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唐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燕云十六州的失守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的結果,并不是石敬瑭一句話就造成了整個燕云十六州的失守。說是石敬瑭一句話就造成了整個燕云十六州的喪失,那就太高估了石敬瑭在當時的實際控制力,也高估了后晉當時的實力。
漢朝是有長城的,而且大體上和明長城一重合,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中間在河套地區(qū)為轉折點,左邊向西北方向沿著河西走廊延伸,右邊沿著晉北高原的崇山峻嶺向東北方向延伸,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掩護內地的中原農(nóng)耕地區(qū)。
但從東漢末年開始,整個遼東地區(qū)就已經(jīng)成了烏桓、鮮卑實際控制的地區(qū),漢人數(shù)量就比較少了。公孫瓚之所以能夠擊敗劉虞,也就是這個原因。劉虞在幽州的統(tǒng)治是建立在朝廷能夠給予支援的基礎上的,而當整個東漢已經(jīng)處于崩潰狀態(tài)的時候,和烏桓、鮮卑關系更加密切的公孫瓚就更加有優(yōu)勢了。甚至連當時最強大的軍閥勢力袁紹,也是有烏桓和鮮卑的支持的。
整個兩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就更加不用說了,整個北方都在來自草原的游牧民族的控制之下,更不用說幽州地區(qū)了。經(jīng)過整個五胡十六國時期各民族的遷徙和融合,為隋唐時期的復興奠定了基礎。而到隋唐興起的時候,鮮卑已經(jīng)基本上完成了融合,幽州一帶成了一些小的游牧民族和漢人雜居的地區(qū),比如契丹和奚,就在今天的遼西朝陽為中心的地區(qū)活動。
隋唐時期另外興起的就是實力更加強勁的突厥,并且壓迫蒙古草原東部一帶的一些小的游牧部落和民族不得不南下依附中原,隋唐基本上就安置在長城線以北的地區(qū)。這個做法和曹操、西晉把內附的胡人安置在并州一帶的結果相似,就是這些地區(qū)的漢人和這些胡人逐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胡人在漢化,漢人也在胡化。中原王朝強盛,基本上胡人都會逐漸變成漢人,但如果中原王朝衰落,漢人就會迅速胡化。
隋唐是沒有修筑長城的,尤其是在唐太宗時期到唐高宗時期,東西突厥最終都降附唐朝,唐朝則到處設置都督府、都護府,進行管制。但這顯然不是一個能夠可持續(xù)的狀態(tài)。唐朝本身不出問題,當然沒有問題,唐朝如果內部出現(xiàn)了動蕩,這些地方就很容易背叛唐朝而獨立。比如武則天時期,朝廷內部比較混亂,邊境地區(qū)的游牧部落就開始叛亂,一直到唐玄宗時期,才又逐步征服。
唐玄宗重新征服這些地區(qū)之后,大體上沿著今天的長城一線,設置了一些節(jié)度使,駐扎重兵,其中后來的燕云一帶的,主要就是在營州的盧龍節(jié)度使和在今天北京一帶的范陽節(jié)度使。早期的節(jié)度使基本上都是由漢人擔任,到天寶時期,安祿山逐步崛起,同時兼任盧龍和范陽兩個節(jié)度使。安祿山出任節(jié)度使也可以視為唐朝在這個地區(qū)的統(tǒng)治越來越依賴當?shù)睾瞬柯鋭萘Φ慕Y果。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叛亂發(fā)生后,迅速控制了整個河北地區(qū),之后的主戰(zhàn)場基本上在河南,以及河南河北交界地區(qū)。唐朝為了平叛,除了將朔方軍馬上投入之外,又不斷抽調北庭、隴右等地的駐軍,導致河西走廊和南疆被吐蕃占領,一直進逼到關中邊緣地區(qū)。最后,雖然安史之亂被平定了,河北地區(qū)名義上也服從中央了,但河北四鎮(zhèn)實際上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節(jié)度使父死子繼,或者牙兵另外推舉,朝廷的干預能力并不強。
