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XXX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在現(xiàn)在的后宮劇中,絕大部分的皇后都是反面人物,要么心懷鬼胎,要么懦弱無能,要么嫉妒成性,要么兇狠殘暴。總之,在小說家的筆下,皇后都是宮廷劇中最后的怪獸,是通關(guān)必須要打倒的。其實,在小玨看來,歷史上的皇后總體素質(zhì)要比一般妃子高得多,雖然因為她們所處的地位會不得不做一些違心的事情,但總的來說大多都是不錯的。
究其原因,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屎笫腔实鄣恼蓿诿耖g都有“娶妻娶賢,娶妾取色”的說法,就更不用說莊嚴的皇家了。除了開國皇帝的皇后外,大多數(shù)皇后都是經(jīng)過很多人觀察、推薦,精挑細選的,而開國皇后能輔佐丈夫成就一番偉業(yè),自然也不會差。
比如說明朝萬歷時的王皇后,雖然無子無寵,還遇到了歷史上都數(shù)得著的寵妃鄭貴妃作為對手,但憑借著人品,最終還是有驚無險地度過了一生,并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
王皇后叫做王喜姐,出身普通,十三歲就被選為萬歷的皇后。本來應(yīng)該是極為幸運的事情,卻因為王皇后沒有生下兒子,再加上鄭貴妃入宮后得寵,而變得驚險萬分。
鄭貴妃必然是一個姿色過人的女子,但絕對也是一個心思細密,善于俘獲人心的女子,否則不可能在長達幾十年時間,始終將萬歷牢牢抓在手中。相傳,萬歷曾在神明之前對她發(fā)誓,一定要讓她當上皇后,并且讓她的兒子朱常洵當上太子。
然而,這兩件事情,看起來很簡單,其實都難于登天。朱常洵不是長子,前面有朱常洛,按照嫡長制原則,怎么也輪不到他。王皇后是原配妻子,也是堂堂大明的皇后,鄭貴妃要想取而代之,也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是遇到性格強硬的皇帝,也許能夠隨心所欲。偏偏萬歷卻不是,他從小在母親李太后的嚴厲教導(dǎo)下長大,在張居正的正統(tǒng)思想熏陶下成長,并不像朱元璋、朱棣甚至嘉靖帝那樣無法無天,一切由自己做主。因此,為了太子一事,萬歷只能和群臣磨了十五年,最終還是讓步,讓長子朱常洛當了儲君,而讓鄭貴妃的兒子當了福王。
如果兒子當上太子,那么鄭貴妃當皇后還有那么一絲可能性。朱常洛只是普通王爺,即便王皇后沒有兒子,皇后也輪不到她來當。但是,當時京城卻出現(xiàn)了一則可怕的流言,讓朝中大臣也憂心忡忡。
當時,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突然向萬歷上書,詢問皇后的近況。王德完頗有明朝士大夫的勇氣,他直接指責萬歷苛待王皇后,只讓幾位宮女伺候皇后,據(jù)說皇后已經(jīng)身染重病,奄奄一息。萬歷聽完后大怒,沒有做出辯解,就將王德完投入詔獄。
眼見王德完真的要完,首輔沈一貫站出來向萬歷上書,表示這只是一個月以來京城的流言,王德完關(guān)心皇室,仗義執(zhí)言罷了。面對首輔的上書,萬歷不能再回避,他下了一份言辭激烈的詔書:
朕覽文書,見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不諳規(guī)矩,妄言宮禁是非。且中宮乃圣母選擇,朕之元配,見今侍朕,同居一宮,就少有過失。豈不體悉優(yōu)容? 前準后弟王棟之襲伯爵,寔朕厚禮之意。邇年以來,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隨事教訓(xùn),務(wù)全婦道。中宮亦知改悟,何嘗有疾? 這畜物狂肆妄言,惑亂觀聽。卿等為朕輔弼股肱,有君臣一體大義。特諭知之。
萬歷在詔書中,為自己辯解,而且澄清了皇后染病的謠言,還怒氣沖沖地罵王德完是“畜物”,就相當于今天罵畜生一樣不堪??墒纵o沈一貫仍然不依不饒,說這種傳言十年前就有,懷疑皇帝將對皇后不利,就是為了給鄭貴妃騰出位置。
明神宗無奈,只好將王德完減輕處分,罷官了事。這事情擺在臺面之后,反而給王皇后穿上了防彈衣,避免了種種禍事。最后,王皇后在萬歷駕崩前三個月去世,享年五十七歲,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
1. 文言文 王家屏傳 急需翻譯 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號對南,山陰縣河陽堡人,曾以吏部左侍郎兼東圖大學(xué)士入予機務(wù),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致仕歸里。民間以“王閣老”相稱。經(jīng)常來往于九龍灣通往代州的西寺峪口.
萬歷帝王師王家屏
王家屏,字忠伯,山陰縣人,明代萬歷皇帝帝王師(今大同人稱王閣爺)。隆慶三年進士,任庶吉士授編修,后升侍講學(xué)士,累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職。
萬歷初年,充任日講官,給皇帝講學(xué),講的道理詳盡懇切,上疏也都合情入理,使皇帝聽得非常入神,斂容受學(xué),稱他為"端士"。萬歷十二年,王家屏任禮部右侍郎,不久改為吏部右侍郎,當月之內(nèi)升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朝輔政。萬歷十七年間,"士風(fēng)漸靡,吏治轉(zhuǎn)污",神宗皇帝經(jīng)年逾月不理朝政,郊廟不享,朝講不臨,典禮不做,章奏不批,朝事皆廢。同年七月間,王家屏上了"請御朝講發(fā)章疏",語言相當激烈,又在"爭國本"的重大事件中惹得神宗皇帝大怒,說他:"駁圣御批,故激聯(lián)怒,甚失禮體。"王家屏回答說:"事系儲闈不宜有怒,以損天親之愛。言出,臺省不宜峻斥,以塞忠諫之。""言涉至親不宜有怒,有關(guān)典禮不宜有怒,臣與諸臣但知為宗社大計慮,以盡言為效忠而已。"恰在此時,大理寺評事雒于仁也向神宗皇帝上"四箴疏",說皇帝近年來得了一種嗜酒、戀色、貪財、尚氣的綜合病,規(guī)勸神宗"濃醑勿崇,內(nèi)壁勿厚,貨賄勿侵,舊怨勿藏",神宗見疏,震怒不已,定要治雒于仁重罪,王家屏此時挺身而出,懇求萬歷由他來伏罪,終于使雒于仁免遭重刑。
王家屏在朝輔政期間,每次議事,都秉公執(zhí)法,不亢不卑。為了匡時弊、興曲禮、整綱紀,每每忠言逆耳,意在盡節(jié),報效國家。史稱"發(fā)之以正直,本之以忠厚。"由于直言盡節(jié),不畏權(quán)貴,惹惱了神宗皇帝。后來,只好于萬歷二十年三月,王家屏假托有病上疏辭官,朝中大臣和百姓深為可惜。正如《明史·王家屏傳》所載:"性忠讜,好直諫""以憨直去國,朝野惜焉。"萬歷三十年,王家屏病卒,享年六十八歲,贈少保,謚文端。熹宗繼位后,再贈太保,蔭其子尚寶襲父勛。
2. 求于慎行傳文言文閱讀答案~~~~謝 于慎行,字無垢,東阿(今山東平陰縣)人。17歲時鄉(xiāng)試中舉。御史想在鹿鳴宴上為他舉行加冠禮(即成人之禮),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謝絕。隆慶二年成為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萬歷初年,《穆宗實錄》編成,他被推薦為修撰,擔任日講官。按舊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資深的官吏充當日講官,沒有到史官這一級別的。于慎行與張位及王家屏、沈一貫、陳于陛都以史官得到這一職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數(shù)啊。曾經(jīng)講課完畢,皇帝拿出御府的圖畫,叫講官分別賦詩題字。慎行不擅長寫字,自己寫成詩后,委托人寫在上面,把實際情況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興,曾寫了“責難陳善”四個大字賜他,詞林傳為盛事。
御史劉臺因為彈劾張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視他。等到張居正授意門生“奪情”,于慎行與同僚上書勸諫,呂調(diào)陽阻止,沒能上書。張居正聽了之后很生氣,有一天對于慎行說:“你是我所厚愛的學(xué)生,也做這樣的事嗎?”于慎行從容地回答說:“正是因為你厚愛我的緣故??!”張居正聽了很不高興。不久,于慎行因為疾病歸鄉(xiāng)。張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復(fù)原職。當時張居正家道已經(jīng)敗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記家產(chǎn)、抄沒全家。于慎行寫信給丘橓,說張居正的母親年事已高,孩子們再沒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傷,應(yīng)該推行賢明的君主不輕易離棄的恩德,顧全大臣的舊日情分。言詞非常誠懇,當時人們評論他,認為他做得對。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禮制多由他來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間孝烈后升入祖廟附祭于先祖,遷廟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廟附祭于先祖,又遷廟于宣宗。于慎行認為不合禮制。寫《太廟祧遷考》,引晉、唐、宋的舊例作為依據(jù),他的語言明晰而實在。事情雖然沒有被實行,但是有見識的人都佩服他懂禮制。他又說:“南昌、壽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經(jīng)很遠,應(yīng)該另外在陵園祭祀,不應(yīng)該享受在太廟祭祀?!币矎U止而沒有實行。
