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仆固懷恩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唐朝為表彰歷代功臣,在皇宮內(nèi)三清殿旁建了個小閣樓,將有功之臣的繡像供奉于此,被稱為凌煙閣功臣。唐太宗時有二十四幅繡像,后來擴充到132幅。其中有個人的名字很特殊,叫仆固懷恩,很多國人對他不是很了解,其實了解過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人的功績不遜色于郭子儀等名將。
仆固懷恩的姓為仆固,是他原來部落的名字,懷恩是取的漢名。他的部落源自鐵勒族,貞觀年間,鐵勒民族歸順唐朝,懷恩便在其中。在唐朝,他的家族安居樂業(yè),他也有機會參軍,逐漸成為唐軍中的小將領。安史之亂時,唐肅宗聽從下屬建議,逼李隆基下臺,登基為帝,開始指揮大軍與叛軍作戰(zhàn)。
懷恩是郭子儀的手下,作戰(zhàn)從不畏縮,總是躍馬揚鞭沖鋒在前,戰(zhàn)敗后,他家中有46口人被叛軍殺害,他的兒子不得不暫時投降,然后伺機逃回了,結(jié)果懷恩把兒子斬首示眾,以定軍心。當時洛陽淪陷,關中也隨即淪陷,唐肅宗逃往甘肅,國家危在旦夕。這時懷恩想到自己曾和回紇族有交情,便獨自帶兩個女兒前去和親。
經(jīng)過談判,回紇首領把士兵交給懷恩馳援洛陽。他配合各路援軍,一舉擊敗叛軍大將崔乾佑,兵鋒直逼潼關,叛軍決定合圍唐軍,被懷恩識破,他與眾將領激戰(zhàn)兩天兩夜,徹底擊潰伏兵。長安被唐軍包圍,已唾手可得,懷恩向上級請求立即出兵,但大元帥李豫卻認為兵困馬乏,徐徐圖之。等唐軍喘過來氣的時候,長安城早已成了空城,叛軍逃往潼關去了。
懷恩再次率領回紇出兵,一舉攻破潼關,在洛陽與史朝義的十萬大軍對峙,雙方殺傷甚眾,陷入膠著。大宦官魚朝恩率領五百射手射殺叛軍,將軍馬璘大匹馬單騎沖入敵陣,唐軍趁勢沖鋒,叛軍潰敗,降者三萬。隨后仆固懷恩又大敗史朝義,叛軍死傷遍野,尸填山谷,東都洛陽順利光復。很快懷恩便戰(zhàn)鄭州,降汴州,下滑州,破衛(wèi)州,一舉平定幽燕,迫使史朝義兵敗自殺。
可以說懷恩在安史之亂中做出的功績不亞于郭子儀和李靖,他借兵回紇,先擊敗史思明,收付兩京。又擊敗史朝義,再次收付東京洛陽,僅僅半年就拿下幽燕。唐肅宗封其為豐國公,繡像凌煙閣。但安史之亂一結(jié)束,唐王朝內(nèi)部彌漫著對異族將領的不信任感,因為安祿山就是歸降唐朝的異族。而且唐朝陷入宦官專政、軍閥割據(jù)、朋黨斗爭的泥沼。
懷恩作為手握兵權(quán)的異族將領,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排擠和猜疑。曾經(jīng)和他并肩作戰(zhàn)的將領,不是被貶官,就是被殺害。當時回紇首領聽信史朝義的慫恿,以為唐朝已經(jīng)衰落,便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南下攻打唐朝。舉國上下震動恐慌,回紇可汗要求見見自己的老丈人,皇帝便派懷恩前去談判。懷恩不敢去,皇帝便賜予丹書鐵券。最終他勸退了回紇大軍,但朝堂上對他的流言蜚語更多了,甚至有人污蔑他是回紇的奸細。
懷恩護送女婿女兒回漠北,宦官、監(jiān)軍駱奉先誤信辛云京的謠言,竟向朝廷誣告仆固懷恩與回紇勾結(jié)。懷恩無法自證清白,抱著遣宰相裴遵慶痛哭流涕,宰相勸他入朝面圣,把真相說清楚。但部下卻說:你都被朝廷猜忌了,去面圣不是自尋死路嗎?李光弼等人的下場你沒看到嗎?于是懷恩便硬著頭皮不愿入京。
朝廷見狀,認定懷恩謀反,便派大軍前去討逆。懷恩沒辦法率領部下反擊,一度打到關中,皇帝只好求助顏真卿。顏真卿卻說:懷恩可能是被誣陷的,現(xiàn)在雙方彼此不信任,不可能和解,但士兵將領都是無辜的,應該想辦法減輕損失,手下人肯定不想背上叛軍的惡名,不如派他們的大元帥郭子儀前去招降。
顏真卿的這條妙計,實際上是放棄了懷恩。果然,郭子儀一出現(xiàn),懷恩手下紛紛投降。懷恩懼怕,便且戰(zhàn)且退,最終暴死軍中。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nèi)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lián)兵內(nèi)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并擊潰吐蕃,穩(wěn)住關中。大歷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郭子儀 軼事典故 誠感魚朝恩
郭子儀抵御吐蕃時,魚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墳墓,大臣都擔心他舉兵造反。郭子儀入朝后,代宗將此事告訴他,他流淚道:“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焙髞?,魚朝恩請郭子儀赴宴,宰相元載派人對他說魚朝恩將對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隨前往。郭子儀沒有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去。魚朝恩問道:“您的隨從怎么這么少?”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道:“若非您是長者,能不起疑心嗎?”
