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歷史上沒有哪個開國皇帝如朱元璋這般,生前身后都有數(shù)不清的談資,各種野史和筆記小說中到處充斥著朱元璋的故事,更還有各種各樣的民間傳說。一句話概括就是,朱元璋自帶流量。但其實,我們看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假的,并不是真正的歷史,而且很多都是硬扯到朱元璋身上的。比如今天說的這個“拜與不拜”和“見在佛不拜過去佛”的故事,有人認(rèn)為這件事發(fā)生在朱元璋身上,但其實,這個故事是歐陽修的杰作,發(fā)生在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身上,至于故事的真假,多半只能看做是一個故事。
朱元璋確實和佛寺的淵源很深,這源自他貧困的家庭條件,他童年時候跟隨父母過著不斷躲債的生活,后來他的父母和大哥在一場蝗災(zāi)和瘟疫的年景里相繼去世,朱元璋和兩個哥哥甚至買不起棺材,更沒有地來埋葬親人,最后墳地還是鄰居可憐借給的一塊地。之后朱元璋就到了皇覺寺出家做了小行童,干苦力掙個安身之處,但寺院也并不是他的容身之地,很快寺院窮了,就打發(fā)朱元璋外出化緣,實際上就是乞討,朱元璋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流浪乞討生活。這一段生活對他的影響是深遠(yuǎn)的,后來他又回到了皇覺寺,并在不久之后投入到反元戰(zhàn)爭中去,從此,世間再無小和尚朱元璋,代之以殺伐果決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也因此,朱元璋和寺院有了不解之緣,說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到少林寺去燒香,等到拜佛的時候,朱元璋突然問一邊的方丈:“朕還需要跪嗎?”方丈哪敢讓皇帝跪啊,于是他機智的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朱元璋一聽這話,心里舒暢極了,高高興興回了宮,方丈用這句話救了整個少林寺,要知道,一個回答不好,很可能會給少林寺帶來災(zāi)難。
實際上這個故事是后人強加給朱元璋的,而這個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故事是這樣的:
趙匡胤稱帝之后到相國寺去拜佛燒香,趙匡胤就問了一句:“朕當(dāng)拜與不拜?”當(dāng)時的僧錄贊寧回了兩個字:“不拜。”趙匡胤就又問了,這是為什么呢?然后目不轉(zhuǎn)睛的看著贊寧,贊寧鎮(zhèn)定自若地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p>
趙匡胤喃喃的重復(fù)了一遍這句話,然后“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議者以為得禮。 ”
這個故事被歐陽修記錄在筆記小說《歸田錄》中,翻開《歸田錄》,卷一的第一個小故事就是它,很多人可能對《歸田錄》不是很熟悉,里面的內(nèi)容都是不被正史記載的朝廷遺事,我們熟知的《賣油翁》的故事就記錄在這本書中。
說遠(yuǎn)了,我們再說回趙匡胤的故事,回答趙匡胤的這名僧人贊寧也并非籍籍無名之輩,實際上他相當(dāng)?shù)某雒?,并且是“紫衣僧”,被賜紫衣,也是相當(dāng)?shù)淖鹳F了。贊寧“頗讀儒書,博覽強記,亦自能撰述,而辭辯縱橫,人莫能屈。”才華橫溢,是北宋初期響當(dāng)當(dāng)?shù)娜宋铮仓挥羞@樣的人物,才能從容應(yīng)對趙匡胤的問答。
在歐陽修的另一部著作《六一詩話》中,還有贊寧的一個小故事,也是機智滿分,說是北宋初期有一個文詞不錯的方鴻漸喜歡嘲諷別人,一次與贊寧在大街上遇到了,就開口:“鄭都官不愛之徒,時時作隊。”
贊寧也不惱,隨即對出來:“秦始皇未坑之輩,往往成羣。”
贊寧的意思很好理解,說的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方鴻漸屬于未被坑的。而方鴻漸的句子又引出一個人來,他就是唐朝時候的一個詩人鄭谷,此人寫詩還是不錯的,就是格局有點小,曾寫過一首《寄獻狄右丞》,其中有一句“愛僧不愛紫衣僧”,這一句算是酸溜溜的嘲諷。
紫衣僧開始于武則天時期,當(dāng)時武則天為了制造輿論稱帝,曾命男寵薛懷義帶領(lǐng)一眾僧徒找尋佛經(jīng)的支持,于是一部《大云經(jīng)》橫空出世,這為武則天的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包括薛懷義在內(nèi)的約十名僧人被賜以紫衣,要知道紫衣一直是身份尊貴的象征,這就意味著僧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到底很多人不服氣,所以才有了“愛僧不愛紫衣僧”的說法。
少林寺是佛教文化的繼承者,在中國古代有著特別高的地位。歷史上,許多皇帝相信佛教,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也獻身于佛教。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少林寺也有聯(lián)系。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朱元璋生平事跡,其中他還和佛教有過不解之緣。眾所周知,朱元璋是草根皇帝,崛起于微末,也就是說,朱元璋,朱元璋的爸爸及以上幾代人,都是老實本分的農(nóng)民。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朱元璋走上抗元道路的?話說元朝末年,各地自然災(zāi)害頻發(fā),百姓民不聊生,許多地區(qū)都產(chǎn)不了糧食,所以很多人餓死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對曾經(jīng)的伙伴十分好,對曾經(jīng)的生活非常懷念,經(jīng)常吃曾經(jīng)吃過的一些粗茶淡飯,也經(jīng)常去兒時生活過的地方,自然對自己曾經(jīng)在寺廟的生活非常懷念,一次,朱元璋去寺廟祈福,一來懷念兒時的生活,二來也希望自己的大明朝能夠風(fēng)調(diào)雨順,百姓安樂。
好景不長,因為災(zāi)難的原因人們很少來寺廟燒香,廟里的香火錢也用完了,住持無奈之下只能讓這些和尚四處云游,朱元璋帶著缽子離開了,好歹他也是個和尚走到哪都能化緣,最起碼不用餓死。就這樣在外云游了三年,后來重新回到寺廟,而且在寺廟中學(xué)習(xí)讀書寫字。
由于是皇帝到來,故而少林寺內(nèi)人滿為患,相互擁擠參見皇帝。朱元璋見此便對旁邊的老方丈提了一個問題:方丈,我進寺廟需要下跪拜見佛祖嗎?
