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蜀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我國歷史上有幾個戰(zhàn)亂的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各路勢力爭先上演群雄爭霸的局面,這真是你方唱罷,我出場;特別是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建立朝代,造成東晉南渡,南宋南渡;在這些戰(zhàn)亂時代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魏晉三國時期了,因為有《三國演義》、《三國志》等名著和衍生的一系列的影視劇作品,我們本章來了解一下《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每一位主公身邊都有很多謀士和攻城拔寨的將領,他們就和我國古代歷朝歷代一樣盡心輔佐主公,有如房玄齡、杜如晦之于唐太宗李世民,東方朔、主父偃之于漢武帝劉徹;三國時期也一樣,諸葛亮輔佐劉備,郭嘉、賈詡、司馬懿輔佐曹操,魯肅、諸葛瑾輔佐孫權,最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在這些國家中,蜀國據(jù)險而守,卻是最早滅亡的,比東吳還早滅亡17年,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蜀國過早滅亡與它的掌門人劉備有很大關系,劉備一直都有著統(tǒng)一天下,恢復漢室的心愿,但是一直到死也沒完成這個愿望;劉備在蜀國實力不濟的情況下,關羽被殺后被感情沖昏了頭腦,打破了孫劉聯(lián)盟,和夷陵一戰(zhàn),荊州的喪失,使蜀國徹底傷筋動骨,使蜀國的實力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使魏國分而擊之。
這還不算完,蜀國到了后期,也未來得及休養(yǎng)生息,諸葛孔明在明知道這樣條件的情況下,還是幾次的出征討伐曹魏集團,這樣一來也是讓劉氏集團實力大為削弱,國力大為下降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我們都知道,戰(zhàn)爭是以經(jīng)濟和后勤為后盾的,當時的蜀國根本是得不到任何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這跟軍事、經(jīng)濟、資源、人才方面都十分強大的曹魏集團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三足鼎立只是徒有虛名罷了。
此外,百姓們的生活更是非常的糟糕,這主要是影響人心向背等問題,如果要不是這個時候的孔明還在為這個國家盡心盡力,說不定蜀國早就被吳魏所吞沒!在孔明死了之后,姜維也是多次的跟曹魏集團開展對戰(zhàn),但是卻都沒有任何的效果。
蜀國如果前期部發(fā)動和孫吳戰(zhàn)爭,避免與曹魏交鋒,韜光養(yǎng)晦,休養(yǎng)生息,先將國家的經(jīng)濟搞起來,或許等到后期之后有了一定的實力,統(tǒng)一天下的愿望還是能夠實現(xiàn)的;從這里我們也是能夠看得出來,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他們兩人的做法都是非常急功近利,并不是最好的做法!同樣對一個國家農業(yè)發(fā)展來說,軍事強大,經(jīng)濟繁榮等各方面來說,都離不開人才。
我們都知道蜀國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是有著大量的人才,但是到了后期的時候想關羽、張飛這樣勇猛的大將去世之后,就連一直出盡奇招的孔明也鞠躬盡瘁,操勞成績,抑郁而死,蜀國基本沒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人才了,否則就不會出現(xiàn)“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了。
反觀曹魏集團,他們還有這司馬懿、張遼等人來為曹家效力;所以從這里我們也是能夠看得出來,這樣一個沒有任何自保能力的國家,怎么可能不會被強大的曹魏集團所吞并!再加上當時蜀國的經(jīng)歷發(fā)展也是落后其他的兩個國家,我們也是知道不管是現(xiàn)代還是古代,只有經(jīng)濟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才能夠把整個國家?guī)悠饋?,才能夠讓自己的更好的招攬兵馬,發(fā)展經(jīng)濟得到百姓們的民心。
對于交通閉塞,位置偏遠,資源貧乏的蜀國來說,最后淪落為這樣實力的諸侯國水平,前期人心思漢,劉備趁機打出“光復漢室”的口號,籠絡一些人心,“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處于道德的下風,當曹操駕崩,曹丕篡漢后,天下人失去了對漢室的歸宿感,劉備所創(chuàng)建的蜀國,再也沒有這樣的人和優(yōu)勢了。
所以,對于這樣的一個蜀國來說,成為三國鼎立當中最早滅亡的,并不是什么偶然的因素,劉備拼光了主力部隊,將蜀國同時面對孫吳和曹魏兩大強國面前,諸葛亮和姜維消耗掉了蜀國僅有有生力量,再加上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多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蜀國成為最早滅亡的;對于蜀國,筆者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不作就不會死,先是劉備作,后是姜維作,本來國家就弱,這樣還能有好。
蜀國雖然是最早滅亡的,但是它卻成功上演了屌絲逆襲的奇跡,千百年來始終牢牢占據(jù)在道德的制高點,《三國演義》就是以蜀國為正面形象,正統(tǒng)國家為藍本著作的。蜀國在歷史中有每個英雄都有自己奪目的歷史光彩,很多的將是跟謀士們也是得到了我們的尊重!蜀國能有那樣的歷史,劉備不作就好了。
你對蜀國還有這怎樣的了解呢?或者是你對后期的蜀國還有這怎樣的看法呢?