萬歷十八年正月,上書請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書請求?;实酆苌鷼猓瑑纱谓抵紘绤栔肛?。于慎行不為所震懾,第二天又上書說:“冊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們不說,過失應(yīng)歸到我們身上。希望皇上趕快定下大計,我寧可棄官歸里?!被噬细硬桓吲d,拿要挾君主懷疑圣上、使國家的根本混亂來責難他,把禮部下屬官員都停了俸祿。山東進行鄉(xiāng)試,預(yù)先傳出了主持考試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進言者于是就彈劾禮部,官員都停了俸祿。于慎行決定引咎辭職。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準許了他的請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舉薦,(他)都回絕了。萬歷三十三年,開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辭職,皇上再次挽留不下。過了兩年,朝廷推舉內(nèi)閣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xué)士的身份,參加機密要務(wù)。于慎行再三推辭不被批準,只好離家上路。當時于慎行已經(jīng)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謝恩時,不能按照禮儀拜起,遂上奏章請罪。歸家后臥病不起,于是起草遺疏,請皇上親善大臣,錄用前朝官員,補充諫官。幾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歲。
3. 王錫爵傳.文言文答案 題目沒有哪來的答案 原文翻譯如下,不滿意請追問:王錫爵,字元馭,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師會試中獲第一名,廷試又得第二名,授職為編修。逐漸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
萬歷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負責翰林院。張居正服喪期限未滿,即出仕為官,準備對吳中行、趙用賢等人施以廷杖。
王錫爵邀集同館的十多人到張居正處請求寬免,張居正徑直入內(nèi)而不理他。吳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罰,王錫爵扶著他們大哭。
第二年他晉升禮部右侍郎。張居正才回鄉(xiāng)處理喪葬,九卿急忙請求召他回京,唯獨王錫爵不簽名。
不久,他請求探親而離職。張居正因為王錫爵揭露自己的短處,更加懷恨他,王錫爵因此不出任官職。
萬歷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參與機要事務(wù)。返回朝廷,他奏請禁止諂諛、抑制鉆營角逐、戒除虛浮、節(jié)制侈靡、鼓勵議政風(fēng)氣、精簡工作。
皇帝都加以褒揚、接納。 起初,李植、江東之與大臣申時行、楊巍等人產(chǎn)生矛盾,因為王錫爵負有重望,并且與張居正不和,就極力推舉他。
等到王錫爵入朝,與申時行結(jié)合,他們反而上奏極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離去。當時申時行任首輔、許國任次輔,三個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錫爵與申時行同時在會試中舉,并且在同一郡,在內(nèi)閣中相處很好。
因為申時行性格柔和,而王錫爵性格剛直氣盛。萬歷十六年(1588),他的兒子王衡考取順天試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饒伸議論此事。
王錫爵接連上奏辯駁,話語過于憤恨,饒伸被投入詔獄并從官籍除名,高桂被貶責到邊疆。御史喬璧星奏請皇帝告誡王錫爵,務(wù)必擴展他的氣量,成為美善有涵養(yǎng)的大臣,王錫爵上奏辯解。
因此逐漸與朝廷議論抵觸。 當時群臣奏請建立皇儲的人很多,皇帝都不聽。
萬歷十八年(1590),王錫爵奏請預(yù)先教導(dǎo)太子,錄用言官姜應(yīng)麟等人,并請求寬恕以前的巡撫李材,沒有答復(fù)。曾經(jīng)因為旱災(zāi),自己陳奏請求罷免官職。
皇帝下詔好言挽留?;鹇涑?、真相侵犯西部邊疆,議論的人爭相請求出動軍隊,王錫爵主張和平解決,與申時行的意見相合。
不久,他與同列爭請冊立皇儲也不成,他關(guān)門閉戶請求回鄉(xiāng)。不久因為母親年邁,接連奏請回鄉(xiāng)探親。
于是皇帝賜給他路費,派遣官員護送?;剜l(xiāng)兩年,申時行、許國和王家屏相繼離開職位,有詔書催促、召見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為首輔。 在此之前有圣旨,這年春季舉行冊立皇儲的大典,告誡朝廷大臣不要輕慢地陳請。
朝廷大臣鑒于張有德事件,都表現(xiàn)出沉默。等到此,王錫爵秘密奏請皇帝決定大計。
皇帝派遣內(nèi)侍將親手寫的詔書向王錫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兒子,命令將長子和兩個次子暫且一起分封為王。王錫爵懼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詔草擬諭旨。
但是他對外又顧慮公眾的輿論,于是勸諫:“漢明帝的馬后、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劉后都撫養(yǎng)諸位妃子的兒子為自己的兒子,請皇帝指令皇后撫育長子,則長子就是嫡系兒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號以致壓制了皇貴妃。”也擬諭旨呈送宮中。
同列趙志皋、張位都沒預(yù)先聽說?;实劬谷粚⑶懊娴闹I告下達給了禮官,下令馬上準備禮儀。
因此整個朝廷嘩然。給事中史孟麟,禮部尚書羅萬化等人,集體到王錫爵的府第力爭。
朝廷大臣和勸諫的人,奏章每天幾次呈上。王錫爵與趙志皋、張位一起極力奏請皇帝追回先前的詔書,皇帝不依從。
不久,勸諫的人更多,而且岳元聲、顧允成、鐘納陛、陳泰來、于孔兼、李啟美、曾鳳儀、鐘化民、項德禎等人將王錫爵攔在朝房里,當面與他爭辯此事。李騰芳也上書王錫爵。
王錫爵奏請在朝廷商議,皇帝不同意。他奏請當面陳述,沒有答復(fù)。
于是他自己彈劾自己的多項失誤,請求接受罷免官職的責罰?;实燮扔诠姷妮浾摚坊夭R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議施行冊立的事。
王錫爵立即奏請皇帝迅速決定,并說“:過去嫡長子剛出生,已經(jīng)頒布詔書大赦,詔書稱‘祗承宗社’,明顯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F(xiàn)在又疑惑什么而不決定呢?”沒有答復(fù)。
七月,彗星出現(xiàn)了,有詔令修行、反省。王錫爵便奏請皇帝召見大臣。
又勸諫說“:彗星漸漸接近紫微星座,皇帝應(yīng)慎重起居的時節(jié),對左右放寬刑罰,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發(fā)錢糧以廣布皇恩?!边^了一個月,他又勸諫說:“彗星已進入紫微星座,不是僅僅靠用人行政能夠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儲這一件事可以消除災(zāi)禍。
天王的星象稱帝星,太子的星象稱前星?,F(xiàn)在前星已經(jīng)閃耀而皇帝不早做決定,所以招致此災(zāi)禍。
如果迅速冊立皇太子,天象之變就自然消弭。”皇帝都答復(fù)知道了,仍堅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觀點。
王錫爵的復(fù)奏又極力勸諫,并接連上奏懇請。 十一月,皇太后的生辰,皇帝駕御宮門接受朝賀完畢,單獨召王錫爵到暖閣,慰勞他說:“卿扶持母親來京都,的確是忠孝兩全。”
王錫爵叩頭答謝,趁此極力奏請皇帝早日確定國家的根本。皇帝問:“皇后有了兒子,怎么辦?”他答復(fù):“這種說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現(xiàn)在嫡長子已經(jīng)十三歲,尚等待什么?況且從古至今,難道有子弟十三歲了還不讀書的事?”皇帝頗為感動。
王錫爵于是奏請皇帝多召見大臣面敘。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1)C 省記:記得.譯文為:陛下難道不記得了嗎?(2)B “亡何”表示時間不久,后面應(yīng)斷開;“削籍”的主語是“趙南星”,而“考功郎中”是“趙南星”的職務(wù),故“考功…削籍”為一句;“疏救”的主語是“孔兼泰來”;“帝積前恨”為一句;“謫”下涉兩人,其后不可斷開.故選:B.譯文為:沒有多久,考功郎中趙南星因在京官考核中獲罪而被削除官籍.于孔兼、陳泰來各自上奏疏解救.皇上累積先前的怨恨,將于孔兼降職為安吉判官,陳泰來降職為饒平典史.于孔兼交上辭職文書而回鄉(xiāng).(3)B “正是由于他的堅決反對,封王的事最終作罷”錯,文中說的是“會廷臣多諫者,其事竟寢”.(4)①“遙制”,遙控;“毋乃”,恐怕;“圖”,圖謀.譯文為:輔佐大臣身在數(shù)千里之外,而能這樣遙控朝廷大權(quán),恐怕是陛下以此來表示恩惠,想要輔佐大臣重新主政共同成全其他的圖謀吧!②“待”,等待;“謗訕”,誹謗譏諷;“坐”,判定.譯文為:陛下堅持等待嫡子而再立 太子的說法,既懷疑眾位臣子進行誹謗譏諷,又認為朝廷的法度顛倒,于是想要對進諫者判定對待君主無禮的罪名.答案:(1)C(2)B(3)B(4)①輔佐大臣身在數(shù)千里之外,而能這樣遙控朝廷大權(quán),恐怕是陛下以此來表示恩惠,想要輔佐大臣重新主政共同成全其 他的圖謀吧?、诒菹聢猿值却兆佣倭?太子的說法,既懷疑眾位臣子進行誹謗譏諷,又認為朝廷的法度顛倒,于是想要對進諫者判定對待君主無禮的罪名.參考譯文:于孔兼,字元時,金壇人.萬歷八年考中進士.授官九江推官.調(diào)入朝廷擔任禮部主事,又升為儀制郎中.上奏章提出都御史吳時來沒有保持晚節(jié),不應(yīng)當給予謚號忠恪,順勢請求給予楊爵、陳瓚、孟秋謚號.于是削奪吳時來謚號,而給予楊爵謚號忠介.大學(xué)士王家屏因爭議冊立太子的事而請求辭職離去.于孔兼進言說:“陛下曲從所寵愛的人的私情,而動搖立太子的做法.不采納輔佐大臣的意見,反而加重對諫議官的處罰.并且將怒氣發(fā)泄到吏部,削除了三個人的官籍.而萬國欽得罪的是申時行,饒伸得罪的是王錫爵,他們并沒有得罪陛下.輔佐大臣身在數(shù)千里之外,而能這樣遙控朝廷大權(quán),恐怕是陛下以此來表示恩惠,想要輔佐大臣重新主政共同成全其他的圖謀吧!自從陛下有近日來的行動,而好人感到寒心,邪惡的臣子拍手稱快.以后迎合君主必定會虛浮不實,預(yù)備立教沒有確定的日子,申生、楊廣這樣的人會在如今重現(xiàn).這種對國家不利的情況,不是耿直的臣子等所能擔心顧及的.”皇上接到奏章,非常惱火.隨后,終于將奏章留在宮中.第二年正月,下詔令一同分封三個皇子的王爵.于孔兼與員外郎陳泰來聯(lián)合上奏疏爭議說:“立嫡子的法則,從古時候起就有,但依次查考先祖以來,沒有空缺太子的位置用來等待嫡子的做法.以往陛下立為太子,年紀才六歲,仁圣皇太后正處在壯年,先皇帝沒有做出稍許的等待,陛下難道不記得了嗎?地位迫近那么仇怨就會產(chǎn)生,禮法有區(qū)別那么名分就能確定下來.希望收回剛下達的諭令,冊立太子、分封王爵一同進行,這樣國家就非常值得慶幸了.”皇上沒有予以答復(fù).于孔兼又說:“陛下堅持等待嫡子而再立太子的說法,既懷疑眾位臣子進行誹謗譏諷,又認為朝廷的法度顛倒,于是想要對進諫者判定對待君主無禮的罪名.認為皇長子當立為太子不容拖延的人,是君子.這是對待君主有禮的做法,王如堅諸位人士就是這樣的人.認為一同封王的做法可行而迎合君主的意圖的人,是小人.這是對君主無禮的做法,許夢熊就是這樣的人.如今想要將對待君主無禮的罪名,加到對待他們的君主有禮的人身上,這樣拿什么來讓人心信服,國法顯明呢?臣又想到漢時因巫蠱引起的誹謗是從鉤弋夫人生下兒子開始的,李承乾做了皇太子卻被誅殺就是因為偏愛.自古以來作亂的臣子,沒有一個不窺視君主的縫隙而進行迎合以成全他們邪惡的企圖的.”適逢朝廷大臣多有進諫的人,封王這件事終于作罷.沒有多久,考功郎中趙南星因在京官考核中獲罪而被削除官籍.于孔兼、陳泰來各自上奏疏解救.皇上累積先前的怨恨,將于孔兼降職為安吉判官,陳泰來降職為饒平典史.于孔兼交上辭職文書而回鄉(xiāng).在家鄉(xiāng)生活了二十年,閉門讀書,規(guī)矩嚴肅,鄉(xiāng)里人稱贊他而沒有不滿的話.。
