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趙光義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后,一直把弟弟趙光義當做接班人來培養(yǎng),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他的這種想法似乎有了一些動搖。種種跡象都讓趙光義敏感的神經(jīng)緊繃了起來,趙匡胤在這件事情上又是怎么做的呢?
人心其實是靠不住的,人性有時候也是靠不住的,因為它經(jīng)受不住外界的誘惑,同時隨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改變,人心其實也是會改變的。對于趙匡胤的每一個變化,我相信最敏感的人一定就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匡胤的任何一個變化都會影響到他未來的政治前途,而對于他來說這實在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了。其實我相信有幾件事情對趙光義來說,一定是讓他非??謶值?。
大家還記得那個吳越國的國君錢俶到首都來給趙匡胤拜壽的事情嗎?他來了之后,趙匡胤非常熱情的招待他,臨走的時候給了他一個包裹,然后那個包裹里全都是群臣交來的報告,全都是要求趙匡胤把錢俶扣留在京師。就是在那一次,從來沒有參加過國事活動的趙德昭,也就是趙匡胤的長子,被趙匡胤派出去幾十公里去迎接這個錢俶,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芳,他也是從來沒有參加過國家的那種正規(guī)的政治活動的,但是在招待錢俶的那次國宴上面,趙德芳也出席了。有一種說法還認為,這次國宴的歡迎儀式就是由趙德芳主持的,那個時候趙德芳年紀還很輕,大概只有十七歲不到,他的哥哥趙德昭已經(jīng)有二十多歲了。趙德昭作為皇帝的代表出去幾十公里迎接客人,然后弟弟德芳也參加了這個國宴,這兩件事情,我想很有可能在趙光義的心里引起了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因為他哥哥從來沒有立太子,也從來沒有扶持過他的這兩個侄子做任何的事情,現(xiàn)在突然開始做正事了,還把他們推到了這種國事活動當中去。這對于趙光義來說,是挺嚇人的一件事。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在趙匡胤臨死的那一年,曾經(jīng)回他的家鄉(xiāng)洛陽,準備要把國都從開封遷到洛陽去,其實趙匡胤如果真的遷都的話,他絕對是對的,從一個國家的政治地理上面來講,開封確實不是一個是個做首都的地方。開封周圍沒有什么險要可守,除了一條黃河之外,沒有天然險關(guān)要塞來包圍這個地方,趙匡胤提出來要遷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開封是四戰(zhàn)之地。要保衛(wèi)開封,你就得養(yǎng)大量的兵駐扎在開封周圍。而這大量的兵,每年要耗費大量的財政支出。如果不遷到洛陽去,趙匡胤覺得國力遲早有一天會被耗盡的,所以要趕快遷都,這是一個特別正確而且有深遠眼光的決策。
趙匡胤在位期間,曾將想把都城遷往洛陽,這從戰(zhàn)略環(huán)境和城市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都是一個明智的決策,但是卻遭到了朝中很多人的反對,趙光義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這些反對的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支持趙光義,但是最終使反對生效的人是趙光義。據(jù)說趙光義說了很多理由,最后說了一句屁話居然還生效了,叫做“在德不在險”。就是說,無論你是一個皇帝還是普通人,你不需要險關(guān)要塞,你只需要把你自己的德行給弄好就行了,這就是所謂的以德治國。
其實我們知道,所謂的以德治國,這真的是儒家意識形態(tài)忽悠皇帝欺騙百姓的一句話,因為在中國,每朝每代都在講,但是卻從來沒實現(xiàn)過。因為所謂以德治國,所謂在德不在險,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皇帝本人的德行上面,而我一講再講,我們所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歷史經(jīng)驗都告訴我們,人性是靠不住的,必須要用法律來制約、來平衡、來約束,才可能把一個國家治理好??總€人的德性,永遠不可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史書記載說,趙匡胤默然,大那是這也不意味著他就放棄了。他想要遷都的這個想法,趙光義之所以這么強烈的反對,有很多后來的學者都明白的。因為這個開封府是他經(jīng)營了十五年的地方,他所有的根基,所有的人脈,所有的社會基礎都在開封。到了洛陽之后,重新建立起來洛陽新的這種系統(tǒng),那么他的勢力一下子就會被打掉。所以遷都之意,在他那里受到了特別堅決地反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3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