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軍為什么沒有統(tǒng)一天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看過《隋唐英雄傳》的人,應該都會對里面的瓦崗軍記憶深刻吧。秦叔寶、單雄信、程咬金等等蓋世英雄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的英雄。當時盛極一時的瓦崗軍最終卻在洛陽兵敗解體。造成瓦崗軍兵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無論是哪個原因都與一個人密不可分,那就是中途"入伙"的李密。
瓦崗軍原來的領導是翟讓,在李密加入之后,慢慢地取而代之(特別是瓦崗軍取得對張須陁、 劉長恭的勝利后,李密贏得了崇高的威信,同時也獲得了取代翟讓的良機)。在李密的帶領之下,瓦崗軍招降了一大批隋軍勢力,實力達到了頂峰。
大業(yè)三年四月,李密率軍三萬攻占回洛倉,進逼洛陽。正是在進逼洛陽時,李密的一個重大決策注定瓦崗軍失敗的結局。在《舊唐書·李密傳》曾經記錄著,柴孝和根據當時的局勢向李密提議的一條計策:"秦地阻山帶河,西楚背之而亡,漢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仁基守回洛,翟讓守洛口,明公親簡精銳,西襲長安,百姓孰不郊迎,必當有征無戰(zhàn)。既克京邑,業(yè)固兵強,方更長驅崤函,掃蕩東洛,傳檄指捴,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競起,實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臍何及"。
從后來李唐占據長安而后統(tǒng)一天下這點來看,柴孝和的這一提議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李密卻以"君之所圖,仆亦思之久矣,誠乃上策。 但昏主尚存,從兵猶眾,我之所部,并是山東人,既見未下洛陽,何肯相隨西入?諸將出于群盜,留之各競雄雌。若然者,殆將敗矣"拒絕了這一正確的提議。
放棄了西襲長安之后,李密便把大量的兵力投入到了洛陽這一四戰(zhàn)之地。要知道當時的洛陽才是隋朝真正意義上的首都,兵強馬壯,城池堅固,不是瓦崗軍這樣的農民軍所能輕易攻取得下的。再者洛陽是當時的全國中心,水陸交通便利,隋朝可以從四面八方派兵救援,這就增加了瓦崗軍攻取洛陽的難度。相反長安則沒有了這些顧慮,不僅守軍少,而且交通堵塞,最關鍵的是關中之地自古就是重用的"糧倉",可以作為瓦崗軍爭霸的重要根據地。最終因為李密的這一錯誤決策,導致了瓦崗軍深陷四面八方敵人的圍攻之下。
屋落偏逢連陰雨,本來就深陷四面被圍攻的窘境,這時候又爆發(fā)了李密與翟讓奪權之爭。瓦崗軍最初是由翟讓組建而成的,期間支持者甚多。李密加入瓦崗軍之后,吸收了大量隋朝文臣武將,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勢力。而且從兩人合作開始,就在戰(zhàn)略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在崗軍打敗張須陁后,翟讓見"資糧粗足",便東歸瓦崗。
李密為謀求進一步的發(fā)展,則西進康城。兩人分道揚鑣,如果不是因為翟讓無路的話,瓦崗軍早已在此分裂。
隨著瓦崗軍的發(fā)展,李密也取代了翟讓,自稱魏公,設魏公府及行軍元帥府。翟讓稱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司徒府。瓦崗軍實際上已經是一分為二,形成兩套領導班子。李密、翟讓二人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時刻。為了獨享瓦崗軍,大業(yè)十三年十一月,李密在宴會上卑鄙地殺害了翟讓及其兄翟弘,侄翟摩侯、王儒信。這場不擇手段的暗殺,給了原本就有所裂痕的瓦崗軍沉重的一擊,瓦崗軍的團結被李密徹底地破壞了。一支人心不齊的農民軍在腹背受敵的洛陽艱難的生存著。