5. 《明史.章正宸傳》文言文翻譯 章正宸,字羽侯,會稽人。
從學(xué)習(xí)同里劉宗周,有學(xué)問品行。崇禎四年進士。
由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勸皇帝效法周公、孔子,除管仲、商鞅,崇尚仁義,賤富強。
禮部侍郎王應(yīng)熊者,溫體仁私人也,廷推閣臣,望輕不得與。體仁引為助,為營入閣。
正宸上言:“應(yīng)熊強愎自張,何緣特簡。事因多擾,變以刻成,綜核傷察,宜存渾厚。
奈何使很傲之人,與贊平明之治哉?”帝大怒,下獄拷訊,竟削籍歸。禮部侍郎王應(yīng)熊的,溫體仁私人的,朝廷推舉閣臣,望輕不能與。
體仁率為幫助,為營造入閣。正宸上說:“應(yīng)熊剛愎自張,為什么要特意選擇。
事因多擾,改變以刻成,綜合考察影響觀察,應(yīng)保存渾厚。如何使很傲慢的人,與贊黎明的治理呢?“帝勃然大怒,關(guān)進監(jiān)獄拷打?qū)弳?,結(jié)果削籍回家。
九年冬,召為戶科給事中,遷吏科都給事中。周延儒再相,帝尊禮之特重。
正宸出其門,與搘拄。歲旦朝會,帝隆師傅禮,進延儒等而揖之曰:“朕以天下聽先生?!?/p>
正宸曰:“陛下隆禮閣臣,愿閣臣積誠以格君心。毋緣中官,毋修恩怨,毋以寵利居成功,毋以爵祿私親昵?!?/p>
語皆風(fēng)刺延儒。延儒欲用宣府巡撫江禹緒為宣大總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
延儒欲起江陵知縣史調(diào)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輔馮銓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復(fù)銓冠帶,正宸爭之,事遂寢。
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幾,會推閣臣,救李日宣,謫戍均州。
九年冬,召為戶科給事中,遷任吏科都給事中。周延儒再次相,皇帝尊禮的特別重要。
正宸出入其門,與搘成長。每年元旦朝會,帝隆師傅禮,進請儒等地請他說:“我認為天下聽先生?!?/p>
正宸說:“陛下隆禮閣臣,希望內(nèi)閣大臣積是以格君心。不要因為宦官,不要修恩怨,不要因為受到利益在成功,不要用爵祿私自親近?!?/p>
這句話都諷刺請儒。請儒要用宣府巡撫江禹緒為宣大總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請儒手指,使用的。
請儒要從江陵縣知縣史調(diào)元,正衰止的。請儒以罪輔馮銼力得以再次召,想借占據(jù)涿功恢復(fù)銼冠帶,正宸爭辯的,事情于是停止。
他不肯阿曲這樣。不久,會推舉閣臣,救李天宣,貶謫戍守均州。
福王立,召復(fù)正宸故官。正宸痛舉朝無討賊心,上疏曰:“比者河北、山左各結(jié)營寨,擒殺偽官,為朝廷效死力。
忠義所激,四方響應(yīng)。宜亟檄江北四鎮(zhèn),分渡河、淮,聯(lián)絡(luò)諸路,一心齊力,互為聲援。
兩京血脈通,而后塞井陘,絕孟津,據(jù)武關(guān)以攻隴右。陛下縞素,親率六師,駐蹕淮上,聲靈震動,人切同仇,勇氣將自倍。
簡車徒,選將帥,繕城塹,進寸則寸,進尺則尺,據(jù)險處要,以規(guī)中原。天下大矣,渠無人應(yīng)運而出哉?”魏國公徐弘基薦逆案張捷,部議并起用鄒之麟、張孫振、劉光斗,安遠侯柳祚昌等薦起阮大鋮,正宸并疏諫,不納。
改大理丞,正宸請假歸。魯王監(jiān)國,署舊官。
事敗,棄家為僧。福王立,請再正宸所以官。
正哀痛舉朝沒有討賊之心,上疏說:“近來河北、山左各結(jié)營寨,擒獲斬殺偽官,為朝廷效力。忠義所激勵,四方響應(yīng)。
應(yīng)立即通知江北四鎮(zhèn),分渡過黃河、淮河,聯(lián)絡(luò)各路,一個心齊力,互為聲援。兩京血脈通,然后堵塞井陘,絕孟津,據(jù)武關(guān),以進攻隴右。
陛下白色,親自率領(lǐng)六軍,駐扎在淮水上,聲靈震動,人一切仇敵,勇氣將倍增。檢閱戰(zhàn)車和步兵,選將帥,修繕城池,進寸毛孔,進一尺,尺,據(jù)險要的地方要,以規(guī)劃中原。
天下大了,他沒有人應(yīng)運而出呢?“魏國公徐弘基推薦逆案張捷,部議并起用鄒的麒麟、張孫振、劉光斗,安遠侯柳國運昌等人推薦起阮大鐵,正宸都上疏勸諫,不接受。改任大理丞,正宸請假回家。
魯監(jiān)國,在舊官。事情失敗,棄家為僧。
6. 《許國,字維楨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文言文閱讀(19分)許國,字維楨,歙縣人。
舉鄉(xiāng)試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進士。神宗為太子出合,兼校書。
及即位,進右贊善,充日講官。十一年四月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yún)C務(wù)。
國與首輔申時行善。以丁此呂事與言者相攻,語侵吳中行、趙用賢,由是物議沸然。
已而御史陳性學(xué)復(fù)摭前事劾國,時行右國,請薄罰性學(xué)。國再疏求去,力攻言者。
帝命鴻臚宣諭,始起視事。南京給事中伍可受復(fù)劾國,帝為謫可受官。
國復(fù)三疏乞體,語憤激,帝不允。性學(xué)旋出為廣東僉事。
先是,帝考卜壽宮,加國太子太保,改文淵閣,以云南功進太子太傅。 國以父母未葬,乞歸襄事。
帝不允,命其子代。御史馬象乾以劾中官張鯨獲罪,國懇救。
帝為霽威受之。十七年,進士薛敷教劾吳時來,南京御史王麟趾、黃仁榮疏論臺規(guī),辭皆侵國。
國憤,連疏力詆,并及主事饒伸。伸方攻大學(xué)士王錫爵,公議益不直國。
國性木強,遇事輒發(fā)。數(shù)與言者為難,無大臣度,以故士論不附。
明年秋,火落赤犯臨洮、鞏昌,西陲震動,帝召對輔臣暖閣。時行言款貢足恃,國謂渝盟犯順,桀驁已極,宜一大創(chuàng)之,不可復(fù)羈縻。
帝心然國言,而時行為政不能奪。無何,給事中任讓論國庸鄙。
國疏辨,帝奪讓俸。國、時行初無嫌。
而時行適為國門生萬國欽所論,讓則時行門生也,故為其師報復(fù)云。福建守臣報日本結(jié)琉球入寇,國因言:“今四裔交犯,而中外小臣爭務(wù)攻擊,致大臣紛紛求去,誰復(fù)為國家任事者?請申諭諸臣,各修職業(yè),毋恣胸臆。”
帝遂下詔嚴禁。 國始終忿疾言者如此。
廷臣爭請冊立,得旨二十年春舉行。十九年秋,工部郎張有德以儀注請,帝怒奪俸。
時行適在告,國與王家屏慮事中變,欲因而就之,引前旨力請。帝果不悅,責大臣不當與小臣比。
國不自安,遂求去。疏五上,乃賜敕馳傳歸。
逾一日,時行亦罷,而冊立竟停。人謂時行以論劾去,國以爭執(zhí)去,為二相優(yōu)劣焉。
國在閣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擊,不能被以污名。卒,贈太保,謚文穆。
(節(jié)選自《明史·許國傳》,有刪改)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國與首輔申時行善 善:交好 B.辭皆侵國 侵:冒犯C.而時行適為國門生萬國欽所論 適:恰好 D.福建守臣報日本結(jié)琉球入寇 寇:敵寇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許國“遇事輒發(fā)”“無大臣度”的一組是(3分)( )①時行右國,請薄罰性學(xué) ②國再疏求去,力攻言者③國以父母未葬,乞歸襄事 ④連疏力詆,并及主事饒伸⑤國謂渝盟犯順,桀驁已極,宜一大創(chuàng)之 ⑥國始終忿疾言者如此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許國曾考取鄉(xiāng)試第一名,曾擔任校書、右贊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廣東僉事等職,頗受帝王寵幸。 B.許國個性倔犟,容易發(fā)脾氣,喜歡與諫言者爭執(zhí),所以人們稱申時行因為上書劾論而離去,許國因為爭執(zhí)而離去,這是兩位輔政者的區(qū)別所在。
C.奏請皇上重懲來犯之敵火落赤,在日本入侵時建議皇帝嚴加禁止臣下恣意行事,從這兩件事中足見許國處理國事的智慧。 D.許國在申時行休假期間,引用先前的圣旨極力請求皇上舉行冊立典禮,此事讓皇上不悅,許國自感不安,多次請求離去,最終皇帝準許他回鄉(xiāng)。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帝心然國言,而時行為政不能奪。
(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國在閣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擊,不能被以污名。 (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4.【D】 寇:動詞,入侵。
5.【B】 ①說的是申時行的行為;③說的是許國向皇上請求回家安葬父母;⑤說的是許國奏請皇上重懲來犯之敵。6.【A】 “廣東僉事”是陳性學(xué)擔任的官職。
