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誰寫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圣旨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擁有至高無上的威懾力,但是當我們看到歷朝歷代的圣旨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一件事:這些圣旨上面的字大都端莊穩(wěn)重,并且非常工整,漂亮,就像打印出來一樣。我們知道歷史上皇帝書法寫的好的有很多,比如乾隆、康熙、唐太宗等等,但是也不可能所以皇帝都寫的好吧~~那這些圣旨到底是誰寫的呢?
圣旨上的字都非常漂亮
圣旨當然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書寫的,寫圣旨的主要是三類人:
第一就是皇帝親自寫了,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喜歡自己寫圣旨;
第二是由翰林院編修書寫。在明清時期,翰林院中設立了一個短期官職,叫做“庶吉士”,他是由考中進士的人中挑選出比較有潛力的人來擔當?shù)?,作為皇帝的近臣,主要職責就是起草詔書、給皇帝講經(jīng)論意等等,是皇帝重點培養(yǎng)的對象,后一般會成為內(nèi)閣輔臣。
第三種就是請師或者當世大書法家來書寫,帝師的文化素養(yǎng)極高,所以圣旨一般夠做到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減的地步。
還有很多人認為是由太監(jiān)寫的。明清時期確實有秉筆太監(jiān)這一職務,但是他們并不能夠負責書寫圣旨,大多是負責記載皇帝口述的一些事情,或者奏章的宣讀等等,圣旨這么嚴肅的事情是不會交給太監(jiān)來做的。
眾所周知,圣旨是異常神圣的,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也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死,然而,我們關心的是,那些神圣的圣旨是如何出爐的,它面世前應該經(jīng)過哪些程序?
在電視上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當一個皇帝有了某個“靈感”,或者做出了一份決定時,他就會對身邊的大臣或者太監(jiān)說:“來人,擬旨?!比缓笏f,大臣或太監(jiān) 在旁邊寫,(有時甚至他自己親自拿起筆寫起圣旨來),正如周國平所說,“旅游業(yè)敗壞風景,電視機培養(yǎng)白癡”,這未免太把圣旨當兒戲了!
以唐朝 為例(唐朝的丞相的權力比漢朝的小,但要比宋朝的大),所謂“圣旨”,皇帝是沒有資格自己寫或者讓身邊人寫的,說得偏激一點,“圣旨”跟你這個皇帝的關系 不大。一份圣旨的常規(guī)出爐程序是這樣的:由中書省(武則天稱帝時將它的名稱改作了鳳閣)的中書舍人們針對某件事情各自寫一道圣旨(初稿),寫好后送給自己 的領導中書令(或中書侍郎),中書令(或中書侍郎)在其中選一道自認為寫得最好的,再加以修飾潤色,形成真正的圣旨(熟稿),然后送交給皇帝蓋個章(皇帝 如果有自己的不同意見的話也可以用紅筆寫在圣旨的空白處,但他理論上沒有直接否決圣旨的權力),然后再交給門下?。ㄎ鋭t天稱帝時將它的名稱改作了鸞臺)審 查蓋章,最后再交給尚書?。ㄏ喈斢诂F(xiàn)在的國務院)執(zhí)行。也就是說,圣旨真正的決定權是在中書省,皇帝的任務是簽字蓋章,而門下省如果覺得這道圣旨不行,那 他有權將它直接駁回,哪怕皇帝已經(jīng)蓋好章同意了也沒用。只有經(jīng)過以上程序,并且有中書省、門下省、皇帝三方共同蓋章的圣旨才是有效的圣旨,否則就是非法 的。
非法的圣旨在歷史上非常少見,一旦出現(xiàn),必然會背上千古罵名。比如一代女皇武則天有一次就只蓋上了自己的印章,卻繞過鳳閣鸞 臺而發(fā)布了一道“假圣旨”,結果引起群臣詬病,唐中宗想任用親信,卻又怕宰相們不同意,過不了中書門下這兩關,便也開始繞過中書門下而發(fā)布“假詔書”,但 他畢竟心怯,便在簽字時用了墨筆(按規(guī)定需要用紅筆),在封存詔書時用了斜封的方式,暗示尚書省通融著執(zhí)行一下,不料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此事后來被人知 曉,人們稱呼那些被中宗私底下封的親信為“斜封官”,這連被封官的親信們都覺得丟臉。
1、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中間是圣旨上所表達的內(nèi)容。結尾處是:欽此。圣旨的開頭有:詔曰、制曰、敕曰,用途不一。
2、詔曰是詔告天下時用的,凡是有重大政事需布告天下臣民時,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后,開始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3、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用的,凡是圣旨中表達皇恩時,都以“皇帝制曰”開頭?!爸圃弧敝挥糜谛景俟?,不下達于普通的百姓。
4、敕曰:有告誡的意思,皇帝給官員加官進爵時,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切不可自滿。
5、圣旨是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象征,其軸柄的質地按官員的等級,嚴格區(qū)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制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云瑞鶴。圣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fā)的誥命或敕命,圣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圣旨范文
6、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翰林院侍講劉墉,伊父平定準噶爾方略副總裁劉統(tǒng)勛查勘巴里坤、哈密駐兵事宜,阿睦爾撒納叛擾伊犁,定西將軍永常自木壘退師巴里坤,劉統(tǒng)勛竟上疏請棄巴里坤,退守哈密,實在乖謬之極,搖惑眾聽,貽誤軍事,革職并拿解來京治罪。伊子劉墉亦著革職,拿交刑部。所有本籍及任所貲財,并著查出,為償補軍需馬匹之用。
“欽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8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