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人生在世,總是會經(jīng)歷很多事情,也會經(jīng)歷很多抉擇,更會遇到一些決定自己人生的重要時刻。而在這個時候,一個人的性格,會對事情的未來發(fā)展起到非常嚴重的影響,即使你能力突出,前半生非常順遂,也有可能會因為一些不好的性格而最終走向失敗,甚至因此而失去了性命,比如項羽便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項羽
項羽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自幼便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fā)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殺死了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時風光無限。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之后的楚漢相爭過程中,項羽卻逐漸喪失了自己最開始的優(yōu)勢,并最終落敗,自刎于烏江,令后世的我們感慨萬千。當然,其實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因為他的性格上有10個明顯的缺陷。
項羽的性格缺陷
第一:項羽學習東西,只講究一時的成效。
項羽曾經(jīng)對自己的叔父說過:“讀書能夠認得名字就行了,學劍只能敵一人,不足學,要學就學能夠敵萬人的本領。”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項羽才成為了勇而無謀的代表。
第二:孤注一擲,一意孤行。
項羽在率領大軍渡河救趙的時候,將營柵、廬舍悉數(shù)燒毀,把做飯的炊具全部砸爛,然后又將渡船沉入河底,讓士兵各帶三日糧草,以示必死的決心,也因此有了“破釜沉舟”的故事。
然而,這樣的戰(zhàn)略,是不適合經(jīng)常使用的,但是項羽卻沒有改變自己的觀念,反而經(jīng)常在戰(zhàn)場上不給自己留后路,因此才有了垓下之圍、四面楚歌。
第三:性格殘忍。
項羽為了不留后患,曾經(jīng)一度下令坑殺二十萬秦兵,使得很多人轉而選擇了投奔劉邦。
第四:好大喜功,優(yōu)柔寡斷。
其實項羽雖然無謀,但是身邊還是有厲害的人物的,比如范增,此人經(jīng)常叮囑項羽要小心劉邦,并為其設下了鴻門宴。但是可惜的是,項羽過分驕傲自大,并最終失去了良機。
第五:故步自封,小富即安。
項羽拒絕過他人定都關中的勸告,也接受了劉邦楚漢“中分天下”的一時政策。
第六:飛揚跋扈,兇狠殘暴。
項羽帶兵攻打河南襄城,久戰(zhàn)不下,因此在獲勝的時候,直接將滿城活埋。此外,項羽攻下咸陽之后,對清王朝也進行了瘋狂的屠殺,甚至還直接燒了阿房宮。
第七:大權獨攬,閉目塞聽。
項羽定都彭城之后,為了牢牢把控大權,殺害楚王,還不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使得不少人離他遠去。
第八,事必躬親,剛愎自用。
項羽打仗的時候,一般都是親自上場的,甚至還經(jīng)常自己沖鋒在前,因為他只相信自己。
第九:胸無點墨,疑神疑鬼。
自古以來,領導者大多都有些許的疑心病,而項羽也是如此,所以才在戰(zhàn)爭的關鍵時刻,不愿意采用范增的計策。
第十:自暴自棄,自怨自艾。
其實項羽被追擊到了烏江的時候,還是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的,但是可惜的是,他不愿意帶著敗績活下去,因此留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奇嘆。
項羽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武將,到了項羽這也不例外,武功高強并勇猛的他深受人們愛戴,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立下許多功績,戰(zhàn)場上的贏家,但在政治場上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失敗因: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身邊謀士極少