懇辭尚書令
唐代宗任命郭子為尚書令,郭子儀懇辭不受。代宗又命五百騎兵持戟護衛(wèi),催促他到官署就職。郭子儀仍不肯接受任命,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職,因此歷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關東,才授此官,怎能偏愛我,違背重要規(guī)定。而且平叛以后,冒領賞賜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幾職,貪圖升官不顧廉恥?,F(xiàn)在叛賊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紀審查官員的時機,應從我開始。”代宗無奈,只得應允,并將他辭謝的事跡交給史官,記入國史。
單騎退回紇
仆固懷恩引回紇、吐蕃入寇,郭子儀率兵屯駐涇陽。敵軍圍城,郭子儀親自上陣。回紇兵奇怪地問:“這個人是誰?”得知是郭令公后吃驚地說道:“郭令公還在嗎?仆固懷恩說大唐天子駕崩,郭令公去世,中國無人主持,所以才入侵。郭令公如今健在,大唐天子還在嗎?”得知皇帝健在后,道:“我們被仆固懷恩給騙了。”郭子儀派人對回紇人道:“過去你們不遠萬里,幫助我們平定叛賊,收復長安、洛陽,我和你們共過患難?,F(xiàn)你們都拋棄舊友,幫助叛變臣子,對你們有什么好處?”回紇人回答道:“我們本來以為郭令公去世了,不然怎么會來這里。如果令公活著,我們能見他一面嗎?”郭子儀便要出城相見,部下紛紛勸阻。郭子儀道:“敵軍是我們的幾十倍,我們無法抵敵,我要用誠意感動他們。”命人喊道:“郭令公來了!”郭子儀率幾十名騎兵出城,面見回紇首領道:“我們曾一起共患難,怎么如今把這交情給忘了?”回紇人都放下兵器下馬跪拜,并道:“果然是我們的父輩。”郭子儀就喊他們一起喝酒,送綢緞結(jié)交,發(fā)誓和以前一樣友好,接著說道:“吐蕃本是與大唐和親的國家,無端侵略,是不認親人。吐蕃的馬牛布滿幾百里地,諸位如果反戈攻擊吐蕃,就如同拾取一樣,這是上天的恩賜,不能失去良機。況且逐走異族獲取實利,和我國繼續(xù)友好,不是一舉兩得嗎?”回紇人聽后,答應退兵。
納俸充馬價
回紇人請求賣給唐朝一萬匹馬,而朝廷因開支不足,準備只買一千匹。郭子儀道:“回紇人立有大功,應報答他們的支持,而且國內(nèi)也需要馬,我請求繳納一年的俸祿,幫助出馬錢。”雖然唐代宗沒有同意,但仍得到別人的稱贊。
不徇私情
郭子儀曾嚴令禁止軍營內(nèi)無故騎馬。郭子儀的妻子南陽夫人的奶媽的兒子觸犯禁令,被都虞候亂棍打死。郭子儀的幾個兒子到他面前哭訴,指責都虞候驕橫,郭子儀將他們斥退。次日,郭子儀將此事告訴幕僚們,并嘆道:“我的幾個兒子,都是當奴才的料。他們不贊賞父親的都虞候,反而痛惜母親奶媽的兒子,不是當奴才的料又是什么!”
