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大禹鑄造的九鼎下落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以后,把天下劃為冀,兗,青,徐,豫,幽,梁,荊,揚九個州,令九州的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并且將各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在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把九鼎集中在夏朝都城。九鼎象征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tǒng)一昌盛,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九鼎就此成了國家權力的象征。
夏朝傳承九鼎471年,商湯得之,商傳了550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lián)合西方,南方八百諸侯滅紂,把九鼎弄到鎬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色,又把九鼎般到洛邑。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之戎路過洛陽。周定王派王孫滿接待了楚莊王。楚莊王問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王孫滿說了九鼎的來歷。最后說周王徳衰,但天命末斷,鼎的輕重不是輕易問的,江山上固在徳不在鼎,這就是歷史上"問鼎中原的典故。后來秦國想要得到九鼎,派兵來搶,周顯王借齊國之兵打退秦兵。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東周,史書上并沒有說九鼎下落。
那么九鼎后來去了哪里呢?
坊間傳言有二:其一,周顯王時,九鼎沒于泗水下。其二,秦滅周后,準本把九鼎遷到咸陽,結果中途一陣大風吹入江中不見了。
據史料記載,九鼎最后一次現世是秦武王贏蕩舉鼎,后被砸死!贏蕩死后,秦國自然要報這個仇,在秦朝滅了東周之后,動用大量人力把九鼎遷到了咸陽,從此不知所蹤了。
據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九鼎就已經沒了下落。秦始皇聽說九鼎沉沒在彭城泗水,于是派人在彭城泗水打撈鼎,卻一無所獲,連個影都沒見著。后來為了彰顯王權,秦始皇命人制作了傳國玉璽代替九鼎。
在歷朝歷代,也有不少皇帝,如武則天、宋徽宗等人,費盡心思想要重鑄九鼎,可見九鼎的重要性。
武則天知九鼎難求,于是重新鑄造?!吧窆υ?,鼎成,置于洛陽明堂當中,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興,雍州鼎名長安,兗州鼎名日觀,青州鼎名少陽,徐州鼎名東原,揚州鼎名江都,荊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圖山川物產于其上,共用銅56萬余斤?!?/p>
宋徽宗以銅二十二萬斤鑄造九鼎,裝飾以黃金,并仿明堂,在汴京中太一宮之南建造九成宮,內有九室,陳列九鼎。中央之鼎為帝鼎,東方為蒼鼎,南方為彤鼎,北方為寶鼎,東北為牡鼎,東南為岡鼎,西南為阜鼎,西方為晶鼎,西北為魁鼎。政和七年(1112年)又鑄造了"神霄九鼎",分別命名為"太極飛云洞劫之鼎"、"蒼梧祀天貯醇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淵之鼎"、"天地陰陽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靈光晃曜煉神之鼎"、"蒼龜大蛇蟲魚金輪之鼎"。但這些鼎都不如大禹九鼎。
九鼎,作為中國文明的代表,已經遺失了2000多年,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據《春秋左傳》記載,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tǒng)一昌盛的象征,九鼎作為鎮(zhèn)國之寶,確實存在過,并曾經流傳兩千余年。但是,九鼎是否仍然存在、存在何處,至今仍是埋藏于眾多中國人心里的一個謎???
九州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九鼎,是傳說中中國先秦時期的傳國寶器,代表著中央政權的權威。 禹完成治水后,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并收集各州的青銅,鑄成九只大鼎,各鼎之上刻有各州的地理情況、貢賦定數,以及代表風景等。據傳說,每鼎有千鈞之重,約合7.5噸。(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 但根據左傳的記載,九鼎是禹之子啟建立夏朝之后,收取各州朝貢來的青銅而鑄造的。(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商湯逐走夏桀后,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于殷后,九鼎遷移至此。周武王滅商后,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營造雒邑,將九鼎遷至該城,并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保?東周開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后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fā)生叛亂,未果。 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亦希望爭奪寶鼎。周赧王周旋于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令其相互制約,得保九鼎不失。 秦滅周之后,九鼎失去下落,各種典籍對其下落莫衷一是,有幾種說法: 根據史籍記載,秦始皇和漢文帝均在泗水設法打撈過九鼎,均沒有結果。后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 秦昭王將其遷入秦都,途中一鼎落入泗水(史記·秦始皇本紀); 周顯王三十三年(前336年),或四十二年(前327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史記·封禪書、漢書、水經注); 周末戰(zhàn)亂時被熔化鑄錢或兵器(清末王先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2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