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仇士良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在中國古代皇宮中,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他們不僅要管理國家,同樣也要處理后宮的事物,但是一個人的經(jīng)歷是有限的,皇帝為了能夠找到幫手,于是就設置了太監(jiān),在古代太監(jiān)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業(yè),首先他們位卑權(quán)重,雖然人人所不齒,但是他們能夠和皇帝直接接觸,往往他們一句話能夠主宰很多官員的生死,但太監(jiān)也有苦衷,他們進宮之前就已經(jīng)凈身了,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性格變得扭曲,往往做出出格的事情。
太監(jiān)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多次,他們有的把持朝政,霍亂朝綱,也有的太監(jiān)他們能夠為君主分憂,做出空古絕今的偉業(yè),中國比較正面的太監(jiān),就有蔡倫和鄭和,他們一個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另一個七下西洋,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成績,而他們也被后人所紀念,但是史書上對于大部分太監(jiān)多比較負面,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讀過書卻能夠位高權(quán)重,對于那些氏族出身或者靠科舉的讀書人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太監(jiān),他不僅擁有很大的權(quán)力,而且還能夠廢除皇帝,很多人以為中國太監(jiān)最猖獗的時候,肯定是在明朝,比如汪直,王振,魏忠賢等人,雖然這些宦官權(quán)力都很大,但是他們的生死還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那么隨時可以決定太監(jiān)的生死,在中國歷史上太監(jiān)權(quán)力最大的不是明朝,而是唐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璀璨的一個朝代,它的文化,軍事,經(jīng)濟,歷史,繪畫,建筑等各方面都是中國最鼎盛的時期,但在唐朝歷史上有一個太監(jiān),他的名聲非常厲害,此人就是叫做仇士良,在唐順宗時期,仇士良就在東宮伺候太子李純,后來李純繼位后,仇士良成為了皇帝的心腹,在唐文宗的時為了能夠打壓宦官王守橙,皇帝就利用仇士良來對付王守橙,后來發(fā)動了甘露之變,將王守橙的黨羽全部剪除。
后來仇士良更加順風順水,把持唐朝國政20多年,還殺害了兩個王,一個后妃,4個宰相,但是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作為一個宦官,居然還娶了一個妻子叫做胡氏,最后還生下了5個兒子,至于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子女,那么誰也無法考證,很有可能是假代他人之名,為了能夠繼續(xù)獲得榮華富貴,他將自己的4個兒子全部送到朝廷當中當太監(jiān),由于他位高權(quán)重,這些兒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凈身無人知曉,但他能夠在唐朝把持國政20年,也足見其厲害之處了。