囚子請罪
郭曖曾和升平公主發(fā)生了口角,罵道:“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公主大怒,回宮告訴父親。代宗道:“他說的沒有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辈⒚骰丶?。郭子儀得知后,將郭曖關起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代宗道:“俗話說‘不癡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惫觾x回來后,將郭曖杖打數(shù)十。
強藩畏服
墓葬紀念 郭子儀墓
在陜西省禮泉縣建陵西南二公里的坡陽村。
汾陽王廟
786年,邠寧節(jié)度使、尚書左仆射韓游瑰為郭子儀建廟于邠州(今陜西彬縣),用來紀念郭子儀“圣德遺芳,永留西夏”。這座汾陽王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汾陽王廟,可惜后來被毀,湮沒于歷史塵煙之中。
910年,在福建長樂建有一座汾陽王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好、時代最久遠的汾陽王廟。
明代萬歷年間,在山西汾州建有一座汾陽王廟,后亦被毀。
汾陽王紀念堂
生平 早年事跡
郭子儀早年參加武舉,以“異等”的成績補任左衛(wèi)長史,累遷至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振遠軍使。749年(天寶八載),郭子儀任橫塞軍使。天寶十三年(754年),改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
平定安史
討伐叛軍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郭子儀被封為衛(wèi)尉卿、靈武郡太守、朔方節(jié)度使,率部東討安祿山。不久,郭子儀收復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斬殺叛將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巖,收復云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開通東陘關(在今山西代縣東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756年(至德元載),叛軍攻破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占領河北全境。不久,李光弼收復常山,而郭子儀也兵出井陘關,與李光弼一同擊破史思明,平定藁城。此后,郭子儀南攻趙郡(今河北趙縣),斬殺叛軍任命的太守郭獻璆,回軍常山。
郭子儀返回常山時,史思明又集結(jié)兵馬尾隨其后。郭子儀命驍騎輪番挑戰(zhàn),乘叛軍疲憊之機,在沙河將其擊敗。安祿山聽說河北戰(zhàn)事失利,派遣精兵增援。郭子儀先擊破史思明部,又在嘉山擊破叛軍援軍,史思明逃回博陵(今河北定州市)。在郭子儀兵威之下,河北各郡縣都斬殺叛軍守將,迎接朝廷軍隊。郭子儀正欲北征范陽,便接到“哥舒翰敗,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的訊息,于是與李光弼率軍奔赴行在。
郭子儀趕到后,被唐肅宗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jié)度使。不久,唐肅宗發(fā)兵南征,宰相房琯在陳濤戰(zhàn)敗。此時,唐軍隊損失大半,只能倚靠朔方軍為根基。后來,叛將阿史那從禮率五千騎兵,引誘河曲九府等進攻行在。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聯(lián)兵進擊,俘虜數(shù)萬,終于平定河曲。
克復兩京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率兵進攻潼關,叛將崔乾祐退保蒲津(今山西蒲州)。郭子儀進攻蒲州,因原永樂縣尉趙復等四人在城中做內(nèi)應,結(jié)果叛軍大敗,崔乾祐逃奔安邑。此后,郭子儀又擊敗叛將安守忠,收復永豐倉,打通了潼關到陜州的道路。
不久,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弒殺。肅宗封郭子儀為司空、關內(nèi)河東副元帥,命其班師回鳳翔(今陜西鳳翔)。郭子儀率部西進,在清渠(今西安以西)與叛將安守忠交戰(zhàn)失利,退守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并自請?zhí)幏?,被降職為尚書左仆射?/p>
