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周公旦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牧野之戰(zhàn)后,西周建立,周武王封邦建國,將古國之后、殷商遺民、宗室子弟以及開國功臣都封了土地建立小國,緊緊的圍繞在周王室周圍,以保周王室國祚綿長。但是周武王自己卻在周朝建立不久就去世了,而太子姬誦尚且年幼,能不能讓天下的諸侯國都臣服還是個未知數(shù),因此周武王給姬誦留了四個輔政大臣,這就是著名的“周初四圣”。
周初四圣即為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以及太史佚,根據(jù)《史佚書》的記載:
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與周公為道,大公為充,召公為弼,同列而總謂之四圣。
《大戴禮記·保傅》中的記載和《史佚書》是相同的,不過在畢姓起源中的記載,則沒有太史佚,而有畢公高。因此實際上這五個人都是周武王留給兒子姬誦的。
周公旦站在周成王的前面引路,太公望和召公奭一左一右護衛(wèi)著周成王,而太史佚和畢公高站在周成王的后面負責(zé)提醒周成王遺忘的事情,這幾個人幫助周成王穩(wěn)定天下。在這些人中,周公旦居于主導(dǎo)地位,即是領(lǐng)導(dǎo)。
這種領(lǐng)導(dǎo)地位既是他卓越的才能所致,也是他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身份所致。我們知道西周時期開始設(shè)立宗法制,其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制,而這個是父系社會下以血緣關(guān)系維系的宗族制度。而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是武王的岳父、成王的外公,說到底只能算是外戚,召公也是周王室的宗族,畢公是周公旦的弟弟,只有太史佚是真正的外族。
在這些輔政大臣中,周公旦地位最高,太公望次之,論才能,兩人可能不相上下,但是論血緣,周公旦是真正的周王室子弟,而姜太公只是外戚,自然不可能居于領(lǐng)導(dǎo)地位。我們簡單打個比方,在一個大家族中,如果家主去世,留下的繼承人年幼,那么幼主的叔叔們就會在大事上給侄子拿主意,而幼主的外公則只能給點建議,到底是外人,不可能真正插手外孫家的事情。
所以周公旦為主是理所當(dāng)然的一件事,但是周公旦攝政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風(fēng)順的,周武王雖然將國家大事都交給了周公旦,但也只是讓他輔政,而不是攝政,因此在周公旦決定“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的時候還是遇到了阻力。
這個阻力最開始來源于周公旦的三哥和五弟。周武王封邦建國的時候,將帝辛的兒子武庚也進行了分封,在殷商原來的地方劃了三分之一給武庚,另三分之二給了三弟管叔和五弟蔡叔,管叔和蔡叔的任務(wù)就是監(jiān)視武庚,但是這三個人卻在成王繼位后勾結(jié)在一起了。原因就是管叔作為哥哥不滿周公旦攝政,他散布謠言說周公旦想要取代成王。
謠言一出,同為輔政大臣的召公奭很是不滿,周公旦為了說服召公奭是頗費了一些心思的,首先作了一篇《君奭》來表明自己的心跡,不過召公奭依舊覺得不妥,周公旦只好拿出過去歷史上出現(xiàn)的事跡來,說:
“湯時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般:率維茲有陳,保乂有殷”。
意在表明自己只是為了國家的安穩(wěn),之后是會歸政的,召公奭這才答應(yīng)了下來。之后周公旦又向姜太公等人解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后,周公旦正式攝政,然后迎來了“三監(jiān)之亂”。即管叔、蔡叔和武庚聯(lián)合起來作亂,這個叛亂對西周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旦平定不下來,那么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諸侯都會興兵作亂,周王朝就會面臨瓦解,好在周公旦輔佐成王平定了叛亂,也向天下諸侯展示了周王室的力量,既解決了三監(jiān)之亂,又安定了天下諸侯之心。
之后,周公旦和召公奭“劃陜而治”: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
經(jīng)過周公旦七年的努力,西周的發(fā)展已經(jīng)步上正軌,各項典章制度也已經(jīng)制定出來,而成王已經(jīng)到了親政的年紀(jì),周公旦“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就了一段佳話。
周公旦是西周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說西周賴以生存的各項典章禮儀都是在周公的主持下制訂出來的,而他不貪戀權(quán)勢、果斷還政的事跡更是傳唱不衰。周公旦的干脆利落為他贏得了幾千年的好名聲,周公吐哺而天下歸心。
但在幾百年之后的魯國,即周公旦兒子伯禽的封國,同樣有一人想效仿周公旦攝政,即魯隱公。魯隱公只是魯惠公的庶長子,魯惠公的嫡子年幼,因此有魯隱公暫時做魯國的國君,等到公子允長大后歸政。但是隨著公子允的長大,魯隱公遲遲沒有歸政的意思,在公子揮的挑撥下,公子允殺死了魯隱公而登基,是為魯桓公。