7.(1)皇帝心中贊許許國的意見,而申時行當政,他的意見不能改變。 [得分點:然、為政、奪,句意](2)許國在內(nèi)閣任職九年,清廉謹慎.所以雖屢遭指責,也沒有蒙受污穢的罪名。
[得分點:慎、累、被,句意]【參考譯文】許國,字維楨,歙縣人。考取鄉(xiāng)試第一名,成為嘉靖四十四年的進士。
神宗做太子時出就封國,他兼任校書。等到神宗即位,他晉升為右贊善,擔任日講官。
萬歷十一年四月,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進入內(nèi)閣參與機要事務(wù)。許國與首輔申時行交好。
因為丁此呂的事與諫言者互相指責,話語觸犯了吳中行、趙用賢,因此眾議鼎沸。不久,御史陳性學(xué)又重提以前的事情彈劾許國,申時行偏向許國,奏請皇帝輕輕責罰陳性學(xué)。
許國兩次上書請求離去,極力指責諫言者?;实勖铠櫯F寺宣讀圣諭后,許國才著手處理事務(wù)。
南京給事中伍可受又彈劾許國,皇帝為此降了伍可受的官職。許國再三上書請求離去,語言很激憤,皇帝不同意。
陳性學(xué)不久出京擔任了廣東僉事。在此之前,皇帝為壽宮占卜,加封許國為太子太保,后改任文淵閣的職務(wù),因為云南的功績晉升為太子太傅。
許國因為父母沒有安葬,請求回鄉(xiāng)辦成此事?;实鄄煌猓钏膬鹤哟?。
御史馬象乾。
1. 魏學(xué)曾,字惟貫文言文閱讀答案 魏學(xué)曾,字惟貫,陜西涇陽人。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進士,授職戶部主事,升郎中。有宦官為商人請求支取上萬兩糧草銀。
魏學(xué)曾堅持認為不可以,于是停止。不久,升為光祿少卿,又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
隆慶初年,當?shù)厣贁?shù)民族大舉進攻永平。魏學(xué)曾進駐山海關(guān),下令諸將王治道等追擊至義院口,取得大勝。
魏學(xué)曾升為右副都御史。于是,他調(diào)換將吏,招納降將,規(guī)范屯田二千多頃,數(shù)次擊敗敵人,被朝廷封賞。
后因病離任。又起用為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樞營,很快改在吏部任職,轉(zhuǎn)為左侍郎。
穆宗皇帝去世,大學(xué)士高拱想排擠馮保,囑咐御史官彈劾他。魏學(xué)曾修書大學(xué)士張居正,說:“朝廷官吏都說您與馮保有圖謀,先帝遺詔也是出自您之手。
今天的事情是不應(yīng)該庇護這個閹官?!睆埦诱笈?。
等到高拱被趕出朝廷,滿朝的文武都大驚失色。唯獨魏學(xué)曾高聲地說:“皇上登位伊始,就貶逐顧命大臣,詔書出自何人,不能不公開告訴百官?!?/p>
他要求各位大臣到張居正的府邸爭論此事,各大臣大多數(shù)不肯去,張居正也以疾病推辭諸臣來訪,從此更加與張居正相違悖。魏學(xué)曾貶為南京右都御史。
沒有上任,給事中宗弘暹迎合張居正彈劾他。朝廷下詔讓他以過去的官職等候調(diào)遣,魏學(xué)曾于是回到家鄉(xiāng)。
張居正死了一年多后,他被起用為南京戶部右侍郎。征召為右都御史,督察倉場。
不久從南京戶部尚書任上退休。 萬歷十八年(1590),順義王扯力克西赴青海,火落赤、真相進犯洮河,副總兵李奎、李聯(lián)芳先后被殺。
朝廷命尚書鄭洛經(jīng)營管理七鎮(zhèn)并兼任總督,鄭洛堅持推辭任總督之職。第二年春天,內(nèi)閣大臣王錫爵推薦魏學(xué)曾。
于是,魏學(xué)曾起用為兵部尚書,總督陜西、延、寧、甘肅軍務(wù)。當時鄭洛一心一意主張議和。
魏學(xué)曾到來后,與他意見不合。陜西巡撫葉夢熊幫助魏學(xué)曾。
起初,順義王受封時,葉夢熊因為直言勸諫阻止而獲罪。魏學(xué)曾也向高拱說不便于這樣做。
這時,扯力克幫助叛亂,魏學(xué)曾、葉夢熊想征討他們,抨擊鄭洛不認真對待敵人。恰好扯力克東歸,火落赤諸部也遷走,魏學(xué)曾上奏認為扯力克雖然歸去,暗地里卻留了兩萬精兵在嘉峪,想幫助火落赤、真相。
這個話本來是道聽途說,朝廷官吏卻爭相附和。王錫爵心里后悔,上疏奏明,又送信責備葉夢熊。
兵部尚書石星以為順義王既然東歸,宣府大(同)事情就很緊急。將鄭洛召回商議安撫事宜,不理魏學(xué)曾的奏疏。
沒有多久,河套部落首領(lǐng)土昧明安完成互市交易,要求增加賞賜。魏學(xué)曾命令總兵杜桐、神木參將張剛、孤山游擊李紹祖出其不意斬殺明安,俘殺四百八十余首級,奪馬匹器械無數(shù)。
魏學(xué)曾因功加封為太子少保。而明安的兒子擺言太聲明要復(fù)仇,號召各部落。
第二年,継拜反叛,于是煽動諸部落叛亂。継拜,西部人,嘉靖中得罪其部落首領(lǐng),父親兄弟都被殺死,継拜逃脫投降朝廷,英勇善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
前任督撫王崇古、石茂華先后奏請加封他為副總兵,于是多收集一些亡命之徒。其子承恩,是継拜夢到妖物進入他的妻子施的肋骨后而出生的,身體像狼,啼哭像梟,性格兇狠、乖戾。
継拜老了,承恩承襲他的爵位。萬歷十九年(1591),洮河有警報,御史周弘礻侖推舉承恩及指揮土文秀、継拜義子継云等。
巡撫黨馨下令文秀西援,継拜謁見經(jīng)略鄭洛,表示愿意與兒子承恩一同出師。黨馨討厭他的自薦,故意壓制他,継拜因此心生怨氣。
到金城,看見各鎮(zhèn)士兵都出于他的手下。等到擊退叛賊,取道塞外回來,敵人騎兵遇到他都避開,于是有輕視中原內(nèi)外之心。
黨馨數(shù)次裁制継拜,并且按治承恩罪行鞭打了他二十下,継云、土文秀也因為其他原因怨恨黨馨。恰好戍卒請求衣服、糧食,很久都沒有得到。
継拜就唆使軍隊先鋒劉東陽、許朝犯上作亂。萬歷二十年(1592)二月殺死黨馨及副使石繼芳,逼迫總兵官張維忠自殺。
継云、土文秀殺死游擊梁琦,守備馬承光、劉東..,自稱總兵,推舉継拜為主謀,承恩、許朝為左、右副總兵,継云、土文秀為左、右參將。承恩于是攻陷玉泉營、中衛(wèi)、廣武,黃河以西地帶望風(fēng)而降。
只有土文秀進攻平虜,參將蕭如黨堅守不投降。叛賊已經(jīng)奪取了黃河以西四十七座城堡,而且渡過了黃河,又誘使河套著力兔、宰僧進犯平虜、花馬池,陜西全境震動。
魏學(xué)曾下令副總兵李日句率游擊吳顯趕赴靈州,另遣游擊趙武赴鳴沙州,沿黃河一帶阻止叛賊南渡,自己進駐花馬池,正當叛賊的沖要。李煦等渡過黃河,叛將大多逃跑,四十七座城堡全都收復(fù),只有寧夏鎮(zhèn)城還被叛賊盤踞。
著力兔等部落與明兵叛軍遙相呼應(yīng),継拜、土文秀進攻趙武于玉泉。継云引導(dǎo)著力兔攻平虜,如薰設(shè)下埋伏射死継云。
李日句回救趙武,圍困才解除。四月,李日句領(lǐng)兵與前任總兵牛秉忠抵達寧夏鎮(zhèn)城下。
皇上已提拔董一奎為總兵,李賁為副職。不久,又提拔如薰代替董一奎,以麻貴代替李賁。
他們還沒有到,李日句等已經(jīng)攻城。叛賊從東西二個門各出驍勇善戰(zhàn)的騎兵三千迎戰(zhàn),步兵排列火車為陣營。
官軍沖上來,奪得戰(zhàn)車百輛乘勝追擊,將叛軍逼入湖內(nèi),叛軍淹死的不可勝計。副總兵王通作戰(zhàn)尤其賣力,他的家丁高益等乘勝進入北門,后因援兵沒到而被殺死,王通也負了傷,。
2. 王錫爵傳.文言文答案 題目沒有哪來的答案 原文翻譯如下,不滿意請追問:王錫爵,字元馭,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師會試中獲第一名,廷試又得第二名,授職為編修。逐漸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
萬歷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負責翰林院。張居正服喪期限未滿,即出仕為官,準備對吳中行、趙用賢等人施以廷杖。
王錫爵邀集同館的十多人到張居正處請求寬免,張居正徑直入內(nèi)而不理他。吳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罰,王錫爵扶著他們大哭。
第二年他晉升禮部右侍郎。張居正才回鄉(xiāng)處理喪葬,九卿急忙請求召他回京,唯獨王錫爵不簽名。
不久,他請求探親而離職。張居正因為王錫爵揭露自己的短處,更加懷恨他,王錫爵因此不出任官職。
萬歷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參與機要事務(wù)。返回朝廷,他奏請禁止諂諛、抑制鉆營角逐、戒除虛浮、節(jié)制侈靡、鼓勵議政風(fēng)氣、精簡工作。
皇帝都加以褒揚、接納。 起初,李植、江東之與大臣申時行、楊巍等人產(chǎn)生矛盾,因為王錫爵負有重望,并且與張居正不和,就極力推舉他。
等到王錫爵入朝,與申時行結(jié)合,他們反而上奏極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離去。當時申時行任首輔、許國任次輔,三個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錫爵與申時行同時在會試中舉,并且在同一郡,在內(nèi)閣中相處很好。
因為申時行性格柔和,而王錫爵性格剛直氣盛。萬歷十六年(1588),他的兒子王衡考取順天試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饒伸議論此事。
王錫爵接連上奏辯駁,話語過于憤恨,饒伸被投入詔獄并從官籍除名,高桂被貶責到邊疆。御史喬璧星奏請皇帝告誡王錫爵,務(wù)必擴展他的氣量,成為美善有涵養(yǎng)的大臣,王錫爵上奏辯解。
因此逐漸與朝廷議論抵觸。 當時群臣奏請建立皇儲的人很多,皇帝都不聽。
萬歷十八年(1590),王錫爵奏請預(yù)先教導(dǎo)太子,錄用言官姜應(yīng)麟等人,并請求寬恕以前的巡撫李材,沒有答復(fù)。曾經(jīng)因為旱災(zāi),自己陳奏請求罷免官職。
皇帝下詔好言挽留?;鹇涑?、真相侵犯西部邊疆,議論的人爭相請求出動軍隊,王錫爵主張和平解決,與申時行的意見相合。
不久,他與同列爭請冊立皇儲也不成,他關(guān)門閉戶請求回鄉(xiāng)。不久因為母親年邁,接連奏請回鄉(xiāng)探親。
于是皇帝賜給他路費,派遣官員護送。回鄉(xiāng)兩年,申時行、許國和王家屏相繼離開職位,有詔書催促、召見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為首輔。 在此之前有圣旨,這年春季舉行冊立皇儲的大典,告誡朝廷大臣不要輕慢地陳請。
朝廷大臣鑒于張有德事件,都表現(xiàn)出沉默。等到此,王錫爵秘密奏請皇帝決定大計。
