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統(tǒng)治者朱瞻基為什么要放棄對越南統(tǒng)治呢,揭秘其放棄的真相原因
明朝皇帝為何放棄對越南的統(tǒng)治
,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
,給大家一個參考。
越南
,古稱安南
。從秦朝開始之后成為中原王朝的領土
,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
。越南歷史上稱之為“北屬時期”。
治者朱瞻基為什么要放棄對越南統(tǒng)治呢,揭秘其放棄的真相原因.png)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
,中國政局變得四分五裂
,安南利用這個機會擺脫了中國的控制,獨立出去了
。在“白藤江之戰(zhàn)”中
,吳權擊敗南漢,建立了吳朝
。越南人現(xiàn)在普遍認為這是越南脫離中國之始
。
越南獨立后,但還是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而存在
,每年都要稱臣納貢
,甚至需要經(jīng)過中國皇帝的冊封(這只是走一個過場而已)。越南王表面上對中國稱臣
,對內(nèi)則自稱皇帝
,歷史上稱之為“外王內(nèi)帝”。也就是說
,越南王與中國皇帝在客觀上不是平級別的
,但他們內(nèi)心認為我也是皇帝,跟你是平起平坐的
。這話自己心里清楚
,對外則不能講。
明朝建立后
,朱元璋曾明文禁止有15個國家不能征討
,其中就有越南。這倒不是因為越南納貢特別勤快
,或者特別挺好之類的
,而是因為“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
,得其地不足以供給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朱元璋認為這些化外之地太過遙遠
,得了他的地對我們也沒有好處,得了他的人民又不好管理
,更是麻煩事
。所以就明文禁止對外征討別國
。
朱元璋在世時沒人敢違抗這個禁令,朱元璋死后
,桀驁不馴的四兒子朱棣就違背這條禁令。朱棣能通過發(fā)動“靖難之役”登基為帝
,這個人沒有什么在怕的啦!
當時越南國內(nèi)發(fā)生了內(nèi)亂
,國王被趕下臺。國王的孫子跑到明朝來
,求朱棣幫忙平息叛亂
。朱棣答應了,派出5000精兵護送王孫回越南
,并順便平叛
。但朱棣還是太小看越南人。叛亂者已經(jīng)穩(wěn)定了越南政局
,并且登基為越南新國王
。當5000精兵護送到半路時,就被新國王的軍隊半路殺出來
,打的措手不及
。5000精兵全部被殲滅,王孫也被殺死了
。
這下子立刻讓朱棣雷霆震怒了——你越南王也太不把我天朝看在眼里了吧
,我的兵也敢殺?!這分明是挑釁!
朱棣即刻派遣30萬大軍直奔越南。這些軍人基本都是參加過“靖難之役”的精兵強將
,維持著較高的戰(zhàn)斗力
,所以很快就征服了越南全境。
征服越南后
,明朝將越南改成一個省級行政區(qū)(承宣布政使司)
,在越南設置了“軍區(qū)”(都指揮使司),還有地方司法機構(提刑按察使司)等等
,這些都意味著明朝對越南的直接統(tǒng)治
。
但明朝對越南的直接統(tǒng)治不到30年,明朝皇帝就主動放棄了
。放棄的人是明宣宗朱瞻基
,他是朱棣最疼愛的孫子。
朱瞻基為什么要放棄對越南的統(tǒng)治呢?這是很奇怪的事
,我們中國人歷來追求大一統(tǒng)
,可以被打敗、被侵略
,甚至國家四分五裂
,但沒有說主動放棄領土的
。我們篤信“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每一方豪強
、每一個勢力崛起之后都是要統(tǒng)一的
。這是中國人歷來的共識。
可是
,朱瞻基真的就主動放棄了
。為什么?原因有二:
一是經(jīng)濟上考量。
當時越南屬于化外之地
,環(huán)境極其惡劣
,經(jīng)濟極端落后。明朝政府最高一年從越南征稅才7萬兩銀子