江都之變后,宇文化及帶領著跟隨隋煬帝南下的"隋軍"西歸。遠離家鄉(xiāng)許久的"隋軍"歸心似箭。而在他們西歸的路上,橫亙著同樣強大的瓦崗軍。兩軍在黎陽展開了第一戰(zhàn),歸心似箭的"隋軍"攻下黎陽。面對著士氣強盛的"隋軍",不僅是李密害怕,同樣害怕的還有再洛陽城內的皇泰帝楊侗(楊廣之孫)。
為了對抗宇文化及,李密接受了洛陽城內皇泰帝的招降。沒有了后顧之憂的李密開始了與宇文化及的決戰(zhàn),雖然瓦崗軍最終勝利了,但是卻是慘勝,而且李密"乞降"皇泰帝楊侗,也給自己的名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從原來的義軍領袖變成了隋朝走狗。
宇文化及戰(zhàn)敗后,洛陽又回到了瓦崗軍與皇泰帝楊侗(實際掌權者已經變成了王世充)的爭霸當中。王世充乘著瓦崗軍元氣大傷,派兵出擊。此時雖然瓦崗軍受到宇文化及的重創(chuàng),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于是李密等人決定出兵迎戰(zhàn)、速戰(zhàn)速決,絲毫不理會裴仁基"彼出我歸,彼歸我出,數戰(zhàn)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戰(zhàn)術。
最終在王世充的打擊之下,瓦崗軍兵敗如山倒,李密本人也投降于李淵。曾經無比輝煌的瓦崗軍自此消失在歷史當中。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其中實力最強者莫過于瓦崗軍,瓦崗軍的壯大離不開一個名叫李密的貴族子弟。
公元613年,李密伙同昔日好友楊玄感發(fā)動叛亂,失敗后,李密過上了長達幾年的逃亡生活,經過九死一生,輾轉加入了翟讓的瓦崗軍,自此瓦崗軍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李密的謀劃下,瓦崗軍在一年之內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原地區(qū)最強的武裝力量。
在此期間,李密殲滅了隋朝最驍勇的名將張須陀,招降隋將裴仁基,得到秦瓊、羅士信兩位猛將。
而且在李密的帶領下瓦崗軍拿下了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占領了河南大部分地區(qū),只有洛陽一城在隋軍的控制之中。
瓦崗軍從李密剛加入時的萬余人,逐漸發(fā)展到幾十萬之眾。
然而可謂是成也李密,敗也李密,他用一年時間壯大瓦崗軍,一年多時間把瓦崗軍帶向了覆滅。
可以說李密擁有一手好牌,當時等級觀念非常深,人一生下來就有貴賤之分,老百姓都習慣了貴族統(tǒng)治,而且古人迷信,無論老百姓也好,關隴貴族子弟也罷,他們都認為關隴貴族集團子弟是天命所歸。
李密、李淵有強大的號召力跟他們的出身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那么問題來了,李密傭兵數十萬,手下有秦瓊、程咬金、羅士信、單雄信等一大批猛將,又有著關隴貴族子弟的光環(huán),為什么不到兩年時間就把瓦崗軍帶向覆沒呢?這首先要從瓦崗軍如何壯大開始說起。
翟讓讓賢
翟讓擔任東郡法曹期間,因犯下死罪逃往瓦崗寨,占山為王,建立瓦崗軍,最開始瓦崗軍也就數萬人的規(guī)模,主要以盜竊為生。
翟讓志向不高,有吃有喝足矣,當初落草為寇也是為了生活。
然而一個人的到來卻改變了瓦崗軍的格局,此人就是隋朝一級通緝犯——李密,一個頗有政治眼光的關隴貴族子弟。
李密來到瓦崗寨后,替翟讓出謀劃策,并向他獻出問鼎天下之策,李密認為滎陽是軍事重地,當初劉邦與項羽在滎陽一帶大戰(zhàn)兩年多,雖然項羽勝多敗少,卻始終沒能向西挺進。
拿下滎陽可以籌集糧草,待兵強馬壯、糧草豐富之后再奪取天下。
翟讓采納李密的計策連克滎陽幾座縣城,斬殺滎陽通守。
翟讓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首領,雖然李密的功績、才能已經威脅到他的地位,但是他卻沒有打壓李密,反而劃出一支部隊給他統(tǒng)領,并給這支軍隊取名叫“蒲山公營”。
