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人如何養(yǎng)老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從古至今,老年人一直都是社會中占比極大的全體。而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中,人類完成到最后的發(fā)展就是完全實現(xiàn)大同社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人到老年之后,失去了工作的能力,那么老年人的贍養(yǎng)問題,就成為了歷朝歷代的重大社會問題。如今社會制度逐步完善,老人可以憑借養(yǎng)老金和退休金養(yǎng)活自己。還有養(yǎng)老院相關的機構,完全不用擔心老無所養(yǎng)。那么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如何養(yǎng)老呢?國家都有哪些政策?
老人贍養(yǎng)的社會問題最早在漢朝被重視。整個社會尊老、敬老之風盛行。國家對于“鰥寡孤獨”和80歲以上的老人,都會每個月準時提供一定的布帛米肉來保障生活。還設立老人才能任職的“三老”、“五更”,監(jiān)督政府財政是否發(fā)放到位。擔任這些職位的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年滿70歲后,不僅享用俸祿,還能免除家人的賦役,經商農耕都不用交稅。
如今社會有一種現(xiàn)象被稱為空巢老人。在古代同樣是一大社會問題,雖然在國家的政策下,老人的溫飽得到解決。但是獨居依舊會出現(xiàn)各種意外,比如生病受傷沒人照料。唐朝時期就有針對這一問的政策,那就是“侍丁制”。只要一戶家庭有80歲以上的老人,或者身患重病的老人,子孫就可以免去徭役。這就是最大的福利,所以古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并非空穴來風。
在古代的時候,同樣出現(xiàn)過類似養(yǎng)老院的機構,被稱為孤獨園。是在南朝時期,政府下發(fā)資金設立的。并且區(qū)別于如今的養(yǎng)老院,古代養(yǎng)老是完全免費的,國家承擔全部的開銷。并且在古代的時候,國家提倡同族大家庭,不主張分家分戶。不僅減少了家庭和國家的壓力,更是讓老人得到更好的贍養(yǎng)。烏鴉尚且知恩反哺,何況是人類呢。孝順是古來流傳至今的良好美德,最為后代的我們更應該發(fā)揚光大,真所謂百善孝為先,如果對于養(yǎng)育自己的祖輩都不能孝順,對社會發(fā)展,對人類進程又能起到多大的貢獻呢。各位讀者是怎么看待那些對父母不孝的人?在下方留言說說看,順便點個贊支持一下小編。
俗語作為我國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里面記錄了許多古人智慧與人間哲理,值得細品,比如這句關于老人的俗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有一老,如有一賊。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在夸贊家里年長的智者,贊美他們給家族興旺帶來的積極正面影響。
但是,這句俗語的下半句話,卻也點出了一些家庭的生活現(xiàn)狀:“家有一老,如有一賊”。
事實上,有的家庭中的老人發(fā)揮著猶如行走的“智囊團”一般的作用:他們培養(yǎng)了優(yōu)秀的下一代,并在老了以后,作為一個過來人,給年輕人“理性”的建議。
而有的家庭的老人,可能在脾氣性格上,就相當讓家族里的年輕人“煩憂”了。
無論家里的老人怎么樣,家族里的“年輕一代”該明白,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讓老人安享晚年是我們的責任。
但是,我們要盡責盡孝,不代表我們要愚孝。
所以,對于家里的老人,如果老人是家里的“寶”,大抵可以讓老人作為家族新一代年輕人的“良師益友”,好好相處。
如果家里的老人猶如“一賊”,這個時候,就要懂得“迂回”與“引導。至于如何“迂回”與“引導”,這就要借鑒一下儒家先賢荀子“從義不從父”的辦法了。關于這一點,我們下文細說。
1、為何有的人老人是“寶”,有的老人如“賊”民間俗語說得朗朗上口,同時也十分生動形象,家庭是否和睦,除了與家中夫妻二人這兩個主心骨是否和睦以外,還與家里的老人有重要關系。
顏小二見到過三世同堂其樂融融的和諧家庭,也聽說過三代反目、爭端較多的家庭鬧劇。
和睦家庭中,一定有一位和藹的老人。
而爭端較多的家庭中,可能就會有一位性格比較“強勢”甚至有些“無理取鬧”得讓人生氣的老人。
至于為何有的家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的家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賊”?這種差別與家庭環(huán)境有重要關系。
現(xiàn)在的老人都曾經青春年少過,他們的品行,往往會讓他們的后代在與其品性相適應的氛圍下成長。
于此,他們的后代在性格、脾性上,可能就與他們有較大的相似之處。
溫文儒雅、心胸寬廣、冷靜睿智的老人,他們的兒女大概率會有相似的脾性,繼而會形成一種溫和、和諧的家風。
而斤斤計較、脾氣暴躁的老人,他們的兒女,可能會有相應的暴脾氣,于是,家庭氛圍可能就相對緊張一些。