也就是說,從安史之亂起,河北實際上就已經(jīng)不在中央的有效控制范圍之內了,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到五代時期,幽州也一直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在契丹、河東和中原幾個勢力之間找平衡,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比如李克用和朱溫對峙時期,就時而聯(lián)合李克用對抗朱溫,時而聯(lián)合朱溫對抗李克用。在李存勖消滅后梁之后,幽州感到自己的處境比較危險,就轉而尋求契丹的援助,以對抗后唐。但后唐并沒有完全控制這個地區(qū),就被石敬瑭推翻了。
只不過相對而言,后唐一直沒有承認契丹與幽州地區(qū)的依附關系,而石敬瑭在受到后唐末帝李從珂的威脅的時候,不得已而向契丹稱臣求援,干脆直接承認了契丹對由州地區(qū)的控制。也就是說,在石敬瑭所謂的割讓燕云十六州的時候,那些地區(qū)本來就不在石敬瑭的控制范圍之內,他只不過是慷他人之慨,是對事成之后的分贓協(xié)定。而這個協(xié)定的前提就是,契丹要幫助他推翻后唐,立他為帝,這個協(xié)議才能夠成立,如果契丹被擊敗,自然也就不可能實際控制幽州地區(qū)了。
也就是說,歷史的看,燕云十六州問題的出現(xiàn)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的結果,尤其是遼西一帶的控制權爭奪的結果。而唐朝在放棄遼西一帶之后,這個地區(qū)已經(jīng)成為游牧民族聚居區(qū),但唐朝并沒有像漢朝或者明朝那樣,通過修筑長城來把游牧民族阻擋在長城線以北,而是通過在沿邊地區(qū)駐扎重兵,試圖通過機動防御來保持這些地區(qū)的政治平衡。這么做的前提當然是朝廷自身比較穩(wěn)定,能夠有效支援,當朝廷內部不穩(wěn)定的時候,這個平衡就會被打破,游牧民族的勢力就會逐步向南發(fā)展,一直延伸到燕云地區(qū)。
而到宋朝接手的時候,契丹在燕云地區(qū)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比較穩(wěn)固,而燕云地區(qū)的漢人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胡漢雜居和二百多年的半獨立狀態(tài)之后,本身對中原也并沒有那么強烈的認同感。加上契丹因俗而治,對漢人和契丹采用不同的統(tǒng)治方式,燕云地區(qū)的漢人也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模式。所以,在宋朝的幾次大舉北伐之前,朝廷君臣都以為燕云地區(qū)的漢人會簞食壺漿相迎,但結果卻很尷尬的看到,這些地區(qū)的居民反而更加親近契丹,反而將宋軍視為入侵者。
在這個意義上,燕云地區(qū)喪失的根本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燕云地區(qū)持續(xù)不斷的胡漢雜居狀態(tài),最后是這個地區(qū)的居民介于胡漢之間,失去了對中原王朝的認同;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隋唐時期始終沒有修筑長城,而對游牧民族保持著開放態(tài)度,試圖以駐扎重兵進行機動防御,但這個策略最終以安史之亂的爆發(fā)和整個河北地區(qū)失去控制而宣告失敗。
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
割讓燕云十六州,「山前、「山后盡失天險,自毀長城
唐朝在唐末農(nóng)民起義的打擊下更加衰弱,907年,朱溫最后取代唐朝建立了后梁政
權。唐朝后期以來的藩鎮(zhèn)割據(jù)演化為五代十國的分裂混戰(zhàn)局面。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
王朝更迭最頻繁的一個時期,實行的是軍閥強權政治。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擁有一定的軍事
實力,在時機成熟時,他們就推翻朝廷,取而代之,建立自己的王朝。同時在王朝內部,
為爭奪皇位而內訌,父子相殺、兄弟相殺的事件層出不窮??傊?五代時期就是這樣一
個無法無天的時代,軍閥們?yōu)榱嘶饰豢梢圆粨袷侄?石敬瑭就是這樣一個靠出賣國土、
認賊作父而取得契丹幫助,爬上帝位的無恥之徒。
石敬瑭出自西夷,他的父親臬捩雞,跟隨沙陀貴族李國昌、李克用父子打仗,石敬
瑭本人在年輕時得到了當時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的賞識,成為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
