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后他的后代如何,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魏延是長沙太守韓玄的部下,當時關(guān)羽戰(zhàn)黃忠,多次虛射,韓玄多疑黃忠叛變,于是命人砍下他的頭顱,魏延看不慣太守的小人心思,拔劍把韓玄刺死,開城投降。當時諸葛亮以魏延叛主、殺主為由,將其問罪,魏延在眾人的求情下暫時保命。這是小說的情節(jié),其實魏延本人是劉備的部下,而且和劉備關(guān)系很好,劉備對他信任有加,他也是劉備白旄軍重要一員,白旄軍是那時的精英護衛(wèi)隊,有點像現(xiàn)在的中南海保鏢團隊。
魏延頭上的反骨也是虛構(gòu)之說,后來諸葛亮北伐,魏延作為主要的大將。魏延跟隨劉備進入益州,攻占漢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漢中太守之職一直備受爭議,張飛必然首當其沖,不管是地位還是功勞,漢中太守必然是他。最后讓眾人失色,魏延做了漢中太守,而且從牙門將軍提拔為鎮(zhèn)遠將軍,手中握有十萬精銳。魏延告訴劉備,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并了他,此話讓劉備很是滿意。
劉備死后,魏延便開始追隨諸葛亮北伐,當時蜀漢大將有趙云(已七旬),王平和馬岱不夠神勇,張興和關(guān)苞經(jīng)驗不足,姜維只是初投立足未穩(wěn),余下將領(lǐng)根本不夠檔次,只有魏延可以獨當一面,而且魏延戰(zhàn)功赫赫,有勇有謀,當時大戰(zhàn)郭淮之時,人數(shù)懸殊很大,魏延依然完勝,可見他的神勇。
子午谷奇謀是魏延提出的,在現(xiàn)在看來可以一試,五千精兵長途奔襲,直取長安,因為習慣了諸葛亮的老套路,這樣的奇謀未必是壞事。諸葛亮多思少斷,而且不喜歡冒進和奇襲,在他的戰(zhàn)略上只有荊州用兵,后來荊州丟失,他只得北伐出祁山,每次都一樣,司馬懿在給諸葛亮書信中多次提到,你這份執(zhí)念太過剛勁,凡事需要變通。諸葛亮北伐失敗有三點,一是蜀漢疲敝,劉禪昏庸;二是內(nèi)部斗爭惡劣,當時諸葛亮代表荊州派,李嚴代表益州派,攘外必先安內(nèi),自己內(nèi)部斗爭不斷,何來的北伐成功,只能被掣肘;三是諸葛亮雖大智,治國方可,領(lǐng)兵打仗不佳,雖熟讀兵法,但是欠缺奇謀,從糧草每次北伐只備一月只需,這已經(jīng)是敗局。
魏延本人性格孤僻,而且人緣不好,軍中對他有怨言,朝中大臣也多次彈劾他,因為其人神勇,諸葛亮多是不計較。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其實丞相的身體已經(jīng)不行,多次吐血而且老病纏身,火息上方谷后,諸葛亮自知不能活著回國,便安排退兵之事,魏延必然是斷后,然后有長史楊儀和姜維帶兵前行。楊儀和魏延素來不合,諸葛亮在世時,二人畏懼丞相之所在,如今諸葛亮病逝,楊儀開始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必須奪取軍權(quán)。魏延斷后,必然帶著精銳,但是魏延脾氣孤傲,他一直反對諸葛亮謹慎用兵的壞習慣,如今丞相已死,論資歷和軍功,魏延必然第一。魏延心有不服,應(yīng)該繼續(xù)北伐,他帶著兵馬跑到前方燒毀棧道,并且上奏蜀主劉禪,告知楊儀謀反,楊儀此時也上書一封,同樣狀告魏延謀反,劉禪看到奏折后不知所措。劉禪招來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詢問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
魏延因為孤傲的脾氣,朝中大院多有不服,而且楊儀利用丞相做依靠,必然深得人心,最后劉禪派人捉拿魏延,魏延但是嫉恨楊儀,出兵攻打楊儀,他并沒有反叛朝廷,最后被王平的一席話,蜀軍紛紛散逃,魏延與其子數(shù)人逃亡,最后被馬岱率兵追趕斬殺。《三國志·后主傳》:“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秋八月,亮卒于渭濱。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quán)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瘪R岱把魏延的人頭帶回來,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并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么?”
