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劉邦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眾所周知,西漢王朝的國都是長安,然而許多人不知道,劉邦剛開始青睞的卻是洛陽,而且對于這個選擇,連蕭何、張良、韓信三人都沒有異議。正當劉邦準備下令修繕洛陽城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婁敬的小人物進言,讓劉邦改變了主意,改都城為長安。
婁敬是齊國人,楚漢之戰(zhàn)時沒有表現(xiàn),《史記》對他之前的事跡也沒有記錄。西漢立國之初,劉邦為了求賢尋才,向天下人許諾,只要誰獻出的良策被采納了,朝廷必定會重用。當時婁敬是一位戍卒,正被發(fā)往隴西戍邊,聽說皇帝把國都定位洛陽,認為不太妥當,也希望通過進言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于是,婁敬在同鄉(xiāng)人虞將軍的引薦下進了皇宮。
入宮之前,婁敬穿著一身粗布麻衣,虞將軍建議他換一身光鮮亮麗的衣服。婁敬卻說,我穿著絲綢來,就會穿著絲綢去拜見;穿著粗布衣服來,就會穿著粗布衣服去拜見?!妒酚洝酚杏涊d,“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碑攧钜灰妸渚吹拇┲?,就生出了好感,因為現(xiàn)在翻身做皇帝了,身邊的人都榮華富貴,有時還懷念以前的辛苦日子。
在此之前,大臣們認為洛陽適合建都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洛陽為天下的中心,而且也是富饒之地;二是周王朝定都洛陽享國800年,秦王朝定都咸陽卻只有短短的15年。劉邦問婁敬,為什么長安比洛陽更合適建都?婁敬說,兩個地方都是天下糧倉,可是長安更易防御。雖然洛陽也有險關(guān),卻需要防御四方,一旦攻破一面,就滿盤皆破。
劉邦思索幾天后,最后決定遷都長安,原因不僅僅是婁敬所言,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一共可以歸納為四點。
1.從政治上來說,三秦是劉邦的龍興之地,有牢靠的政治基礎;
2.從文化上來說,西漢初期繼承秦制用秦法,這與崇尚禮樂的關(guān)東地區(qū)存在文化沖突;
3.從經(jīng)濟上來說,關(guān)中和巴蜀一直是漢軍的經(jīng)濟中心,河南王申陽雖然投降了劉邦,但是在洛陽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4.劉邦雖然登基稱帝了,但是西漢王朝沒有真正統(tǒng)一,所謂的異姓諸侯王并非劉邦分封出去的國,而是楚漢之戰(zhàn)時就存在的勢力。西漢初期的形勢,與秦滅六國時的差不多。
不僅如此,張良說的一句話,更讓劉邦下定決心?!叭缃衲杲?,可是太子還不到十歲,很難駕馭這些異姓諸侯王。如果選擇長安,就算天下有變,只要守住函谷關(guān),就能保住大漢江山。”于是,劉邦當天便前往關(guān)中定都長安。
雖說在后世歷史愛好者的意識里,長安一直是西漢的都城。但事實上,一直到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漢王朝才正式遷都長安。而放在當時,?定都長安?這事兒,對于滿朝文武重臣來說,更像是個突發(fā)事件。 西漢的首都當然是長安,但是在完成全國統(tǒng)一之前,劉邦的?漢國?定都在南鄭;他稱帝之后本來想要定都在洛陽,是在婁敬(即劉敬)和張良的建議之下才決定定都關(guān)中的。而關(guān)中,并不是長安。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欲長都洛陽,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guān)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guān)中。?在《史記》的其他記載中,也都是說劉邦定都關(guān)中,而從未提過定都長安。如《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劉邦在聽取婁敬建議之后,?即日車駕西都關(guān)中??!妒酚?留侯世家》記載?于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guān)中?。
那么,漢朝建立之初的首都?關(guān)中?到底指的是哪里呢《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記載:?漢王與諸侯擊楚,(蕭)何守關(guān)中,侍太子,治櫟陽?。也就是說,漢朝最初是定都在櫟陽的。
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jīng)講到,公元前383年,秦獻公為了向東方發(fā)展,而將秦國的首都從雍州遷到了櫟陽,后來秦孝公又遷都到了咸陽,但是咸陽城在秦朝滅亡之時,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
劉邦沒有定都洛陽的原因,已經(jīng)有很多朋友回答過了,而從櫟陽遷都到長安的原因則是因為漢朝初年定都櫟陽只是權(quán)宜之計,因為當時的長安城尚未建完,所以,漢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長安長樂宮建成之后,漢朝首都便遷到了長安了(長樂宮成,丞相已下徙治長安)。也就是說,櫟陽相當于當了兩年左右的漢朝首都。
漢五年,劉邦于垓下?lián)魯∥鞒酝蹴椨?,隨后迅速蕩平楚地,在諸侯和大功臣的擁戴下,在定陶即皇帝位,定都洛陽,后來,劉邦又將都城遷到關(guān)中。劉邦為何要定都洛陽,又為何要遷都關(guān)中?