不久李密拿下了洛陽附近的興洛倉,斷了洛陽的糧道。
瓦崗軍拿下興洛倉后,李密開倉放糧,趁機樹起招兵大旗,瓦崗軍瞬間實力大增。
后來李密還降服了裴仁基部,得到羅士信、秦瓊兩位猛將。
翟讓本來沒多大的志向,加上他又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出身低微,也沒李密的謀略,于是甘愿讓出瓦崗軍首領的位置給李密。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春,李密設祭壇,登基稱“魏公”,拜翟讓為上柱國,年號為“永平元年”,模仿隋朝設三司、六衛(wèi)。
李密接管瓦崗軍大權后,河南大部分州縣望風而降,自此瓦崗軍的兵力擴至數十萬,成為中原地區(qū)實力最強的起義軍。
那么瓦崗軍實力雄厚,李密又擁有秦瓊、程咬金、羅士信、單雄信等一大批能征慣戰(zhàn)的猛將,為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翟讓遇害讓瓦崗內部分裂
翟讓交出大權讓他的部下頗為不滿,他們可不愿屈居于一個外來戶之下。
以翟讓為首的老瓦崗軍和以李密為首的新瓦崗軍時不時產生一些沖突。
李密雖然掌控了瓦崗實權,但是做起事還是會受到翟讓部下的掣肘。
后來翟讓在部下的挑唆下得罪了李密的信臣,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公元617年,李密大設酒宴款待瓦崗將士,并埋伏好刀斧手,宴席進行期間,李密一聲令下,刀斧手閃亮登場,翟讓與其親信、兄弟一同遇害,徐世勣也受了傷,單雄信跪地叩頭求饒才幸免于難。
事后,李密收編了翟讓的軍隊。
李密殺翟讓確實考慮不周。
當初漢代的更始帝一直想除掉劉秀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借口,無理由殺功臣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殺功臣會讓其他功臣武將感到畏懼,甚至有的為了明哲保身迫于無奈造反。
劉邦殺韓信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信之死引發(fā)長達幾年的異姓諸侯王之亂,他們怕步韓信之后塵,于是起兵自保。
更何況翟讓對李密還有知遇之恩,殺了翟讓只會讓瓦崗將士離心離德,他們看到李密是一個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奸邪小人。本來李密遠道而來,在瓦崗沒有根基,大張旗鼓殺老寨主不能服眾。
此后,新瓦崗人和老瓦崗人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也為李密后來的失敗埋下伏筆,所以他后來東出潼關,沒有人愿意接納他,因為他殺了翟讓,天下人視之為忘恩負義之輩。
李密為了疏遠舊瓦崗將領,把徐世勣調離權力中樞,讓他鎮(zhèn)守黎陽,不久也將單雄信調走。
李密占據糧倉,沒有錢帛來源,立功的將士無法得到實惠的封賞,久而久之瓦崗將士對李密越發(fā)的不滿。
二、李密得不到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
西漢中后期主要采用“察舉制”選拔人才,東漢承襲西漢舊制,漸漸地察舉制的弊端開始暴露,“察舉制”顧名思義就是由有一定地位的官員向朝廷推舉人才。
到了東漢末年,官員的選任由地方豪強壟斷,逐漸發(fā)展成為一方割據勢力。
漸漸地大家習慣這種貴族政治,到了西魏時期,權臣宇文泰為了抗衡東魏集團,創(chuàng)立了府兵制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關隴貴族集團。
關隴貴族集團可不容小覷,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說:“武川區(qū)區(qū)彈丸之地出周、隋、唐三代帝王,共統(tǒng)治三百余年,這難道不是王氣所聚之地?”