魏延死后,被楊儀以反叛罪誅殺,那魏延的后人如何呢?《三國志·魏延傳》:“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魏延的家族被楊儀斬盡殺絕。俗話說得好,敗軍之將不染其后,楊儀利用這樣的手段,可見他是在泄私憤。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jīng)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于延"。當時諸葛亮病逝時,魏延是被托付兵權(quán)之人,楊儀只是負責送棺,楊儀只是害怕魏延對他陷害,所以用反叛之名誅殺魏延,這是二人爭權(quán)奪利的體現(xiàn),只是魏延不得人心最后慘死。
說這么多,你們并不了解楊儀本人。楊儀本是關(guān)羽手下,最后來到成都被劉備重用,楊儀被封為尚書,諸葛亮評價楊儀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自恃功高。他在做尚書時與劉巴不合,被劉備調(diào)為弘農(nóng)太守,諸葛亮死后,他認為自己勞苦功高,應(yīng)該在蔣琬之上,但儀僅拜中軍師,多有怨言,最后被劉禪貶官流放。當時費祎去看他,他依然埋怨蜀主不公平,后悔自己沒有帶兵投降魏國,最后此話被劉禪知道,楊儀被打入大牢,最后自殺身亡。
楊儀本人心胸狹窄,他得勢的時候看不慣任何人,自認為斬殺了魏延叛賊,自己應(yīng)該身居丞相之職,后來愿望沒有達成,消極懈怠,詆毀圣上,可見楊儀并非有才之人,魏延也是他陷害致死。
因為魏延不服諸葛亮選擇楊儀繼承軍隊大權(quán),所以對楊儀百般刁難,被楊儀彈劾后主動帶兵攻打楊儀,最終兵敗被殺,劉禪還下令滅了魏延三族,以儆效尤。魏延的悲慘下場其實完全是因他的的性格所致,他居功自傲不愿意屈居于楊儀手下,還主動發(fā)動內(nèi)訌,徹底讓他成為了蜀漢的罪人。
魏延原是三國時期蜀漢陣營的大將,跟隨劉備四處征戰(zhàn),也深得劉備的喜愛。劉備死后,雖是劉禪繼承皇位,但是北伐的事情都是諸葛亮在管,因此魏延又跟著諸葛亮走上了北伐之路。
在北伐過程中,諸葛亮發(fā)現(xiàn)魏延雖然十分剛猛,但是太過急躁,因此不敢讓他擔當大任,諸葛亮臨終前便把軍權(quán)交給了文官楊儀。魏延得知了諸葛亮的安排后十分不滿,因此處處針對楊儀,每次行軍過程中,都要故意帶著士兵跑道楊儀的前面,以表示自己對楊儀的不滿。
魏延的行為讓楊儀深感不快,于是向劉禪進言說魏延目無軍法,似乎是有心造反;另一邊的魏延也不甘示弱,上書彈劾楊儀才是那個造反的人。劉禪找來眾大臣商議應(yīng)該如何處置此事,眾大臣認為楊儀是丞相諸葛亮親自選的人,應(yīng)該是不會生出反叛之心的,反倒是魏延行事霸道,更像是要造反的那個人。劉禪因此警告了魏延,希望他能夠聽命于楊儀。
魏延受到警告后認為是楊儀故意陷害自己,于是帶兵攻打楊儀。楊儀手下的將領(lǐng)帶兵對抗魏延的時候,對魏延的士兵們大喊:?丞相尸骨未寒,爾等怎敢造次??士兵們聽了紛紛放下了武器,魏延當即帶人逃走了,最終被馬岱斬于馬下。魏延死后,憤怒的劉禪還下令誅殺了魏延三族,以示警戒。
《新三國》魏延劇照
而在魏延被殺之前,據(jù)史料記載魏延有兩個兒子,長子魏昌次子魏容,魏昌作為魏延的第一個兒子曾經(jīng)跟隨父親和諸葛亮一起參加北伐的戰(zhàn)爭,在第六次北伐的過程中,諸葛亮在五丈原不幸病逝,在他逝世之前做下了讓魏延留守在漢中斷后的決定,魏延認為這是極不公平的,并且這個命令是楊儀根據(jù)諸葛亮的遺言所下,魏延十分的氣憤竟然決定比大軍還先一步南下,但是他當時和楊儀本來就積怨已深,魏延一路火燒棧道毀壞路橋,想要用計謀致楊儀于死地,這時候兩個人同時揭發(fā)對方想要謀反,而因為諸葛亮曾經(jīng)說過魏延“此人天生反骨,日后定然謀反”,眾人想起軍師的話都不相信魏延,楊儀趁著這個機會派出馬岱追殺魏延,最后魏延被馬岱所殺,楊儀又下令將魏延“夷三族”,他的長子魏昌在馬岱殺害魏延時被殺,次子也因為被滅三族而亡,魏氏一族隨之滅亡。
