與對手爭個高低,見個分曉。從哪里見高低呢?應從戰(zhàn)場上見,從智上勇上膽上識上見,要贏就贏得光明正大,讓人口服心服,要輸也輸?shù)们迩灏装?,自己口服心服,甘拜下風。赤壁之戰(zhàn),與曹操斗智斗勇斗膽斗識。周瑜是勝利者,且勝得偉大,贏得痛快,曹操是失敗者,且敗得狼狽,輸?shù)酶C囊。從此周瑜名聲大震,威震中原。而周瑜就有點兒勝得太自服,贏得太驕傲,還不如曹操敗得大度,輸?shù)脴酚^。也可以說,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能屈能伸。
周瑜的度量實在小得可憐,周瑜與諸葛亮之間本是盟軍,是合作者,孫劉聯(lián)合抗曹是既定方針,而周瑜與諸葛亮的斗爭卻貫穿赤壁戰(zhàn)爭的始終。諸葛亮的大度也在赤壁之戰(zhàn)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諸葛亮沒有與周瑜一般見識,他以大局為重,堅決執(zhí)行既定方針和政策,堅持原則,沒有使聯(lián)和的局面破裂,對周瑜每一次的加害都以智來破之,始終沒有撕破臉皮。
赤壁之戰(zhàn)中,《三國演義》把周瑜與諸葛亮刻畫的都入木三分,兩個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照。周瑜與曹操斗智屢屢得手,一方面顯示出其才華不凡,大智大勇;另一方面,周瑜與諸葛亮斗智卻次次受搓,表現(xiàn)出其心胸狹隘,不能容人的小家子氣的性格。一方面得手,一方面受挫,均具有其必然性,與曹操是敵對矛盾,是不可調(diào)和的關系,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因而,東吳上下同仇敵愾,同心同德,每施計謀,必定齊心協(xié)力全力以赴,故而大獲成功。而與諸葛亮是內(nèi)部矛盾,是聯(lián)合協(xié)作關系,目前沒有利害沖突,目的是一致的,組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所以,周瑜不敢明目張膽的加害,總想找些無須有的罪名為理由,施些障眼法掩人耳目。試想,若周瑜與諸葛亮不顧利害得失,不顧臉面輿論,不顧及與劉備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想加害一個單槍匹馬深入周營的白面書生,那還不易如反掌嗎?也正基于這一點兒,諸葛亮才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周瑜加害的陰謀詭計。
其實,周瑜與諸葛亮的斗爭,諸葛亮并算不上勝利者,只是諸葛亮不占地利,卻占了天時與人和,如果沒有友人的幫助,更加上這等非常時期,諸葛亮是無論如何逃不脫虎口的。從劫糧、借箭到借東風都是被周瑜相逼無奈想出的脫身之計,這不能說明諸葛亮在智慧上比周瑜高出多少,實際上二者是旗鼓相當?shù)?,比如在抗曹的重大決策上都是不謀而合的。周瑜與諸葛亮斗爭的受挫,其因即是其心胸狹窄,心懷叵測,心術不正,不得人心之故。
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與諸葛亮爭奪荊州等地時,周瑜勞民傷財損兵折將得不償失。周瑜在前攻打廝殺浴血奮戰(zhàn)槍林彈雨流血犧牲,而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不傷一兵一卒,坐享其成,坐收漁利,占據(jù)荊州等地,周瑜也著實生氣。然而這周瑜之氣源還得從自身找起。聯(lián)合抗曹取得初步成就,周瑜怎么能不容盟友有個立錐之地,而苦苦相逼呢?諸葛亮力單勢弱,更兼有北方的曹操,絕不敢與周瑜撕毀合作協(xié)議,刀對刀槍對槍針尖兒對麥芒兒地面對面地干,也只得將計就計搶來個立足之地,這倒算不上諸葛亮的手段毒辣行為卑劣不仁不義背信棄義,實在是沒辦法的辦法呀!
諸葛亮占據(jù)荊州之后,周瑜也斷不敢像打曹操一樣來打諸葛亮的,元氣大傷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周瑜深知孫劉兩家開火,那曹操定會趁機乘虛鉆空來洗赤壁之恥來雪赤壁之恨來報赤壁之仇,只得暫時忍氣吞聲忍辱含垢用計謀來換取荊州了。
這計謀就是使東吳自我蒙上奇恥大辱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計”了。這個計謀一開始就注定周瑜的失敗,諸葛亮的勝利。從歷史上看,從現(xiàn)實來講,用“美人計”的例子確乎不少,其間勝利者還居多。遠的如西施,近的如貂禪,均是“美人計”得逞的典范,但是,周瑜的“美人計”是十分草率,很欠周密的。西施、貂禪做為美人計的主角都是心甘情愿舍死忘生的,并且設計謀劃了一整套的實施方案,然后按照密謀的步驟一步步落實,最終成功。而周瑜和孫權卻沒有與女主角及國太商議,只想把劉備賺了來行事,這種既不想舍棄孩子又想逮住狼的如意算盤實欠妥當。如果事先與女主角商議好,說服其甘愿為國大義舍身捐軀,那“美人計”還有不成之理!可惜的是這“美人計”女主角并不配合,更何況當時孫劉兩家正在合作期間,孫權把妹妹許配劉備結(jié)成秦晉之好,永誓結(jié)盟聯(lián)合抗曹也確實順應天時人意,無怪乎吳國太、喬國老等代表民意堅決擁護,而孫夫人更是美女愛英雄,把劉備愛得死去活來,看你周瑜這“美人計”如何實施,怎樣收場。
這“美人計”失敗后,把周瑜氣個半死,也是情理之中事??杀氖侵荑げ⒉凰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用“假途滅虢”之計,“虛名取川,實取荊州?!边@計策更難瞞過諸葛亮,周瑜再次受挫,丟盡了面子,再無面目更無勇氣面見世人和江東父老,而茍存于世,只得恨恨而死。
“既生瑜,何生亮,”雖是這樣說,但周瑜的真正死因恐怕并不在此。他決非單單嫉妒諸葛亮的高明,處處勝己一籌,而是悔恨自己執(zhí)行了錯誤路線,太急于求成,低估了諸葛亮的力量;他后悔不該把精力放在與諸葛亮的爭斗上,錯把朋友當敵人,混淆了敵我矛盾;他痛悔沒有真正與諸葛亮聯(lián)合起來,大力發(fā)展國力,加強軍備,以待時機聯(lián)合諸葛亮挺進中原,發(fā)起北伐戰(zhàn)爭,消滅曹操,然后再圖劉備,統(tǒng)一全國,建立大統(tǒng),或許是另一番景況。大家想想看,這位自恃才高自命不凡的周瑜如何能原諒寬恕自己的呢?
周瑜之死,是死于狹小的氣量,是死于對自己錯誤路線的無法原諒,是死于再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的悔悟和悔恨,還死于更無顏面面對冤家對頭諸葛亮
又有一說為
周瑜幼年與孫策相識,結(jié)為生死之交。后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后,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zhàn)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后,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zhàn)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zhàn)。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隨后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yǎng)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fā)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fā),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并不與程普計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钡剿未鷷r,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丑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系,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愿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愿。在對劉備一方的態(tài)度上,周瑜和魯肅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后,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4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