,結果又倒貼了上百萬兩銀子
,加上在當?shù)氐鸟v軍和行政機構的巨額費用,一年下來總共要往越南扔進去300萬兩銀子!這筆錢對明朝政府來說是很大的
,可謂是一個沉重的抱負
。
二是政治上的原因。
雖然明朝已經(jīng)統(tǒng)治越南近30年
,可是幾百年來越南人早已形成一個實際上的獨立王國
,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民族信仰
,他們從心底是不服明朝的
。于是,這就造成管理上的巨大難題
,正如朱元璋在禁令中所言“其民不足以使令”
。
事實上,從被明朝統(tǒng)治之后
,越南民眾就不斷反抗
,時有沖突發(fā)生,二三十年來讓明朝政府真是焦頭爛額
。
南方有越南的反抗
,漠北方還有蒙古人的侵擾,在南北困擾的情況下
,朱瞻基仔細一斟酌
,決定放棄南方這條戰(zhàn)線,專心對付漠北蒙古人
。畢竟
,南方的越南人不會威脅到明朝皇帝對中國的統(tǒng)治,但漠北的蒙古人是要恢復大元的
。兩者一比較
,孰輕孰重高下立判
。
朱瞻基宣布明朝從越南撤回行政機構和軍隊后,越南人立馬變得溫順了
,他們載歌載舞慶祝
,并且仍舊對明朝稱臣納貢,矛盾沖突都隨之消散了
。
不過
,在很多年后,越南的史書上卻是這樣寫的:“北寇兇殘
,南民困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北笨苷侵该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此國獨立后,自認與中國一樣,說:我們與中國各統(tǒng)治天下一方而已
公元1427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十七日
,這一天
,對于越南人民來說,是一個大日子
。因為在越南重新歸屬明朝直接統(tǒng)治20年后
,再次獲得了獨立的地位。這是越南第二次以國家的名義從中國獨立出去
。
此前
,明朝在越南的統(tǒng)治可謂岌岌可危。公元1425年
,明朝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即位
。這位皇帝可謂宅心仁厚,看到越南人民不斷發(fā)動反抗明朝在越南統(tǒng)治的起義
,有點繃不住了
,萌生了放棄越南的想法,但是又想體面的放棄越南
。
朱瞻基想到的辦法
,就是派兵卻援救越南的明軍,意圖在取得軍事勝利的條件 *** 面撤軍
,結果事與愿違
。朱瞻基派出的兩路救兵,都以失敗告終
,很多城池的明軍守將
,都解掉盔甲
,投降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皟陕肪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既不旋踵而俱敗
;各城窮寇(指明軍)
,亦相解甲以出降”。
為何明軍境遇如此不堪
?
源于越南人黎利發(fā)動的反抗起義
。公元1400年,越南陳朝外戚胡季犛篡位自立
,建立越南胡朝
。然而,胡季犛篡陳之事傳到中國后
,朱棣決定要“興滅繼絕”
。公元1405年,朱棣派朱能
、沐晟等人率大軍80萬討伐越南胡朝
。不到半年時間,明軍在陳朝遺老遺少的幫助下
,占領越南
,俘獲胡季犛及其子胡漢蒼。是年8月
,朱棣在越南設置三司
,將越南重新歸入中國版圖。
然而
,對于越南的統(tǒng)治
,明朝官員采用了“重科厚斂”的辦法,這讓越南人民不滿
。反抗不斷
,起初起兵反抗的便是陳朝宗室,緊接著在1418年
,地方豪紳黎利開始起兵造反
,在經(jīng)歷崒洞之役等決定性的戰(zhàn)役取勝后,勢力不斷壯大
。黎利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越南百姓的支持
,在公元1426年,也就是黎利起義僅僅8年后,明軍在越南的統(tǒng)治只有河內(nèi)等幾個孤立的據(jù)點了
。
公元1426年
,明宣宗朱瞻基,得知明軍在越南戰(zhàn)事不利
,于當年冬天派柳升為征虜副將軍
