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孫思邈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們,一直是一個引人矚目的群體。而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們,更是被譽為這一群體中的真正的名流。因為在那個時期,出現(xiàn)了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導、謝安等人。他們曾在歷史上恣意揮灑才華,暢意魏晉風骨,直讓后世人羨慕和敬仰。
因此,后世留下來的有關這些魏晉名士們的畫像中,他們總是寬袍廣袖、以飄飄欲仙的姿態(tài)出現(xiàn)。而他們之所以保持這樣一種狀態(tài),則常常和一種藥物有關,這個藥物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石散。
但是,這樣一種藥物,卻讓藥王孫思邈也無可奈何,只能臨終囑咐徒弟將藥方銷毀,這究竟是為何呢?
五石散最早由醫(yī)圣張仲景發(fā)明,是被用來治療寒癥的輔助用藥。由于藥方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確認其具體成分。五石散中“五石”是指五種石頭。歷史上流傳較廣的是指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這五種。而且從史料中的記載來看,后世醫(yī)學者可以推測出五石散中還有砷元素。
這種藥有燥熱的功能,對于傷寒病癥非常有用。但是這種治療傷寒的藥物,怎么會被普通人服用?為何后來竟然成了“毒藥”,成為上流權貴們?yōu)橹习a的“貴族神藥”呢?
這一切要從魏晉名士何晏說起。
何晏本是曹操的養(yǎng)子,是魏晉名士之一。他偶然得了這個方子,初時吃了這種藥,只覺得“神明氣朗”。后來何晏感覺此藥讓自己的體質由弱變強,傳言說何晏服藥后“日御數(shù)女”。于是,這種藥開始在上層權貴和公子哥的圈子里流傳。
后來何晏又自己改良了藥方,長期服用。眾人多跟著效仿,也開始服用五石散。這種藥便在當時社會迅速流行開來,在權貴、名士階層頗為盛行。當時五石散的流行程度,可以和清朝末期的鴉片差不多了。而且當時以是否服用五石散,成了人們夸耀身份和炫富的一種手段。
根據(jù)記載,這種藥吃起來還比較麻煩。
服用五石散的人,剛剛服用下去沒有什么反應,需要稍微過一點時間才起藥效,這個過程被稱作是散發(fā)前期。因為這種藥屬于熱性,如果無散發(fā),則說明熱氣存在了體內。古人尊崇體內“冷熱均衡”,如果不進行后面的“散發(fā)”過程,那么就是有弊無利的。
所以人吃了五石散之后,不能坐、躺著休息,必須要持續(xù)走路,只有走路才能散發(fā)。所以當時把走路稱作是“行散”。走了一段時間之后,身體先是會全身發(fā)熱,發(fā)熱后又全身發(fā)冷。
人們平時如果感覺冷了,無非是趕緊多穿點衣服或是披上厚物,或者是吃點熱食、喝點熱湯驅散寒冷。但是吃過五石散之后的發(fā)冷,和正常的冷不一樣。不能用平時之法解決,不然就會丟了小命。
服藥后的發(fā)冷,要這樣來處理:必須要脫去衣物,先往身上澆冷水,再吃一些冷的東西,然后再喝著溫酒散步,這樣才可以讓藥性散發(fā)出去。
由于當時能服食這種藥是富貴的象征。但是有一些人經(jīng)濟上拮據(jù),買不起藥來炫富怎么辦?
他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假裝吃了藥的樣子。有點像我們現(xiàn)代有些虛榮愛炫富的人, 到星級酒店大廳里或者站在豪車面前拍張照片,然后發(fā)到朋友圈里假裝“自己很豪”!
