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康熙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封建專制統(tǒng)治時代,朝政的兩個根本問題就是政權(quán)的鞏固和國家的統(tǒng)一,作為清代杰出的君王,康熙在成功地解決了宗室內(nèi)的爭權(quán)奪利的問題后,三藩問題就成了親政不久的康熙所面臨的最重大、最迫切的國政大事了。
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分別鎮(zhèn)守云南、廣東,福建,其手握重兵,雄霸一方,在自己的轄地里胡作非為,長此以往,終究會養(yǎng)虎為患。對此,康熙看得很清楚,因此,他一直在做撤藩的努力,但畢意三藩勢力雄厚,并不是一撤就能解決問題的,摘不好連江山也有可能賠進去。然面,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有準備,有眼光的人則善于把握機遇,這個機遇就是尚可喜上疏事件。
康熙十二年二月,廣東藩王尚可喜因與其子尚之信關(guān)系惡化,其子在廣東藩內(nèi)酗酒嗜殺,橫征暴斂,百姓怨聲載道,而尚可喜當時已年屆古稀,無力管制,且一再受到尚之信排擠,于是便借年老之名上疏康熙,請歸老江東,由之信襲爵留鎮(zhèn)。這樣,既可以摒棄朝廷之嫌,又可避其子之害。同時,又提出帶兩佐領(lǐng)官兵作為護隨,其余藩下所屬人口共24000多人,一同隨他回遼東的條件。
康熙接讀尚可喜的奏疏,自然是滿心歡喜,這正好成為其撤藩的突破口,于是立即批復(fù),除表彰尚可喜“自航海歸誠,效力累朝,鎮(zhèn)守粵東,宣勞歲久”的汗馬功勞外,特別贊揚他歸老遼東的奏疏,“情詞顯切,具見恭謹,能知大體,聯(lián)心深為喜悅”等。同時,關(guān)于其提出的條件,康熙則認為,既然撤藩就必須連根拔起,而不是將老的換為小的,那樣就等于沒撤,只是通過朝廷重新任命了一下新的藩王而已。于是,康熙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討論此事時,明確表明此藩必撤。經(jīng)過討論,結(jié)果出來了,就是同意尚可喜歸老遼東,但尚之信等全藩人馬亦須全部北撤,否則父子兩人一南一北,不便于家人團聚。也就是說,在表面尊重藩王意見的情況下,將藩鎮(zhèn)事實上撤掉了。
看了這么多,讀者或許會問,講了這么多事情,究竟與康照撤藩之議有何關(guān)系?究竟與吳三桂反清有何關(guān)系呢?其實,這里的確有莫大的關(guān)系。
正是由于康熙批準了尚可喜的奏疏;才使吳三桂、耿精忠兩位藩王不安起來,惶惶不可終日。他倆從來沒有像尚可喜那樣萌發(fā)過功成身退的想法,但是,如果自己不上疏,難道要讓朝廷逼令撤藩嗎?那時,自己不是更被動嗎?而且,朝延未必就批準他們奏疏,但是,朝廷要真批準了,那又該怎么辦呢?這一系列問題折磨著兩位藩王。
在此兩難境地下,為了爭取政治上的主動,耿精忠先上疏了,其奏:“臣襲爵二載,心戀帝闕,衹以海氛叵測,未敢遽議罷兵。近見平南王尚可喜乞歸一疏,已奉諭旨,伏念臣部下官兵,南征二十余年,仰懇皇仁,撤回安插”。言辭間既委婉曲折地表達了疏靖撤藩非所自愿的心情,又解釋了自己何以沒有及早引退的原由,用心可謂良苦。
耿精忠的這一步棋,令吳三桂更加被動,于是于同年七月三日,無可奈何地向康熙上了自請撤藩的奏疏:“臣駐鎮(zhèn)滇省,臣下官兵家口,于康熙元年遷移,至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遷完。雖家口到滇九歲,而臣身在巖疆,已十六年,念臣世受天恩,捐糜難保,惟期盡瘁藩籬,安敢遽請息啟。今聞平南王尚可喜有陳情之疏,已蒙恩鑒,準撤全藩,仰恃鴻慈,冒干天聽,請撤安插?!迸c耿精忠之奏硫幾乎如出一轍。
面對三份奏疏請撤安插,康熙自是喜不自禁,便命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關(guān)于吳、耿二藩的撤離問題。對此,清廷內(nèi)部各執(zhí)一詞,主撤者僅明珠、莫洛、米思翰等少數(shù)人,其他官員則認為滇黔苗蠻雜處,不得稍懈防御,如將吳三桂等撤離,必遭遣滿洲官兵戍守,兵丁往返與王之遷移,將使沿途地方民驛苦累,況且有可能引發(fā)吳三桂兵變。而康熙卻絲毫未動搖,他認為吳三桂蓄謀已久,“今日撒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fā)”,否則“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養(yǎng)癰成患,何以善后?”他斷然否決眾議,明示“吳三桂請旨安插,所奏情詞懇切。著王率領(lǐng)所屬官兵家口,俱行搬移前來。其滿洲官兵不必遣發(fā)。如有用滿兵之處,該于起行時,另行奏請?!?/p>
康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公元1673年9月16日),康熙下令三藩并撤。吳三桂聞知這一信息,大失所望,沒想到自己弄假成真,不料康熙竟將計就計,于是在撤藩使臣來到后,便百般刁難,提出諸多苛刻條件,。對此,康熙都耐心地予以成全,使之“無以為辭”。終于,無計可施的吳三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傳檄四方,挑起了三藩之亂的戰(zhàn)火,即公開反清叛亂了。
雖然康認為”今撤反,不撤亦反”,但究意吳三掛是否欲反清復(fù)明現(xiàn)在還是一個謎團,因而可以看出,無論出于何目的,反清也罷,自保也罷,康熙之撤藩決議,的確引發(fā)了吳三桂的反清之亂,這二者之間,不是因果之必導(dǎo)之源,也是直接的導(dǎo)火之線索一條,這是無可非議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0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