李克用的養(yǎng)子,即后來的后唐明宗。
唐明宗死后,他的兒子李從厚繼位,這就是閔帝。他僅在位四個月,皇位就被唐明
宗的養(yǎng)子李從珂奪去了,李從河就是末帝。末帝即位后,任石敬瑭為北京留守、
太原節(jié)度使。李從珂奪得帝位,對石敬瑭是一個刺激。他也就積極籌劃如何可以過一下
皇帝癮了。太原之地地形險固,糧食充足,石敬瑭又把在洛陽的錢財運到太原,準備以
太原為根據(jù)地,勾引契丹為助,來奪取帝位。
契丹是居住在我國東北的少數(shù)民族,公元907年,阿保機在統(tǒng)一各部后,建立了政
權。阿保機死后,耶律德光繼立,改國號為遼。在阿保機建立政權日益強大時,就常常
向南侵擾五代的北部邊境。但當時阿保機建國不久,他還曾派使者向后梁王朝稱臣,以
求得冊封,后梁冊封契丹為甥舅之國。契丹不斷南侵,也常遇到不小的阻力,所以尚不
能長驅直入。
石敬瑭與他的部下桑維翰、劉知遠共同籌劃,引契丹為援,奪取后唐天下。石敬瑭
讓桑草擬給契丹的文書,表示稱臣于契丹皇帝,并向契丹皇帝行父子之禮,答應在事情
成功后割讓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的土地。劉知遠也認為太過分,他向石敬瑭說:
稱臣就可以了,行父子之禮太過分;多給一些錢物就可讓契丹出兵幫助,割讓土地,恐
怕將來會成為中原的一大禍患,到那時,后悔也來不及了。但石敬瑭帝夢心切,根本聽
不進去。當時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34歲,石敬瑭此舉可謂無恥之極。
石敬瑭叛唐后,唐末帝以張敬達為都部署討伐,楊光遠為副。張敬達在晉安鄉(xiāng)筑長圍以圍困晉陽,石敬瑭領軍堅守,但也面臨著缺糧的問題。九月,耶律德
光帝自率5萬軍隊來援助石敬瑭,當天就打敗唐兵并包圍了晉安寨。末帝調集軍隊來解
圍。盧龍節(jié)度使趙德鈞領兵來解圍,但是他卻以大量金帛送給耶律德光,并請求立自己
為皇帝,他提出的條件是:自己率兵攻占洛陽,與契丹約為兄弟之國,答應讓石敬瑭常
鎮(zhèn)河東。這個條件比石敬瑭的條件要差得多,但是盡管如此,因為耶律德光覺得自己孤
軍深入,趙德鈞仍有很強的實力,自己也有被后唐軍隊切斷退路的危險。所以耶律德光
準備答應趙德鈞的請求。石敬瑭聽說這一消息,十分恐懼,派桑維翰到契丹軍營,跪在
耶律德光帳前,從早到晚哭哭啼啼阻止耶律德光答應趙德鈞的請求,最后耶律德光才作
罷。
十一月十二日,契丹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晉帝,約定雙方永為父子之邦。晉每年
向契丹交納帛30萬匹,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這十六州是:幽、涿、瀛、莫、檀、
薊、順、蔚、新、媯、儒
、武、朔、云、應、
寰。閏十一月,楊光遠殺掉張敬達,向契丹投降。耶律德光遂同石敬瑭一起
向南進軍,派高謨翰為先鋒,與后唐降軍一起南進,到團柏谷,趙德鈞與其子延壽率先
逃走,其他將領也相繼逃跑,士卒大潰。趙德鈞、延壽逃到潞州,耶律德光與石敬瑭到
達潞州,趙德鈞父子投降契丹。至此,耶律德光沒有再繼續(xù)南下,石敬瑭則繼續(xù)向洛陽
前進,后唐軍隊紛紛投向石敬瑭,末帝與曹太后、劉皇后等人攜傳國寶登上玄武樓自焚。
當天晚上,石敬瑭進入洛陽。石敬瑭就是后晉太祖。
石敬瑭奉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向契丹稱臣,每次契丹使者到來,他都要拜受契丹詔
敕。除每年輸送的金帛之外,凡有吉兇慶吊,節(jié)日贈送,后晉向契丹進奉的珍奇禮品數(shù)
量也很大。以至應天太后、元帥、太子、南北二王韓延徽、趙延壽等大臣都有禮品,稍
有不如意,就派使者來指責,石敬瑭每次都卑躬屈膝地道歉。后晉的使者到契丹,契丹
都不把他們放在眼里,使者回來向朝廷匯報,無論朝中還是民間都認為這是莫大的恥辱,
而石敬瑭卻從來沒有感到不耐煩,這個兒皇帝真是畢恭畢敬了。
契丹從石敬瑭那里得到燕云十六州,但是一些地方的軍民反抗,卻使契丹統(tǒng)治者并
不能輕易取得這些地區(qū)。如在云州,云州節(jié)度判官吳巒對部眾說:我們有禮義之俗,怎
么能向夷狄稱臣呢?他被推舉主持云州州事。在吳巒的率領下,云州軍民閉門拒守,契
丹兵不能攻克,只好繞城而走。
契丹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分置南京道和西京道,以幽州為南京、云州為西京。石敬
