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服怎么區(qū)別官級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生活中有很多人對古裝劇很感興趣,經常會去看一些古裝劇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小編也是比較喜歡古裝劇的。但是我們的生活中,古裝劇有很多很多,有時候是根據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事情演繹的,也有一些對歷史不夠了解,所以很容易誤導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明朝官服是什么顏色?怎么區(qū)分官級?原來還有這樣的講究!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有很多都是關于明朝的,除了根據明朝的君王去分辨之外,只要出現東西廠和錦衣衛(wèi)的影視作品,都是屬于明朝時期的事情。但是小編發(fā)現很多關于明朝的古裝劇中,對官員們的服飾并沒有按照歷史事實去演繹。其實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風格,如果這些細節(jié)沒有區(qū)分開的話,很容易對人造成誤導。
其實在明朝,官員的服飾大致分為三種,是按照官員們的品級來劃分的。明朝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朝中的一品到四品官員,官服的顏色統(tǒng)一為紅袍,所以在明朝的朝堂上,只要看到穿著紅色官服的人,毫無疑問這個官員就是一品到四品,至少不能輕易去招惹,否則后果應該也是挺眼中的,因為一品到四品都是比較大的官,跟縣衙門的官員可不一樣。
而明朝的五品到七品官員,對官服的要求就是青色,看到穿青色官服的人就知道,這個官員的品級在七品到五品。剩下的八品和九品的官員,官服顏色則都是綠色??吹竭@里大家可能會想,根據衣服的顏色只能區(qū)分官員們的品級大致范圍,卻不能區(qū)分他們是幾級官員。其實想要區(qū)分具體的等級也不難,因為在明朝還有一種講究,就是官服的圖案。
明朝的官員當中,如果官服上的圖案是飛禽,就證明這個官員是文官,如果是走獸,證明是武官。而就文官而言,一到九品對應著九種飛禽,分別是:仙鶴、錦雞、孔雀、云雁、白鷴(xian)、鷺鷥、鴛鴦、黃鸝和鵪鶉。所以在看到這些飛禽圖案的時候,就能夠區(qū)分出這個官員具體是幾品,可以非常精確地看出官員的身份和地位。
而在看到官服上的圖案是走獸的時候,就證明這個官員是武官,同樣是一到九品,一品和二品都是獅子,三品到五品分別是虎、豹、熊,而六品和七品對應的是彪(類似老虎),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在了解了這些知識以后,小編就想說,原來還有這樣的講究,真的是漲知識了!以后在看有關明朝的古裝劇時就不會再被騙了!
歷朝歷代是靠官服上的顏色和圖案來分辨官職的。早在遠古時期,官服就出現了,那個時候還是原始社會,文字未曾出現,人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當時的氏族部落已經出現等級制度,于是多用圖案來傳達意思,而衣服在當時也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穿的,這就出現了官服的最初的樣子。
一、唐朝官服唐朝的官服是由顏色和魚袋進行分辨的,總共有五種顏色,分別是青、赤、白、黑、黃,這五色也叫做?五方正色?,并且側重于儒教的說法,具有陰陽五行之說,所以結合方位就有了以下稱呼,分別指得是東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黃色。其中黃色最高級,代表了中央,但此色也常用作打底,比如君王的衣服就是采用大面積的黃色,體現了尊貴之感。不同顏色的衣服再搭配魚袋,比如官職高的配金魚袋,低一點是銀魚袋。
二、宋朝官服宋朝官服向來繁瑣,因為宋代向來是崇尚文治的,重視文明禮儀,繁文縟節(jié)比較多,在服裝的區(qū)分上也逐漸繁瑣起來。但宋代官服的款式確實比較單一的,所以看起來也算簡單大方,樸素實用。宋代的常服,也就是官服,靠顏色來區(qū)分官職大小、身份地位。直到后來宋朝統(tǒng)一全國,在宋太祖建隆二年,新的服飾制度出現了,相比唐朝有所不同,各種的等級都有些降低了。
還有許多朝代的官服具有各自特點,但總體來說都由服裝上的顏色和圖案來劃分等級,這跟當時的朝代有很大關系,君王在建立政權之后,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通過官服劃等級等方式宣傳封建分級觀念,維護社會統(tǒng)治,百姓穩(wěn)定和國家利益。這樣一種特別的文化語言也確實發(fā)揮了它的作用,是我國不可缺少的文化財富。
1、穿著場合不同
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幞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guī)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2、圖案花紋不同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guī)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
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斗牛等題材的,應歸屬于明代的“賜服”類。
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雜色貯絲、綾羅、采繡。官吏衣服及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也不許織繡龍鳳紋樣,如有違犯禁令者,罪及染織工人。
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qū)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qū)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
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guī)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qū)別。
3、衣服規(guī)制不同
官員平日里在本署衙門辦理公務,則穿常服。常服的規(guī)制是: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洪武二十三年。
指定文武官員常服的長度:文官,白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洪武二十四年,再制定品冠補子紋樣。
公服亦為袍式,以袍的顏色,袍上繡花之花徑大小以及腰帶的質地分辨品級。這種服制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纻絲或紗羅絹制作。
袍服顏色,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繡織各種大小不同的花紋。八品以下官員的公服沒有紋飾。穿公服時,頭上須戴幞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公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常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官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服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6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