姜子牙是軍師,武王伐紂后,功勞很大,被分封為諸侯,建立了齊國,是齊國的國君,已經(jīng)不是昔日的軍師角色。周公是成王的叔叔,在成王眾多叔叔中,周公德行最高,七年時間幫助成王穩(wěn)定政局、平定叛亂、開疆?dāng)U土、建立分封制度和禮樂制度,最后還政成王。周公旦是皇室宗親,姜子牙屬于大臣,相對而言,成王對周公的信任度大,而且權(quán)力交接比較容易,姜子牙是齊國國君,諸侯國君掌王權(quán)不利于周室穩(wěn)定。姜子牙并不是沒有輔政成王,只是相對于周公輔政作用小一些,三監(jiān)之亂時,姜子牙曾率齊國子民參與平叛,幫助周王室鞏固政權(quán)。
西周時期第一手資料比較少,要想弄清楚具體情況還是有點難度的。不過呢,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策略對現(xiàn)有的資料進行一番排比。關(guān)于成王初年的第一手資料主要是少數(shù)青銅器,只言片語,偶爾會提到“周公”。二手資料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尚書》、《逸周書》類資料,這些記載相對詳細一點,而且權(quán)威性比較高。第二塊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物的討論,權(quán)威性比前者稍微低一點,但也可參考。第三塊是漢代之后的人們的討論文字,相對而言比前兩者權(quán)威性更降了不少,而且還有干擾,需要盡量少用。下面咱們就按照這個思路把信息整合了看看。周武王死后,武王的一群弟弟們開始陷入內(nèi)斗的境地。
管蔡兄弟抱團擠兌周公,周公的職務(wù)是太宰,放現(xiàn)在來說就是王室總管,還算不上后世的宰相,但可以用“王”的名義發(fā)號施令。西周初年官僚體制還不成熟,王室總管想管天下事,還需要有軍中大佬支持。但管蔡兄弟和周公卻干上了,周公不得已暫時下野避嫌,但是暗中聯(lián)合召公、姜太公等其他大佬,最終把管蔡兄弟和商朝殘余分子打成一黨連鍋端了。姜太公是太師,在當(dāng)時算是軍隊統(tǒng)帥,主要偏武。召公是太保,這個官是為他特設(shè)的,說明周公為了拉攏他,與他分享權(quán)力。先秦尚武時代,對于“輔政”這種政治角色的影響力并不是很看重,不如實際兵權(quán)來的直接。
周武王在推翻商紂王統(tǒng)治三年后去世,周成王剛登上帝位,周公就在攝政,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就是因為成王年幼。周武王在推翻商紂王統(tǒng)治三年后去世,當(dāng)時他的兒子周成王還很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旦怕天下人聽說周武王死而背叛周朝廷,于是登上王位代替周成王處理國家事務(wù),主持國家大權(quán)。這樣才能名正言順,還用“周公吐哺”告誡自己的兒子伯禽,讓他不要隨便亂說話,以防給別人以可乘之機。
其次是不是就是他個人的愿望呢?并不是說周公這個不是忠臣,因為他畢竟已經(jīng)還政于周成王了,在自己攝政七年后。為什么說他有自己的愿望,在古代有沒有攝政的人,有?。∶鞔膹埦诱愕蒙鲜菙z政里面的翹楚了吧?你看他敢登上帝位嗎?為什么要登上帝位才能實施政治制度和法律呢?難道沒有自己的權(quán)力欲望嗎?雖然可以克制住,但是實行一下也未嘗不可??!
為什么這樣說他?周公旦曾經(jīng)就跟姜太公、召公奭解釋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武王又早逝,成王還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wěn)定周朝的大業(yè),我才這么做的?!睘槭裁匆忉專侩y道不是有人問嗎?無論是姜尚還是召公奭,也就是說,當(dāng)時的人對他的做法未必認可!難道不是為了滿足一下自己的小小愿望嗎?
當(dāng)然,這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是一個小人,我不否認,所以,才這樣推測周公這位忠誠的臣子,要不然,你怎么解釋他的這樣的行為?
周公東征,是約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公姬旦(周公旦)為鞏固周朝統(tǒng)治,平定“三監(jiān)”及武庚叛亂,征服東方諸方國的戰(zhàn)爭。
周武王死后,成王繼位,時年13歲,周公就輔助成王理政。但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謠言,說周公要篡奪皇位,與紂王之子武庚糾合,聯(lián)絡(luò)一批殷商的貴族,并且煽動?xùn)|夷幾個部落,聯(lián)合起兵清君側(cè),史稱三監(jiān)之亂。
周公力勸召公(周武王的弟弟)支持東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調(diào)動大軍,率軍東征。
在戰(zhàn)爭中,周公團結(jié)內(nèi)部,采取軍事攻勢與政治爭取并舉的謀略,及先弱后強、各個破敵的作戰(zhàn)方略,首先以重兵沿武王伐紂路線,直取朝歌,擊潰武庚所部,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殺武庚、誅管叔、放逐蔡叔,貶霍叔為庶人。繼之進兵東南,采用先弱后強的方針,先攻徐、淮等九夷。經(jīng)連續(xù)作戰(zhàn),攻滅熊、盈族17國,遷殷民于洛邑(今洛陽)。最后才揮師北上攻奄,迫使奄國投降。隨之,蒲姑等國也相繼降服。至此歷時三年的周公東征勝利結(jié)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8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