在東晉時期,街上經(jīng)常有各種作假服了五石散的人。他們在街市上橫七豎八得一躺,如果有人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就說自己正在“散發(fā)”,以此來炫耀自己也是有錢人,假裝自己能買得起這種奢侈品。
為什么當時的人這么熱衷于吃五石散呢?這就像清朝那些吸食鴉片的人,剛開始只是隨大流趕時髦,但是一旦吸食了之后,就會沉迷在藥物帶來的刺激上,會上癮,然后就再也戒不掉。
因為這種藥癮是惡性循環(huán)的:服用了五石散后會使人興奮,然后由于身體燥熱需要發(fā)散,服藥后大量喝涼水,吃涼東西,脾胃會受損。由于這種藥物里還含有有毒物質砷,它會傷害人體肝腎。當這些器官受損后,人就會變得萎靡不振,無精打采,然后就會繼續(xù)服用藥物提神。如此反復成癮,欲罷不能。
《晉書·皇甫謐傳》里記載了服用五石散后,這些上癮中毒者的癥狀表現(xiàn)為:“舌縮入喉、癰瘡陷背、脊肉爛潰”。長期服用的結果是器官衰竭?!稌x書》記載,長期服用五石散后“浮氣流腫,四肢酸重”,用現(xiàn)代醫(yī)學來看,就是腎臟衰竭的癥狀。這些五石散成癮者最終器官衰竭,痛苦死去。
藥王孫思邈看到五石散的毒性和對社會帶來的危害,他曾上書朝廷,希望皇帝能重視這個問題。但是這個東西是流行于上層權貴們的“鴉片”,擁有眾多的粉絲,孫思邈的上奏得不到回應。
見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孫思邈只能利用自己行醫(yī)之際,在民間大力宣傳五石散的危害,他又開始帶著自己的弟子們搜集五石散的藥方,把它們一一銷毀。孫思邈臨終時,留下遺言給徒弟們:“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p>
孫思邈過世后,他的眾多弟子秉承師傅遺志,一代代在民間進行著宣傳和藥方的銷毀,終于經(jīng)過幾百年后,五石散的藥方消失湮滅在歷史中。
他要求弟子銷毀的藥方其實就是古代著名的毒品,五石散,而不是什么長生不老藥。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藥學家,同時也是個道士。就像古代大多數(shù)成功者一樣,他也是自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且過目不忘。據(jù)說很小的時候便可以每天都背下千字的文章,北魏時期的一個大臣獨孤信稱他為“圣童”。
但是就像那句話說的,天資聰穎的人多磨難。孫思邈就是如此,他自小體弱多病,家里為了給他治病花了很多的錢,幾乎都要傾家蕩產(chǎn)了。孫思邈見此情景就勵志開始學醫(yī),以至于后期楊堅請他去做官,他都不愿意去。再后來,因為見世間因為戰(zhàn)爭而多變,于是他隱居長白山,開始修道,并且更加深入的鉆研醫(yī)術。他自己采集藥材并為周邊百姓治病,最后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醫(yī)學著作。
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醫(yī)者,其實一生都在為這個五石散奔波。五石散據(jù)傳是張仲景發(fā)明的,最初是用來治療風寒的,有奇效。到了魏晉時期,何晏開始大力倡導服用五石散,從那個時候開始,五石散成了文人最喜愛的藥物。魏晉時期所謂的魏晉風度其實就是這個五石散造成的。
因為五石散是由白石英、紫石英、石鐘乳、赤石脂和石硫黃這五種石類中藥材制成,它極其燥熱,服用后稍有不慎就會死亡。孫思邈研究過這個藥方,雖然發(fā)現(xiàn)它對于傷寒等病癥有著神奇的效果,但是考慮到它的危害太大,所以在臨終之前吩咐弟子要將這個藥方銷毀,免得不明事理的人服用它禍害身體、危害世人。
提到孫思邈,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因其高超的醫(yī)術,被世人稱為藥王,也成為了中國民間的信仰之一。他一生活到142歲時才去世,可見他對自己的身體也非常照顧。但是在他臨終前,卻告誡自己的弟子,一定要毀了“五石散”,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別急,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五石散還有一個名字叫寒食散,原本是張仲景發(fā)明的一種處方藥。不過它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敢亂吃。但是,后來卻被人們用亂了。這種藥原本是給傷害病人所使用,因其有燥熱功能,對傷寒病人非常有效。因藥性過強,普通人吃了之后,也會增強體質,所以后來便有一些富翁開始吃了。
后來吃的人多了之后,人們才逐漸發(fā)現(xiàn),這個藥吃了之后,不僅會給人一種燥熱感,還會令人莫名的興奮起來,甚至會出現(xiàn)幻視幻聽,還容易上癮,此后,五石散便瘋狂的在富翁之間流行開來。但是,在現(xiàn)代醫(yī)學的知識看來,這只是礦物中毒的表現(xiàn),對人的身體并沒有什么好處。
事實上,五石散給人的這種特殊的感官刺激,特別像是鴉片帶給人的感覺。清朝時期的人們,都被籠罩在鴉片的煙霧之下,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而五石散存在的魏晉時代,上層社會的人們,也如同清朝時候,在“五石散”的迷惑下,過著迷幻的生活。一直到后來,這些人才發(fā)現(xiàn),長期服用五石散,會導致服用者出現(xiàn)生命危險,而這個時候,或許已經(jīng)戒不掉了。
當這一現(xiàn)象被孫思邈發(fā)現(xiàn)后,便擔憂起來。孫思邈深知五石散實際上對人們的弊大于利,若任由其存在下去,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整個社會,都只會帶來更加不利的影響,所以,為了人們和社會的健康生活,孫思邈從此開始和徒弟一起奔走于抵制五石散的運動中,甚至在孫思邈去世前,都告訴自己的弟子們,一定要堅持抵制五石散的存在,最終,在他和徒弟們的努力下,五石散終于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2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漢武帝的推恩令厲害之處在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