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遲的原因是什么?孫權在等待什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公元229年,東吳公卿百官都進勸孫權正式稱帝。夏四月十三日,孫權在南郊正式登基為帝,改年號為黃龍。追謚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皇后,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吳王太子孫登為皇太子。將軍官吏都晉爵加賞。六月,蜀國派人前來慶賀孫權登基。孫權與蜀使商議平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屬吳;兗、冀、并、涼四州屬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關為界分屬兩國,并制定盟書,共同聲討曹丕。秋九月,孫權將都城從武昌遷到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市),就住在原來的府第中,不再另建新宮殿,征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掌管武昌事宜。
魏蜀吳三國中,最早的創(chuàng)業(yè)者曹操、劉備、孫堅起兵砍人拉桿子的時間,大致都在黃巾起義之后,充分利用東漢朝廷給予的招兵買馬自主權,迅速搶錢搶糧搶地盤。
最早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不是曹操,更不是劉備,而是孫堅的兒子孫策。
由于選擇了正確的過江南下戰(zhàn)略,孫策在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底便擊敗了江東最后一支成規(guī)模的抵抗力量黃祖集團,平定江東,獨立的孫吳實質上已經(jīng)成立。
而曹操要到第二年,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才打敗袁紹,贏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又過了兩年,到建安九年,即公元204年,將袁紹的兒子袁尚斬草除根。大體平定北方,算是創(chuàng)業(yè)成功。
而此時的劉備,還在惶惶如喪家之犬,整天被人砍,連一塊落腳的地盤都沒有。直到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才占領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奪取漢中,打下蜀漢基業(yè)。
但等下到稱帝建國這步棋,孫家卻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曹操兒子曹丕是在公元220年,接受漢獻帝的禪讓,自家當皇帝。
一年后,即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繼承漢家正統(tǒng)。
但孫權,盡管公元200年就坐斷江東,卻在公元222年經(jīng)過曹丕的冊封成為吳王,僅僅當了個王爺。直到七年后即公元229年,才正式稱帝,比曹魏晚9年,比蜀漢晚8年。
其間關節(jié),便在于孫吳政權內(nèi)部勢力的整合,遠比曹魏、蜀漢艱難,這種整合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
當年孫策過江,主要依靠力量是淮泗集團,即淮河泗水流域的江北人,文如張昭、諸葛瑾,文武雙全如周瑜、魯肅都是這一集團的核心人物。程普、黃蓋、韓當?shù)任鋵㈦m然不是從江北來,但在政治立場上是傾向于淮泗集團的。
對江東土著而言,孫吳政權是個外來戶。這樣的政權要想打牢國運長久的地基,就必須進行執(zhí)政轉型,即本土化,與本地士人尤其是名望大族,主要是江東四大家族陸顧朱張合作。
但合作不是一帆風順的。
孫策過江后,江東大族拒絕與之合作。孫策二桿子性子上來,直接大開殺戒,“誅其名豪,威行鄰國”,江東四大家族之首陸家,陸遜的爺爺陸康就在孫策進攻廬江時被干掉的。
等到孫權接手,淮泗集團雖然仍在執(zhí)掌大權,但已經(jīng)無法提供孫吳事業(yè)發(fā)展所需的人才數(shù)量與質量,逐漸枯絕,孫權遂開啟了孫吳政權的江東化進程。
先是提拔江東底層階層的寒微人士,去充當基層小吏,進而提拔為中層官員。而江東大族自身一直沒有能夠產(chǎn)生出名望足以凌駕各族之上,能力足以捍衛(wèi)江東利益的頭面人物,逐步也轉變了對孫吳政權的態(tài)度,轉而與之合作。孫權也拿出了有分量的官位授予他們,雙方遂一拍即合。
正是由于孫權在擺平江東大族的問題上耗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孫吳政權的江東化進程進展得太緩慢,其建國大業(yè)才如此歧路多坎坷。只有等到完成江東化進程,孫權才最終登基稱帝。
盡管道阻且長,但孫吳總歸是完成了內(nèi)部整合,把江東本地民心力量牢牢在凝固在自己這個外來政權周圍。
這種整合一旦完成,其內(nèi)部凝聚力就相當牢固,所以孫吳建國雖然晚于曹魏、蜀漢,但卻是三國之中最后一個滅亡的。而且其半個世紀的國運是三國之中最長久的,畢竟蜀漢僅42年,曹魏也只有46年。
更重要的是,通過孫吳政權對江東力量的整合,南方士人民心與北方政權深度融合,到五胡亂華之際,衣冠南渡,晉室南遷,中央落難政權才能得到南方土著力量的擁護。江南才能保存華夏文脈,成為神州正朔之所在!
孫吳政權的江東化轉型是成功的,對于站在歷史舞臺出口回望三國的我們而言,這種經(jīng)驗值得汲取。
盡管沒有統(tǒng)治集團本土化轉型的任務,但作為一個執(zhí)政團體,指導思想不能停留在某一外來理論上,雖然這種理論已經(jīng)進行了所謂中國化的改造。
更重要的,是將執(zhí)政理論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在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進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整理的基礎上,完成指導思想的本土化轉型和更新?lián)Q代,這才是最為堅實、深厚的執(zhí)政資源。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挺容易理解的。
孫權他家的背景往大里說是那種省長身份,后面被迫起義。孫權的父親孫堅是長沙太守,孫權哥哥孫策將孫家的事業(yè)推到全國的視野中,使得江東有得一席之地。其實孫權相對于孫策和孫堅來說,少了那么一份霸氣。他是比較適合守成的君主。那么在性格以及當時的僵持的局面下,孫權的緩慢的稱帝計劃其實是蠻好解釋的。
首先曹操都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程度了但是還是不愿意直接篡位,顧忌的就是這層面子。所以曹丕在漢獻帝“讓位”的情況下稱帝,是名正言順的。大家最多在心里bb一下但是絕不會當面指摘什么。
而劉備在魏之后就緊接著稱帝,就是因為他一直標榜自己是皇親貴族,自己是正統(tǒng)血脈。這時候蜀國一建,不但能讓天下人看到說,我劉家還是硬氣的,還能讓不能接受曹家稱王的人來投奔蜀國。所以他才稱帝那么快。
但是孫權不同,孫權是典型的地方霸主,所以他其實沒有什么很好的理由來稱帝。因此稱帝這個計劃緩了又緩,既做足了不愿稱帝的忠義姿態(tài),又使得自己的稱帝名正言順一些,畢竟勸諫的人那是來了一波又一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6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