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比干到底是怎么死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比干,子姓,比氏,名干,沫邑(今河南淇縣)人。是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紂王之父)的弟弟,帝辛(商紂王)的叔叔,因此也被稱為王叔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師(相當于后世的丞相)。比干在20歲時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帝乙死后又以托孤大臣的身份輔佐紂王帝辛。比干先后輔佐殷商兩代帝王,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于直言勸諫,被稱為“亙古忠臣”。從政40多年,比干主張鼓勵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深受后世推崇。
至于比干的死因,據(jù)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描述是因為火燒狐貍洞而遭到由狐貍幻化而成的紂王寵妃妲己的記恨,最終被被紂王處以剜心之刑,終年63歲,由于感念他的忠誠,姜子牙在封神時,封其為文曲星,主管文運。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而不是史實,那么歷史上的比干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史載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
可見比干確實是被紂王剜心致死,只是并沒有受到旁人的蠱惑,而是被比干觸到逆鱗而起了殺心,可見自古伴君如伴虎所言非虛啊!
比干是怎么死的?比干,子姓,名干,殷商沫邑(今河南衛(wèi)輝)人,殷商宗室,商紂時丞相,紂王三大忠臣之一,《論語》中稱微子、箕子、比干為殷三仁。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紂王)的叔父,官少師(丞相) 。
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幼年聰慧,勤奮好學,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于道。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輔帝辛。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因火燒狐貍洞遭妲己記恨,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紂王處以剜心之刑,終年(公元前1063年)63歲,姜子牙封神時,被封為文曲星。
比干為帝嚳高辛氏之后,太始祖為忠臣比干,當時紂王無道,殘害忠良。他抱著救國救民之心,三日不出宮門,犯顏直諫。紂王恨之入骨,于是剖開比干之心,又派兵包圍比干府,欲滿門抄斬,比干的兩個妃子都懷孕在身,黃氏被捕立即處死,并剖腹取出胎中嬰兒,并將尸體以火焚燒。
正妃盥媯氏,為了保住比干一脈,放棄殉葬,忍辱負重,被同情的士兵放走,并與四個婢女逃出朝歌,隱居長林石室(今河南淇縣西南)中,生下遺腹子:堅,成為林姓始祖,其子孫因以為氏,稱林氏,是為河南林氏。
比干接連三天三夜不離宮廷的摘星樓,斥責妲己禍亂天下,并要紂王改過自新,以振朝綱,再加上曾經(jīng)因火燒狐貍洞遭妲己(九尾狐化身)記恨,他對紂王說: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婦言,大禍不遠矣!。
鹿 *** 工后,紂王聽信妲己妖言,欲會見仙姬、仙子,妲己心生一計,于十五日夜請軒轅墳內(nèi)眾妖狐變成仙子、神仙、仙姬來鹿臺赴宴,享受天子九龍宴席,迷惑紂王。席上,狐貍騷臭難聞。功夫淺薄的妖狐竟露出了尾巴,宴席上的紂王叔比干看得十分真切,宴后將此情告知武成王黃飛虎。
比干被妲己陷害,商紂王命人挖了比干的心導致比干死亡,后來在姜子牙封神的過程中,比干被封為?文曲星君?,但是傳說比干因為沒了心臟,因此做事都是秉公處理,被后人尊為?文財神?。在姜子牙封神的時候比干已經(jīng)去世,后來是被追封為?文曲星君?,這是位于北斗七星最中央天權(quán)宮的神位。
比干是商朝時期的大臣,之所以叫比干是因為他被封于比地,也可以稱為王子比干。比干是殷商時期有名的功臣,輔佐兩代君主而且盡心盡力從不懈怠。比干為臣之時,常常因為國家大事直言直諫,說話雖直,但是態(tài)度溫和有禮,而且給出的都是能夠行之有效的好建議,常常為國立功,卻從不居功自傲,被后人稱之為?亙古之臣?。
紂王時期,狐妖妲己魅惑君主,比干十分生氣,常常直言勸諫君王不可沉迷美色。妲己因此心生怨恨,想要除掉比干,后來便想了個辦法,讓狐貍洞的姐妹們都變成神仙去參加紂王的宴會,導致宴會上狐騷彌天,修行低微的狐貍還露出了尾巴被比干看見了。后來比干帶人燒了狐貍洞,將很多妲己的同類都燒死了,妲己因此十分怨恨比干。
為了除掉比干,妲己再生一計,先是故意在紂王面前暈倒,再來是告訴紂王自己有心病,唯有玲瓏心可醫(yī)。而紂王命人四處尋找玲瓏心,最后發(fā)現(xiàn)只有比干是玲瓏心,因此紂王便請了比干來要借他的心一用,比干大罵紂王沉迷美色不得自拔,并對妲己大聲呵斥,說出了妲己是狐貍的事實。紂王卻執(zhí)意要用比干的心,比干便怒將心臟剜了出來給了紂王,后來便去世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1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