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wǎng)中的劉邦。當戰(zhàn)敗在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后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雖具有英雄氣概,但還是目光短淺。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跟劉邦相比,他就缺乏太多的思考了,劉邦要死要活都要渡江逃生,他卻等待死亡。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后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所以注定不成大事。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他有這大志向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nóng)意識;凡事先勇后智;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zhì)。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風云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并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所以他失敗的原因還是因為無智謀,目光短淺且驕傲。
這種說法,大約覺得項羽最缺心眼的事就是鴻門宴上沒有殺了劉邦,錯失了得天下的最好機會,讓人扼腕嘆息,但是這件事真的是項羽狂妄自大又帶點婦人之仁嗎?有待考究,個人有個人的看法,但是項羽最終的失敗,即便沒有鴻門宴這件事,自身原因也占很大一部分。
第一:不善用人,眼光差。項羽不會用人這件事,幾乎全員都肯定,他只用自己家親戚,外人一個不信。別的不說,韓信和陳平是劉邦的左膀右臂吧,曾經(jīng)都在項羽麾下混飯吃,但是項羽看到他倆了嗎?沒有,反而還讓他們出走跑對面去了,這就是此消彼長了,人才是競爭的重要要素,項羽只靠他自己,沒人可以幫他打天下守江山,可是劉邦就處處有依靠,不用自己動手。
第二:濫殺暴行,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臣妾已經(jīng)說倦了。想想看大秦帝國如何覆滅的,就是因為暴政。要說戰(zhàn)場上殺人坑俘虜,姑且算正常,可是項羽屠城啊,普通老百姓一個不放過全部殺了啊,“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都是他的戰(zhàn)績,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受到愛戴和擁護。
第三:沒錢,后勤保障不力。打仗是很燒錢的,劉邦有關中之地,又有蕭何,蕭何是個得力的后勤部長,熟悉秦地的一切,兵不夠他能征兵,錢不夠他能來錢,糧草不夠他能漕運糧草,所以劉邦你失敗個幾次也沒關系,回來還有人還有錢,可是項羽不行啊,他禁不起失敗,他只能一路向前,吃的用的用完就沒有了,這怎么能勝呢?
項羽失敗的原因還有很多,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他都有弱處,只能說他是有一副好牌,漸漸地越打越壞,最后全盤皆輸。
1、失人心者不得天下——談項羽失敗的必然性自古王朝滅亡,皆因失去人心,眾叛親離。而失人心又分兩種,一種是百姓得不到溫飽,一種是近臣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項羽在漚門宴中犯的便是第二種。 有人說項羽失天下,是因為他只不過是個莽夫,言下之意便是說他不夠聰明。論智商,他決不會低于劉邦,不然,他怎樣做得西楚霸王。所不同的是,項羽聰明,在于他是將才;而劉邦聰明,在于會用人。看項羽麾下文有范增,武有項莊;劉邦旗下文有張良,武有樊噲;應該說是不相上下。但劉邦的人才得到了充分利用,而項羽的卻形同虛設,相當于劉邦比項羽多長了幾個聰明的腦袋。 項羽不會用人,與他的性格大有聯(lián)系。項羽人直爽,待人真誠,這點他對樊噲的態(tài)度上便可知曉。正因為他待人真誠,所以才相信了所有的人。在鴻門宴中,與項羽說話的有范增、沛公、項伯、張良、項莊,其中沛公、項伯、張良是敵對方的,范增和項莊是項羽方的。若說項羽不信任范增,那他也不會同意項莊舞劍;若說他不相信沛公,在樊噲對他說理時,也不會不應。項王欲綜合所有人的話來自己判斷,結果反而猶豫不決。直到得到劉邦已經(jīng)逃走,才頗為后悔。如此的反復無堂,使他的手下也很難捉摸,以至項莊舞劍不能得逞,讓劉邦有了可乘之機。 不過,項羽也有值得同情之處。項伯是項羽的叔父,與范增相比較,那當然更親一些。家賊難防,項羽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的親人也會出賣自己。 將項營與劉營比較,劉營的幾個中心人物上下一心,事半功倍;而項營中的人頗有分歧,項羽與范增也不能做到和劉邦與張良那樣配合默契,更何況出了項伯這樣的內(nèi)奸,以至君臣得不到統(tǒng)一。所以,失敗就在所難免了。