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筅到底是什么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狼筅是明代的一種較為特殊的武器,以帶有枝丫的整根毛竹制成,頂端裝有矛頭。狼筅長一丈五尺,總重七斤,頂部矛頭重半斤。
▲現代人畫中的狼筅
狼筅的枝丫最少要有九層,如果能達到十層或者十一層則更好,要是毛竹本身的枝丫層數不夠,就需要用其他樹枝補足層數。除了最下面的兩層之外,其余枝丫的末端都要安裝倒鉤。狼筅的重心要靠后,如果根部太輕,就要用其他的木頭接續(xù)??傊?,寧可根部偏重,也不能頂部偏重。各地制作狼筅的材料不同,浙閩使用毛竹,兩廣地區(qū)使用簕竹,比毛竹質量更好。制造狼筅時,要用火烤,再用熟桐油去澆灌,這些手段的目的可能都是為了防蛀。為了增加殺傷力,狼筅的倒鉤上還可以喂毒。
▲毛竹
《籌海圖編》里說,狼筅兵要從獵戶出身的人中選擇,《紀效新書》里則說,狼筅手必須力大。作戰(zhàn)時,狼筅手要站在陣線的前方。狼筅的枝丫能夠為士兵提供一定的防御,敵人用刀很難砍斷多層竹,用長矛的話,雖然可以突破枝丫的阻礙,但刺殺效果也會下降。狼筅雖然裝有矛頭,但因為形體笨重,不像一般的長柄兵器那么靈活,因此進攻能力不足。作戰(zhàn)時,狼筅手一般會和長矛手、镋耙手等配合作戰(zhàn)。
▲電影中的狼筅
狼筅雖然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他更大的意義在于為士兵提供心理上的安慰。戚繼光說,士兵平常訓練的再好,上陣時候也會害怕,狼筅枝丫蓬大,能夠遮擋軍隊,為士兵壯膽。從心理學角度上講,狼筅的存在可以讓士兵覺得自己有東西可以依靠,是安全的,但如果士兵本身戰(zhàn)斗意志足夠高,那狼筅就無用了。戚繼光也說過,狼筅看著沒什么用處,但實際是行伍之藩籬,一軍之門戶,但對于百戰(zhàn)精兵來說,狼筅就是絕對的累贅了。但狼筅也有自己獨特的用處,《紀效新書》里說,如果遇到敵軍的旗手,就可以以三四桿狼筅壓住旗子,然后長槍手趁機刺殺旗手。古代作戰(zhàn)時,旗幟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夠打掉對方的旗幟,對于戰(zhàn)斗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武備要略中的狼筅
狼筅進入明軍的裝備序列,是從和倭寇作戰(zhàn)時期開始的。倭寇的陣型松散,而東南地區(qū)有大量水田,在這種情況下,步兵組建陣地常用的拒馬和蒺藜都沒有用處,所以才使用狼筅。
▲配合盾牌使用的狼筅
早期的浙江兵因為缺乏訓練,往往在作戰(zhàn)時丟掉狼筅逃走,反而影響己方的兵馬進行機動,因此明軍便不愛使用狼筅。后來經過訓練,南方明軍每逢戰(zhàn)陣必用狼筅,結果百戰(zhàn)百勝,連北方軍隊也開始學習使用狼筅。但北方氣候干燥,狼筅的枝丫很容易干枯掉落,另外北方邊軍的敵人是滿蒙少數民族武裝,這些人善于騎兵作戰(zhàn),狼筅面對騎兵時毫無用處。
讓倭寇聞風喪膽的武器:狼筅 五米長竹,橫掃千軍萬馬,鋒牙利爪,殺得倭寇死傷無數。它是戚家軍手中抗擊倭寇的利器,它是明朝海防的堅強壁壘,它的出現使得倭寇手中的倭刀毫無用武之地,它是團戰(zhàn)首選利器,防御滿點,分分鐘克制日本刀,橫掃倭寇。戚家軍親歷出品,全手工打造,戚繼光代言,更是一戰(zhàn)成名,它是明朝獨一份的神兵利器。
狼筅:它就是狼筅,看似就是一根五米長竹,但它可以橫掃千軍萬馬,外形奇特,鋒牙利爪,殺得倭寇聞風喪膽,狼筅在戚繼光獨創(chuàng)的鴛鴦陣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擔當干擾和防御的作用。明嘉靖年間,倭寇為患我國浙江東南沿海地區(qū),使得沿海地區(qū)的百姓深受其害。
他們手中的倭刀,長而窄,在出擊速度上大大地克制了當時明軍主要使用的武器長槍,并且倭寇雙手握刀,勢大力沉,大大地克制了明軍的長槍,經常一交手就砍斷了數十支長槍,給明軍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后來,抗倭英雄戚繼光根據礦工使用的兵器,改造出了新一代的防御武器狼筅,狼筅就地取材,它使用的是南方地區(qū)生長的毛竹,老而堅實,長五米左右,在毛竹的頂端裝有長槍的槍頭,它可以刺殺敵人,兩旁九個枝節(jié)上的枝杈,被火熨燙的有直有鉤,不僅帶有毒藥,還系著鐵箭頭,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勾住倭刀和阻擊倭刀的攻勢。
狼筅的枝杈展開之后,它的橫截面的直徑達到60多厘米,可以把狼筅手給整個遮蔽起來,當狼筅手把倭寇團團圍住之后,緊跟其后的長槍手和短兵手會在狼筅的掩護下,將白刃刺進倭寇的身體。
說起戚繼光抗倭,大家肯定會想起鴛鴦陣和狼筅,但事實上戚繼光是最早實現歩炮坦協同作戰(zhàn)的明軍將領:面對倭寇,先用射程一千米的大將軍炮洗地,然后用裝備了兩門佛郎機輕型霰彈炮的戰(zhàn)車邊轟邊推進,最后才是步兵排開鴛鴦陣去收割人頭。
如果我們了解戚家軍的作戰(zhàn)方式,就不會對他們在花街之戰(zhàn)、上峰嶺之戰(zhàn)、橫嶼之戰(zhàn)以微小傷亡甚至零陣亡殲滅數百數千倭寇感到詫異和懷疑了。
