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中國古代,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這樣一種權力也是一把雙刃劍,使用的好能夠造福百姓,使用的不好就會生靈涂炭,百姓民不聊生。然而縱觀歷史上的皇帝,無論是明君還是昏君,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對于權力的把控。身為皇帝想要永遠的占有這種權力,因此才會有那么多皇帝想要長生不老。不過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皇帝們便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世世代代的把這種權利延續(xù)下去,也正是因此,各個朝代都能看到皇子們?yōu)榱藠Z權了搞得腥風血雨,手足相殘。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為了讓江山永遠的把握在朱家的手中,就把地方大權都給了自己的皇子們,十幾個皇子封為藩王鎮(zhèn)守四方。不過雖然這樣沒有了外姓王的威脅,但是身居要職的皇子們卻也依然對皇位垂涎若渴。
在朱元璋的諸多皇子中,他最看重的還是太子朱標。朱元璋認為朱標聰明仁孝,必能把江山打理好。然而誰曾想,這位朱元璋看重的皇子卻早早去世了。朱標去世后,朱元璋又把目光投到了皇太孫朱允炆身上,并對其大加栽培,希望他能夠在日后繼承皇位。不過相信看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位被朱元璋看重的朱允炆最終卻被他的叔叔朱棣奪走了皇位。
朱棣自幼習文習武,胸中更是裝有壯志,所以對于朱元璋這樣一個打算自然是不滿的。如果說皇太子還尚在那么情有可原,但是好不容易把皇太子耗死了,又出來個皇太孫,朱棣自然心中滿是怨恨。其實關于朱棣的情緒,相信朱元璋在世時也或多或少的有所察覺了。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這位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終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他臨終前頒發(fā)了自己的遺詔。在這個遺詔中尤其強調(diào)了三點,其一是,讓朱允炆繼承自己的皇位,其二是自己的喪失從簡,其三是命令各地藩王皇子只可在自己的封地祭拜,不得來京。而在這三點中最后一點尤為在意。古代孝乃大節(jié),平常百姓父母去世,子女都要千里奔喪,更何況現(xiàn)在是皇帝駕崩。其實朱元璋的這第三點用意已經(jīng)很明顯了?;实垴{崩,各地邊境敵對勢力必然蠢蠢欲動,所以讓藩王留在自己封地來鎮(zhèn)壓。除此之外,朱元璋也知道,朱允炆繼承皇位,他的那些叔叔們自然是不滿的,萬一他們假借奔喪理由來到京城逼宮奪權,天下就要大亂了。
雖然朱元璋在皇位繼承上做了以上三點對策,但是皇子中仍有一人讓他芒刺在背,這個人就是燕王朱棣。朱棣的性格,朱元璋是知道的,在眾藩王中,朱棣也是威脅最大的。所以在朱元璋病危之際,還特意下了一道詔書單獨讓朱棣前往京城,為的就是試探他一些,同時也是給他一個警告。
但是朱元璋的這道命令沒有等來燕王朱棣,卻把朱允炆下個夠嗆。他擔心父皇改變心意讓朱棣繼承皇位。因此朱允炆為了保險起見,特意與眾心腹商討辦法,最終斗膽起草了一道假的圣旨,并讓人快馬加鞭的送達朱棣。朱棣起初接到朱元璋圣旨后便連夜趕路,好不容易到了江蘇,卻又接到朱允炆讓他返程的假圣旨。雖然朱棣不明白其中用意,但還是返程了。
關于假圣旨的事,朱元璋自然是不知道的,所以在他臨死之際還問著身邊的大臣:“燕王來未?”朱元璋的這個問題也是嚇壞了身邊的大臣,畢竟其中很多人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就這樣,朱元璋連問三遍,“凡三問,無敢對者”,最終閉上了眼睛,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朱元璋臨死前這個問題沒有人敢回答,直到數(shù)年后朱棣進京奪走皇位,也算是為整個問題畫下了一個句號。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能夠登上皇位是有真本事的,他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曾經(jīng)做過放牛娃,當過乞丐、和尚,沒關系沒背景,最后卻一躍成為高高在上的皇帝,創(chuàng)立了明朝最后統(tǒng)一中國。這樣的一位皇帝,在臨終前連問三次“燕王來否”,卻沒有一個大臣回答他,他為什會問三次“燕王來否”?
