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來,各種各樣的花式宅斗劇,宮廷劇不斷充斥在觀眾們眼前。影視劇的當中的嫡庶之分,有著非常大的差距,而往往這些人的命運也是各不相同,一般來講庶出的孩子下場都十分的凄慘,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感讓很多人對于這類劇癡迷不已,那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嫡庶之分真的有如此之嚴重嗎?
封建社會在中國傳承2000多年,在那個男權社會掌權的年代,女子的地位都是非常的低的,她們的一生只能依靠于男子,而古代男子一般都是三妻四妾,身邊根本不乏女人。如果是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那么后宮數(shù)量更是非常的多,不過那個時候雖然都是皇帝的女人,卻有明顯的“貴賤之分”。
皇帝的第一任妻子,一般按照慣例都要冊封為皇后的,當然也有少數(shù)皇帝“反其道而行”,立自己喜歡的人為皇后,這只是少部分。作為皇帝的正妻皇后,身份地位十分超然,在后宮是排行第一,之后按照后宮制度依次往下排列,而皇后生下的孩子那更是身份尊貴,視為嫡子,有優(yōu)先繼承皇位的權利,如果還是長子,一般皇位就是他的基本沒跑了。
庶子呢?就非常的凄慘了,皇帝為了保證將來的嫡長子順利繼承皇位,對于這些庶出的兒子自然是要打壓的,分封為王,遠離皇宮爭斗,或者鎮(zhèn)守邊關。總之是不會給皇子們爭權奪利的機會的。中國清朝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就是在這件事情上犯了一個錯誤,最終導致了九子奪嫡的慘案發(fā)生。
而跳脫封建社會,早在商朝的時候就是發(fā)生過嫡庶之分的案例。這個例子就是商朝著名的商紂王帝辛。關于紂王繼位的版本有兩個,一個說紂王當時是第三個孩子,按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規(guī)矩,紂王是很難繼位的,但是后來紂王的母親成為正室,紂王成為嫡子,所以成為的繼位。
第二種說法更是將這種嫡庶之分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說當時商紂王的兩個哥哥和他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是商紂王的母親生下兩個哥哥時還是一個庶母,等到生紂王的時候卻是搖身一變成為嫡母,而紂王也因此成為嫡子,他的兩個哥哥卻是“庶出”,最終商紂王繼承了王位。這種強烈對比感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嫡庶觀念的看法,嫡庶觀點在古代深入人心。
一、避免分裂事實上,立嫡長子繼承法是一項非??茖W的制度,它對中國成為大一統(tǒng)國家有很大的貢獻。第一,制度避免了分裂。天地之間,只有天子的合法繼承人才能掌權。怎樣定義合法性?這是天子正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到了后期,世家和士族都采用了這種模式,從而保證了家族不分裂,永垂不朽。為何正房地位如此之高,與妾室?guī)缀醭闪思移完P系,根源就在于此,正房的兒子有絕對的繼承權。
二、避免內部爭斗該體系避免了內部爭斗。正房大兒子繼承家族事業(yè),是千百年來的法理,也就是天理,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在嫡長子死之前,別的兒子幾乎沒有什么希望。這一點法理上,連皇帝都經常遵守。盡管朱棣是叛逆的,但他還是很喜歡和他一起打仗的小兒子朱高煦。
天理是天理,在巨大的壓力下只好立長子為太子。同樣的事也發(fā)生在萬歷年間,朱常洵是鄭貴妃所生,朱常洛是宮女所生,而朱常洛是長子,因為皇后沒有繼位。萬歷皇帝和大臣們賭了整整十五年,累得筋疲力盡,最后只好屈從。要想改變君王,廢長立幼,幾乎就是要弄亂君王。有的皇帝雖然上位了,但仍然急得團團轉,最后幾乎是家業(yè)都敗光了,那是因為不合乎禮節(jié)的法律被人抓住了漏洞,因此發(fā)生了內亂。