皇帝派遣內(nèi)侍將親手寫的詔書向王錫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兒子,命令將長子和兩個次子暫且一起分封為王。王錫爵懼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詔草擬諭旨。
但是他對外又顧慮公眾的輿論,于是勸諫:“漢明帝的馬后、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劉后都撫養(yǎng)諸位妃子的兒子為自己的兒子,請皇帝指令皇后撫育長子,則長子就是嫡系兒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號以致壓制了皇貴妃?!币矓M諭旨呈送宮中。
同列趙志皋、張位都沒預(yù)先聽說?;实劬谷粚⑶懊娴闹I告下達給了禮官,下令馬上準備禮儀。
因此整個朝廷嘩然。給事中史孟麟,禮部尚書羅萬化等人,集體到王錫爵的府第力爭。
朝廷大臣和勸諫的人,奏章每天幾次呈上。王錫爵與趙志皋、張位一起極力奏請皇帝追回先前的詔書,皇帝不依從。
不久,勸諫的人更多,而且岳元聲、顧允成、鐘納陛、陳泰來、于孔兼、李啟美、曾鳳儀、鐘化民、項德禎等人將王錫爵攔在朝房里,當面與他爭辯此事。李騰芳也上書王錫爵。
王錫爵奏請在朝廷商議,皇帝不同意。他奏請當面陳述,沒有答復(fù)。
于是他自己彈劾自己的多項失誤,請求接受罷免官職的責罰。皇帝迫于公眾的輿論,追回并擱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議施行冊立的事。
王錫爵立即奏請皇帝迅速決定,并說“:過去嫡長子剛出生,已經(jīng)頒布詔書大赦,詔書稱‘祗承宗社’,明顯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F(xiàn)在又疑惑什么而不決定呢?”沒有答復(fù)。
七月,彗星出現(xiàn)了,有詔令修行、反省。王錫爵便奏請皇帝召見大臣。
又勸諫說“:彗星漸漸接近紫微星座,皇帝應(yīng)慎重起居的時節(jié),對左右放寬刑罰,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發(fā)錢糧以廣布皇恩。”過了一個月,他又勸諫說:“彗星已進入紫微星座,不是僅僅靠用人行政能夠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儲這一件事可以消除災(zāi)禍。
天王的星象稱帝星,太子的星象稱前星?,F(xiàn)在前星已經(jīng)閃耀而皇帝不早做決定,所以招致此災(zāi)禍。
如果迅速冊立皇太子,天象之變就自然消弭?!被实鄱即饛?fù)知道了,仍堅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觀點。
王錫爵的復(fù)奏又極力勸諫,并接連上奏懇請。 十一月,皇太后的生辰,皇帝駕御宮門接受朝賀完畢,單獨召王錫爵到暖閣,慰勞他說:“卿扶持母親來京都,的確是忠孝兩全。”
王錫爵叩頭答謝,趁此極力奏請皇帝早日確定國家的根本。皇帝問:“皇后有了兒子,怎么辦?”他答復(fù):“這種說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現(xiàn)在嫡長子已經(jīng)十三歲,尚等待什么?況且從古至今,難道有子弟十三歲了還不讀書的事?”皇帝頗為感動。
王錫爵于是奏請皇帝多召見大臣面敘。
3. 明史·趙志皋傳的翻譯,以及后面的題目 趙志皋,字汝邁,蘭溪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及第,授職為編修。萬歷初年,晉升為侍讀。張居正服喪期限未滿奪情入仕,準備對吳中行、趙用賢施行廷杖。趙志皋與張位、習(xí)孔教等人上奏相救,被阻擋不能呈上,他們請求將吳中行等人的奏疏交給史官,張居正很惱怒。遇上星變而考察京官和朝廷官吏,將趙志皋逐出京都出任廣東副使。過了三年,又借官績考核,將他貶職。張居正死后,進諫的人交相舉薦他,啟用他為解州同知。不久改任南京的太仆丞,歷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祭酒,再升任吏部右侍郎,均在南京。不久擔任吏部左侍郎。
萬歷十九年(1591)秋天,申時行離職,舉薦趙志皋和張位代替自己。于是晉升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閣參與機要事務(wù)。第二年春天,王家屏被罷免,王錫爵受召見還沒有到京,趙志皋暫任首輔遇上寧夏發(fā)生變故,軍事大都由他商議決定。主事岳元聲上奏劾論王錫爵,其中稱主政者擾亂國家,被主事褚壽賢、給事中許弘綱駁斥。趙志皋兩次上疏辯解,皇帝都不追問。
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返回朝廷,第二年五月就回鄉(xiāng)了,趙志皋才開始執(zhí)政。遼東兵事失利,詔令解除巡撫韓取善的官職,將副使馮時泰逮捕,投入詔獄,而總兵官楊紹勛只下交御史考察。給事中吳文梓等人疏論此事不公平,趙志皋也稱“:邊疆遭侵犯,是武臣的罪責?,F(xiàn)在寬大楊紹勛而將文官從重治罪,武臣更加放縱,文官更加喪失氣概。”皇帝不依從,馮時泰竟然被貶責去戍邊。皇太后的誕辰,皇帝接受朝賀完畢,在暖閣召見輔佐大臣,趙志皋主張寬恕御史彭應(yīng)參。言官請求減少織造,趙志皋等人聯(lián)合奏請。不久又極力論述奏章滯留在宮中的弊端,請求全部交給各部門商議行事?;实蹍拹夯鹿購堈\與霍文炳結(jié)黨,因為言官不檢舉揭發(fā),將二十多人貶官、罷職。趙志皋等人接連上奏勸諫,皇帝都不接納。他晉升為少傅,加封為太子太傅,改任建極殿的官職。
當時兩宮遭災(zāi),彗星出現(xiàn),日食有九分多,三座宮殿又遭災(zāi),連年變異迭出。趙志皋請求皇帝下詔治他的罪,于是接連奏陳時政的失誤。其中最大的事是確定國家的根本、罷除礦稅等事,共二十一條。皇帝下優(yōu)詔答復(fù)知道了。皇長子十六歲時,趙志皋曾奏請舉行弱冠、完婚的禮儀。皇帝下令禮官準備儀式。等到儀式方案呈上,皇帝沒有立即施行。萬歷二十六年(1598)三月,趙志皋等又以此勸諫,皇帝最終不同意。
張居正執(zhí)政,權(quán)勢震主。申時行繼他之后,氣勢更加強盛。王錫爵性格剛強、有氣勢,人們也畏懼他。趙志皋任首輔,年歲七十多,年老了,性格柔和而懦弱,被朝廷士人所輕視,責罵之聲四起。他開始擔任首輔時,正值西華門受災(zāi),御史趙文炳抨擊他,吏部郎顧憲成等人以全體辭職來驅(qū)逐趙志皋,實際目的是要激起皇帝的惱怒。此后給事中張濤、楊洵,御史冀禮、況上進,南京評事龍起雷相繼發(fā)表詆毀之意。而巡按御史吳崇禮彈劾他的兒子兩淮的副運使趙鳳威,趙鳳威被停止俸祿。不久,工部郎中岳元聲極力陳述應(yīng)該將趙志皋驅(qū)逐。給事中劉道亨進行詆毀最為積極。趙志皋很憤怒,稱:“同是內(nèi)閣大臣,往日有權(quán)有勢,則爭相趨附他以圖晉升官職?,F(xiàn)在權(quán)勢削弱分散,就爭相攻擊他以圖聲名?!币虼苏埱笸诵莸男那楦鼻小;实巯轮I令撫慰他。
開始,日本封貢的議論興起,石星極力支持。趙志皋也希望無事,與他彼此應(yīng)和。等到封貢的事情失敗,抨擊者蜂起,凡是彈劾石星必然提及趙志皋。趙志皋每次被抨擊,就上奏請求退休,皇帝總是勉勵、挽留他。先曾譴責抨擊的人來告慰他,后來抨擊的人更加多了,就大都將奏章扣壓而不下發(fā),而且對趙志皋的挽留更堅決。等到封貢的事情完全失敗,石星被判欺君之罪而投入監(jiān)獄等候處死,張位也因為楊鎬的原因被剝奪官職,而趙志皋始終沒有被審查。然而趙志皋已經(jīng)病得不能處理政務(wù),多次上奏請求退休,御史于永清、給事中桂有根又上奏抨擊他。趙志皋身在病榻,對于罷除礦稅、建立皇儲等人事,屢次盡力草擬奏疏爭辯,皇帝在年節(jié)時候?qū)λ髻n如前。
趙志皋的病情加重。在家休假四年,上奏八十多次。萬歷二十九年(1601)秋天死于家中。被贈封為太傅,謚號文懿。
4. 明史 卷二一八 王錫爵 文言文答案 王錫爵,字元馭,太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師會試中獲第一名,廷試又得第二名,授職為編修。逐漸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
萬歷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負責翰林院。張居正服喪期限未滿,即出仕為官,準備對吳中行、趙用賢等人施以廷杖。王錫爵邀集同館的十多人到張居正處請求寬免,張居正徑直入內(nèi)而不理他。吳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罰,王錫爵扶著他們大哭。第二年他晉升禮部右侍郎。張居正才回鄉(xiāng)處理喪葬,九卿急忙請求召他回京,唯獨王錫爵不簽名。不久,他請求探親而離職。張居正因為王錫爵揭露自己的短處,更加懷恨他,王錫爵因此不出任官職。
萬歷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參與機要事務(wù)。返回朝廷,他奏請禁止諂諛、抑制鉆營角逐、戒除虛浮、節(jié)制侈靡、鼓勵議政風(fēng)氣、精簡工作?;实鄱技右园龘P、接納。
起初,李植、江東之與大臣申時行、楊巍等人產(chǎn)生矛盾,因為王錫爵負有重望,并且與張居正不和,就極力推舉他。等到王錫爵入朝,與申時行結(jié)合,他們反而上奏極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離去。當時申時行任首輔、許國任次輔,三個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錫爵與申時行同時在會試中舉,并且在同一郡,在內(nèi)閣中相處很好。因為申時行性格柔和,而王錫爵性格剛直氣盛。萬歷十六年(1588),他的兒子王衡考取順天試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饒伸議論此事。王錫爵接連上奏辯駁,話語過于憤恨,饒伸被投入詔獄并從官籍除名,高桂被貶責到邊疆。御史喬璧星奏請皇帝告誡王錫爵,務(wù)必擴展他的氣量,成為美善有涵養(yǎng)的大臣,王錫爵上奏辯解。因此逐漸與朝廷議論抵觸。
當時群臣奏請建立皇儲的人很多,皇帝都不聽。萬歷十八年(1590),王錫爵奏請預(yù)先教導(dǎo)太子,錄用言官姜應(yīng)麟等人,并請求寬恕以前的巡撫李材,沒有答復(fù)。曾經(jīng)因為旱災(zāi),自己陳奏請求罷免官職。皇帝下詔好言挽留?;鹇涑?、真相侵犯西部邊疆,議論的人爭相請求出動軍隊,王錫爵主張和平解決,與申時行的意見相合。不久,他與同列爭請冊立皇儲也不成,他關(guān)門閉戶請求回鄉(xiāng)。不久因為母親年邁,接連奏請回鄉(xiāng)探親。于是皇帝賜給他路費,派遣官員護送。回鄉(xiāng)兩年,申時行、許國和王家屏相繼離開職位,有詔書朝廷,是成為首輔。
