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圍魏救趙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孫臏?zhǔn)菓?zhàn)國時期的大軍事家。他與龐涓一起學(xué)習(xí)兵法。龐涓輔佐魏國,他知道自己趕不上孫臏,因此想了一條毒計。龐涓把孫臏騙到魏國,然后弄斷他的兩只腳,在他臉上刺字,想徹底毀掉他。幸好齊國使者來大梁(魏國首都)的時候,看出孫臏異于常人,偷偷將他帶回齊國。孫臏這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
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形勢危急,只好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同意這個請求,想要拜孫臏為將,孫臏認(rèn)為自己的形象有損軍威,將主將之位讓給田忌,自己成為軍師。田忌想要直接去趙國,被孫臏勸止。孫臏認(rèn)為,魏國攻打趙國一定精銳盡出,留守的都是老弱病卒,應(yīng)該趁虛攻打大梁,魏軍一定回撤。這樣一可以解趙國之危,二可以讓魏軍疲憊不堪,齊軍則以逸待勞。
田忌覺得有道理,依計行事。魏軍果然拋下趙國來救大梁,結(jié)果在桂陵被齊軍大敗。這個經(jīng)典戰(zhàn)例就是人們所說的“圍魏救趙”,攻敵之必救,以此完成己方的軍事目的。
這段歷史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那么趙國是否得救,或者說“圍魏救趙”本身的目的是什么,不妨來看看其他書籍的記載。
《戰(zhàn)國策》中也有這件事情的記載,不過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大相徑庭。趙國求救以后,齊威王并沒有馬上作決斷,而是找手下大臣開了一個會。會議主題自然就是救不救的問題。鄒忌覺得不應(yīng)該救,段干綸則支持救趙,因為魏國吃下邯鄲以后對齊國也沒有好處。齊威王這才下決定。
段干綸提出和孫臏類似的觀點,即攻打襄陵等魏軍回救。不過他的目的可就不那么純粹了。段干綸的意思是,如果救下邯鄲,趙國得以保全,魏軍也沒有實際損失,這對齊國沒有一點好處。不如任由魏軍攻破邯鄲,齊軍去打襄陵。一來魏軍會松懈,二來長途跋涉會造成魏軍疲憊。此所謂“趙破而魏弱”。齊威王依計行事,齊軍果然在桂陵大敗魏軍。
《戰(zhàn)國策》中的“圍魏救趙”更為復(fù)雜,齊軍既打敗魏國,又削弱趙國,可謂是一舉兩得。《戰(zhàn)國策》一直被歷代史學(xué)家所詬病,所以有人認(rèn)為這個記載是不符合史實的。但是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也有相同的記載,與《戰(zhàn)國策》互為佐證。至于“圍魏救趙”的真相究竟如何,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xiàn):《史記》《戰(zhàn)國策》
“圍魏救趙”指戰(zhàn)國時期的趙、魏兩國;
原指戰(zhàn)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鄲(今河北邯鄲)部隊而使趙國得圍魏救趙救。
成語典故:
戰(zhàn)國策·齊策一·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倍胃删]曰:“弗救,則我不利?!碧锖钤唬骸昂卧??”“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蹦似鸨?,曰:“軍于邯鄲之郊?!倍胃删]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碧锖钤唬骸吧??!蹦似鸨瞎ハ辶?。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涉及人物:
齊:田忌、田嬰、孫臏
魏:龐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5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