仇士良和王守澄都是唐文宗時宦官,王守澄由穆宗和敬宗寵幸得居高位,唐文宗即位后,對王守澄為首的宦官很不滿,而同為宦官的仇士良和王守澄一向不和,文宗決定借宦官之力打擊宦官,以毒攻毒
公元834年,文宗得了中風,王守澄推薦一個叫鄭注的醫(yī)生給皇帝治病。病治好了,鄭注也得到信任。鄭注有個朋友叫李訓,本是進士,后被流放,鄭注把李訓推薦給文宗,封了官。文宗就與鄭、李商議清除宦官的辦法,先封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wèi)統(tǒng)軍,明升暗調(diào),奪去了王守澄的兵權(quán),而把仇士良封為左神策中尉,掌握了神策軍的軍權(quán)。王守澄失去了禁軍兵權(quán),不久被派一使者毒死在家里
除掉王守澄,文宗、鄭、李想趁機把專權(quán)跋扈的宦官一網(wǎng)打盡。李訓、鄭注二人并不完全齊心協(xié)力。當鄭注前去鳳翔準備去了,而李訓與宰相舒元輿合謀改變了事先定好的計劃
公元835年11月的一天,文宗到紫宸殿視朝,百官參拜后,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衛(wèi)中庭后面的石榴樹上,夜里降下甘露。這被認為是國家的祥兆,李訓和舒元輿率百官向皇帝祝賀,并勸皇帝去看看,文宗就帶百官到左金吾衛(wèi)旁邊的含元殿。文宗要李訓先去看看是否真有其事。李訓去后回來說:甘露不一定是真的,不可立即宣布。李訓建議再派仇士良等宦官去仔細觀察
事先李訓已在左金事吾衛(wèi)的院里帳幔后面埋伏了幾百名金吾衛(wèi)將士。韓約領著仇士良等太監(jiān),離開含元殿來到金吾衛(wèi),韓約由于緊張竟汗流不止,引起仇士良的懷疑,這時風吹帳幔,掀起一角,露出埋伏的將士,仇士良大喊一聲不好,退回!太監(jiān)們紛紛退回含元殿,有一些太監(jiān)抓過一乘轎子,把皇帝塞進轎子,踢開殿后的屏風,抬著皇帝便走,到宣政殿,關(guān)上殿門,仇士良立召神策軍。金吾衛(wèi)的將士追皇上沒追上,只殺死了幾個太監(jiān),李訓此計沒殺掉仇士良等人,卻使皇帝被太監(jiān)搶走。太監(jiān)掌握了皇帝,可以任意以皇帝的名義發(fā)布詔令,仇士良已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權(quán),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以失敗告終,掌握了朝中大權(quán)的仇士良,知道文宗也參與這次謀殺宦官的政變,心中懷恨,常對文宗無理,文宗也無可奈何。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副使率軍隊以搜捕盜賊為名,大肆殺戮金吾卒,死者甚眾,可謂橫尸流血,狼藉涂地。宰相舒元輿便裝單騎出逃,被禁兵追擒,七十歲宰相王涯也被逮入獄,屈打成招,一家全被逮捕。禁軍借機燒殺掠奪,京城的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機搶劫,整個京城一時血雨腥風,人人自危
文宗上朝,見百官缺許多人,就問宰相為何不來上朝?王涯為何不來上朝?仇士良奏曰:王涯謀反。然后呈上王涯自供書,文帝不信,就問左仆射令狐楚:是王涯的手跡嗎?令狐楚看后答曰:是的。后來令狐楚密奏皇帝說:王涯謀反一事,未必可信。仇士良知道后大為惱火,從此排擠令狐楚
事敗后李訓出逃,被擒斬首。幾天后,王涯、賈、郭行馀、王一同被斬,仇士良令百官臨觀,他們的家屬完全被殺,嬰女也不例外,后來又殺了韓約、鄭注。自此,仇士良等各進階遷官有差,自是天下皆決于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