(張曉棟) 2、從鴻門宴看楚漢相爭中項羽失敗的必然性項羽必敗,這一點從鴻門宴即可看出,理由如下。 一、項羽性格上的缺陷 項羽起于隴畝之中。他能聚集如此多的兵力來反抗暴秦,很大原因是他的豪俠之氣。他憐之士、不超高頻個人得失、出戰(zhàn)時又一馬當先,博得了有識之士的好感,這在聯(lián)合各派討秦時無疑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便當秦已滅,主要目的為轉為爭奪天下后,這種性格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不拘小節(jié),就難以提防原本同盟間的暗箭,憐壯士,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不看看其人所屬就濫施感情,而且并不是政治上的故作姿態(tài),那就比較危險了。試想,不將爭奪天下的壯士一一除去,保命尚且困難,又何以坐擁天下。這無疑是他的出身帶來的視野決定的。他簡單地認為,自己怎么對人,別人就會怎么對己。以為自己的手下永遠都是忠于自己的。這顯然不是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思維。連獲得勝利的劉邦也因為在稱帝后沒有將部下的實權及時消除,而引發(fā)了不小的叛亂,項羽又怎么可能穩(wěn)固江山呢?毛主席曾在看過此文后寫道:“項羽只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而劉邦則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边@是很有道理的。 二、所用部下缺乏遠見 劉邦手下的將士無一不是有謀略之士。即便連樊噲這類早年以殺狗為生的人,在劉邦張良等的調(diào)教之下也能在鴻門宴中說出如此具有外交色彩的辭章,讓項羽語塞。其余諸將便可想而知。反觀項羽,除了范增,其余的人都是些空有一身力氣的武人。譬如項伯,跑去通知張良逃命是否算泄露軍事機密就不深究了。但他幫助劉邦設計與求情,甚至還在項莊舞劍的關鍵時刻打亂范增的部署,以身護劉邦,致使其逃走。這毫無疑問是通敵賣國的行為了。跟了自己十幾年的人這么容易就被敵人欺騙、收買,這無疑是項羽用人上的失誤。用了這般部下,最終的失利也在情理之中。 三、范增的失策 歷史上都認為范增的謀略是相當高的。但我不這么看。至少在鴻門宴中看不出來。當時項羽有多少兵力?四十萬。劉邦呢?跟隨的只有百余人。且項羽當時手握天下的實權,他說劉邦想要謀反,天下有誰敢相信?以范增之智,挑撥起項羽的怒火應該不是難事,萬人一擁而上,即使劉邦所帶個個為武林高手,怕也是要被剁成肉醬的吧?有四十萬大軍而不用,知劉邦野心大卻不敢大膽除去。難道用項莊舞劍之計殺了劉邦,其他諸侯就看不出來嗎?既然要殺,又何必用這種偷偷摸摸的方法,反倒讓諸侯看輕了。至于最后范增又拔劍擊斗,仰天長嘆,不過是其自作自受的結果罷了。3、從項羽的品質(zhì)看項羽失敗的必然性項羽,史稱西楚霸王。秦朝末年,他起義****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但最后在與劉邦爭奪天下之時,敗給劉邦,自刎烏江。項羽的失敗在今天看來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凡是能統(tǒng)一天下營造太平盛世的君王皆有以下三種非凡的品質(zhì),項羽卻不具備。 其一,斬釘截鐵,當斷則斷。項羽曾經(jīng)有過除去劉邦的機會,在鴻門宴上范增一再暗示他痛下決心除去劉邦,可項羽最終當斷不斷,失去了最佳的機會,抱恨終生。曾幾何時,項羽也有過破釜沉舟的氣概和決心,為何如此決心在鴻門宴時一去不返,痛哉!悲哉!反觀劉邦在覺察事情有變時,毅然離去,逃出虎口,從而保存了自我,取得了江山,開創(chuàng)了五百年的漢家基業(yè) 其二,仁慈之心,擇時棄之。項羽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往往會過分仁慈,在危難時刻總是自己挺身而出,擔當重任。而劉邦在逃脫鴻門宴之時,竟然撇下張良——自己重要的謀臣,此人之險惡由此可見。歷史上有功績的君王像李世民、趙匡胤,甚至是劉備都曾經(jīng)放棄過仁慈。劉備以仁服眾,但在奪取同宗劉障之西川時,他曾想過仁慈?——沒有。但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業(yè),作為君王仁慈是必要的,但當仁慈成為絆腳石時,就應毅然地放棄,保全大業(yè)為重。 其三,深思熟慮,智勇過人。項羽此人性情太質(zhì)直,為人輕率,遇事思考不同。輕易告訴劉邦告密的是曹無傷,自己又過分相信項伯之言,后來中了離間之計,以至失去了謀士范增。此等之人,豈有不敗之理。 綜上所述,項羽連三種品質(zhì)中的一種都沒有,這便必然會失敗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