古人比較迷信,他們認為關隴集團有王者之氣,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關隴貴族子弟,他們皆認為未來的真命天子理所當然來自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是他們最信賴的品牌。
所以這也是很多農民起義軍首領不自信的原因所在,雖然李淵、李密都出自關隴集團,但關隴集團卻只支持李淵,不支持李密。
李密雖然是北周八柱國李弼之曾孫,正宗關隴貴族子弟,但是隋文帝即位以后,對利益進行再分配,李密的家族開始衰落。
隋煬帝即位以后,李密憑借父蔭在皇宮內擔任警衛(wèi),奈何不討隋煬帝喜歡,結果被勸退。
后來李密以謀士的身份加入楊玄感叛亂,此時他跟關隴貴族集團扯不上半點關系,關隴貴族此時支持的是弘農楊氏,也就是隋朝開國功臣楊素長子楊玄感。
所以楊玄感舉起反隋大旗之時,得到關隴貴族子弟三十多人的支持,然而楊玄感有勇無謀,一手好牌被他打爛了。
李淵看明白了這點,他聲稱自己的先祖是隴西李氏,老子的后裔,其實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考證,李淵的先祖是趙郡李氏。
李淵跟隴西李氏攀親帶故,才能跟關隴貴族集團走得更近。
而且李淵與隋煬帝都是八柱國之獨孤信的外孫,算起來他們還是表兄弟,而且獨孤家族可是鮮卑的老牌貴族,這些光環(huán)李密都沒有,所以關隴貴族支持李淵而不支持李密。
所以后來柴孝以“劉邦占據關中勝之,而項羽失關中而敗之”為前車之鑒,勸說李密拿下關中,李密卻拒絕了,雖然他給出了一大堆理由,但是其主要原因還是得不到關隴貴族的支持。
李密的處境很尷尬,得不到關隴貴族的支持,也得不到瓦崗軍的支持,在瓦崗軍看來他貴族出身,又是讀書人自然跟他們的格調有些格格不入,這也是李密除掉翟讓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他沒有想到殺了翟讓使得瓦崗內部分裂更嚴重,連秦瓊、程咬金都開始另尋東家。
三、與宇文化及周旋,戰(zhàn)略失誤
公元617年七月,瓦崗軍猛攻洛陽,守軍無力抵抗,送往江都的求救信紛至沓來,隋煬帝無奈之下派王世充掛帥鎮(zhèn)壓瓦崗軍。
王世充先后與李密交戰(zhàn)百余次,兩軍相持不下,隋煬帝十分著急,在軍中拜王世充為將軍,讓他趕緊擊敗瓦崗軍。
王世充率軍渡過洛水與瓦崗軍交戰(zhàn),卻大敗而歸,損兵折將幾萬人,只有千余人回到洛陽。
第二年三月,宇文化及發(fā)動兵變,殺隋煬帝。
天下無主,王世充等人擁立隋煬帝之孫越王楊侗為帝,王世充、段達、元文都等人輔政。
此時李密已將洛陽城包圍,楊侗手中只剩下洛陽一城,情況十分危急,不久宇文化及率領十幾萬大軍駐扎在郊外,對洛陽虎視眈眈。
元文都提議,現(xiàn)在洛陽城外有李密,郊外有宇文化及,如果此時派兵攻打宇文化及,那么隋軍必定會腹背受敵,不如招降李密,給他高官俸祿,用他的兵去打宇文化及,待他們兩敗俱傷時,隋軍再趁勢而出。
楊侗采納了元文都的建議,派人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命他立即討伐宇文化及。
以李密的聰明才智,他應該看得出隋軍的用意,但是他既然接受了朝廷的封賞,估計李密也怕腹背受敵,先穩(wěn)住洛陽一方,等消滅宇文化及后再對付楊侗,其實他錯了。
宇文化及一行人并沒有弒帝叛逆的野心,當初跟隨隋煬帝前往江都的禁衛(wèi)軍大多是關中人,他們造反也是因為隋煬帝不愿西歸,打算老死在江都,他們思鄉(xiāng)心切才發(fā)動政變。
宇文化及一行人經過河南,首先攻打黎陽倉,多半也是為了補充軍糧,他們的目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然而李密卻跟宇文化及杠上了,他將自己所有的精銳部隊都投入到與宇文化及的斗爭中。
其實李密完全可以避免這場生死決斗,因為宇文化及一行人只是路過河南,急著回家的可憐人罷了,暫時不會威脅到瓦崗軍的利益。
李密此時應該明白“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然而他卻跟著了魔一樣一定要與宇文化及決戰(zhàn)。
可以說雙方士氣都很足,他們相互搏殺,史載李密當時中箭落馬,昏迷不醒,秦瓊冒死相救,才脫離危險。
在瓦崗軍將領的奮勇激戰(zhàn)下,宇文化及被擊退,但是瓦崗軍也是元氣大傷,由盛轉衰。
李密擊退了宇文化及,準備進諫楊侗,卻發(fā)現(xiàn)洛陽城已經被王世充控制,楊侗淪為階下囚,王世充與李密又開始僵持。