四宰相在甘露之變被殺后,鄭覃、李石拜相,仇士良總把自己凌駕在兩相之上,兩相欲奏事,常常遭仇士良斥責。朝綱混亂,李石也時常與仇士良抗爭,以圖振舉朝綱,強皇權(quán),甚至敢反問仇士良:訓、注為亂首,但不知訓、注始因何人得進?仇士良對李石恨之入骨,又無法公開除掉他,就采取暗殺手段
公元838年正月,李石騎馬上朝,中途遭到刺客射殺,馬受驚后馱其回府,不料府門外也埋伏著刺客,刺客揮刀來砍李石,砍斷馬尾,李石幸免。文宗知道后大驚,命神策遣兵護衛(wèi)李石,并下詔追捕刺客,未得。百官驚懼,甚至有人不敢上朝了。為了免遭殺身之禍,李石向文宗上表請求辭去相位,文宗無奈,只好讓李石掛相銜出任荊南節(jié)度使,這時朝中再沒有一個敢直面仇士良的人了
公元840年文宗病死,他詔令敬宗子太子李成美繼位,仇士良因為太子不是他立的,就殺了太子,另立文宗弟李炎為皇帝,即唐武宗,年號會昌。因武宗是自己立的,仇士良更加猖獗,竟對武宗指手劃腳,凡武宗所寵的人,無論樂工,還是內(nèi)侍,皆誅殺貶謫。武宗剛毅果斷,喜怒不行于色,對于仇士良采取內(nèi)實嫌之,陽示尊寵的辦法,接著任用李德裕為相來排斥仇士良
仇士良已感覺出自己被武宗疏遠,于是就用鼓動禁軍鬧事的陰謀妄圖擠走李德裕,奪回自己的地位
公元842年10月,李德裕起草赦書,減禁軍衣糧及馬芻粟,便鼓動禁軍嘩變,圍攻李德裕,借此鏟除他。李德??创┝顺鹗苛嫉年幹\,急速求見武宗,武宗大怒,立即派人對神策軍宣旨: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爾渠敢是?于是風波平息,仇士良未得逞,至此后,仇士良日夜不安,自知作惡多端,說不定那天就大禍臨頭。不久,武宗就把他削為內(nèi)侍監(jiān),知省事
843年,他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太監(jiān)送他走,他還對黨羽們傳授駕駛皇帝的經(jīng)驗:不要讓天子閑著,應該常常以奢靡來掩住他的耳目,使他沉溺于宴樂中,沒工夫管別的事情,然后我輩才能得志。千萬不要讓他讀書,不讓他接近讀書人,否則,他就會知道前朝的興亡,內(nèi)心有所憂懼,便要疏斥我輩了
武宗并沒有放過他,第二年,削去他的官爵,抄了他的家,僅留下他一條性命,不久,仇士良病死
身為宦臣的仇士良,一生弄權(quán)干政,在宮中侍奉六主,擁立二帝,專權(quán)二十多年,大肆殺戮朝臣,凌駕于天子朝臣之上,可謂惡貫滿盈
仇士良貪暴的二十余年,正是唐中央皇權(quán)削弱之時。他乘皇帝無能,大臣爭權(quán)之機,漸漸地控制了皇帝,掌握了大權(quán)。二十余年中,他參與朝政,干擾國事,上挾天子,下凌宰相,生殺予奪,一任他好惡。他的陰謀奸佞所以能得逞,一方面在于他掌握禁軍,不斷地在左右神策軍中樹立黨羽,排除異己,使得禁軍唯他是聽;另一方面,還在于他弄權(quán)有術(shù),老謀深算。宦官本是皇帝的內(nèi)侍、家奴,常年周旋于皇室、內(nèi)廷之間,侍奉于皇帝左右,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備的接近最高統(tǒng)治者的條件。在專制Z的封建皇權(quán)時代,在皇帝昏庸無能的時代,宦官的是非好惡,往往能左右至高無上的皇帝,誤國害民,更不用說像仇士良這樣蓄意弄權(quán)干政的陰謀家了。仇士良用事的目的就是讓皇帝腐化墮落,不問政事,以利于攫取"恩澤權(quán)力",達到"萬機在我"的最終目的。
公元835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quán)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wèi)軍的后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fā)覺,雙方激烈戰(zhàn)斗,結(jié)果李訓、王涯、賈_、舒元輿、王_、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后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背景安史之亂后,唐朝宦官勢力開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軍并且成為定制,從此宦官勢力變得不可抑制。