這一問若是發(fā)自平常人之口,你拜見便拜見罷了,老方丈隨意怎么說也不會有錯,更不會有罪??涩F(xiàn)在眼前面對的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皇帝乃萬萬人之上,叫皇帝下跪豈有道理?
也不知道是出于考驗住持還是想得到一個合理的不下跪的理由,他問住持“朕需要下跪嗎”,伴君如伴虎說的一點也沒錯,這個問題回答得不好很可能把寺廟所有人的性命都搭上,這是一個非??简炛巧毯颓樯痰膯栴},能當(dāng)上住持想必智力超群,在場的人都等著他的回答,住持干脆利落回答了八個字:“現(xiàn)在佛不拜過去佛”。保住了全寺人的性命。
不承認(rèn),主持的回答堪稱完美,正是因為這幾個字,救了寺廟里和尚的命。如果主持不能解圍,朱元璋的脾氣肯定會遷怒寺廟。然而,朱元璋很高興聽到主持回答的話。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他們兩人都是貧農(nóng)出生,后來通過不懈努力和拼搏,最后逆襲成為一國之君。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家里原本就一貧如洗,又加上兄弟姐妹多,溫飽成了最大的問題。為了生計,他還是兒提時就只得給地主家放牛。
公元1343年,15歲的朱元璋遭遇人生第一坎:家鄉(xiāng)發(fā)生瘟疫,他的父親、母親、大哥在短短的半個月內(nèi)都相繼去世。當(dāng)時朱元璋窮的連給親人買棺材的錢都沒有,連塊墓地也找不到,鄰居劉繼祖看朱元璋可憐,就把一塊墓地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就這樣草草下葬了家人。
為了生計,朱元璋來到皇覺寺,想出家當(dāng)和尚。方丈仔細(xì)的把朱元璋全身上下看了個遍,然后對朱元璋說一句石破天驚的話:“施主相貌奇特,以后必定是大富大貴之人,只是你跟佛祖有一定的緣分”。于是方丈就把朱元璋留了下來。
因為天災(zāi)人禍,17歲的朱元璋在皇覺寺當(dāng)和尚也不能維持生計了,于是只好隨眾師兄們離開寺廟,開始過了乞討的生活。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348年,朱元璋返回到了皇覺寺。在這三年的流浪生涯讓朱元璋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救天下萬民脫離水火之中的遠(yuǎn)大抱負(fù)。
結(jié)果,正在這時,朱元璋兒時好的伙伴湯和寫了一封邀請信給他,從此改變了朱元璋的一生。
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殺,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加入義軍后,朱元璋從最基層做起,但他憑著出眾的個人能力和超級無敵的膽識,深得郭子興的器重,提升他為自己的親衛(wèi)隊長。再后來,郭子興把養(yǎng)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
而朱元璋也不負(fù)眾望,后來接替郭子興成為紅巾軍的頭領(lǐng),再后來,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勁敵,又揮師北上,徹底推翻了元朝。從而建立了大明王朝。
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也許是因為在南京的宮殿呆悶了,便突然心血來潮地帶著隨從一起去嵩山少林寺參拜。
少林寺主持方丈聽說皇帝來了,自然下山來迎接,“陛下遠(yuǎn)道而來,贖老衲接駕來遲”“不必多禮,免禮平身吧”朱元璋讓方丈頭前帶路來到了大雄寶殿。此時面對佛像,朱元璋燒了香,正想著跪下去求求佛祖保佑自己的江山,讓老朱家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地傳下去。
然而,就在這時,他突然想到他現(xiàn)在是一國之君,真龍?zhí)熳樱纨執(zhí)熳咏o佛祖下跪成何體統(tǒng)。
朱元璋為此猶豫不決,于是便問方丈:“朕需要下跪嗎?”