最終,這一體系實際上實現(xiàn)了標準化的管理,而不再讓野心家得逞。嫡長子,屬于客觀事實而非主觀意志的傳遞。但“賢明”這一標準,卻是見仁見智。就算皇帝是個毫無用處的廢人,也能用放大鏡把閃光點照到他身上。上一任皇帝去世了,眾人都會以為自己擁立的人才最賢明,當然最后是兵最多最強的那一位用實力來證明自己是“賢明”。
豪門的嫡庶真的很嚴重,原來我還理解不了,后來看了電視劇知否,明蘭的遭遇就可以看出來,明蘭就算乖巧懂事,也沒辦法走出庶出的命運,如果沒有奶奶保護她,我想她早就死了一萬次了。
我覺得應該是因為正妻的家事好,一般豪門娶媳婦也要門當戶對,所以生出的孩子更尊貴,庶出孩子的娘都是買來的,都是一些家境不好的女子才會嫁給好人家做小的,那嫡庶之分自然就嚴重。
古代帝王的孩子也有嫡庶之分啊,劉肥是劉邦的長子不假,但是不是嫡出啊,不能立為太子,劉如意呢是劉邦最喜歡的孩子了,也不是嫡出,所以也能不能立為太子,當年劉邦也做了不少工作想把劉盈的太子位給劉如意,可惜大臣們都不同意,最后也就作罷了,太子與皇位的最終選擇就是呂后生的劉盈。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也是之立嫡長子為太子,嫡長子死了就立了長子的孫子為太子,當年他認為那我兒子朱標是太子,也就是未來的皇帝,皇帝死了兒子繼承皇位沒什么不對,就算燕王在有本事也不行,皇位就是要傳給自己的孫子,可惜朱元璋千算萬算沒算到燕王謀反了,還贏了。
雖然皇帝的兒子都有可能,生在帝王家也要遵守帝王家的規(guī)矩,一般都是立嫡不立長,所以相比其他的兒子,只有嫡長子是最有繼承權的,也是優(yōu)先培養(yǎng)的,其余的要等,等皇帝廢了太子以后才能有機會。
嫡出和庶出差別的產生源于古代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古代,男子娶妻需要門當戶對,明媒正娶,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律法上,夫妻相對來說是平等的,即使是丈夫想換妻子,也需要妻子犯了“七出”的大罪才允許休妻。但是納妾則不需要這些。
嫡是正妻,而一般正妻不僅明媒正娶,并且正妻的娘家還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門當戶對,比如政治聯(lián)姻),所以男方與正妻所生的孩子嫡子不僅會得到男方的認可,也會得到女方的支持。庶是小妾,一般都是因為美貌納的,沒有社會地位的家庭(一般有社會地位的家庭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去做小妾),所以男方與庶的孩子很難得到和嫡子相當?shù)募彝サ匚缓蜕鐣匚弧?/p>
在古代,嫡生和庶出是有差別,但主要在繼承王爵方面才最為突出。過去,實行的是一妻多妾制,從周代開始實行的宗法制,對唯一的王位或爵位,就安排了所謂“大宗”和“小宗”的排位順序,并形成制度,便于身后事好處理。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出,子憑母貴,當然擁有排位最靠前的繼承權,嫡出的兒子多,再按長幼排序。沒有嫡子的時候,再考慮其他兒子,順序依舊是由長到幼。
嫡出乃妻所生,庶出為妾所生。妻妾的地位差距明白么?娶妻要明媒正娶,告天地祭祖宗,家族又進了一口人。而納妾呢?晚上稍微梳洗打扮一下直接扔老爺床上就成了,妾都不算這個家族的正式成員,死后都不許進祖墳的。妻妾所生的子女從先天上就被定下了高低貴賤。
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嫡長子繼承制度與之前的制度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fā)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這也是導致嫡庶之間身份,權利差別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9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