此后,郭子儀作為中軍副將隨廣平王李俶前去收復長安,駐兵于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兩軍激戰(zhàn)之時,回紇兵從叛軍背后出擊,前后夾攻,叛軍全線潰敗,叛將張通儒棄城逃往陜州。唐軍一戰(zhàn)收復長安。李俶修整三日后,繼續(xù)東征。
安慶緒命嚴莊調(diào)兵馬十萬前往陜州,援助張通儒,并在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擺好陣勢。郭子儀率軍進攻,雖初戰(zhàn)不利,最后仍在回紇軍背后襲擊之下,大敗叛軍。嚴莊等逃回洛陽,又與安慶緒逃往相州(治今河南安陽),郭子儀得以收復東都洛陽。
此時,河東、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均已收復,郭子儀因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不久,郭子儀入朝,肅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勞他道:“國家再造,是你的功勞。”此后,郭子儀又返回洛陽,經(jīng)營北討安慶緒之事。
兵敗相州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儀在黃河邊擊敗叛軍,擒獲叛將安守忠,獻俘京師。肅宗命百官到長樂驛迎接,并親自在望春樓等待,進封其為中書令。不久,肅宗詔命九位節(jié)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因郭子儀、李光弼皆為元勛,難相統(tǒng)屬,只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卻不
設立元帥。
郭子儀率兵從杏園渡過黃河,圍困衛(wèi)州(今河南汲縣)。安慶緒將兵馬分為三軍,前往救援。郭子儀先使射手三千人埋伏于營垣之內(nèi),并囑咐道:“等我軍退卻,叛軍必定乘機攻營壘,你們就吶喊射箭?!薄眱绍娊粦?zhàn)不久,郭子儀假裝兵敗,退至壘下,伏兵立刻登上壘垣,亂箭齊發(fā),叛軍只得退走。郭子儀回軍追擊,安慶緒大敗而逃,其弟安慶和被俘。郭子儀攻克衛(wèi)州后,又在愁思岡擊敗叛軍,進而圍困相州。安慶緒被圍在城內(nèi)數(shù)月,無法突圍,只得派人向史思明求救。
史思明從魏州來援,李光弼等率領前軍在鄴縣南與叛軍交戰(zhàn),而后軍的郭子儀尚未布好陣勢。正交戰(zhàn)中,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大樹連根拔起,對面不見人,兩軍盡皆潰敗。唐軍因無統(tǒng)一號令,眾節(jié)度各自逃歸駐地,郭子儀也退保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不久,肅宗任命郭子儀為東都留守,東畿、山南東道、河南等道行營元帥。
觀軍容魚朝恩一直妒忌郭子儀,趁機把相州之敗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并在肅宗面前進讒言。不久,肅宗將郭子儀召還京師,任命趙王李系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副帥,并代領朔節(jié)度使。郭子儀的兵權(quán)雖被剝奪,但仍以大局為重,忠心于朝廷。
再掌兵權(quán)
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陽,西戎也趁機入侵。肅宗任命郭子儀為邠寧、鄜坊兩道節(jié)度使,但仍將其留在京師。后在百官的要求下,肅宗方命郭子儀出鎮(zhèn)。
上元元年(760年),肅宗任命郭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tǒng),命其率英武、威遠等軍攻打范陽,最終被魚朝恩破壞。762年(寶應元年),河中觀察使李國貞、河東節(jié)度使鄧景山相繼被殺。朝廷害怕這兩支軍隊與叛軍聯(lián)合,于是派郭子儀任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jié)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進封汾陽郡王,駐守絳州。
當時,肅宗病重,不見百官。郭子儀請求道:“老臣接受任命,將要死在外地,不見到陛下,死也不能瞑目?!泵C宗命人將其請入臥室,道:“河東的事情全都拜托你了。”并賜他御馬等物。郭子儀到達治地后,誅殺為首作亂的王元振等幾十人,新任河東節(jié)度使辛云京也處死作亂者,各地將領盡皆恐懼。
屢遭讒言
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自認為有擁立之功,擔心老將難以制服,多次離間誣陷。郭子儀被罷免副元帥之職,充任肅宗山陵使,督建皇陵。郭子儀將肅宗所賜的詔書一千余件全部呈給代宗,以表明自己的忠心。代宗看后,安慰郭子儀道:“使重臣憂慮,我很慚愧,從今后您不要擔心?!?/p>