在四五百年前的戰(zhàn)爭中,最后結束戰(zhàn)斗還是要依靠步兵騎兵,戚家軍能夠完勝倭寇,步兵鴛鴦陣功不可沒。但是大家都知道,鴛鴦陣中最有名的狼筅,是只能守不能攻的——前一段時間有紀錄片展示了這一點:狼筅上的小竹枝小鐵尖,并不能給倭寇致命的殺傷,只能在豬皮上留下很小的傷痕,所以要想對倭寇完成致命一擊而且不被倭刀傷害,還需要致命性冷兵器。
雖然狼筅很管用,但是戚繼光在《紀效新書·狼筅解》中還是很遺憾地承認: “夫狼筅能御而不能殺,非有諸色利器相資,鮮克有濟。”
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這樣的:狼筅可以用來防御,但不能用來殺敵,如果沒有其他各種鋒利兵器配合,是很難發(fā)揮其應有作用克敵制勝的。
戚繼光的意思是說,要想將倭寇斬盡殺絕,僅靠狼筅防守是不夠的,必須給狼筅找一個搭檔,一個主守,一個主攻,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而這個進攻型武器,必須還能克制倭刀:一般的長槍似乎都對付不了倭刀,倭寇除了大力斬斷槍桿,還會順勢掃入,切掉長槍手的手指甚至手腕。
倭寇的長刀是很厲害的,據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解》描述,倭刀殺傷半徑達到了一丈五尺: “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 (倭寇) 以此跳舞光閃而前。倭善躍,一迸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短兵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strong>
對此戚繼光很是頭痛:鳥銃手(當時的火槍擊發(fā)裝置形如鳥嘴,故名鳥銃,不是打鳥的槍)在倭寇距離較遠的時候可以開槍斃敵,但是倭寇一旦沖上來近身肉搏,鳥銃手就危險了——當時并沒有在火槍上裝刺刀。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明朝是有很多武器發(fā)明家的,比如發(fā)明了四十連發(fā)“迅雷銃”、后膛裝彈“掣電銃”、“鷹揚炮”并著有《神器譜》的趙士禎,簡直就是左輪步槍的鼻祖,要是按照現在的規(guī)矩,是可以收很多專利費的。讀者諸君看看《神器譜》,就會知道趙士禎的很多槍械理論,適用于絕大多數現代步槍。
戚繼光的朋友兼戰(zhàn)友兼半個老師、兵部職方司郎中(類似參謀長)唐順之也是一位軍事家,據說戚繼光的鴛鴦陣就是唐順之首創(chuàng),戚繼光改進后應用于實戰(zhàn)的。
為了對付倭寇能把兵器或人一斬兩段的倭刀,戚繼光在鴛鴦陣里加進了一種既像三股托天叉,又像鳳翅镋的冷兵器,這種冷兵器就是為倭寇和倭刀量身定制的。
通過上面的軍陣圖,我們發(fā)現戚家軍有的小隊沒有狼筅,有的小隊沒有鳥銃佛郎機,但是每個小隊必有兩名镋鈀手——這就是用來對付倭寇倭刀的,后來戚繼光調往北方,镋鈀手基本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鳥銃、佛郎機手。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畫出了镋鈀的圖樣:長七尺六寸,重五斤,有正鋒,有橫股。
讀者諸君都知道,明朝的一營造尺相當于現在三十二厘米,也就是說镋鈀的長度超過了兩米四。
我們說镋鈀是為倭寇倭刀量身定制的也不為過,因為《紀效新書·镋鈀解》中明確記載: “此器自有倭時始用,在閩、粵、川、貴、云、湖皆舊有之,而制不同,乃軍中最利者?!?/strong>
為了讓讀者諸君看得更明白,下面的話咱們還是翻譯成現代漢語:兵器的種類有很多,但是只有镋鈀這一種兵器,既可以擊刺又可以防御,兼具矛和盾兩種用途。
如果戚家軍只是用镋鈀進行格殺,那就太小瞧戚繼光的智慧了——戚家軍的镋鈀不但是攻防兼?zhèn)涞睦浔?,還是火箭發(fā)射架: “共給 (镋鈀手) 火箭三十枝,賊遠則架箭 (于橫股) 燃而發(fā)之,近則棄箭而用本器 (镋鈀) ,萬全萬勝之計也?!?/stro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一點戚繼光十分清楚,他在戚家軍裝備了大量镋鈀,就是為了對付倭寇那殺傷半徑達一丈五尺的倭刀——練過器械的讀者可能會知道這種镋鈀,簡直就是長刀的噩夢。
戚繼光傳授給戰(zhàn)士們的镋鈀術,居然只有簡單的七招:朝天勢、中平勢、進步勢、伏虎勢、金槍勢、騎龍勢、架槍勢。千招會不如一招精,有了倭刀克星镋鈀,戚家軍剿滅倭寇連戰(zhàn)連捷,如果把這種兵器拿到雪域高原,其威力可能也不遜色于青龍刀狼牙棒。
現在會用镋鈀的人已經不多了,因為倭寇不再使用長刀,但是只要外敵存在,武器就需要不斷出新增量:你射擊精度到厘米,我殺傷半徑就擴大到十米,實在不行,就每個士兵都配備一個不占編制的大筒子。論軍事智慧,倭寇不行,金毛和哈士奇也不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5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