寶歷二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殺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為帝。
文宗向來不滿宦官專權(quán),大臣李訓、鄭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與文宗密謀誅滅宦官。李、鄭二人是因為王守澄的引薦而得以進入朝廷任高職,文宗認為與二人謀事不易引起宦官們的警覺。
當時,外人僅知道李、鄭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卻不知道二人原來與文宗另有密謀。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訓之謀,杖殺曾參與殺害唐憲宗的宦官陳弘志,不久又以李、鄭之謀賜王守澄死。
雖然李、鄭二人的共同目標是消除宦官專權(quán),但二人開始爭功,發(fā)展成勢不兩立的局面。九月李訓升為宰相,同時把鄭注派到外地任鳳翔節(jié)度使,表面上是作為助援,內(nèi)里卻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計劃成功,下一目標便是鄭注。
甘露之變經(jīng)過鄭李爭功鄭注和李訓商議,待鄭注到風翔上任后,挑選幾百名壯士,每人攜帶一根白色棍棒,懷揣一把利斧,作為親兵。二人約定,大和九年十一月戊辰,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時,由鄭注奏請?zhí)莆淖谂鷾事时o衛(wèi)葬禮,于是便可帶親兵隨從前往。同時奏請文宗,命神策軍護軍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為王守澄送葬。屆時,鄭注下令關(guān)閉墓門,命親兵用利斧砍殺宦官,全部誅除。計劃已經(jīng)約好,李訓又和他的同黨密謀說:如果這個計劃成功,那么,誅除宦官的功勞就全部歸于鄭注,不如讓郭行余和王以赴寧、河東上任為名,多招募一些壯士,作為私兵,同時調(diào)動韓約統(tǒng)領的金吾兵和御史臺、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鄭注一步,在京城誅除宦官,隨后,把鄭注除掉。寧節(jié)度使郭行余、河東節(jié)度使王、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韓約、京兆少尹羅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都是李訓所信用的官員,所以,任命他們擔任要職,李訓只和這幾個人以及宰相舒元輿密謀,其他朝廷百官都一概不知。
甘露之謀壬戌,唐文宗御臨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后,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韓約不按規(guī)定報告平安,奏稱:左金吾衙門后院的石榴樹上,昨晚發(fā)現(xiàn)有甘露降臨,這是祥瑞的征兆,昨晚我已通過守衛(wèi)宮門的宦官向皇上報告。于是,行舞蹈禮,再次下拜稱賀,宰相也率領百官向唐文宗祝賀。李訓、舒元輿乘機勸唐文宗親自前往觀看,以便承受上天賜予的祥瑞。唐文宗表示同意。接著,百官退下,列班于含元殿。辰時剛過,唐文宗乘軟轎出紫宸門,到含元殿升朝,先命宰相和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過了很久才回來。李訓奏報說:我和眾人去檢查過了,不象是真正的甘露,不可匆忙向全國宣布,否則,全國各地就會向陛下祝賀。
