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諸葛亮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武將和謀士最多的時期之一,赤壁之戰(zhàn)后,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各地的軍閥都被逐一消滅。在初期,曹操和劉備都只能算是小人物,他們能夠建立各自的政權,都要歸結于帳下的能人異士。如曹營的郭嘉、賈詡、許褚、夏侯家族等,劉備帳下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關羽、趙云等,這些都是他們建立政權的根基。水鏡先生的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足以說明謀士在三國時期的作用。
三國時期能夠被稱為第一謀士的,筆者認為諸葛亮、周瑜、郭嘉等有資格。其中周瑜是被演義丑化,郭嘉和他都是英年早逝。如果郭嘉不死,三國鼎立的局面可能不會出現(xiàn),諸葛亮也很難出山。唯有諸葛亮一人活的時間最長,照理說劉備政權的存活時間也會更長,那為何蜀國還是最先滅亡的?
從諸葛亮初出茅廬開始,劉備的“事業(yè)”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后來還在漢中稱王,這一切都顯得非常順利,可為何劉備后來建立的蜀漢政權會開始走了下坡路?因為諸葛亮犯了三個錯誤,這三點也是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
第一點,諸葛亮選人用人錯誤
筆者認為,諸葛亮在用人方面有欠缺。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諸葛亮也不是“神”,他也會有失誤的時候。有人認為,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就是諸葛亮的錯誤,其實并非如此。以當時天下的形勢,如果直接殺了曹操,北方肯定會動亂,唯有曹操真正能夠穩(wěn)定北方。同時劉備勢力還比較弱小,這也是為了防止孫權有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可是在荊州問題上,諸葛亮確實有些欠考慮。
蜀漢政權開始走下坡路其實也可以說是關羽丟失荊州開始的,諸葛亮明知關羽太傲,仍派關羽鎮(zhèn)守荊州。最后導致荊州丟失、關羽父子戰(zhàn)死、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并間接害死張飛,蜀國再無統(tǒng)一天下的可能性。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諸葛亮選擇讓關羽鎮(zhèn)守荊州也是無奈之舉,劉備的存在讓他無法反駁。除此之外,在“失街亭”這一點來看,諸葛亮也確實欠考慮。此后,蜀國深陷北伐泥潭。
第二點,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未親臨戰(zhàn)場
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這次戰(zhàn)爭讓曹魏有些措手不及。諸葛亮的北伐讓曹魏的三個郡反叛,這讓魏明帝曹叡有些震驚,他不得不親自到長安督戰(zhàn)。蜀漢第一次北伐是最重要的一次戰(zhàn)爭,如果第一次失利,后面就會更難打。諸葛亮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而是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為先鋒,并且鎮(zhèn)守軍事重地街亭。
因為馬謖的愚蠢,最終丟失了街亭,最終導致北伐進退無據(jù),諸葛亮只能撤兵。夷陵之戰(zhàn)后,曹魏政權本以為蜀漢無力北進,于是放松了警惕。這一次北伐讓曹魏有些驚慌失措,但因為街亭的丟失而不戰(zhàn)自敗。第一次北伐失敗后,曹魏提高警惕,此后諸葛亮多次北伐毫無戰(zhàn)果。
夷陵之戰(zhàn)后,蜀國本已經(jīng)元氣大傷,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利讓蜀國的局勢更加危機。在此戰(zhàn)之后,諸葛亮幾乎都是親自帶軍。毛主席曾總結:“自街亭敗后,每出,亮(諸葛亮)必在軍?!?/p>
第三點,諸葛亮總戰(zhàn)略制定的錯誤
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說是千古名篇,其中的戰(zhàn)略思想確實讓人敬佩,諸葛亮出山后也基本按照其內(nèi)容進行,可也有些出入。對此毛主席曾評價:“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边@也直接表明諸葛亮的最初戰(zhàn)略思想是存在問題的。
在《隆中對》中有句:“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边@也是諸葛亮兵分兩路的思想,但這一點太具有爭議,荊州和益州相隔非常遠。分兵兩地很明顯讓劉備集團失去了優(yōu)勢,并且最終的結果是關羽失荊州,并且兵敗被殺。
