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時候的出行費貴不貴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從唐高祖李淵到昭宣帝李柷,終唐一代凡290年,只發(fā)行了七、八種錢幣,而見于正史的僅有三種,即“開元通寶”、“乾封泉寶”、“乾元重寶”。這種情形與此前歷代王朝讓人眼花繚亂的錢制,自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從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貨幣政策是十分穩(wěn)定、有效的。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年間)天下大捻,斗米不過三四錢。”按照如今的單位換算下來,“一斗米”約等于六千克;所以,換算一下,以當時的購買力,“一文錢”約能買到普通主食兩千克還要多。在當時,一兩白銀約等于人民幣二百元約等于一千文錢也就是一貫錢。
現(xiàn)今,“北漂南漂”成了當下年輕人的打拼形式,背井離鄉(xiāng)的年輕人,只有在長假時才有機會與親人團圓,所幸現(xiàn)在交通便利全國南通北達,長途路費人人都負擔得起。在唐朝,如果一個游子想要返鄉(xiāng)過節(jié),他要準備多少盤纏呢?
我們且以北京到沈陽這段距離來算,全程以七百公里計。
唐朝最貴的出行方式莫過于馬車,乘馬車雖然顛簸,但是,速度卻得到了保證。按照馬車在官道上的標準速度,每天馬車大約能行進三十五公里。若乘客沒有特別多的行李,那么,車夫收取的價格是每五十公里一百文。
當然,如果乘客有很重的行李,每五十公斤行李還要加收一百文。假設馬車勻速行走,七百公里路要走二十天,再加上在旅途中的休息時間,起碼要二十五天。車夫收取的路費大概要一千四百文,若要加上這二十五天的食宿,大概要準備二兩銀子,這才夠用。
按照唐朝的購買力來換算,二兩銀子差不多相當于現(xiàn)在的四千塊錢。在唐朝,一個“北漂”的游子,若想要回到七百公里之外的故鄉(xiāng)與親人團聚,從幽州前往沈州,若想盡快到達,選擇速度最快的馬車作為出行方式,那么,就得準備相當于如今四千元人民幣的路費。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想要完成這段旅程只需幾百塊買張高鐵票,即可在幾小時內到達目的地,就算購買商務艙的機票也花不了四千元人民幣。由此看來,古人的出行的確是大問題。不過,哪怕對歷史缺乏了解的朋友,看多了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也明白馬車根本不是老百姓常用的出行方式。所以,若將馬車視作唐朝最高等級的出行方式,四千元錢倒也不算天價出行。
對于家境普通的老百姓來說,最劃算的就是選擇水路。唐朝時期水路四通八達,且不用考慮上山下坡的不便。更重要的是,船的容客量遠比馬車大得多,坐船的費用比較便宜。假設從幽州到沈州有一條直達且順水的運河,普通船只每天能夠行進二十五公里,這樣算下來從幽州前往沈州總共耗時二十八天,因為客船是晝夜前進的,所以,不用考慮沿途留宿的問題。
至于費用,我們無法從史料中找到明確的數(shù)據(jù),不過,根據(jù)漢朝和宋朝的乘船價格進行推算,完成這段旅程頂多需要一百文。當然,若是逆水行舟,那么乘船的價格還得翻倍。如此算下來,船客只需準備三四百文錢(其中有二百文的食雜費),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七八百元,就能完成這段歸家之旅。
參考唐朝時期的工資標準,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地方官,每個月能領到五百文錢工資。若有一個老家在沈州被朝廷分配到幽州的基層官員想回家,他若選擇馬車作為交通工具,往返得需要四兩銀子,也就是八個月的薪水。為了回家與親人團聚,連一個基層領導都得勒緊褲腰帶節(jié)衣縮食大半年,明顯是不可能的。
不過,若這名基層官員與老百姓一樣選擇乘船回家,那么,只需準備一兩個月的工資即可,非常劃算。
唐朝的馬車,算是最頂級的出行方式,放到現(xiàn)在來看與飛機的頭等艙規(guī)格相當。而坐船,從開銷上來看,也就相當于現(xiàn)代人坐火車,價格非常親民,是大部分老百姓都會選擇的出行方式。當然,相比于現(xiàn)在的交通方式,唐朝的出行方式還是有些貴,勞苦大眾也不舍得將錢浪費在路上,這該怎么辦?那就只好選擇步行了,邁開腿走向目的地。
實際上,這種出行方式在唐朝深受勞苦大眾的喜愛。拿讀書人來說,家人傾盡錢財供其念書,到了趕考時家中根本湊不出盤纏,這時就只能委屈十年寒窗的學子了。家人提前備好干糧,將為數(shù)不多的銀兩拿給孩子以備不時之需,最后學子邁開腿向著目的地前進。如此下來,連幾百文錢的船費都可以節(jié)約下來。
按照一個普通人的腳力來看,每天能夠行進的距離大約也在二十五公里左右,與坐船的速度相仿。如此算下來,步行的確是一種非常省錢的出行方式,沿途還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何樂而不為呢?可惜的是,步行只適合短途或中途旅程,倘若學子住在距離長安甚遠的邊城,學子恐怕要提前半年動身。
由此可見,唐朝的交通方式并不少,只是效率太低而已。
參考資料:
【《新唐書》、《資治通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7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楊政道為什么愿意降唐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