在此之前有圣旨,這年春季舉行冊立皇儲的大典,告誡朝廷大臣不要輕慢地陳請。朝廷大臣鑒于張有德事件,都表現(xiàn)出沉默。等到此,王錫爵秘密奏請皇帝決定大計?;实叟汕矁?nèi)侍將親手寫的詔書向王錫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兒子,命令將長子和兩個次子暫且一起分封為王。王錫爵懼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詔草擬諭旨。但是他對外又顧慮公眾的輿論,于是勸諫:“漢明帝的馬后、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劉后都撫養(yǎng)諸位妃子的兒子為自己的兒子,請皇帝指令皇后撫育長子,則長子就是嫡系兒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號以致壓制了皇貴妃。”也擬諭旨呈送宮中。同列趙志皋、張位都沒預(yù)先聽說?;实劬谷粚⑶懊娴闹I告下達給了禮官,下令馬上準備禮儀。因此整個朝廷嘩然。給事中史孟麟,禮部尚書羅萬化等人,集體到王錫爵的府第力爭。朝廷大臣和勸諫的人,奏章每天幾次呈上。王錫爵與趙志皋、張位一起極力奏請皇帝追回先前的詔書,皇帝不依從。不久,勸諫的人更多,而且岳元聲、顧允成、鐘納陛、陳泰來、于孔兼、李啟美、曾鳳儀、鐘化民、項德禎等人將王錫爵攔在朝房里,當面與他爭辯此事。李騰芳也上書王錫爵。王錫爵奏請在朝廷商議,皇帝不同意。他奏請當面陳述,沒有答復(fù)。于是他自己彈劾自己的多項失誤,請求接受罷免官職的責罰?;实燮扔诠姷妮浾?,追回并擱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議施行冊立的事。王錫爵立即奏請皇帝迅速決定,并說“:過去嫡長子剛出生,
5. 明史吳達可專的翻譯謝謝 吳達可,字安節(jié),宜興人,是尚書吳儼的堂孫。
萬歷五年考中進士。歷任會稽、上高、豐城知縣,都很有聲譽。
選官授任御史。上疏表請皇帝勤奮參加經(jīng)筵講學(xué),經(jīng)常與大臣言官們見面議論政務(wù),得到批復(fù)說“知道了。
大學(xué)士趙志皋病了很久,乞求休養(yǎng),沒得到批準。吳達可竭力奏稱趙志皋衰老庸邁了,應(yīng)該免除官職,沒有被采納。
萬歷二十八年正月,請求趁著年初發(fā)布大政方針的時機,推舉皇長子冊立為太子,舉行冠禮和婚禮,精簡內(nèi)閣大臣補任諫官,撤消礦稅中使這一官職,沒有得到回復(fù)。到長蘆視察鹽政。
這一年年成不好,吳達可畫了十四張饑民圖上奏,極力請求賑濟災(zāi)民。稅使馬堂、張日華提議增加鹽稅,奸商謊稱嘉靖年間大同用兵借貸了他的財產(chǎn)三萬六千金,請求從鹽稅中補發(fā)給他,戶部答應(yīng)了。
吳達可對這兩件事都進行了抗爭,事情得以停辦。改任江西巡按。
稅使潘相打斷了輔國將軍謀圮的四肢,并逮捕了宗室朱宗達,誣告他們搶劫稅款,彈劾上饒知縣李鴻主使此事?;实凵钋凶l責了謀圮等人,罷免了李鴻的官職。
吳達可上奏:“宗室無故受到刑罰,又加之以詰問責備,會使天潢貴胄人人自危。李鴻無罪,不應(yīng)罷免。
希望您趕緊處治潘相的罪過,恢復(fù)李鴻的官職?!蓖艤拙┮矘O力論述潘相的罪過,并且奏稱遼東高淮、陜西梁永、山東陳增、廣東李鳳、云南楊榮都是罪魁禍首,是人民的禍害,一天也不能留。
都沒有被聽取。李鴻是吳地人,大學(xué)士申時行的女婿。
萬歷十六年中了順天府鄉(xiāng)試,被吏部郎中高桂攻訐。而后七年考中進士。
到那時,反抗潘相,以剛強正直著稱。潘相又請求開挖廣信銅塘山,采伐大木料,鑿取泰和斌姥山的石膏,吳達可又極力勸諫此事不可行,閣臣也抗爭此事,于是事情就沒成。
返回后掌管河南道的事務(wù)。輔佐溫純考核京官。
不久陳述新政的關(guān)鍵要點,沉痛地規(guī)諫首輔沈一貫。奏疏被扣留在中朝不發(fā)。
升任為太仆少卿,二次升遷為南京太仆卿。詔命改任光祿,升任通政使。
鎮(zhèn)撫史晉因罪罷官,妄自投遞封章詆毀朝廷貴胄。吳達可封存了他的奏疏并彈劾他,史晉很快獲罪。
奏請規(guī)范奏疏的格式、屏除邪惡諂媚之人、重視封駁審議、懲辦奸佞等幾件事,皇帝嘉獎并采納了。不久上疏乞求退休離任。
死后追贈右副都御史。
萬歷中興乃明朝萬歷時出現(xiàn)的短暫中興局面。其中興之勢主要歸功于張居正在朝政上的治績。
整個萬歷年間,即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在位1572年-1620年)之在位年,凡四十八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惟有前十五年治政稍有起色,萬歷初年,由母親李太后處理朝政,而張居正可說完全得到李太后的充分信任,而年幼的神宗對張居正更為信賴,故張居正能一心一意推行政令。
在經(jīng)濟上行“一條鞭法”,在政治上則整飭吏治,任用賢臣,在防守方面則任用名將戚繼光抵御沿海為患的倭寇。在水患上有潘季馴四次治河,成效顯著。神宗在位頭十五年,國家收入大增,加上能夠解決國防邊患的問題,萬歷五年,歲入四百三十五萬九千四百余兩,歲出三百四十九萬四千二百余兩。后世稱該時期為“萬歷中興”?!蹲镂╀洝飞险f,張居正執(zhí)政時期“使東至四海,西至甘州,五千里幾無烽火”。
然而,當張居正于萬歷十年逝世后五年,萬歷帝開始酗酒不理國政(一說是開始抽鴉片煙),而李太后年紀漸大,對萬歷也實在無力再管束,導(dǎo)致萬歷竟三十年不上朝,只在1615年勉強到金鑾殿上亮了一次相,許多朝臣都沒見過皇帝一面,導(dǎo)致國力衰退。1619年,遼東總兵楊鎬四路進攻后金,在薩爾滸大敗,死四萬余人,開原、鐵嶺淪陷,北京震動。大臣跪在文華門外,哀求皇帝增派援軍,急發(fā)軍餉。朱翊鈞毫不理會。
萬歷怠政,即明朝神宗皇帝在位期間長達三十年不上朝的事跡。
萬歷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卒,萬歷十四年(1586年)后,神宗就開始連續(xù)不上朝。李太后年紀漸大,對明神宗也實在無力再管束。萬歷十七年(1589年)元旦,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萬歷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理寺左評事雒于仁上疏,稱神宗沉湎于酒、色、財、氣。閣臣王家屏次日再上一本,自請罷官。最后明神宗竟三十年不上朝,只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勉強到金鑾殿上亮了一次相,許多朝臣都沒見過皇帝一面,導(dǎo)致國力衰退。
還有一說是由于國本之爭,導(dǎo)致萬歷帝和諸大臣不和。萬歷十四年后,神宗就開始連續(xù)不上朝。萬歷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后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自萬歷十六年后,常朝也經(jīng)??床坏缴褡凇?/p>
當萬歷皇帝擺脫張居正的束縛之后,開始獨裁統(tǒng)治,萬歷本人貪財,征稅的項目千奇百怪,無物不稅、無地不稅。萬歷一朝,抄家之風(fēng)盛行,也是萬歷的貪財所致。馮保率先被抄家,張居正去世兩年獲罪也被抄了家。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自縊身亡,朝廷只給張居正母親留下一所空宅和10頃薄田。
萬歷為害最大的是“礦稅”一項,先后派出內(nèi)監(jiān)多批征收礦稅,幾乎遍布中國各地,雖統(tǒng)名為礦稅,實際遠不限于礦業(yè),兩淮有鹽監(jiān),廣東有珠監(jiān),擾得民不聊生?!睹魍ㄨb》記載,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有奸民張禮等,偽為官吏,群小百十人,分據(jù)近京要地,稅民間雜物,弗予,捶至死?!比f歷二十三年,御史馬經(jīng)綸直言指斥神宗皇帝“好貨成癖”。二十七年,吏部侍郎馮琦奏:“自礦稅使出,民苦更甚。加以水旱蝗災(zāi),流離載道,畿輔近地,盜賊公行,此非細故也。中使銜命,所隨奸徒千百……遂今狡猾之徒,操生死之柄……五日之內(nèi),搜括公私銀已二百萬。奸內(nèi)生奸,例外創(chuàng)例,不至民困財殫,激成大亂不止。伏望急圖修弭,無令赤子結(jié)怨,青史貽譏?!比f歷二十九年直隸巡按安文壁對萬歷帝說“皇上以六合為帑藏,視此四萬金奚啻太倉之一?!?。戶科給事中官應(yīng)震言:“內(nèi)庫十萬兩內(nèi)五萬九千兩,或黑如漆,或脆如土,蓋為不用朽蠹之象?!?/p>
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xiàn)象非常嚴重。萬歷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葉向高曾疏曰:“今六部止有五人,都察院遂至空署?!鼻摇昂蜓a科道久者二三年,近亦數(shù)月,旅食長安,茫無職事,銷向用之心傷,平政之明所宜即行?!鄙褡谖D于上,百官黨爭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轉(zhuǎn)之中。因此明史言:“明之亡,實亡于神宗?!?/p>
萬歷四十三年,李成梁去世,“成梁諸戰(zhàn)功率藉健兒。其后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輩皆富貴,擁專城,暮氣難振?!狈綇恼芤嗍枵堅唬骸敖袢别A至于數(shù)月,諸軍饑不得食,寒不得衣?!怂侔l(fā)內(nèi)帑數(shù)十萬,先盡該鎮(zhèn),次及九邊,用以抒燃眉之憂?!比f歷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與明朝決裂。四十六年四月,大清兵克撫順,朝野震驚,萬歷帝仍不以為意。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遼東總兵楊鎬四路進攻后金,在薩爾滸大敗,死四萬余人,開原、鐵嶺淪陷,北京震動。萬歷四十六年四月方從哲奏請“速下章奏、發(fā)帑金?!贝蟪脊蛟谖娜A門外,哀求明神宗增派援軍,急發(fā)軍餉[6],明神宗毫不理會。群臣日日請求皇帝臨朝,皇帝派太監(jiān)出來傳諭:“皇上有病。”吏部尚書趙煥上奏章說:“他日薊門蹂躪,鐵騎臨郊,陛下能高拱深宮,稱疾卻之乎?”