瑭割讓十六州,將北邊險要之地,拱手讓與契丹,造成契丹統(tǒng)治者南擾的有利條件,從
此中原王朝在與契丹的軍事斗爭中處于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當時人桑維翰曾經(jīng)談到北
邊形勢,指出契丹騎兵,利在坦途,中原步兵,利在險阻。割讓十六州以后,燕薊以南,
千里平原,步兵與騎兵誰更有利,是十分明白的。
石敬瑭死后,侄兒石重貴繼位。石重貴不向契丹稱臣,在后晉朝臣中也有以景延廣
為首的強硬派。耶律德光怒不可遏,派使者質問。從開運元年起,耶律德光
多次入侵河北、河東各州縣,所到之處玉石俱焚。開運二年,契丹軍隊攻掠
邢、_、磁三州,到了安陽河。后晉為了抗
擊契丹,動員了全國兵力,陽城一戰(zhàn),契丹大敗,耶律德光丟了車子,騎駱駝逃回幽州。
開運三年,后晉將領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相繼投降契丹,契丹大
軍在耶律德光統(tǒng)率下長驅直入中原腹地。第二年年初,開封陷落,石重貴被俘。中原人
民紛紛起來,奮勇抗擊契丹統(tǒng)治者的騷擾。這時,原為石敬瑭部將,這時擔任太原節(jié)度
使的沙陀人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國號為漢。
契丹據(jù)有燕云十六州,使它成為南侵的根據(jù)地。后周時,契丹又幫助北漢進擾中原,
北漢也勾結契丹,想仿效石敬瑭。
周世宗柴榮曾于顯德六牟進行北伐,收復了瀛、莫、寧
三州和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因周世宗病逝,北伐中
止。
北宋建立后,統(tǒng)一了內地,形成了宋遼對峙的局面。宋太宗曾兩次大規(guī)模北伐,試
圖收復燕云故地,但都沒有成功。
由于北邊險要地區(qū)的失去,北宋始終處于被動防守的地位,只好以兵為險,靠駐扎
大軍來守衛(wèi)邊防,這對北宋國家政治軍事各方面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是由朱元璋收復的。
燕云十六州在非漢族的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了455年(公元913-公元1368年)之后,公元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漢人勢力范圍。
“燕云”一名最早見于《宋史·地理志》。后晉天福元年(936年),后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后唐河東節(jié)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遼太宗為父,石敬瑭為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后中原數(shù)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戰(zhàn)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xù)長達160多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北伐元朝。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漢族政權收回,結束了數(shù)百年北方游牧政權的統(tǒng)治。
政治價值:
燕云地區(qū)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護農(nóng)業(yè)區(qū),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當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時經(jīng)略東北的基地。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這段話足以闡釋其戰(zhàn)略位置的重要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4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