(影視形象:電視劇《漢劉邦》中的劉邦)
首先,劉邦自比周天子,其部下大多不是秦人,所以劉邦定都洛陽。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的傳主是劉敬和叔孫通,劉敬本名婁敬,因建議劉邦遷都關(guān)中而被賜姓劉氏。
劉敬被賜姓劉氏之前,由齊地到隴西去戍邊,途徑洛陽的時候,知道劉邦正在洛陽,便跟同是齊人的老鄉(xiāng)虞將軍說,他要求謁見皇帝,跟皇帝談論一件天下大事。虞將軍見他穿著普普通通的羊皮襖,覺得不像話,便找了一身干凈的漂亮的貴氣的衣服給他,他說,如果我是穿著絲綢來的,就穿著絲綢去見皇帝,如果我是穿著布衣來的,我就穿著布衣去見皇帝,我絕不換衣服。
劉邦并未因劉敬出身低微而拒絕見劉敬,反而熱情地款待了劉敬,把肥美的食物賞賜給劉敬,待到劉敬吃飽喝足,劉邦才和劉敬談論起正事來,也就是問劉敬,到底要和自己談論哪一件天下大事。
劉敬反問劉邦,“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文,劉敬是在問,皇上把都城定在洛陽,豈不是要和有著八百年江山的周王室比一比,比比誰更偉大嗎?
對于劉敬的問題,劉邦毫不猶豫地而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也就是說,劉敬猜中了劉邦的心思,劉邦之所以要把漢家江山的都城定在洛陽,就是在效仿周天子,當年,周成王親政之后,開始營造洛陽為新都,而后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陽,定都洛陽時,也是周代最為輝煌的時期。
另外,這篇傳記也提到,聽到劉敬的一番分析之后,劉邦動了遷都的念頭,但在跟群臣開會討論時,有的人說遷都好,有的人說定都洛陽好。
說定都洛陽好的,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定都洛陽的周的國祚久,定都關(guān)中的秦在一統(tǒng)天下之后二世而斬,二是劉邦的功臣大多不是關(guān)中人,定都洛陽的話,離他們的故鄉(xiāng)比較近,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情懷,是從政者不得不考慮的,劉邦當年被封王巴蜀,就有好多士兵做了逃兵,原因就在于離故鄉(xiāng)太遠了,劉邦之所以能很快從巴蜀出來,一部分原也是因為士兵們思鄉(xiāng),利用士兵們的思鄉(xiāng)之情,可以東爭天下。
故而,定都洛陽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功臣們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
(影視形象:電視劇《漢劉邦》中的劉敬)
其次,遷都關(guān)中,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前邊說了,劉邦自比周天子,又因為洛陽距離功臣們的故鄉(xiāng)近,所以就定都洛陽了,定都洛陽也反應了劉邦君臣的美好愿望,劉邦君臣期翼漢家江山可以像周一樣長久。
也就是說呢,把都城定在哪里,最根本的,還是定都哪里更利于國祚長久、更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劉敬直接指出,漢與周不同,周可以定都洛陽,漢卻不可以。
漢與周哪里不同呢?
劉敬直言不諱地說,周取天下,是靠十幾代君王一點點地積累道德、名聲,最終使天下人都佩服周,這便是孔子所說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而漢之取天下,從漢元年到垓下之戰(zhàn),也不過四年多一點,就算是把兩年多的秦末戰(zhàn)爭加起來,也不到七年,七年之中,劉邦就從一個普通百姓成長為大漢天子,如此迅速的成長速度,是因為劉邦有周代君王的道德嗎?或許劉邦的道德水平不低,但幫劉邦取天下的,絕非道德,而是武力。
從沛公到漢王,從漢王到皇帝,是因為劉邦能聚人,能聚起更多的英雄豪杰,劉邦的軍力越來越強,強到除項羽之外的其他諸侯不得不向劉邦俯首稱臣,但劉邦的武力能一直最強嗎?劉邦的武力能一直碾壓其他的諸侯嗎?答案是很難,曾經(jīng)的項羽也是武力最強的,也曾碾壓幾乎所有的諸侯,然而,項羽的都城彭城是四戰(zhàn)之地,項羽從彭城出兵打誰都方便,別人打他其實也方便,所以劉邦還不能與項羽掰手腕時就能攻入項羽的都城。
與項羽定都的彭城相比,洛陽雖然不是四戰(zhàn)之地,但可用的天險也很少,加上洛陽所在的地方并沒有特別多的良田,糧食產(chǎn)出有限,能養(yǎng)活的人口也就有限,劉邦定都洛陽,早晚會被拖累死。