此時,史朝義仍占據(jù)洛陽,代宗欲派郭子儀與雍王李適率軍東征。由于魚朝恩、程元振的讒言,代宗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廣德元年(763年),梁崇義在襄州反叛,而仆固懷恩在汾州引回紇、吐蕃入侵河西,攻陷涇州,進犯奉天(今陜西乾縣)、武功。代宗遂命郭子儀為關內(nèi)副元帥,鎮(zhèn)守咸陽。
再復長安
郭子儀剛到咸陽,敵軍已經(jīng)渡過渭水,沿著南山東進,而皇帝逃往陜州(今河南陜縣)。郭子儀到商州(陜西商州)后,收集散兵數(shù)千人,并派張知節(jié)率領烏崇福、長孫全緒在韓公堆扎營,白天擊鼓張旗,夜間多處燃火,以此迷惑敵軍。
光祿卿殷仲卿率藍田兵渡過浐水,吐蕃不知虛實,以為郭子儀來了,非常畏懼。射生將王甫入城糾集數(shù)百少年,夜間在朱雀街擊鼓吶喊,大喊:“唐軍來了!”吐蕃軍驚惶潰散。戰(zhàn)后,郭子儀任長安留守。
自從代宗狼狽東逃,百官都歸罪于程元振,并多次彈劾。程元振非常害怕,勸說代宗定都洛陽。代宗應允。郭子儀聞知后,上表勸諫,并提出應對之策。代宗閱完奏表,對侍臣說:“郭子儀真是國家忠臣,我決定返回長安。”代宗回京后,慰勞郭子儀道:“我任用你太晚,才到這個地步。”并賜郭子儀鐵券,將他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
抵御吐蕃
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反叛,代宗命郭子儀兼任河東副元帥、河中節(jié)度觀察使、河中尹,坐鎮(zhèn)河中。又充任靈州大都督、單于鎮(zhèn)北大都護、朔方節(jié)度大使。不久,仆固懷恩的兒子仆固玚在榆次被部將張惟岳殺死,所屬軍隊都投降郭子儀。仆固懷恩丟下母親逃往靈州。九月,代宗任命郭子儀為太尉,充任北道邠寧、涇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而郭子儀辭去太尉的任命。
同年,仆固懷恩引誘吐蕃、回紇、黨項入侵唐朝。代宗命郭子儀駐扎奉天,并問御敵方略。郭子儀答道:“仆固懷恩雖然強健勇敢,但不得人心。而且士兵都是我以前的部下,他們不會忍心進攻我嗎?”不久,回紇與吐蕃軍進逼奉天。眾將請求進攻,郭子儀道:“敵軍深入我境,利于速戰(zhàn),他的部下長期受我的恩德,我不進攻他們,他們將自然改變主意。敢說出戰(zhàn)的斬!”并堅守營壘防御敵軍,敵軍果然退去。
永泰元年(765年),郭子儀統(tǒng)率河南道節(jié)度行營,再次出鎮(zhèn)河中。仆固懷恩游說吐蕃、回紇、黨項、吐谷渾等國,聚集三十萬軍隊,擄掠涇州、邠州、鳳翔,進犯醴泉(今陜西禮泉北)、奉天。代宗命李忠臣屯兵渭橋,李光進屯兵云陽,馬璘、郝廷玉屯兵便橋,駱奉先、李日越屯兵厔盩,李抱玉屯兵鳳翔,周智光屯兵同州,杜冕屯兵坊州,自己親自率兵駐守苑中,并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
郭子儀到?jīng)荜枙r,敵軍已經(jīng)圍城。郭子儀命部將李國臣、高升、魏楚玉等各當一面,而自己率甲騎二千人出入于陣中。回紇原以為郭子儀去世,代宗駕崩,才與吐蕃軍聯(lián)合進犯。而今聽說郭子儀健在,方知上了仆固懷恩的當。郭子儀又單騎去見回紇首領,責以大義,恰逢仆固懷恩暴死,回紇答應退兵。吐蕃軍見郭子儀與回紇來往,心中猜疑,連夜退走。郭子儀派部將白元光與回紇軍追擊,自己率軍跟隨其后,在靈臺西原(今甘肅涇川境)擊破吐蕃,斬首五萬。
大歷元年(766年),華州節(jié)度使周智光反叛,代宗命郭子儀率軍討伐。同州、華州將領聞聽郭子儀出兵,于是殺死周智光,將其首級送往朝廷。大歷二年(767年),吐蕃入侵涇州,郭子儀奉命移駐涇陽。郭子儀在靈州發(fā)動進攻,擊敗吐蕃,斬首兩萬。大歷三年(768年),郭子儀返回河中。不久,吐蕃再次入侵靈武,郭子儀率五萬兵馬屯駐奉天,部將白元光擊破吐蕃。
唐代宗以“吐蕃頻繁入侵,馬璘難以抵擋”為由,調(diào)馬璘為涇原節(jié)度使,并命郭子儀兼任邠寧慶節(jié)度使,屯駐邠州。
晚年生活
大歷九年(774年),郭子儀入朝,在延英殿朝見皇帝,談到吐蕃強大時,流涕不止。不久,郭子儀又上表“乞骸骨”,但未得允許。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繼位,郭子儀被調(diào)回朝廷,擔任太尉、中書令,又充任皇陵使,賜號“尚父”,并加食邑至兩千戶。此外,郭子儀的所領使職和副元帥職務全部被罷免。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郭子儀。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郭子儀亦位列其中。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郭子儀。