雖然在后來歷史為魏延 *** 昭雪并且為他建立了陵墓,但是據(jù)說之前就有魏延祠,由于官府下了命令即被拆除,后來再次重建,雖然如此但是英雄已逝竟然連個后人都沒有留下,也實在是可嘆可惜。
魏延是蜀漢政權(quán)的大將,諸葛亮主要的軍事助手。他能力出眾,對蜀漢政權(quán)忠心耿耿,可是諸葛亮尸骨未寒,他就身首異處,這一切都是因為什么?
我們首先看看魏延的軍事才能。他是劉備親自提拔起來的親信將領(lǐng)。當年,是劉備親自帶領(lǐng)他來到西川。在平定西川,奪取漢中的戰(zhàn)爭中,他屢立戰(zhàn)功。在劉備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大家都以為非張飛莫屬,而且張飛也認為是自己。可是劉備一宣布漢中太守的人選,卻是魏延,這讓大家都感到驚訝。
劉備在任命的儀式上,專門問魏延守漢中的想法。魏延滿懷信心地說,如果是曹操率領(lǐng)全天下的兵馬來攻打漢中,我就替你阻擋他,讓他得不到漢中。如果是他派偏將率領(lǐng)十萬人馬來攻打,我就全部消滅他。劉備大悅,而其他的人都贊賞他的豪情壯志。
如同魏延所言,在他鎮(zhèn)守漢中期間,沒有出過一絲差錯。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御體系,進可攻,退可守。在魏延死后,繼任的將領(lǐng)依然按照他的方略守衛(wèi)漢中。在興勢之戰(zhàn)中,蜀軍就是依托魏延的防御方略,依托他留下的防御體系,打退了魏軍的進攻。等到姜維的時代,姜維擅自改變了漢中的防御方略,結(jié)果魏軍一次進攻,蜀漢就滅亡了。
等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也很看重魏延這員大將。他專門把魏延調(diào)到自己的手下,讓他作為自己的先鋒,都督前部兵馬。從此,魏延就在諸葛亮的手下,發(fā)揮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在陽溪之戰(zhàn)中,魏延獨自率領(lǐng)蜀軍,機動作戰(zhàn),一個人耍弄得魏將張郃、郭淮等人顧此失彼。最終,魏延抓住戰(zhàn)機,把郭淮打得大敗,取得了輝煌的戰(zhàn)果。
魏延以他的軍事能力,成為諸葛亮手下不可或缺的將領(lǐng)。諸葛亮在軍事上倚靠魏延,行政后勤倚靠楊儀,他們成為諸葛亮的左右手。不但諸葛亮,連他的敵人也十分看重魏延。
魏延在每一次諸葛亮北伐時都擔任先鋒。他給魏軍以沉重的打擊,使得魏軍對他望而生畏。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最后一次交鋒時,蜀軍在司馬懿追來的時候,擺出進攻的架勢嚇退了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追擊了一下,沒有追上就放棄了。其實,也就是擺出一個追擊的架勢,要追怎么可能追不上。這是因為魏延還在,司馬懿不想和魏延交手。
當司馬懿得知魏延已死后,馬上向曹睿建議,發(fā)動對蜀漢的討伐。只是因為曹睿志得意滿,只想趕快享樂,沒有同意。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對魏延的看重。