唐文宗說:難道還有這種事!隨即命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率領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鹿僮吆?李訓急忙召集郭行余、王_,說:快來接陛下的圣旨!王_緊張得兩腿發(fā)抖,不敢前去,只有郭行余一人拜倒在含元殿下接旨。這時,二人招募的私兵幾百人都手執(zhí)兵器,立在丹鳳門外等待命令。李訓已經(jīng)先派人去叫他們來含元殿前,接受唐文宗下達的誅除宦官的命令。結(jié)果,只有郭行余率領的河東兵來了,王_率領的寧兵竟沒有來。
計劃泄露仇士良率領宦官到左金吾后院去察看甘露,韓約緊張得渾身流汗,臉色十分難看。
仇士良覺得很奇怪,問:將軍為什么這樣?過了一會兒,一陣風把院中的帳幕吹起來,仇士良發(fā)現(xiàn)很多手執(zhí)兵器的士卒,又聽到兵器的碰撞聲音。仇士良等人大驚,急忙往外跑,守門的士卒正想關(guān)門,被仇士良大聲呵叱,門閂沒有關(guān)上。仇士良等人急奔含元殿,向唐文宗報告發(fā)生兵變,被李訓看見。李訓急呼金吾士卒說:快來上殿保護皇上,每人賞錢百緡!宦官對文宗說:事情緊急,請陛下趕快回宮!隨即抬來軟轎,迎上前去攙扶文宗上轎,沖斷殿后面的絲網(wǎng),向北急奔而去。李訓拉住文宗的軟轎大聲說:我奏請朝政還沒有完,陛下不可回宮!這時,金吾兵已經(jīng)登上含元殿。
同時,羅立言率領京兆府擔負巡邏任務的士卒三百多人從東邊沖來,李孝本率領御史臺隨從二百多人從西邊沖來,一齊登上含元殿,擊殺宦官?;鹿傺魅缱?大聲喊冤,死傷十幾個人。文宗的軟轎一路向北進入宣政門,李訓拉住軟轎不放,呼喊更加急迫。唐文宗呵斥李訓,宦官郗志榮乘機揮拳奮擊李訓的胸部,李訓被打倒在地。唐文宗的軟轎進入宣政門后,大門隨即關(guān)上,宦官都大呼萬歲。這時,正在含元殿上朝的百官都大吃一驚,四散而走。李訓見唐文宗已入后宮,知道大事不好,于是,換上隨從官吏的綠色官服,騎馬而逃。一路上大聲揚言說:我有什么罪而被貶逐!因而,人們也不懷疑。宰相王涯、賈_、舒元輿回到政事堂,相互商議說:陛下過一會兒就會開延英殿,召集我們商議朝政。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來問王涯三人,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三人都說:我們也不知怎么回事,諸位各自隨便先去吧!仇士良等宦官知道唐文宗參予了李訓的密謀,十分憤恨,在唐文宗面前出語不遜。唐文宗羞愧懼怕,不再作聲。
血濺長安仇士良等人命令左、右神策軍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率禁兵五百人,持刀露刃從紫宸殿沖出討伐賊黨。這時,王涯等宰相在政事堂正要吃飯,忽然有官吏報告說:有一大群士兵從宮中沖出,逢人就殺!王涯等人狼狽逃奔。中書、門下兩省和金吾衛(wèi)的士卒和官吏一千多人爭著向門外逃跑。不一會兒,大門被關(guān)上,尚未逃出的六百多人全被殺死。仇士良下令分兵關(guān)閉各個宮門,搜查南衙各司衙門,逮捕賊黨。各司的官吏和擔負警衛(wèi)的士卒,以及正在里面賣酒的百姓和商人一千多人全部被殺,尸體狼藉,流血遍地。各司的大印、地圖和戶籍檔案、衙門的帷幕和辦公用具被搗毀、抄掠一空。仇士良等人又命左、右神策軍各出動騎兵一千多人出城追擊逃亡的賊黨,同時派兵在京城大搜捕。舒元輿換上民服后,一人騎馬從安化門逃出,被騎兵追上逮捕。王涯步行到永昌里的一個茶館,被禁兵逮捕,押送到左神策軍中。王涯這時年邁已七十多歲,被戴上腳鐐手銬,遭受毒打,無法忍受,因而,違心地承認和李訓一起謀反,企圖擁立鄭注為皇帝。