跟洛陽比起來,當時的關(guān)中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函谷關(guān),就算天下皆叛,劉邦的武力已不如人,只要守住函谷關(guān),也能保住漢之社稷,再一個,從函谷關(guān)出去,還有水路可通天下,關(guān)外的糧食、財物可以憑水路運到關(guān)中,關(guān)外有諸侯或百姓作亂,劉邦還可以借助水路順流而下,迅速平定天下,另外,關(guān)中沃野千萬里,全是好耕地,能產(chǎn)的糧食非常多,可承載的人口上限極高,有人就有兵力,有兵力就有武力,有武力就能威懾住心懷異之志之人。
簡言之,定都關(guān)中,遠比定都洛陽更能國祚長久、更能長治久安,因此,理性如劉邦,最終當然會選擇定都關(guān)中,決定定都關(guān)中之后,秦舊都咸陽因被項羽毀壞不能用了,漢相蕭何便重新營造了新都,新都最后定名為長安,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安。
(影視形象:電視劇《漢劉邦》中的劉邦)
綜上所屬,劉邦最初并沒有把都城定在長安,而是定在了洛陽,所以在“漢初三杰”這一典故的記載中,才有“高祖置酒洛陽南宮”的故事背景。定都洛陽一年多以后,在劉敬的提醒下,劉邦發(fā)現(xiàn)了定都洛陽的不妥,在張良的肯定下,劉邦決定遷都關(guān)中,決定遷都關(guān)中之后,蕭何營造了新都,新都最終被命名為長安,這才有了劉邦定都長安的事情。
最初,劉邦定都洛陽。
之所以要把都城定在洛陽,主要考慮的是周。夏以后,至劉邦建國,唯有周有八百多年的壽路,所以劉邦想要效仿周,定都洛陽。再者,劉邦的臣子,多數(shù)都是東邊的人,洛陽離故鄉(xiāng)近,所以都想讓劉邦定都洛陽。
但婁敬和張良兩人,不贊成定都洛陽。
婁敬主動找到劉邦,跟劉邦說,周積德行善十余世,方有天下。周靠仁義得天下,靠仁義治理天下。
但您劉邦起與微細,早年名不顯于當世,世莫得聞名。及至暴秦行將就木,您提三尺劍,在沛縣率三千兵卒,一路過關(guān)斬將,殺入關(guān)中,之后被王漢中,又靠武力定三秦,跟項羽在滎陽大決戰(zhàn),大戰(zhàn)七十余次,小戰(zhàn)四十余次。
天下兇兇苦戰(zhàn)數(shù)歲,百姓因為您劉邦與項羽爭天下而肝腦涂地,無數(shù)家庭中的父親和兒子相繼死在戰(zhàn)場,暴尸荒野?,F(xiàn)在,無數(shù)的家庭因為失去親人而傷心痛哭,無數(shù)的傷病者起不來床。眼下的這種情況,怎么能和周相比呢?
再者說,周的后期,天下分裂,周管不了。周的如此結(jié)局,長命八百歲又有什么意義呢?周在后期,之所以管不了天下,并不是因為周的德行不行了,而是因為洛陽既不足以自保,又不足以制衡天下。
在否定了洛陽之后,婁敬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建議劉邦定都關(guān)中。
婁敬說,在地理上,關(guān)中被山帶河,易守難攻,非常堅固。不但如此,關(guān)中沃野千里,能產(chǎn)很多糧,可以養(yǎng)很多人,即便天下有誰叛亂,在關(guān)中可以迅速征兵去征討,關(guān)中的糧草又充足,耗都能把叛軍耗死。
劉邦覺得婁敬說的有道理,所以問臣子的意見,劉邦的臣子多是東部人,不愿意去關(guān)中,所以都爭先恐后地說定都洛陽好。
讀《劉敬叔孫通列傳》時,讀到這一段,我總是恍惚間有種錯覺,歷史是驚人地相似,當年有人勸說項羽稱王關(guān)中,項羽說要衣錦還鄉(xiāng),如今有人勸說劉邦定都關(guān)中,劉邦的臣子卻想離故鄉(xiāng)近一點??杀泥l(xiāng)愿啊。
好在劉邦有個很重要的謀臣叫張良,張良跟婁敬持同樣的意見,但比婁敬說的更透徹一些。
張良說,洛陽雖然也有險可守,但是小險。洛陽的土地不夠肥沃,養(yǎng)活不了多少人,定都洛陽必將導致都城貧窮。關(guān)中的險,是大險,易守;關(guān)中還能以漕運與天下連通,如果有人叛變,就順流而下,擊敗叛軍,如果沒人造反,還能運糧補給關(guān)中或由關(guān)中補給天下。
在劉邦由沛公之位登上皇帝之位的過程中,張良出過很多次計策,幾乎每一次,都是正確的計策,所以劉邦憑借經(jīng)驗都知道,張良這次的意見,又是正確的。所以自然會不顧大臣的意見,為了漢家江山永固著想,定都關(guān)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6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