這是個很搗蛋的問題。方丈知道,他如果回答不好,不但自己難逃一劫,只怕整個寺廟都要遭殃。好在方丈是個頭腦靈便之人,他想了想,恭恭敬敬地說了8個字:“見在佛不拜過去佛?!?/p>
這里面的“見”在古代也等同于現(xiàn)在的“現(xiàn)”。意思是說朱元璋現(xiàn)在貴為皇帝,是九五之尊,當(dāng)是人佛,那有現(xiàn)在的佛跪拜過去佛的道理。朱元璋正不想磕頭呢,于是順坡下驢沒下跪,聽到后就非常高興,夸獎方丈有學(xué)問,是個得道高僧,并進行了重賞。
因方丈的機智應(yīng)對,為少林寺化解一場災(zāi)難,不僅保住了全寺和尚的性命,而且得到了重賞。這個故事因此也傳為佳話。
當(dāng)然,真正的“拜佛”典故的男主角其實并不是朱元璋,而是宋太祖趙匡胤,這件事被宋代著名的大文豪歐陽修記載在《歸田錄》里面。
太祖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dāng)拜與不拜?”僧錄贊寧曰︰“不拜?!眴柶涔省T哗U“見在佛不拜過去佛?!?/p>
趙匡胤聽了僧錄的回答,滿意地笑了?;实墼谑篱g主宰,如果去拜一個佛像,成何體統(tǒng)?據(jù)悉,后來歷朝歷代都形成了這樣的規(guī)矩,6個字:皇帝見佛不拜。
如果趙匡胤知道數(shù)百年后,這位乞丐和尚皇帝竟然將他老趙家丟掉的河山從元人的手里給奪了回來,他寧愿這樣的張冠李戴多戴幾回也心甘情愿。
佛教古時候具備很重要的使用價值,不論是平常人或是皇室貴族,信佛都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她們通過跪拜佛祖的方法,把自己心靈的心愿默默地的向佛祖述說,期待可以完成,我們都知道一般人都是不輕易給人跪下的,大家通過跪拜佛祖,可以展現(xiàn)出她們對佛祖的尊重。但有這么一個人,在去燒香拜佛的情況下,問了方丈一句話,方丈不僅機敏的回答了問題,而且還保住了全寺人的性命。
他便是朱元璋,古時候不只是平民百姓,連許多皇上都十分信仰佛教,朱元璋便是這其中的一位。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制度都封建社會,各種各樣制度都是以皇權(quán)為主導(dǎo),皇上便是一個國家的關(guān)鍵,因此應(yīng)對皇上的問題,一旦講錯一句使他不開心的話,輕則遭受一些處罰,重則都是有很有可能會掉腦袋,因而許多人們在回答皇上的問題時都是會慎重考慮,以防惹怒了皇上,造成自身的人頭不保。
朱元璋是農(nóng)民出生,在小的時候幫別人放過牛,之后國家動蕩不安,他便跟隨農(nóng)民起義參與了造反,通過他勇敢迎戰(zhàn),自身的貢獻持續(xù)提升,之后收到了很多人的青睞。晉升路面一直很成功,直到最終當(dāng)上皇上,當(dāng)上皇上之后,干了許多對老百姓有利的工程項目,在其中寺院也是這其中的一項,由于老百姓信佛,因此老百姓因而很感謝朱元璋,覺得他很心地善良,把他也作為活佛。有一次他來到寺院,他問了方丈一個問題,方丈很明智的回答了他的問題,終究皇上是無法輕易惹惱的,不僅把朱元璋哄高興了,還保下了全寺人的性命。
他去寺院以后,方丈立刻就把他迎了進來,都聽他的囑咐,這時皇上問了一句,我都需要跪拜嗎?方丈一聽就很焦慮不安,假如回答好啦,就沒什么事假如回答不太好,就會有很有可能惹怒皇上,性命難保,因此他考慮了一下,便說不用跪拜。隨后皇上又說那樣是否會不是重視佛祖,方丈又想了一下,機敏的說道:”那是以前的佛,您是現(xiàn)在的佛不需向以前的佛跪拜“?;噬弦宦牥炎约寒?dāng)成活佛,當(dāng)然就很開心了,立刻命令手下說道:“賞!”。
設(shè)想作為一國之君,假如方丈的回答使他不滿意,依據(jù)他的性情,他一定會發(fā)火,并且會處罰寺院里邊的人。但是幸運的是方丈是一個很有才智的人,他不僅解救了自個的性命,也間接了救了全寺人的性命。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是十分關(guān)鍵的,盡管當(dāng)代沒有古代那么嚴(yán)格,但我們在和他人溝通的過程中也需要學(xué)習(xí)方丈這種說話的藝術(sh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8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孫權(quán)晚年為什么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主要···
下一篇: 息姑效仿周公,最后結(jié)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