王_回到長興里家中后,閉門不出,用招募的私兵防衛(wèi)。神策將前來搜捕,到他的門口時,大聲喊道:王涯等人謀反,朝廷打算任命您為宰相,護軍中尉魚弘志派我們來向您致意!王_大喜,馬上出來相見。神策將再三祝賀他升遷,王_發(fā)現(xiàn)被騙,流著眼淚跟隨神策將而去。到了左神策軍中,見到王涯,王_說:你參予謀反,為什么要牽連我?王涯說:你過去擔任京兆尹時,如果不把宋申錫誅除宦官的計劃透露給王守澄,哪里會發(fā)生今天的事!王_自知理虧,低頭不語。神策軍又在太平里逮捕了羅立言,以及王涯的親屬奴婢,都關(guān)押在左、右神策軍中。戶部員外郎李元皋是李訓的遠房表弟,其實李訓并沒有提拔重用他,也被逮捕殺死。前嶺南節(jié)度使胡證是京城的巨富,禁軍士卒想掠奪他的財物,借口說賈藏在他家,進行搜查,把他的兒子胡抓住殺死。禁軍又到左常侍羅讓、詹事渾、翰林學士黎埴等人的家中掠奪財產(chǎn),掃地無遺。渾_是中唐名將渾_的兒子。這時,京城的惡少年也乘機報平日的私仇,隨意殺人,剽掠商人和百姓的財物,甚至相互攻打,以致塵埃四起,漫天蔽日。
塵埃落定癸亥,百官開始上朝。直到太陽已經(jīng)出來時,大明宮右側(cè)的建福門才剛剛打開。宮中傳話說,百官每人只準帶一名隨從進門。里面禁軍手持刀槍,夾道防衛(wèi)。到宣政門時,大門尚未打開。這時,由于沒有宰相和御史大夫率領,百官隊伍混亂,不成班列。唐文宗親臨紫宸殿,問:宰相怎么沒有來?仇士良回答:王涯等人謀反,已經(jīng)被逮捕入獄。接著,把王涯的供詞遞呈文宗,唐文宗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鄭覃上前,讓他們觀看王涯的供詞。唐文宗既悲傷又氣憤,幾乎難以自持,問令狐楚和鄭覃:是不是王涯的筆跡?二人回答說:是!唐文宗說:如果真的這樣,那就罪不容誅!于是,命令二人留在政事堂,參予決策朝廷大政方針。同時,又命令狐楚起草制書,將平定李訓、王涯等人叛亂宣告朝廷內(nèi)外。令狐楚在制書中敘述王涯、賈_謀反的事實時,浮泛而不切要害,仇士良等人對此很不滿,由此令狐楚未能被擢拔為宰相。
這時,京城街坊和集市中的剽掠仍未停止。朝廷命左、右神策軍將領楊鎮(zhèn)、靳遂良等人各率五百人分別把守街道的主要路口,敲擊街鼓加以警告,同時斬首十幾個罪犯,這才安定下來。
賈_換了官服以后,潛藏在百姓家里。過了一夜,感到實在無法逃脫,于是,換上喪服,騎驢到興安門,說:我是宰相賈_,被奸人所污蔑,你們把我抓起來送到左、右神策軍去吧!守門人隨即把他押送到右神策軍中。李孝本改換六品、七品官員穿的綠色官服,但仍舊系著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能穿戴的金帶,用帽子摭住臉,一個人騎著馬直奔鳳翔,打算投靠鄭注。到了咸陽城西,被追兵逮捕。
李訓向來和終南山的僧人宗密關(guān)系親近,于是,前往投奔。宗密想為李訓剃發(fā),裝扮成僧人,然后藏在寺院中。他的徒弟們都認為不妥。李訓只好出山,打算前往鳳翔投靠鄭注,被周至鎮(zhèn)遏使宋楚逮捕,戴上腳鐐手銬,押送到京城。走到昆明池,李訓恐怕到神策軍后被毒打污辱,便對押送他的人說:無論誰抓住我都能得到重賞而富貴!聽說禁軍到處搜捕,他們肯定會把我奪走。不如把我殺了,拿我的首級送到京城!押送他的人表示同意,于是,割下李訓的頭送往京城。
左神策軍出兵三百人,以李訓的首級引導王涯、王_、羅立言和郭行余,右神策軍出兵三百人,押賈_、舒元輿和李孝本,獻祭太廟和太社,接著,在東、西兩市游街示眾,命百官前往觀看。在京城獨柳樹下把他們腰斬,首級掛在興安門外示眾。李訓等人的親屬不管親疏老幼,全部被殺。妻子女兒沒有死的,沒收為官奴婢。觀看的百姓都怨恨王涯主持茶葉專賣,有的人大聲怒罵,有的人拿瓦塊往他身上打。