,率領10萬大軍赴越南討伐黎利。黎利得知情況后
,認為柳升長途遠征
,士兵必然勞累,便利用誘敵深入的策略
,邊打邊退
,讓柳升陷入黎利早已部好的伏擊圈。結果可想而知
,柳升被伏擊
,亂軍中被殺,明軍全軍敗退
,黎利獲得大勝。此次決定性的戰(zhàn)役
,迫使明軍不得不議和
。
正因為如此,明宣宗朱瞻基想用軍事勝利體面的放棄越南的目的沒有達到
。戰(zhàn)事平息后
,1427年十一月,黎利派出使節(jié)入明
,要求冊封陳皓(黎利所立的傀儡君主)為王
。朱瞻基滿足了黎利的要求,封陳皓為“安南國王”
。
至此
,越南以“大越國”脫離了明朝統(tǒng)治。公元1428年
,黎利稱帝
,建立后黎朝,國號仍延用越南李朝
、陳朝的國號
,名曰“大越國”。
既然黎利為大越國爭取了獨立
,實在是功勞卓著
,于是褒揚黎利的文章紛至沓來。然而,最著名的一篇
,也被越南后世稱為“千古雄文”“第二個獨立宣言”的《平吳大誥》
,就這樣誕生了。
1427年
,越南后黎朝的開國功臣阮廌寫了篇名曰《平吳大誥》的政治文告
。主要敘述了越南人民在黎利領導下,怎么取得民族解放
、獨立的
,在文章里,大肆褒揚黎利的功績
。在這里面有句話
,是這樣寫的:“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
。山川之封域既殊
,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
、丁
、李、陳之肇造我國
,與漢
、唐、宋
、元而各帝一方
,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杰世未嘗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意識是說,我們越南
,也是文明之邦
,天下分南北,我們與漢朝
、唐朝
、元朝、宋朝一樣
,各在天下南北統(tǒng)治一方天下
。可以說
,這篇文章
,越南統(tǒng)治者把越南與中國的關系
,看作是南朝、北朝的關系
。意欲與中國關系平等
。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名為《平吳大誥》的政治文告中的“吳”字
,居然指代的是中國明朝
,“平”自然指的是平叛了。
1428年,朱瞻基放棄直接統(tǒng)治安南 ,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宣德三年(1428年)
,朱瞻基終于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宣布放棄直接統(tǒng)治交趾,給予它獨立的地位
,僅保持藩屬國的關系
。
交趾就是安南,都是對古代越南的稱呼
。秦朝時秦始皇派趙佗率大軍遠征
,征服百越后,將其納入秦朝統(tǒng)治
。到五代十國
,安南又脫離中原統(tǒng)治,成為獨立王國
。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安南國王陳日煃奉表稱臣
,朱元璋仍舊封他為國王
,安南成為明朝藩屬國,保留相對獨立地位
。
永樂四年(1406年)
,安南權臣黎季犛屠戮安南陳氏皇室,奪權篡位
。
陳氏宗室陳天平僥幸逃出生天向明朝告狀
,朱棣本想做和事佬,派人護送陳天平回安南
。
黎季犛無視明朝保護
,伏兵截殺陳天平,負責護送的明朝大理寺卿薛嵓
、行人聶聰死于亂軍之中
。
朱棣忍無可忍,永樂二年派20萬大軍,僅花半年時間滅亡黎氏政權
。
由于最后的陳姓宗室陳天平已被截殺
,朱棣接受張輔建議,改安南國為交趾布政使司
,設15府
, 41州,210縣
,14個衛(wèi)所
,進行直接統(tǒng)治。
安南就此變成明朝一個省份
。
從永樂五年(1407年)置交趾布政使司到宣德三年棄置交趾
,大明的統(tǒng)治在交趾僅僅維持了21年,安南這塊土地從此脫離中原王朝的直接統(tǒng)治
,再也沒有回歸
。
棄置交趾并非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朱瞻基有他的苦衷
