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下面都穿什么,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古代人是不穿內(nèi)褲的?,F(xiàn)代意義上內(nèi)褲,從上個世界40年代才從美國開始流行,逐漸影響了中國男人。有人評價男人內(nèi)褲的發(fā)明,意義不亞于女性的胸衣。那么在此之前,中國的男人們下半身穿的什么呢?
古代男人下面只穿裙子
商周時代的男人沒有內(nèi)褲,也不穿褲子,只穿裙子,即裳?,F(xiàn)在的衣裳只指的是上衣。所謂的裳,就是裙,在古代衣裳分別指的是上身的衣服和下身的裙子。
孔子像(下面白色為裳)
古代一直有上衣下裳的傳統(tǒng)。上衣下裳從商朝就已經(jīng)成熟,在西周和春秋時代成為主流,后來把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就是深衣,深衣一般而言就是最典型的漢服?!兜弁跏兰o》:“黃帝始去皮服,為上衣以象天,為下裳以象地。
古代的衣比較寬大,一般會蓋住裳的大部分。但動作太大或者動作不守禮節(jié)就很容易露出來。于是就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為基礎(chǔ)的禮儀制度。所以《禮記》中就提出“勞毋袒,暑毋褰裳”,說的就是做活時不能袒露身體,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來。
中原人的跪坐與胡人盤腿坐姿
跪坐的正確姿勢是雙膝蓋并攏,雙手平壓在前。臀部坐著,雙膝在身前屈起,古代時叫“箕踞”,是極其不禮貌的。鐘會見嵇康時,嵇康鄙視他就“箕踞而坐”后被鐘會誣告而死。
男女都穿開襠褲
漢時代,很多漢人開始穿褲子,叫绔,男女都是如此。但這時候穿的褲子都是開襠褲。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跨也,兩股各跨別也。
這種绔有長有短,但不論長短,這種褲子都是穿在里面。腿上有沒有褲襠,沒有褲腰,就只有兩只褲管,套在小腿上,用帶子系于腰間,但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其目的是便于撒尿。
出土的開襠褲
這個時候的绔和現(xiàn)代的褲子最大的不同在于,是貼身穿著,露在外面是不禮貌的。在绔之外,人們會穿脛衣(像后代的套褲)保護小腿和膝蓋。在脛衣之外,人們還穿有裳裙,所以不容易暴露下體。
由于褲都被穿在里面,所以常用質(zhì)地較次的布制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為之者,被成為“紈绔”,“紈绔子弟”就由此而來。“紈褲”,即細絹制成的褲。明代張岱在《夜航船·衣裳》一節(jié)中明確地說:“紈袴,貴家子弟之服?!?/p>
內(nèi)褲的雛形——犢鼻裈(kun)
除了開襠褲之外,漢代人也有穿合襠褲的名曰裈。唐顏師古注:“合襠謂之裈,最親身者也”。裈有長度及膝,后有長至到腳的,也是貼身穿的。
犢鼻裈樣式
下層的勞動人民會把一種短的裈,單獨穿在外面,這樣干活方便。這種有襠的褲子很像現(xiàn)代的內(nèi)褲,名叫——犢鼻裈,因形似牛鼻而得名。犢鼻裈是下層勞動者的常服,多是農(nóng)夫、漁夫、船夫、泥瓦匠等。
犢鼻裈歷史非常悠久,從漢朝到唐朝,都有它的身影。故宮博物館藏有國寶級畫作元朝大畫家趙孟的《浴馬圖》,此畫畫的是唐朝的場景,其中唐朝的馬倌就是身著犢鼻裈。
趙孟的《浴馬圖》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里記載,卓文君跟著司馬相如私奔,當壚買酒時,司馬相如也是穿著犢鼻裈,與一群仆人雜役混在一起,在市面上賣酒洗碗。這對上層人士看來大體是顏面掃地的事情,搞的其老丈人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非常沒面子,不得不周濟下他們。
流行的喇叭褲——褶袴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經(jīng)常打仗,身著傳統(tǒng)的寬衣大袍在站車上,戰(zhàn)斗力比在騎在馬上的匈奴差很多。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大力向胡人學習,大力推動“胡服騎射”的改革,把戰(zhàn)士服裝改為短小合身的胡服,下身由裙變成合襠褲加脛衣便于騎馬,非常輕便利索,趙軍戰(zhàn)斗力大增。
西周著裙的士兵與南北朝著縛袴的士兵
到魏晉時代,輕便的戰(zhàn)士服裝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日常服裝,進化為褶袴,褶為上衣,袴為褲子。下袴多為白色,以木棉織成。多是大口袴,在膝部以帶子系縛,便于行動,名為“縛袴”。在白袴外套上脛衣,在踝骨處以帶系束,脛衣自然形成喇叭口。
敦煌壁畫上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穿著的褶袴
這種喇叭褲在當時非常流行,成為武士和中原男子的普遍穿著,盛行一時。在敦煌壁畫中,可以看到大量身著褶袴服裝的形象。
開襠褲和合襠褲共存
唐宋之后,開襠褲和合襠褲成為男子的主流服飾。南宋周瑾墓出土的11條褲子中,有7條開襠褲,4條合襠褲。在黃昇的墓地出土過20多條褲子,也是開襠褲及合襠褲共存的情況。
出土于福州南宋的黃昇墓中的開襠褲
可見魏晉之后,中國男人的下半身身著的褲子進入了開襠褲和合襠褲共存的時代,而且逐漸進化,形式更加多樣。到了明清時代,“褲”字開始普遍運用,替代了“袴”和“裈”,成為各種褲子的泛指。一直到民國時代,西褲進入中國,褲子才再次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0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