此前,鄭注按照事先和李訓的約定,率親兵五百人已經(jīng)從鳳翔出發(fā),到達扶鳳縣。扶鳳縣令韓遼知道他和李訓的密謀,因此,不加接待,攜帶縣印和下屬胥吏、士卒逃往武功。這時,鄭注得到李訓失敗的消息,于是,又返回鳳翔。仇士良等人派人攜帶唐文宗的密敕授予鳳翔監(jiān)軍張仲清,命令他誅除鄭注。張仲清疑懼不知所措。押牙李叔和勸張仲清說:我以您的名義用好言好語召來鄭注,然后設計退下他的親兵,在坐席把他殺死,叛亂即刻就可平定!張仲清同意,于是,設下伏兵等待鄭注。鄭注依恃他的親兵,因而也不懷疑,徑直進入鳳翔城來見張仲清。李叔和把鄭注的親兵引到門外予以款待,只有鄭注和幾個隨從進入監(jiān)軍使院。鄭注剛剛喝完茶,被李叔和抽刀斬首。隨即關(guān)閉外門,全部誅殺鄭注的親兵。于是,張仲清出示唐文宗的密敕,向?qū)⑹啃?。接?殺死鄭注的家眷,以及節(jié)度副使錢可復、節(jié)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杰、掌書記盧弘茂等人和他們的同黨,總共一千多人。錢可復是錢徽的兒子;盧簡能是盧綸的兒子;蕭杰是蕭的弟弟。這時,朝廷還不知道鄭注已經(jīng)被殺,丁卯,唐文宗被迫下詔,免去鄭注的職務和爵位,命令與鳳翔鄰近的藩鎮(zhèn)按兵不動,觀察鳳翔城中的動靜。同時,任命左神策大將軍陳君奕為鳳翔節(jié)度使。戊辰夜晚,張仲清派李叔和等人前往京城獻上鄭注的首級,朝廷命掛在興安門上示眾。于是,京城的人心逐漸安定,禁軍諸軍開始各回軍營。
甘露之變影響甘露之變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quán),君主的廢立、生殺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為中國歷史的第二次宦官時代的開始。天下事皆決于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鹿倨让{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此后很長一段時期,中書省、門下省官員入朝都與家人辭別,因為說不定何時就會被殺。唐文宗更受到宦官欺凌,一次問當值學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堯、舜之主也。文宗嘆道,朕豈敢比堯舜,何如周赧漢獻耳!周墀:彼亡國之主,豈可比圣德?文宗說: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復視朝。
唐朝的宦官勢力,直到朱溫在唐昭宗天復三年大殺宦官后,才終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溫建后梁篡位而滅亡。
唐武宗生于元和九年六月十一日。他的原名是孟莉。在27歲之前,他一直作為君主勤奮工作,讓皇位在父親穆宗、哥哥景宗和文宗手中四處游蕩,而他只是享受騎馬、尋求長生不老和煉丹,過著非常小資的生活。他外出游玩時,在邯鄲遇到了一個來自王興的妓女。這個女人不僅驚呆了,而且歌舞也很好,讓王子很喜歡。卓立立即決定贖回她,然后把她帶回她自己的宮殿。婚后兩人關(guān)系很好,甚至在孟莉做了皇帝后,他也沒有拋棄他最喜歡的妃子。
就在他們享受宮廷生活的時候,唐朝的時局卻因為皇位問題而一波三折。當時的唐文宗是一個勤勞的皇帝。面對宦官的干預,他試圖在大臣的幫助下根除,但在甘露之變中徹底失敗。從此,大宦官仇士良、于紅芝等人完全掌握了唐朝的中央權(quán)力,連唐文宗冊封皇太子都要過問。起初,唐文宗想立他哥哥景宗的兒子李普為晉王的繼承人。可惜這個孩子死于太和二年六月五日。無奈之下,唐文宗立自己的兒子王陸為太子李庸。這時,備受寵愛的費陽對李詠不滿意,總是尋找一切機會廢掉他。也許她太虔誠了,不會傷害別人。還沒等她真的動手,李勇就猝死了,她連病因都找不到。費陽非常高興,她極力向丈夫推薦王安李融。唐文宗也在猶豫。這時,宰相李玨站起來,力勸唐敬宗的第六個兒子立為太子。經(jīng)過一番較量,丞相李終于打敗了貴妃,順利地成為了皇太子。