。
明朝征服安南并沒有費太大工夫
,統(tǒng)治交趾卻費了老鼻子勁,而且還吃了大虧
。
自從張輔被調(diào)回后
,交趾就沒消停過,屢次發(fā)動叛亂
,駐防交趾的明軍是永樂時期最倒霉的一幫軍人
。先有豐城侯李彬病死交趾任上;再是成山伯王通被黎利多次擊敗
,兵部尚書陳洽陣亡
;宣德二年,援軍司令官安遠侯柳升中伏戰(zhàn)歿
,大明安南兵團損兵數(shù)萬
,遭到極大挫敗。
表面看來是軍事失敗導致維持統(tǒng)治成本過高
,朱瞻基不得不放棄交趾
,實際原因卻沒那么簡單,政治失敗才是棄置交趾的真正原因
。
朱棣既然在交趾設了郡縣
,就擺明了是想要長期統(tǒng)治。要做到這點
,最好的辦法不是武力
,而是得到文化上的認同
,為此朱棣也是煞費苦心。
永樂五年起
,以設立“嘉林州儒學”為起點
,明朝開始在交趾辦學傳播儒教,隨后學校數(shù)目不斷增加
。以永樂十四年一年為例
,在交趾各府、州
、縣等行政單位就設立了92所學校
。
為了傳播文化,官方學校放寬了招生條件
,以往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入學
,現(xiàn)在“民間俊秀”也在招生范圍之內(nèi),但凡只要不是長得歪瓜裂棗
,都有資格上學讀書
,而且還有“準免差役”的福利。
交趾在當時屬于未開發(fā)地區(qū)
,師資水平有限
,朝廷特地派吏部選拔學官到交趾任教,連教材也是從內(nèi)地運來免費給師生使用
。參加科舉考試時
,交趾的鄉(xiāng)試名額與鄰省云南相同,
考慮到交趾在當時屬于未開發(fā)地區(qū)
,師資水平有限
,朝廷特地派吏部選拔學官到交趾任教,連教材也是從內(nèi)地運來免費給師生使用
。又選拔交趾的優(yōu)秀生員
,保送到大明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深造,畢業(yè)后大部分送回家鄉(xiāng)擔任官職
。這些人來往路費,生活開銷都由朝廷負擔
,為了培養(yǎng)交趾干部
,大明是花了血本的。
種種手段可以說不遺余力
,明朝對待交趾的態(tài)度
,已經(jīng)和西南的云南、廣西等其他省份一樣
,完全當做自己屬地來管理了
。
客觀來說
,明朝向交趾輸入的文化是先進的,對今后的越南影響深遠
,越南也確實接受了它
。越南史書自己說:
自明成祖頒定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于府州縣學,而文學始漸發(fā)達,至黎而文獻得稱于中國矣。 東西是好東西
,問題在于,步子邁得太大了
。
明朝征服交趾
,用的是軍事手段,武力下的征服必定帶來民心的不服
。
交趾這塊地方已經(jīng)獨立了數(shù)百年
,并且西南方向的民族大多好戰(zhàn)且善戰(zhàn)。這點從古到今都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
,忽必烈
、乾隆、甚至美軍都沒能用武力徹底征服它
,這個地方的人民具有極其強烈的反抗精神
。
雖然被張輔大軍征服,交趾人民反抗的念頭未曾平息
,哪怕明朝對當時的交趾來說如同是天朝上國般的存在
,也總有不肯就范的人。
朱棣的打算是讓交趾認同明朝的文化
,但他用了過于激烈的手段
。
交趾原來的書本,除了保留宗教經(jīng)文
,
“片紙只字悉皆毀之” 。境內(nèi)只許留存古代中國所立碑刻,其他悉數(shù)破壞(但是安南所立者
,悉壞之
,一字勿存)。
當?shù)氐臅皇杖∷偷侥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強迫交趾人忘記自己?歷史
。
永樂五年,朱棣再次下詔給張輔強調(diào):遇彼處所有一應文字
,即使焚毀
,毋得存留
。
這并不是全部。朱棣還下令禁止交趾民間風俗
,
“一從明俗”。
也就是強行毀滅當?shù)匚幕菩写竺鞯浼?/p>
如果說毀字收書影響的更多是官僚士大夫階級
,“一從明俗”則得罪了全體百姓
。
很多百姓不識字,但對400多年流傳下來的風俗看得比命還重要