萬歷三大征是明神宗萬歷二十年至廿八年(公元1592-1600年)間,先后在帝國西北、東 ?北、西南邊疆展開的三次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三役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政權(quán)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yīng)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明雖三戰(zhàn)皆勝,但國力亦蒙受重大耗損。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歷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鎮(zhèn)壓哱拜之亂。哱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歷初為游擊將軍,統(tǒng)標兵家丁千余,專制寧夏,多蓄亡命。萬歷十七年,以副總兵致仕,子哱承恩襲職。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拜自請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見各鎮(zhèn)兵皆出其下,歸途取路塞外,戎兵亦遠避之,因益驕橫,有輕中外之心。巡撫黨馨每抑裁之,并核其冒餉罪,哱拜因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承恩、義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旸叛亂,殺黨馨及副使石繼芳,縱火焚公署,收符印,發(fā)帑釋囚。脅迫總兵官張惟忠以黨馨“扣餉激變”奏報,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縊死。此后東旸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以承恩、許朝為左右副總兵,土文秀、哱云為左右參將,占據(jù)寧夏鎮(zhèn),刑牲而盟。出兵連下中衛(wèi)、廣武、玉泉營、靈州(今寧夏靈武)等城,惟平虜堅守不下。叛軍又以許花馬池一帶聽其住牧為誘餌,得套部蒙古首領(lǐng)著力兔等相助,勢力越加強大,全陜震動。三月四日,副總兵李昫奉總督魏學(xué)曾檄,攝總兵事進剿,但叛軍恃套部蒙古支持,勢甚強。此后,明朝特調(diào)副麻貴馳援,貴率蒼頭軍在攻城同時,阻擊套部蒙古,斬獲甚多。四月,又調(diào)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jiān)軍,統(tǒng)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七月,麻貴等搗毀套部大營,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各路援軍在代學(xué)曾為總督的葉夢熊的統(tǒng)帥下,將寧夏城團團包圍,并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nèi)彈盡糧絕,同時內(nèi)部發(fā)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劉東旸殺土文秀,承恩殺許朝,后周國柱又殺劉東旸。軍心渙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圍哱拜家,拜闔門自盡,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朝鮮之役第一回沖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歷二十至廿一年);第二回沖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歷廿五至廿六年)。
朝鮮之役是1592至1598年(明神宗萬歷二十年至萬歷二十六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3年)間,由于日本豐臣政權(quán)入侵朝鮮、覬覦明帝國而引起的東亞區(qū)域性戰(zhàn)爭。是役明廷因宗藩關(guān)系軍援朝鮮,在朝鮮民兵及水師幫助下;與日本軍拉鋸鑿戰(zhàn),最終以明國朝鮮聯(lián)合軍取勝,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病逝,日軍撤回。
這場為時超過六年,牽動?xùn)|亞三大國的戰(zhàn)爭,由于相關(guān)各國均由本國觀點加以命名,當前在國際上并無一概通用的名稱:
明朝時稱朝鮮之役,并未對前后兩回合的沖突分別命名;朝鮮之役明軍動員規(guī)??捎^,與寧夏、播州二役合稱萬歷三大征。
朝鮮時稱第一回合沖突為壬辰倭亂,第二回合沖突為丁酉再亂;現(xiàn)合稱壬辰祖國戰(zhàn)爭或壬辰衛(wèi)國戰(zhàn)爭。
日本時稱唐入り(即“入唐/進出中國”之意)、唐御陣、高麗陣、朝鮮陣;幕末、明治時稱朝鮮征伐、征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改稱第一回合沖突為文祿之役,第二回合沖突為慶長之役,合稱文祿?慶長之役;當代也有部分歷史研究者稱之為朝鮮征伐、朝鮮出兵、日明戦爭。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歷廿七年至廿八年)。
播州位于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后,楊氏世代統(tǒng)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nèi)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歷初,楊應(yīng)龍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并于萬歷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yīng)龍之亂舉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對策。因此應(yīng)龍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shù)十個屯堡與城鎮(zhèn),搜戮居民,奸淫擄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撫譚希思于綦江、合江(今四川瀘州東)設(shè)防。次年,貴州巡撫江東之令都司楊國柱率軍三千進剿。楊國柱兵敗被俘,罵賊不屈,被殺。明廷罷江東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jié)制川、湖、貴三省兵事,并調(diào)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fā),每路約三萬人。劉綎進兵綦江,連破楠木山、羊簡臺、三峒天險。又敗應(yīng)龍之子朝棟所統(tǒng)苗軍。巾幗英雄秦良玉與其丈夫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筑等七寨,并偕同酉陽等土司軍一起攻下桑木關(guān)為南川路戰(zhàn)功第一。其他幾路明軍也取得勝利。三月底,劉綎攻占婁山關(guān),四月,楊應(yīng)龍率諸苗決死戰(zhàn),又敗。綎進占楊應(yīng)龍所依天險之地龍爪、海云,至海龍囤(今遵義西北),與諸路軍合圍之。六月,劉綎又破大城。應(yīng)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自縊,子朝棟等被執(zhí),明軍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征收礦稅銀
自張居正死后,神宗皇帝開始通過向各地征收礦稅銀的方式,增加內(nèi)庫的內(nèi)帑。在此以前,內(nèi)庫主要收入為金花銀,即依靠南直隸地區(qū)的田賦。不過內(nèi)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戶部負責,并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干預(yù)和管理。目前,關(guān)于礦稅銀的多寡存在兩種說法,一說自萬歷二十四年至萬歷三十二年間,共收銀三百萬兩。另說,自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共收銀560萬兩,金一萬二千兩。根據(jù)明光祿寺宮膳底賬《寶日堂雜鈔》的記載,包括礦稅銀在內(nèi)的內(nèi)庫,需要用于皇宮開銷的部分,除皇帝、后妃、宮女、太監(jiān)以外,包括每日翰林院、文華殿、太醫(yī)院、教習(xí)官、起居注官、兵部主事等人的日常工作餐。僅宮廷膳食一項,共需要負責約萬人左右的飲食,皆由內(nèi)庫撥銀。例如,萬歷三十九年正月,宮廷膳食開支12000兩白銀,人均約1兩左右。而內(nèi)宮各類,如宮女、太監(jiān)等服務(wù)人員,日常俸祿則為俸米,并不由礦稅銀等撥用。
礦稅銀除補貼內(nèi)帑用于宮廷膳食以外,更多則用于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zhèn)用錢。如萬歷二十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肅巡撫田樂上疏因河西地區(qū)邊疆用兵需數(shù)十萬錢糧,請撥內(nèi)帑,神宗皇帝批復(fù)同意。萬歷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戶部因京師庫銀減少邊餉告急請神宗撥內(nèi)帑,神宗雖然責怪戶部未提前做好庫銀儲備,并且不要因為有內(nèi)帑而有恃無恐,但仍迅速撥發(fā)內(nèi)府庫銀救急。萬歷三十一年四月,戶部更是因北部邊疆兵餉告急,請撥內(nèi)帑百萬兩,神宗最顧及邊情,所以同意招數(shù)撥用。
另外,含礦稅銀的內(nèi)帑也用于國家救災(zāi),如萬歷二十二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饑荒,撥內(nèi)帑三萬三千兩用于賑災(zāi)。
而清人則多不了解詳情,多以明代言官的言論評論該事,并拔高為明代一大惡政,甚至就此寫入《明史》。后人則更多將此附會,并假想更多的財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礦監(jiān)稅使向皇室內(nèi)庫共進奉白銀五百六十余萬兩,黃金一萬二千萬余兩,平均每年進奉白銀五十余萬兩,黃金一千多兩。”。
女真崛起
此時東北女真族興起,成為日后中原帝國的隱患。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女真酋長努爾哈赤湊“七大恨”,以掀起叛亂,并僭稱國號為后金。四十六年四月,女真兵克撫順,朝野震驚。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遼東經(jīng)略楊鎬四路進攻后金,在薩爾滸之戰(zhàn)大敗,死四萬余人,開原和鐵嶺淪陷,首都燕京震動。朱翊鈞用熊廷弼守遼東,屯兵筑城,才稍稍將東北局勢扭轉(zhuǎn)。神宗在薩爾滸之戰(zhàn)的次年(1620年)駕崩,葬于定陵。雖然明神宗多年未正式上朝,但大到朝鮮之役,小到順天府祈雨,均由皇帝在內(nèi)宮作出,并發(fā)各部門直接執(zhí)行。
妖書案
萬歷二十六年,有人撰寫《閨范圖說》跋《憂危竑議》,說明鄭貴妃欲奪儲位。鄭妃派懷疑此書是出自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全椒知縣戴玉衡之手,神宗謫戍此二人。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又出現(xiàn)《續(xù)憂危竑議》一書,書中言神宗立東宮之事,實為不得已。因其言詞詭妄,時稱妖書。朱賡得此妖書,立即進宮面奏皇帝。神宗看過傳單后大怒,即命東廠“大索奸人”。浙黨沈一貫與東林黨人郭正域、沈鯉等人積怨已深,反借此案誣陷東林黨人,興起大獄、株連甚眾??地P上疏指出“妖書”和“偽楚王”兩案同源,醫(yī)生沈令譽和琴士鐘澄。府同知胡化上書控告訓(xùn)導(dǎo)阮明卿“造作妖書”;而達觀大師紫柏真可也因當時要求朝廷停止征收礦稅,不停奔走在京師各界,而遭到當權(quán)者忌恨,因此亦被趁機牽連,此后達觀被嚴刑拷打而誣以罪,自獄中歸后,沐浴端坐圓寂,而另一位醫(yī)師沈令譽亦被處以酷刑。原告胡化承認自己誣告阮明卿寫妖書。史載:“數(shù)日間,鋃鐺旁午,都城人人自危!”