眾所周知,所有的兒子中他最喜愛的就是太子了,也就是朱允文的父親,朱元璋原本是想要把皇位傳給太子的,但無奈太子英年早逝,可能是出于太子的原因,朱元璋對朱允文格外疼愛,最后還將皇位傳給了朱永文,向來皇位都是要傳給皇子的,把皇位傳給皇孫的朱元璋是頭一個,朱元璋其他的兒子非常不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燕王朱棣。朱元璋臨終前連問三次“燕王來否”,其實是想要幫朱允文除掉燕王。
歷史上的朱棣是非常能干的,文韜武略樣樣都不輸給朱元璋,朱元璋想把皇位傳給太子時,他并沒有太大意見,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父皇寧愿將皇位傳給皇孫都不愿意傳給他,他自認為自己比朱允文強,可朱元璋從來沒有正眼看過他。朱元璋還在遺召中寫到,他死后各地的藩王皇子都不能回京,這么做就是怕燕王趁機造反。
盡管這樣,朱元璋還是放心不下,他知道燕王的手段,朱允文是對付不了燕王的,他想到了一個極端的辦法,那就是除掉燕王,于是,朱元璋在快要死的時候,單獨召燕王回京,在病榻上連問了三次“燕王來否”,想在死之前除掉燕王,最終還是沒有等到燕王回來,因為燕王猜出了這其中的陰謀,沒有打算回去。朱元璋擔憂的還是來了,朱允文很快就被拉下馬,燕王順利上位。
不得不說,大明朱棣的繼位和大唐李世民的繼位一樣,有著極為相似的一面,正因為這種歷史的特殊性,如此非常手段才總被史家們口誅筆伐。 比如,這段記載于《明太宗實錄》中的臨終囑托,便讓所有人憑空多了很多猜測。
(一)朱棣在否
《明太宗實錄》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已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赍敕符令上歸國,及太祖太漸,問左右:?燕王來未?凡三問,無敢對者。 這段記載中撲朔迷離,并且給后人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一代雄主臨終前,為什么要三番五次叫朱棣來自己身邊,是為了讓他繼位?還是想最后警告他一下?我們來試著分析一下。
實際上,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出于鞏固皇權的考慮,便讓自己的兒子們?nèi)プ鲩T戶屏障,并把他們分封出去了,而明朝法律又有這樣的規(guī)定,分封藩王不得擅自離開封地,不得諸王結伴入京。比如周王朱橚的封地是河南開封,有一次他跑去老家鳳陽逛了一圈,都惹得朱元璋勃然大怒,把他改封到云南了。
在《明史.太祖本紀》中寫道: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于西宮,年七十有一。天下臣民,哭臨三日,勿防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這說明,在朱元璋臨死的時候,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是沒有讓任何任何藩王回京奔喪。所以,朱棣想回來也不可能,畢竟是朱元璋自己下的詔書不讓自己的兒子回來。那么,明知道朱棣回不來,又為什么還要臨終呼喚自己的兒子呢?
(二)傳位皇孫
實際上,對于后事和繼承人,朱元璋早有安排,根據(jù)《皇明史竊》的記載,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是非常決絕的,絲毫沒有猶豫的 。
?皇太孫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皇太孫德才兼?zhèn)?,適合做天子,文武大臣要輔助他,至于其他的皇子,就不要離開封地了,禁止來應天府。很明顯,這是為了防止擁兵自重的藩王趁機鬧事。但歷史上的事情就是這么詭譎難測,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皇太孫朱允炆,在登基之后決意消藩,但是他還是太過仁義,做錯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朱棣在南京城的幾個孩子都放了回去,讓野心勃勃的朱棣徹底沒了后顧之憂。?1399年7月,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起兵,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6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根據(jù)這樣的史實,我們不妨猜測一下。如果朱元璋真的在臨終前有打算將皇位傳位朱棣的想法,而朱棣本人當時真的到了南京,那么到底是誰攔住了他呢?朱元璋臨終前身邊留有的是皇太孫和眾大臣們,自己呼喚朱棣,大臣們都忌憚朱允炆這個未來新君,無一人敢回應。而朱允炆也怕他四叔回來,搶自己皇位,于是派人將朱棣攔在南京城門外。當然,歷史可能沒有所謂的假設。
朱元璋問了好幾遍燕王來了沒有,朱元璋在臨死之前召見朱棣,只不過他的圣旨被朱允炆攔了下來。讓朱元璋最放心不下的兒子就是朱棣,他原本想要囑托一番,讓他好好輔佐朱允炆,沒有想到卻被朱允炆破壞了,如果朱棣此次能夠順利進京,可能日后不一定會造反。
朱元璋的故事非常勵志,堪稱逆襲的典范,他曾經(jīng)當過乞丐。和尚,最后卻熬成了帝王。當上帝王的他也變得疑心多慮,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鞏固皇權。他深知正確選擇皇位繼承人的重要性,他早早便選好了太子,那就是朱標。朱標宅心仁厚,卻又不乏聰明果敢,儼然就會是一個好帝王。不成想朱標卻是個命不好,年年輕輕便去世了,這下子朱元璋就頭痛了。
朱元璋沒能正確處理好子孫后代的事情,他將皇位傳給了年紀尚輕的朱允炆。朱允炆沒有資質,眾人自然不服。而且朱元璋的兒子手上是有實權的,這樣他們更容易造反了。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守護大明江山,所以將他的兒子都派到全國各地。朱允炆擔心朱棣跟自己搶皇位,所以他才要將朱棣攔住,不讓他進京見朱元璋的最后一面。
朱元璋心思敏銳,他知道朱棣有能力,也有野心,以后他不在了可能會造反。他想要在臨死之前囑咐朱棣,希望能夠喚起朱棣的仁慈之心,防止朱棣造反。而朱允炆擔心朱棣進京會有變數(shù),所以他便橫插一腳,不讓朱棣進京。朱元璋躺在床上,遲遲等不來朱棣,問大臣,大臣心中知曉事情的原委,但是卻不敢開口。朱元璋沒能等來朱棣,只能下一個命令,禁止兒子回京城奔喪,這也算是對朱允炆最后的保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9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