清朝康熙年間,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有郭子儀。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郭敬之,歷任吉州、渭州、綏州、壽州四州刺史,后因郭子儀之故,贈太保,追封祁國公。
母親:向氏,懷州河內(nèi)人,封平原郡君,死后追贈魏國夫人。
兄弟
兄長
郭子琇
弟弟
郭子云
郭子瑛
郭子珪
郭幼賢
郭幼儒
郭幼明,曾任少府監(jiān),死后贈太子太傅。
郭幼沖
妻妾
王氏,京兆長安人,封瑯琊縣君,進封太原郡君、霍國夫人,袞州大都督王守一之女。
李氏,樂都人,封涼國夫人。
張氏,封南陽夫人。
韓氏,封勁節(jié)夫人。
趙氏
子女
兒子
郭子儀有八子,據(jù)《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有六子是夫人王氏所生。
郭曜,曾任開陽府果毅都尉,隨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后歷任衛(wèi)尉卿、太子詹事、太子少保,封太原郡公。死后,贈太子太傅,諡號孝。
郭旰,在討伐安史之亂時戰(zhàn)死。
郭晞,曾隨郭子儀收復兩京,戰(zhàn)功卓著。歷任鴻臚卿、殿中監(jiān)、太子賓客,封趙國公。死后,贈兵部尚書。
郭昢
郭晤
郭曖,娶代宗之女升平公主,拜駙馬都尉。歷任殿中監(jiān)、檢校左散騎常侍、太常卿,初封清源縣侯,后襲封代國公。死后,贈尚書左仆射,又贈太傅。
郭曙,曾任司農(nóng)卿,后在朱泚之亂中立有戰(zhàn)功,擢升為金吾大將軍,封祁國公。
郭映,曾任太子左諭德。
女兒
《新唐書》稱郭子儀”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但據(jù)《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王氏生有八女。
長女,嫁成都縣令盧讓金。
二女,嫁鄂州觀察使吳仲孺。
三女,嫁衛(wèi)尉卿張浚。
四女,嫁殿中少監(jiān)李洞清。
五女,嫁司門郎中鄭渾。
六女,嫁汾州別駕張邕。
七女,嫁和州刺史趙縱。
八女,嫁太常寺丞王宰。
孫子
郭鋒,郭曜之子。
郭鋼,郭晞長子,曾任朔方節(jié)度使杜希全的幕僚,代理豐州刺史,后叛投吐蕃被拒,被送往京師賜死。
郭鈞,郭晞次子。
郭鐇,郭晤之子。
郭鑄,郭曖長子,襲封代國公。
郭釗,郭曖次子,升平公主所生。歷任左金吾大將軍、檢校工部尚書、邠寧節(jié)度使、司農(nóng)卿、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河中尹、兵部尚書,唐文宗時,加授司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太常卿、檢校司徒,死后贈司徒。
郭鏦,郭曖第三子,升平公主所生,娶唐順宗之女漢陽公主,拜駙馬都尉,歷任檢校國子祭酒、右金吾將軍、太子詹事、閑廄宮苑使,封太原郡公,死后贈尚書左仆射。
郭铦,郭曖第四子,娶唐順宗之女西河公主,拜駙馬都尉,歷任殿中監(jiān)、太子詹事、宮苑閑廄使。
郭氏,郭曖長女,升平公主所生。唐憲宗貴妃,唐穆宗生母,后被尊為皇太后,諡號懿安皇后。
后裔
人物評價 郭子儀的詩文于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河海靜謐,車書混同。虔恭孝饗,穆穆玄風?!拼す觾x《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廣運舞》 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廣運舞
于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靜謐,車書混同。虔恭孝饗,穆穆玄風。于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河海靜謐,車書混同。虔恭孝饗,穆穆玄風?!拼す觾x《享太廟樂章。廣運舞》 享太廟樂章。廣運舞
于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靜謐,車書混同。虔恭孝饗,穆穆玄風。于穆文考,圣神昭章。肅勺群慝,含光遠方。萬物茂遂,九夷賓王。愔愔云韶,德音不忘?!拼す觾x《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保大舞》 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保大舞
于穆文考,圣神昭章。肅勺群慝,含光遠方。
萬物茂遂,九夷賓王。愔愔云韶,德音不忘。查看更多郭子儀的詩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4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