不久,東廠又逮捕一名形跡可疑的男子皦生彩,皦生彩供出他哥哥皦生光與“妖書案”有關(guān)。原來生員皦生光是京師無賴,素行狡詐,往往脅取人財。有一富商包繼志,聘請皦生光代纂詩集,其中有“鄭主乘黃屋”之句。最后皦生光被捕。
偽楚王案
又稱楚宗案、楚太子獄、楚世子獄,明朝萬歷年間發(fā)生的一起有關(guān)宗室身分的政治案件。在此案的審定過程中,又引發(fā)明廷的黨爭。
隆慶五年(1571年),藩王楚恭王朱英?死于湖北武昌,留下宮人胡氏遺腹孿生子朱華奎、朱華壁。萬歷八年(1580年),明神宗封朱華奎楚王,朱華壁宣化王。然而到了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三月,楚宗人輔國中尉朱華趆遞上奏疏,謂朱華奎、朱華壁皆非楚恭王子,實為王太妃之兄王如言的侍妾尤金梅所生。朱華趆有其妻王氏(王如言之女)言證。
奏疏首先到通政司,通政使沈子木見事情復(fù)雜,就按照內(nèi)閣首輔沈一貫的指示,暫把奏疏壓下。不久楚王奏疏也到,沈子木迅速上呈,萬歷命令交禮部查辦。六月朱華趆聞訊,請楚王宗室二十九人聯(lián)名奏疏,親自攜帶進京。沈子木慌忙找到朱華趆,求他把原奏時間改為近日,上呈萬歷皇帝。得旨:兩件均發(fā)交禮部處理。禮部尚書郭正域是東林黨人,力主查勘虛實,并得到次輔沈鯉支持;而沈一貫則以“宮鬧曖昧”、“年月久遠”、“事體重大”為由,從中作梗。郭氏認為,事關(guān)宗室真?zhèn)?,不通過直接訊問,怎么能秉公作出決斷? 依舊堅持己意。
案件發(fā)到湖廣,由巡撫和巡按御史會同勘問,對王府有關(guān)員役70多名且加以刑訊,都未獲得能夠證明華奎不是恭王所生的證據(jù)。只有朱華趆的妻子王氏依舊一口咬定朱華奎是“偽王”。地方把勘問結(jié)果申報入朝,萬歷皇帝命各部院大臣,會同有關(guān)官員37人,進行復(fù)查。他們在西闕門集會合議,各抒己見,書面送交禮部。沈一貫借此機會打擊東林黨人,授意給事中錢夢皋劾奏郭氏“陷害宗藩”,授意另一給事中楊應(yīng)文指控郭氏之父曾被楚恭王笞責,所以挾嫌報復(fù)。而郭正域則以沈一貫指使沈子木匿疏不上、阻止查勘和接受楚王行賄等事上疏爭辯。朱華奎接著上疏,指控郭氏乃湖廣人,與朱華趆勾結(jié),華趆進京就住在其兄國子監(jiān)丞郭正位家中。郭正域上疏辯解,萬歷皇帝沒有理會,因而憤然提出辭官。
萬歷帝最后認為,朱華趆夫婦“夫訐妻譖,不足憑據(jù)”,因而把他降為庶人,禁錮于鳳陽;附和他的宗人朱蘊鈁等多人,或罰減俸祿,或革爵幽禁;王府兩名儀賓則永遠戍邊充軍。郭正域罷官閑居,被沈一貫嫉恨。但“楚宗之爭”并未就此了結(jié),楚宗室聚眾沖毀楚王府,搶掠財物,直到萬歷帝出面干預(yù),事件才得以平息。不久之后妖書案發(fā),沈一貫借機陷害郭正域,郭正域被捕,幾乎被拷打致死。
朱華奎后來被農(nóng)民起義軍張獻忠裝在竹籠扔進長江。
劫杠案
后來由于太子出面保全郭正域,歸罪于生員皦生光。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四月,皦生光被押赴刑場,凌遲于市,此事不了了之。妖書案之后,楚王朱華奎以助工為由,向朝廷貢獻萬金。運送途中,被朱蘊鈐劫走。湖廣巡撫趙可懷提訊要犯時,被朱蘊鈐和朱蘊訇掙斷刑枷,當場打死。萬歷三十三年四月,朱蘊鈐與朱蘊訇解送湖廣承天府處死,朱華堆等三人自殺,朱華焦、朱蘊鈁等被幽禁。
梃擊案
在中國歷史上皇朝的禮制中,皇帝立皇后所生之嫡長子為太子,如皇后無子,則以最年長的兒子為太子。雖然明朝有數(shù)代皇帝因特別情況而得位(明成祖起兵篡奪侄兒明惠帝的帝位,明代宗因明英宗遭胡人所俘而被擁立,明世宗因明武宗無子而入繼大統(tǒng)),但明朝仍然依襲這套禮制。
明神宗在位期間,由于王皇后無子,故朝臣主張立長子為太子,皇長子朱常洛,萬歷十年出生,是神宗宮女所出。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萬歷十四年出生,是神宗寵愛的鄭貴妃之子,神宗希望立福王為太子,鄭貴妃亦不斷向神宗進言。但朝臣堅持立朱常洛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王皇后也支持立朱常洛。
最初神宗不斷拖延,弄至皇長子十歲時,因為儲位未定,不能就學(xué)讀書。神宗雖然處分一些支持皇長子的大臣,但東林黨也支持皇長子,使支持皇長子為太子的聲勢更大。萬歷二十九年,皇長子朱常洛二十歲,神宗在無法拖延下終于策立常洛為皇太子,常洵為福王,封地為洛陽。
國本之爭,演變成皇帝與大臣的勢力之爭。結(jié)果,鄭貴妃忍無可忍,終于爆發(fā)明朝立國以來最嚴重宮廷仇殺事件——梃擊案。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jiān),太子內(nèi)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張差。
經(jīng)過御史劉廷元審訊,張差是薊州井兒峪人,語言顛三倒四,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刑部提牢主事王之采認為事有蹊蹺,覺得張差決不像瘋癲之人,用飯菜引誘他:“老實招供就給你飯吃,不老實就把你餓死?!睆埐畹皖^,又說:“不敢說。”王之采命眾人回避,親自審問。
原來張差靠砍柴與打獵為生,在一個月前,張差在濟州賣完貨后,賭錢輸了,結(jié)果遇上一位太監(jiān),太監(jiān)說可以帶他賺錢,張差隨這位太監(jiān)入京,見到另外一位老太監(jiān),老太監(jiān)供與酒肉。幾天后,老太監(jiān)帶他進紫禁城。老太監(jiān)交木棒給張差,又給張差飲酒。帶他到慈慶宮,著他進宮后見人即打,尤其見到穿黃袍者(是太子朱常洛)。這是奸人,要把他打死。老太監(jiān)言明,如打死穿黃袍者,重重有賞,如被人捉住,他會救張差。張差的供言,結(jié)果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jiān)龐保、劉成指使。
朝臣有人懷疑是鄭貴妃想要謀害太子,王志、何士晉、張問達奏疏譴責外戚鄭國泰“專擅”;鄭貴妃則惶惶不可終日,向皇上哭訴,神宗朱翊鈞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跡。結(jié)果皇帝和太子不愿深究,最后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以凌遲。張差臨死前曾說:“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保〒?jù)《先撥志始》)。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前后五次會審龐保、劉成兩人,由于人證消失,龐、劉二犯有恃無恐,矢口否認涉案。六月一日,明神宗密令太監(jiān)將龐保、劉成處死,全案遂無從查起。
鄭貴妃涉嫌策動挺擊事件,事后勢力大衰,神宗不得不放棄給福王為皇太子,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wěn)固。
國本之爭
又稱爭國本。是明神宗冊立太子的問題,由于中國古代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所以被稱為國本之爭。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大多擁戴皇長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議立長子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卻加倍寵愛鄭貴妃,并且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卻受到大臣與慈圣皇太后極力反對。由于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明神宗與群臣爭論達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fā)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后,福王才離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wěn)固。
京察之爭
1593年4月(萬歷二十一年三月)由吏部尚書孫鑨、左都御史李世達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主持的癸巳京察,臣僚乘機徇私毀譽,結(jié)援同黨,有大批的大臣被罷免,吏部文選郎呂胤昌、給事中王三余,均被斥黜,引起軒然大波。事后言官又劾論吏部稽勛司員外郎虞淳熙、兵部職方郎中楊于庭、主事袁黃。
1605年(萬歷三十三年)東林黨人楊時喬與左都御史溫純主持乙巳京察,距癸巳已十二年,期間爆發(fā)了“偽楚王案”,形成沈一貫與沈鯉兩大集團的斗爭,沈鯉借機貶謫浙黨官員給事中錢夢皋、鐘兆斗及御史張似渠、于永清,沈一貫則稱病閉門家居,最后內(nèi)閣只剩朱賡一人,葉向高曾說“廊廟空虛一也;上下否隔二也;士大夫好勝喜爭,三也;多藏厚積必有悖出之釁四也;鳳聲氣習(xí)日趨日下莫可挽回,五也”。
1611年(萬歷三十九年)辛亥京察,由年屆八十的吏部尚書孫丕揚主持,徐紹吉、周永春等策劃傾覆東林,被吏部右御郎王圖制止。這時期朝廷的黨爭形成南黨和北黨之爭,互相攻擊,京畿道御史徐兆魁說:“東林所至,傾動一時,能使南北交攻,角勝黨附。日后閣部大臣,長久缺員,萬歷帝亦置之不理,《資治通鑒三編發(fā)明》說:“楚宗事至是幾十年矣,而廷臣猶以世卿右王之故,相繼論劾,借端攻擊,報復(fù)相尋,朝事已不可問”。葉向高先后上疏百余次,力陳:“今自閣臣至九卿臺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只存其二”,“陛下萬事不理,以為天下長如此,臣恐禍端一發(fā)不可收也”。吏部尚書孫丕揚曾推薦沈鯉、郭正域、顧憲成、趙南星、高攀龍等,神宗一概不理。
1617年(萬歷四十五年)浙黨吏部尚書鄭繼之主持丁巳京察,是神宗朝最后一次京察,齊(亓詩教、周永春)、楚(官應(yīng)震、吳亮嗣)、浙(姚允文、劉廷元)三黨大肆斥逐東林黨人。至此朋黨之爭,愈演愈烈。
1620年(泰昌元年)的移宮案中,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黨人擁立太子朱由校繼位有功,趙南星、高攀龍、顧大章、夏嘉遇、周宗建等重新啟用。1623年(天啟三年)東林黨人主京察,又逐齊楚浙黨,明末考核京官的制度成為黨爭的工具。明末國子祭酒倪元璐說:“其始天子靜攝,聽臣工群類之自戰(zhàn)而不為之理,所謂鼠斗穴中,將勇者勝耳。故其時其血玄黃,時勝時敗”
1632年(天啟三年)京察,趙南星掌吏部,力斥浙黨、齊黨、宣黨等三黨官員亓詩教、趙興邦、官應(yīng)震、吳亮嗣等“先朝結(jié)黨亂政”,議當罷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1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他本是凌煙閣功臣,成為皇帝后昏庸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