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古代打仗,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戰(zhàn)爭在古代來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戰(zhàn)爭中都有隊形,那么在一個方隊中處于最外層的肯定就是最危險的,那么站在古代打仗時站在最外層的都是哪些人呢?
首先,新兵。新兵剛進入兵營,上戰(zhàn)場時,戰(zhàn)斗力不強,殺傷力不大,所以勢必會把新兵安排在方隊最外層,掩護老兵和將領,如果退卻,后面有督戰(zhàn)隊等著砍你腦袋。
其次,窮人。古代軍營里是賞罰分明的,殺敵多的人都會得到獎勵,只要你一直奮力拼殺并且活到最后,加官進爵是肯定的,而站在最外層就是機會。
最后,俘虜。俘虜站在最外層其實上位者是最不心疼的,二俘虜想要活著就得奮力廝殺,不要這仗不管是勝是敗,如果你沒有拼命,就活不了!
總的來說,站在第一排的基本上都是為了險中求富貴或是想要活下去的人!
在古代冷兵器時期,當戰(zhàn)爭雙方投入大兵團作戰(zhàn)時,站在第一排沖鋒的士兵顯得尤為重要。第一排士兵一般都由戰(zhàn)役指揮官親自挑選,從能夠鼓舞士氣的士兵中選拔,并且要求士兵要有忠誠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
古代戰(zhàn)斗的慘烈程度不亞于今天的現代化作戰(zhàn),那時候大部分男子參軍也是無奈的選擇,他們只想在戰(zhàn)亂頻繁的時期尋得一口飯吃而參軍入伍。另外男子入伍參軍也是歷朝歷代的一項政策,有些成年男子不得不遵從國家政策而被迫入伍,這時候也會有很多人害怕參軍,就會自己斷掉自己的一根手指,更有甚者斷去臂膀以求避免被征兵。這雖然落下了個殘疾,但是能夠大大的提高自己的生存幾率。
其實第一排士兵的死亡率遠遠沒有我們想的那么高,因為第一排士兵總會獲得比較精良的裝備和武器,并且還有盾牌加以防護。這樣第一排的士兵不論是與敵軍近距離刺殺,還是防御對方弓箭的射擊都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成為第一排士兵對于每一個軍人來說都是一種榮耀,因為能夠成為排頭兵,必然是得到指揮官的信任,也必然是軍隊中鶴立雞群的人物。他們得勝歸來也會得到較高的賞賜。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不管每一位士兵是什么原因入伍,但當他們成為軍人的那一天他們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了。戰(zhàn)斗打響的時候他們的腦海里想到的也只有如何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和故土。每一個朝代的更迭就會有無數的士兵犧牲,他們雖然大部分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是他們的無畏的精神將永存人間。
如果有重騎兵的話,那肯定是重騎兵沖在最前面,這個兵種在古代的意義基本等于坦克,能直接沖毀對面陣形的。缺點是貴,很貴,非常貴,從馬匹到裝甲到后期保養(yǎng)到后勤運輸都很燒錢。而且機動性比不上輕騎兵。
如果你對面是一波重騎兵,那么你有兩個選擇
要么,在最前面擺上高密度的重步兵方陣,這個方陣的人數最好是重騎兵的五倍左右,裝備長槍和大盾。鋼鐵長城對鋼鐵洪流,正面懟。
要么,就像蒙古軍隊那樣,60%的輕騎兵配合40%的重騎兵。這種配置的戰(zhàn)斗力高于普通的重騎兵。輕騎兵機動性高,裝備長弓,密集劍雨哪怕對重騎兵也有不小的殺傷力。重騎兵一人配三馬,重裝甲不影響機動性。正常的重騎兵對上蒙古騎兵基本要完。
不是所有第1排的士兵全部都會死的,第1排的士兵一般來說都是比較神勇的,而且相對而言體型比較壯碩,作戰(zhàn)能力比較強的,并不是那些老弱病殘的人都能夠在第1排的。
第1排是一種榮耀,只有屬于那些勇敢的人才能夠站在第1排的,像那些膽小的人很有可能只能夠站在后面站。這其實站不站在第1排和你膽子小不小,沒有任何的關系,主要是要看排兵部署的將士怎么樣的決定。你即使膽子再小你只要被分配到了第1排那里,也只有啞巴吃黃連,自己的苦自己去吃吧,你也沒有辦法抵抗,如果你一旦抵抗軍令,你就會被斬首。
但如果說我膽子特別大,你把我安排到了后面,我可不可以請求到第1排呢?一般情況下的話這是可以允許的。你能夠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比較難得的,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到第1排,當那些主動提出要在第1排的人都是那些比較勇猛的人,他們都有著一定的實力,也有著一定的資本。
但的確,正常打仗的時候來說,第1排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因為你第1排的人要接觸的是對面整個部隊,所以說你一個人可能要打好幾個人,你并不是1對1的打,可能對面一二排的人都在圍毆你,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們第1排的人派那些比較弱的人,上去就被打敗了的話,那么士氣就會大大的減弱。所以第1排的人肩上的重任還是很大的,他需要提高整個軍隊的勢力,先把士氣打出來。后面的人知道前面已經戰(zhàn)勝了對方很多敵人了,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士氣大增,也就更容易勝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3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北漢作為遼國的同盟,到底給宋朝的統(tǒng)一···
下一篇: 宋朝三大皇帝,一任比一任不敢攻打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