年紀大,意味著較多的經驗積累,同時也會讓人因歲月流逝、閱歷中反復經歷同一類事,繼而產生“固化”思維。
于此,上了年紀的老人,可能相較于年輕時期的大膽和開放,就顯得差了很多。
而年輕時候比較開放的人,年紀大了,便會相對小心一些,他們對新事物接受性相對頑固老人老說強上很多。這樣的老人,一般來說,對于家里的后輩,他們會更能理解他們一些,繼而更能站在年輕人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問題,繼而給出合理的建議。
而年輕的時候就比較固執(zhí)的人,年長以后可能會漸漸變得更加難以改變,甚至會有些“頑固”。這個時候,年輕一代的新鮮事物可能就不被他們理解,他們甚至會強行干預年輕一代的為人處世,甚至做出年輕人眼里“不可理喻”的行為。
2、面對家里的頑固“老小孩”該如何盡責盡孝?荀子有辦法家里的老人,如果睿智、講道理,有這樣的老人,是一個家族的幸事。
只是一個人在老了以后可以依舊保有讓年輕人自愧不如的睿智與涵養(yǎng),往往是因為這個人一生積累了很多學識,或是一直保有善良憨厚的秉性,這樣的老人可遇不可求。
而我們中有許多家庭,可能因為老人“頑固”的脾氣、“僵化”的思維,和不講道理的“邏輯”,而傷透腦筋。
這個時候,面對家里的“頑固老小孩”,我們應該如何盡責盡孝呢?
關于這一點,荀子有句話說得好: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
荀子這是在告訴我們,“順從長輩、敬愛兄長”這其實是一個“社會人”應該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尊崇為上者、尊敬后輩,這是最基本的品行。真正值得贊揚的是,面對君主的命令,有自己的道義的判斷,面對長輩的需求,也需有自己道義上的抉擇。也就是說,要懂得遵行道義,而非僅僅只是盲目順從他們的命令。
所以,在荀子的觀點里面,“順從”與“尊重”是我們在某些社會角色下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行與素養(yǎng)。而真正的盡責盡孝,絕對不是愚忠愚孝,而是要求人們要以“道義”為必要條件去“見機行事”。
于此,面對我們家里的老者,面對他們的需求,我們就要分辨,順應他們到底是會助長他們的壞習慣,還是幫助他們更好地“怡情養(yǎng)性”?
睿智、有涵養(yǎng)的老人,是家族的寶貝;而頑固且苛刻的老人,可能就需要年輕一代在“從義不從父”上多做努力了。
爭吵,改變不了頑固老人的脾性,反而破壞家庭和睦。
一味順應,只會讓頑固老人的脾性越來越差,依舊影響家庭和睦。
只有循循善誘,一方面積極引導一方面適當讓步,才有慢慢改變老人、繼而側面調節(jié)家族氛圍的可能。
3、俗語里的智慧:其實,從老人的樣子就能看到一個家族的樣子寫到這里,顏小二有個感慨,許多時候,我們從老人的樣子,確實可以看到一個家族的樣子。
老人到底是家里的“寶”與“賊”,在顏小二看來,與老人自身性格秉性有關,也與家庭氛圍和其它家人有關。
如果家里的老人睿智、大度,那么這個老人的家庭環(huán)境大抵也是和睦安寧的,這是家族之幸。
如果家里的老人頑固、小氣,那么這個老人身后的家族可能就爭端較多。面對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面對老人,不論是爭吵還是順從,都不是解決辦法,要注意以“從義不從父”為原則,循循善誘,于此,讓老人一點一點變好,讓家庭一點一點走向興旺。
注: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chuàng)且獨家發(fā)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fā)現(xiàn)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每個家庭都有老人,家里面的長輩往往給這個家庭的安定帶來積極的作用,以他們豐富的閱歷和人生經驗,對后輩們的教育可謂是循循善誘而富有哲理。
小孩子要懂得為人誠實,不能去做偷盜之類的錯事,長輩們如果知道小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擱以前那都是棍棒教育。但如今教育方式的轉變,言傳身教成為一種更好的方式,老人們對后代的影響可見一斑。
家里有老人,作為子女的晚輩就要懂得孝敬,懂得去給老人一些關愛和呵護,這一點在家庭團聚上有著重要的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里中國家庭是一個注重團聚和和睦的地方,逢年過節(jié)家里人都要聚在一起享受團圓的幸福和快樂。
擴展資料:
在家庭團圓這一方面,老人的作用不可忽視,有了老人們的存在,年輕一代人無論如何過節(jié)也要回家看望長輩。也可以說老人讓這個家庭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他們在子女們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是有威信力的。
一個家庭沒有老人,團聚也就變得沒有意味,都說四世同堂是一個家族最高的榮譽,這一點準沒有錯,四代人的智慧合在一起,家族的力量才會強大,子女們才更有歸屬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