前朝太子李詠暴斃后,唐文宗的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他除了給兒子冠以“莊客親王”的稱號,還把氣撒在親王身邊的宮女身上。本來,他打算為李舉辦一次盛大的贈書會,但因為這個結(jié)的后遺癥,他病倒了。臨終前,唐文宗的秘密太監(jiān)、唐朝皇帝劉宏毅、宰相李玨等。擔任太子監(jiān)督國家。然而,另外兩個太監(jiān),仇士良和于紅芝,有其他的計劃。如果王晨成為國王,劉宏毅和李玨,誰有權(quán)力站起來,將在未來坐冷板凳。于是,他們不顧文宗的圣旨,以皇太子年幼多病為由,公然提出撤換皇太子。文宗想一口氣打下去,但是宰相李玨長期反對。手里沒有兵權(quán),只能空談。你的兵很快,仇士良立即偽造文宗的詔令,冊封王安李融為皇帝的太弟,并派廁神軍到十六宮迎接國王,向國王問安。
過程中發(fā)生了一個有趣的插曲。據(jù)《唐闕史》年的記載,當時的安王李融和郢王都很得其兄文宗的寵信,都住在區(qū)年的第16世王府里。邱派來的神策軍是一群不懂他意思的粗人。當他們一大群人匆匆忙忙來到16號王宅時,連要去見的是哪個太子都不知道,站在門口傻了眼。宮中的邱反應還算迅速,立刻派了一個信得過的人趕了過來。但是,這個人是個懂腦子卻不懂話的大傻子。到了宮門,張了半天嘴,傻乎乎地喊了一句:“見大的!逢大”,意思是說王安比和王應該認識榮。神軍聽后很困惑,想不通該去接誰。大宅里的王安和王瑩聽到了外面的動靜,但在沒有敲定之前,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在兩個大男人恐懼的緊要關(guān)頭,被王瑩帶回邯鄲的王梅梅突然發(fā)怒了。她泰然自若地走出宮殿,來到滿臉漿糊的神策軍官兵面前,用她那優(yōu)美的歌喉大聲說:“你說的‘大’就是王瑩殿下,高高大大的。如今皇帝們都稱他為‘大王’,和你的副將邱還是生死之交。對于如此重要的事情,你應該小心。犯了錯就要剁了它!”聽了這話,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這個女人說的是真是假。王梅梅毫不含糊地轉(zhuǎn)過身,回到辦公室推出王瑩孟莉,誰在屏幕后面偷看。果然,孟莉又高又壯,他說的是真的?;受姸挍]說,立刻登上王瑩,至少護送陽原。后來宦官們發(fā)現(xiàn),遇到錯的人,不后悔,只好犯錯,立王瑩為皇帝的太弟。幾天后,文宗病逝,孟莉即位,即唐武宗。
唐武宗繼承王位后,他以前騎馬和娛樂的愛好并沒有減少。他經(jīng)常帶著心愛的王梅梅出宮到教堂飲酒作樂,與人玩得很融洽,就像尋常百姓家的宴席一樣。但與敬宗無拘無束的游樂不同,他并沒有沉迷其中。他在自娛自樂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所以沒有耽誤國家大事。他雖然不如有文化的文人,但更善解人意,也似乎少了些書卷氣和迂腐,更能面對現(xiàn)實。很多時候,他敢于當面向宰相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是他對李德裕的信任和重用,使得他們,君主和臣民,在會昌年間都能從容應對,渡過難關(guān)。
但后期過度追求長生,逐漸昏庸。會昌六年,唐武宗病重,身邊道士謊稱有病,是因為皇帝名字“卓”出自“水”,與唐朝崇尚圖德不符。土勝水,“卓”名受土德克制,故不利。應該改名為“顏”。炎癥來源于“火”,可與土德結(jié)合消災。然而改名并沒有給他帶來好運。這年3月23日,改名12天后,武宗去世的消息傳出皇宮,王梅梅上吊自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4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