,這一手堪比后來清朝的“剃發(fā)易服”
,沒想到永樂大帝也會下達這樣愚蠢的命令。
在霍爾的《東南亞史》里這樣評價明成祖這道命令:
交趾遠處西南邊塞
,天高皇帝遠
,官員們貪污成風,當?shù)伛v守的兵力也并不足夠
,這些更加雪上加霜
,使當?shù)乇鸟R亂,起義不斷
。
文化輸入短時間見效不大
,穩(wěn)定局面卻需要大把的持續(xù)投入。到了宣德年間
,朱瞻基終于產(chǎn)生了放棄交趾的想法
,他對內(nèi)閣說
“反復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
,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
,以全一方民命
,亦以休息中土之人”。
就明宣宗來說
,長期對交趾動武
,使得“國中疲憊,遠征無益”
。安南在明朝以前已經(jīng)獨立了400多年
,被明朝征服不過是20多年的事情,卻始終在耗費朝廷的兵馬糧餉
。朱瞻基最終從穩(wěn)定角度考慮放棄交趾,正如大臣所說:
“失此彈丸之地,于我何損
?而得之其損益半也
。”
這個看法代表了大多數(shù)人
,包括內(nèi)閣三楊里的楊士奇和楊榮
。
表面看來,放棄安南確實換來了邊境的和平與穩(wěn)定
,困擾明朝數(shù)十年的刺頭終于安頓了下來
,宣宗的目的達到了。
但是
,作為一個君主
,理應看得更遠。
統(tǒng)治成本過高
,收益比不上耗費
,這是朱瞻基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現(xiàn)代許多人也說
,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要求古人
,但我們看看放棄的后果,就明白這個理由站不住腳
。
大明西南的版圖
,一度擴張到如今的越南、緬甸
,大半個中南半島都要仰其鼻息
。棄置交趾,是明朝經(jīng)略西南的一大失敗
,嚴重打擊了大明在南洋的威信
。
朱瞻基是息兵了,卻給他的子孫帶來了長期隱患
,從此西南地區(qū)事端不斷
,土司叛亂時有發(fā)生,一直延續(xù)到明末
。后來南明小朝廷退到西南后
,得到當?shù)氐膸椭鷺O其有限,要兵沒兵要錢沒錢
,究其根源
,棄置交趾是一大失策。
再以今天的眼光來看
,失去越南對中國的影響更是無比巨大
,中國永遠失去了中南半島這個出海口
。
從戰(zhàn)略的角度上說
,這是非常短視的行為
,只有在地緣上,盡量控制靠近核心區(qū)的邊疆地帶
,才能保證核心區(qū)的“海內(nèi)安康”
。這一點上,中國 歷史 上做得最好的王朝是漢
,漢的國策之一就是“守在四夷”
,這才有了兩漢四百年對外族的成功。
由此可見
,軍事既然已經(jīng)打贏
,就不應該從政治上再失去。朱瞻基統(tǒng)治十年間并沒有任何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克星張輔仍在
,集中兵力對交趾進行二次征服又有何不可,擊敗黎氏后調(diào)整政策達到長治久安
。只要熬過一兩代人
,交趾的反抗只會越來越弱,一個穩(wěn)定的西南大后方有多重要
, 歷史 早就告訴了我們
。
安南的喪失,實為千古憾事
。到了嘉靖年間
,黎氏王朝內(nèi)亂,安南在形式上又曾經(jīng)短暫歸屬明朝
。不過這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
,明朝國力這時也大不如前,面對安南南北朝的爭斗無力插手
,安南永遠的獨立事實上在宣德時期就已經(jīng)確定
。
棄置交趾,原因不在朱瞻基
,結果卻由他決定
。朱瞻基不是沒有挽回的機會,只是他放棄了
,這口鍋的大部分要由他來背
,我只能說這是個戰(zhàn)略眼光不足的皇帝。
#頭號周刊# #明朝果然很有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4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