主要原因:
1、自古以來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成敗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當時漢朝長達400多年的歷史沉淀還是很深入人心的,所以漢獻帝雖然是個公認的傀儡皇帝,但還是一面很重要的政治旗幟。曹操就及時的抓住了歷史機遇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的北方。
2、關羽大意丟失荊州和蜀漢在夷陵之戰(zhàn)的慘敗,造成諸葛亮著名宏偉的隆中對計劃無法實現(xiàn)其偉大的戰(zhàn)略意圖,并且以此為轉折點,蜀漢政權開始由鼎盛時期走下坡路了。
夷陵之戰(zhàn)表面上是東吳取得了巨大勝利,并且從此確立了三足鼎立的戰(zhàn)略形勢。但實質上是一場吳蜀兩家兩敗俱傷的戰(zhàn)爭,造成了蜀弱吳孤的困難局面,從此曹魏政權在北方經(jīng)過多年平靜的休養(yǎng)生息之后,確立了相對于吳蜀的絕對優(yōu)勢局面。
3、雖然益州從區(qū)域上來說是當時漢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勢也是最為險要的,但蜀漢政權的實際統(tǒng)治區(qū)域卻就只有這一個州。益州是相對閉塞落后的西南偏遠地區(qū),所以蜀漢政權無論從人口、文化、資源、軍力、人才等等方面,實力都遠遠的不如占據(jù)中原地區(qū)并經(jīng)營多年的曹魏政權。
4、蜀漢政權后期由于地方偏于西垂相對閉塞,初期蜀漢政權建國時候的人才到后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現(xiàn)了嚴重缺乏人才的局面。所以也就出現(xiàn)了后人常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樣的成語。而曹魏政權地處中原地區(qū)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著一代不斷的涌現(xiàn),所以到了三國的后期,無論是在人才的質量還是數(shù)量上,曹魏政權都要遠遠的超過了蜀漢政權。
5、蜀漢政權在戰(zhàn)前的軍事上和心理上的準備都很不充分。自從公元244年蜀漢大將王平在漢中擊退曹魏大將軍曹爽之后,曹魏已經(jīng)快20年沒有進攻蜀漢的邊境了。而且曹魏政權一直以來的戰(zhàn)略方針都是先吳后蜀,所以蜀漢君臣上下對于曹魏的入侵確實是沒有做很認真的準備。
6、蜀漢后期在政治上已經(jīng)趨于腐敗了,尤其是在后期的賢臣蔣琬、董允和費_先后去世之后,姜維又長期帶兵在外主持北伐曹魏的事宜,朝廷中已經(jīng)沒有賢臣能夠管得住劉禪了。劉禪也是慢慢的長大了,自主權也越來越大了,也就逐步開始信任一些庸臣甚至是奸臣,最后形成了大家知道的劉禪愚暗、黃皓竊權的局面。
7、到了蜀漢政權的后期,蜀漢政權內部的政治矛盾已經(jīng)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勢力和外來勢力之間的歷史矛盾一直就很深。劉備在巧取豪奪益州的時候,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荊州帶來的軍隊和人才,所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外來勢力集團。
8、東吳方面沒有全力和及時的救援蜀漢政權。其實在這里面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魏在出征蜀漢之前大造聲勢要出兵東吳,使得東吳方面也不敢隨便輕舉妄動。另一方面東吳屯駐重兵在蜀吳的邊境,其真實意圖是在觀望形勢和想趁亂吞并一部分蜀漢益州的土地,而不是真心的來幫助蜀漢抗敵。
主要戰(zhàn)役:
夷陵之戰(zhàn)
夷陵之戰(zhàn),又稱彝陵之戰(zhàn)、_亭之戰(zhàn)(_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fā)動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zhàn)例,也是三國“三大戰(zhàn)役”的最后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后,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后,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zhàn),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zhàn)。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后,最終于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zhàn)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后又一次實力大損。
劍閣道之戰(zhàn):
劍閣道,作為通往蜀漢首都成都的主要通道,劍閣在這場戰(zhàn)役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魏以傾國之力遣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后路;
而東路軍由鐘會率主力十余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而與此同時,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
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在蜀漢接連失去漢中,陽平關,樂城,漢城等城池后,姜維退守劍閣,與魏將鐘會對峙于劍閣,使10萬魏軍終不能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魏滅蜀之戰(zhà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戰(zhà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劍閣道之戰(zhàn)
雖然這兩者占據(jù)天險,但是實力還是與曹魏及司馬政權相差甚遠。三個國家中蜀國勢力最弱,其次是東吳,曹魏政權實力最強,所以即使蜀國和東吳占據(jù)地形上的優(yōu)勢,但是最終敵不過被消滅的命運。
蜀國滅亡得最早,持續(xù)的事件也最短。整個蜀國在關羽失荊州之后,實力急劇下降。這一站,劉備不僅失掉了蜀國的戰(zhàn)略要地,無法實現(xiàn)當年諸葛亮在隆中時候定下的偉大計劃,而且還失掉了關羽整個猛將。這一戰(zhàn)也使蜀國與東吳之間的結盟關系破裂,表面上看蜀國損失嚴重,其實東吳也消耗了兵力,這讓曹魏的優(yōu)勢更加突出了。之后,劉備去世,劉禪上位,若不是諸葛亮鞠躬盡瘁還有姜伯約的苦苦支撐,蜀國滅亡的更快。
東吳在蜀國滅亡十幾年之后也被消滅了。若不是當時魏國出現(xiàn)了司馬家篡權,內部動蕩,東吳恐怕也撐不到十幾年后才被滅。曹魏政權被篡取之后,司馬政權先是休養(yǎng)生息了一段時間,恢復了兵力與經(jīng)濟,然后將矛頭對準了早就該消滅的吳國。當時吳國經(jīng)歷了常年的戰(zhàn)爭之后,內部矛盾重重,與晉朝士兵對戰(zhàn)之后,難以壓住晉朝士兵的氣勢,所以一敗再敗,最后被晉朝統(tǒng)一。
我覺得一個國家存在的時間長久程度不能用占據(jù)的地勢來衡量,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屹立不倒,要發(fā)展自己的力量,不僅可以抵御外辱,還可以解決內患,真心為自己的百姓著想,這才是一個國家立足的根本。反觀吳國和蜀國不僅實力弱,而且國內還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所以在短時間內被強者吞并不足為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7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