其實此時情況對王世充不利,李密占據興洛倉,軍糧充足,而洛陽城內缺糧,當時城內有不少人紛紛投靠李密。
此時狡猾的王世充提出用布帛跟李密換糧食,李密竟然答應了,洛陽人有糧食吃,投靠李密的人也少了。
李密發(fā)現(xiàn)后,后悔了,但為時晚矣。
王世充覺得機會來了,向瓦崗軍挑戰(zhàn),李密沒有采納裴仁基打消耗戰(zhàn)的建議,而是與王世充展開一場決戰(zhàn)。
王世充派了一支軍隊埋伏在李密的大營附近,等到第二天兩軍交戰(zhàn),王世充找來一位酷似李密的人,大喊:“李密已經被擒獲”,瞬間埋伏在李密大營附近的伏兵沖入瓦崗軍大營,四處放火,瓦崗軍突然崩潰,李密兵敗逃往洛口倉,而此時鎮(zhèn)守洛口倉的是瓦崗軍老寨主翟讓的老部下,他勾結王世充,出賣了李密,李密被迫投降了李唐。
自此中原地區(qū)實力最強的一支起義軍就此瓦解。
在擴大到數十萬規(guī)模以后,想要領導這么多人,就應該明確打出自己的旗號,要有鮮明的政治主張。瓦崗軍擊敗并斬殺隋將張須陀,殲滅楊桐的征剿軍隊,立了大功。翟讓自知才能不如李密,于是將瓦崗軍首領位置讓給了李密,而自己成了司徒。甚至連占據關中的李淵都承認李密是反隋盟主,聲威赫赫,可實力最強大的李密卻是隋末群雄中最早出局的諸侯之一,原因為何?本文略做推論。瓦崗寨,是一個讓人為之向往的地方,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多少英雄豪杰聚集于此,殺豪強、除惡霸,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詩。
首先是李密的家世,李密和袁紹有些像,都出生在一個四世三公的世家中,因此就出身來說,李密是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的。徐元朗,輔公祏等人,他們的實力確實強大??墒请S著李淵,薛舉,王世充也加入了群雄逐鹿的隊伍中,他們的弱勢和短板就暴露出來了,最終只能是慘淡收場。一件事的成功與失敗,都有其內部因素和外界因素 。成功往往是偶然的,是不可復制的,但是有些失敗是必然的,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的。
年紀輕輕就志向遠大,救世濟民,自己不和家里人商量就擅自辭掉官職,細心鉆研兵書和史書,最牛的恐怕就是和自己的好友楊玄感反隋,為了維護天下大義,自此走上了這條道路。李密本來是隋朝高官之后,由于參與楊玄感發(fā)動的叛亂而被 通緝,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聽說翟讓正在招兵買馬,就去投奔。由李密率領的瓦崗軍實力強大,屢破隋軍,更是有單雄信、羅士信這樣的猛將,可謂盛極一時,但為什么實力強大的瓦崗軍卻最終慘敗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讓我細細解答。
當時李密領導的軍隊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可領導內部卻發(fā)生了分裂。因為李密地位的提高和另立山頭,使得一些瓦崗軍的舊將領開始表示不滿,軍心不穩(wěn),導致瓦崗軍最終導致失敗。
李密最初追隨隋朝大將楊玄感起兵反隋,后來楊玄感兵敗李密帶著部屬輾轉東西最后投奔了瓦崗軍。在為翟讓效力期間他出奇計大敗了隋朝的官軍并且斬殺了隋朝名將張須陀,自此李密在瓦崗軍中便樹立起了威信。隨后他又帶領瓦崗軍攻陷了洛陽糧倉,在拿下洛陽糧倉后李密便開倉賑濟百姓,一時之間百姓投奔李密的人有數十萬之多。
在翟讓等人的勸諫之下,李密便自稱魏公,并且將大封諸將。李密成了瓦崗軍之主帶領瓦崗軍打了許多漂亮的勝仗。李密大破王世充全殲其軍隊,并且還攻占了偃師,此時李密擁兵三十余萬,其他割據勢力如竇建德、朱粲等都派使者前來勸李密登基為帝,但是李密卻以洛陽還沒有平定還不是商議稱帝的時候而拒絕了。
后來李密接受隋朝朝廷的招安之后討伐宇文化及元氣大傷,王世充趁此出兵攻打李密重創(chuàng)了瓦崗軍。李密帶著潰兵準備前往黎陽,此時黎陽守將正是翟讓的舊將徐世勣,當時有人勸說李密道,當初我們殺的翟讓的時候,徐世勣差點被殺掉,現(xiàn)在去他的地盤能保證安全嗎?李密聽了之后立即就改道前去別的地方了。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李密并沒有急著去稱帝,而是選者投奔了隋朝朝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5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