諸葛亮的三個失誤,使蜀漢遭到了巨大的損失,但這所有的問題也不能全歸結于諸葛亮。從地位來看,劉備始終是他的頂頭上司,諸葛亮的所有想法不能完全實行。比如將鎮(zhèn)守荊州的將領換成別人,怎奈關羽太傲,還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夷陵之戰(zhàn)諸葛亮已經(jīng)勸劉備,但劉備仍不聽,最終導致蜀國國力急劇下降,再無統(tǒng)一天下的實力,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也讓蜀國損失巨大。
蜀國后期國力衰微,東吳則依據(jù)地理優(yōu)勢和政治手段等方式存活更久。諸葛亮不是“神”,他獨自擔起發(fā)展蜀國的重任,再加上蜀國后期的人才凋敝,和幾次重大的失誤,早已經(jīng)是回天乏力。
蜀國可以說是諸葛亮在撐著,劉備雖然在軍事政治方面都不錯,但是和諸葛亮相比,那肯定是諸葛亮這個人的能力更厲害一些,但是在劉備死后,即使有諸葛亮這個托孤大臣在,蜀國也逃不出衰敗的下場。這其中主要還是因為諸葛亮這個人雖然本身是有才能的,但是他在用人方面還是比不上劉備,事事都要自己去做,不放心別人,也可以說是舍不得放下權力吧。
慢慢地,諸葛亮年紀大了,他喜歡凡事親力親為的行為就更加的顯露了出來,即使是打二十軍棍這些小小的一個懲罰措施,他都要親自去盯著實施,甚至有時候他還要親自上去打。其實也正是因為諸葛亮這個人太小心謹慎的性格,所以,他身邊沒有信得過的人,遇到重要的事,他也不敢放手讓別人去做,怕做得不好。所以他不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這樣一來手下的人的一身本領就得不到鍛煉和施展,難以出頭。
我們都知道一個專業(yè)的企業(yè)家,他不止得自己有本事,還得善于帶動自己手下的人。要都是和諸葛亮這樣管理團隊,什么事都得自己做,那到最后肯定要累死。諸葛亮的這種有點專權的行為可能是因為不想辜負先帝對他的托付。但是這對跟著他的人和帝王來說就不是很有利的了。很容易讓別人對他生了怨恨之心。一個有能力的人,要是專政者不給你機會,那再多的才能也會被埋沒了。所以后來的蜀國才會出現(xiàn)除諸葛亮以外再無其他人有用,最后才會快速地走向滅亡。
從這里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管理者應該要合理地分工。要是你累得要死,又沒有培養(yǎng)出人才,團隊就危險了。
在關羽失掉荊州以后,劉備又貿(mào)然出兵,導致蜀國實力受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蜀國的國力遠遠不及魏國和吳國,諸葛亮再厲害也很難力挽狂瀾。對于這一點,魏國的孫資就說得很清楚了:
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jù)諸要險,威足以震懾強寇...
數(shù)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敝。
為什么魏國只需要安安靜靜的發(fā)展就一定能夠打敗吳國,蜀國呢?這一點,看看當時雙方的實力就明白了
蜀國失去荊州,只有四川盆地和漢中地區(qū),人力和物力受到極大的制約。因為當時北方人口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二。如果和平發(fā)展,肯定是曹魏的實力會越來越強。因為曹魏占據(jù)了9個州,天下一共才13個州。
從地形上來看,蜀國在防守的時候有利。如果北伐中原,不僅兵力不足,后勤和糧食供應也非常困難。
蜀漢的政權是在公元221年建國,而于公元263年亡國。蜀漢政權的前身是劉備集團,魏國政權的前身是曹操集團。蜀魏戰(zhàn)爭的前身實際上就是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的戰(zhàn)爭。
從爭奪中原到曹操一統(tǒng)北方,劉備集團在與曹操的作戰(zhàn)中一直都是失敗的。直到赤壁戰(zhàn)爭,劉備集團聯(lián)合孫權,才大敗曹操。之后,劉備集團又在漢中地區(qū)擊殺了曹操集團的大將夏侯淵,同年關羽也發(fā)起了荊襄之戰(zhàn),此時劉備集團形勢一片大好。
其實《隆中對》中諸葛亮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劉備集團的戰(zhàn)略是這樣的:
第一、奪取荊州益州這兩個地方作為根據(jù)地。荊州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當時建立國都的好地方。劉表這個人優(yōu)柔寡斷,在群雄爭霸中逡巡不前,加上他廢長立幼,是很難守住荊州的。對于益州,劉璋能力不足,不體恤百姓,當?shù)乩习傩帐窍M幸粋€賢明的君主。
這種情況下,劉備在當時是有機會奪取荊州和益州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5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