魏延被滅三族的原因都有哪些?但是,這樣一位對蜀漢舉足輕重的將領(lǐng),卻死得不明不白。他是以謀反的罪名所殺,而且死后還被滅了三族。這里面的因素很復雜,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諸葛亮的原因。諸葛亮并不想殺魏延,但是,是他的政策逼魏延而死。諸葛亮并不關(guān)心魏延的死活,他關(guān)心的是蜀漢的事業(yè),自己的政策。在諸葛亮死前,他就對以后的蜀漢發(fā)展做出了規(guī)劃。
他已經(jīng)做出了在他死后不再北伐的決定。他認為,他傾全國之力,還不能北伐成功,那么蜀漢就沒人能夠做到成功了。所以,在他死后,蜀漢采取修生養(yǎng)息的策略,等待積蓄國力,有了能夠恢復漢室的人才出現(xiàn)后再進行北伐。
諸葛亮并不認為魏延能夠擔當起北伐的重任,他向劉禪密表,建議讓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還專門將蔣琬留在成都,準備隨時應(yīng)付變局。
魏延是蜀漢政權(quán)中,職位資歷僅次于諸葛亮的人。本來應(yīng)該順理成章的接替諸葛亮的擔子,可是諸葛亮這樣安排接班人,肯定會造成魏延的不滿。所以,諸葛亮的安排就是,如果魏延聽從自己的安排,屈居蔣琬之下,就安然無事。如果魏延不服,就制裁他。
因此,在安排撤軍的時候,諸葛亮在安排姜維為大軍斷后外,又讓魏延走在最后,為整個包括姜維在內(nèi)的蜀軍斷后。這分明是在試探魏延。諸葛亮還說,如果魏延聽令則無事,如果不聽命令,就放棄他不管,大軍撤回。這分明就是把魏延拋棄給司馬懿消滅的意思。
果然不出諸葛亮的所料,魏延果然不同意諸葛亮的安排。魏延出于多年的憤恨,決定以武力奪回軍權(quán)。這就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造成魏延身亡的第二個原因在于他自己,他性格蠻橫,不能容人,而且沒有政治頭腦,做事沖動。魏延平日里依仗著自己的軍事能力,目中無人,驕橫跋扈。雖然大家都讓他三分,但是都對他敬而遠之。
而楊儀也是個小人,他也是依靠諸葛亮的器重,橫行霸道。這樣,兩個人鬧得水火不容。在諸葛亮死時,就利用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讓楊儀率領(lǐng)大軍撤退,魏延斷后。
魏延為了奪取軍權(quán),相信了費祎的謊言,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告訴了費祎,包括如何更換將領(lǐng)。誰知道被費祎告密,引起了那些領(lǐng)兵將領(lǐng)的仇恨。而魏延又燒棧道,阻攔歸心似箭的蜀軍撤退,造成了全軍士兵的仇恨。
再加上劉禪身邊的蔣琬,給魏延定位為謀反。這樣,魏延就成了孤家寡人。雖然他不是謀反,可是眾口一詞,他就是謀反。因為他想要的權(quán)力,是每一個人都絕對不會交給他的。
在這種情況下,魏延還不去投奔曹魏,那他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最終,對他仇恨入骨的楊儀還借機滅了魏延的三族。不過,楊儀也沒有什么好下場,最后也被撤職流放,被逼自殺。
魏延之死是蜀漢的悲劇,這個悲劇是各種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里,最主要的還是諸葛亮的政策,魏延自身性格的缺陷。這一切使得他最終沒能逃脫身首異處的下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8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帝王下葬玄機,其中的過程是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