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之后宗室子弟怎么樣了,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公元1368年,朱元璋進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在金陵城(今南京)登基為帝,建立大明王朝,恢復了漢家江山。明太祖朱元璋統(tǒng)一中國后,開始為大明江山設計一套理想的王朝方案,那就是以皇帝的主干,藩王為樹枝的模式,如此一來大明朝就能傳承至千秋萬代。
可令明太祖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剛剛駕崩,燕王朱棣就不滿建文帝,舉起了造反的大旗,自古以來,藩王起兵造反抗衡中央政府都是失敗居多,但是朱棣起兵造反卻成功了,創(chuàng)造了藩王奪取中央的實例,大樹的樹枝打敗了主干,奪取了政權。在成功喜悅的背后,朱棣也開始反思了,既然藩王能奪取中央權利,為其他藩王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這就意味著以后其他藩王也可以照葫蘆畫瓢奪取朱棣的位置了。
在明初,朱元璋制定下了厚待王室子弟的政策,藩王不僅擁有大量的兵權,并且藩王有權在朝廷內有奸臣的時候來勤王平叛,但需要皇帝的旨意,而朱棣剛好鉆了這個不是漏洞的漏洞。朱棣掌權后,為了防止有人學習自己造反,于是對藩王們制定了重重規(guī)章制度,藩王們不能參與當?shù)氐呢敊?,軍權,這就意味著藩王不能再像以往那樣掌兵了,也不許參政和考取功名,做官,王室子弟的日常開支都是由朝廷出錢供養(yǎng)。如此一來,王室子弟整天無所事事,只能飯飽思淫欲,整天和王妃夢生兒育女,為大明開枝散葉。
明朝初期,王室只有數(shù)十人之多,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明朝中期,王室子弟已經(jīng)多達數(shù)十萬人了,其中生兒子最厲害的當屬山西的慶成王,第一代慶成王朱濟炫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嫡孫,到了第四代慶成王,一生生了兒子100多人,甚至于很多兒子他連面都沒有見過,可能具體有多少個兒子,他自己也不清楚。這是明朝宗室子弟的縮影。
到了明朝末年,經(jīng)歷了200多年的繁殖,從開國之初的數(shù)十人發(fā)展成了上百萬的王室子孫,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王族人數(shù)最多的王朝了。1644年,崇禎皇帝上吊后,明朝滅亡,所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100多萬的皇族下場就值得關注了,他們下場如何呢?
在明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軍運動風起云涌的時候,很多王室子弟開始遭遇了屠殺,當時土地兼并嚴重,很多老百姓連飯都吃不起,而王室子弟余糧堆得跟山一樣,所以農(nóng)民軍提出的打土豪,分地步,分財富的口號很得人心,各地流民紛紛加入到起義軍中,這也是起義軍為何屢禁不止的原因了。
最窮的是老百姓,最富有的人是明朝朱姓皇族,稱得上是富得流油,所以皇族首先就是農(nóng)民起義軍劫富濟貧的首要對象,由于當?shù)睾芏嗷首迨菦]有兵權的,甚至于很多皇族一輩子只生活在皇府中,連城都沒有出過,因為明朝規(guī)定王爺是不能夠隨便出城的,除非有皇帝的旨意和當?shù)毓賳T的默許。
所以農(nóng)民起義軍一來,很多皇族子弟根本跑不了,其中最典型的是福王朱常洵,是萬歷皇帝最寵愛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在就藩時,一向吝嗇的萬歷皇帝賜給了福王大量的錢財和田地,其中賜予良田2萬頃,不僅如此,萬歷皇帝還把從張居正家中抄沒的家產(chǎn)全部給了福王,從江都到四川的鹽稅和茶稅都歸了福王,每年還有1300擔淮鹽銷售權,在古代最賺錢的買賣就是鹽鐵了,這樣一來福王就有了最富裕的收入來源。
不得不說萬歷皇帝是一位好父親,但卻不是一位皇帝,如此一來,福王是收入富裕了,但是國家財政收入變少了,從鹽中抽取的邊餉也隨之銳減,導致了很多駐守邊關的軍人連軍餉也拿不到,后來為了籌集軍餉,大肆向老百姓征稅,有征遼稅之類的,官逼民反,后世學者認為明朝之亡實亡于萬歷,不無道理。
崇禎十四年(即公元1641年),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圍攻洛陽,福王朱常洵憐惜家產(chǎn),不肯出資援助守軍,導致了守軍的變節(jié),投降了起義軍。福王由于終年的好吃懶做,體重多達360斤,不折不扣的大胖子,而洛陽城外面遭受旱蝗大災,饑民相食,福王不聞不問,依舊終日閉門暢飲,花天酒地,而且依舊收斂賦稅。
李自成攻下洛陽城后,活抓了福王朱常洵,覺得直接殺了他不夠解恨,李自成這幫人想出了一個絕世好辦法,先把福王朱常洵剝光身子,然后藥水灌腸排去糞便,又下令將福王朱常洵和幾只草鹿一鍋煮,福王加上梅花鹿,美其名曰“福祿湯”。據(jù)說李自成抄完福王家后,搜出了金銀財寶無數(shù),用馬車拉了幾天才拉完,如果當初福王朱常洵肯出錢資助守軍,起碼還能博一下,沒想到福王和其父萬歷皇帝一樣,也是一個守財奴。
福王朱常洵的下場真實咎由自取,若不是過于吝嗇,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場。而福王朱常洵的下場則是明末藩王們下場的一個縮影。明朝大部分宗室子弟都被起義軍還有后來清兵給屠殺了,只有小部分人改名換姓存活了下來。
面對子孫后代的如此作為,曾經(jīng)那個勤政,對貪官污吏痛恨的朱元璋,泉下有知的話不知道該作何感想?
明朝正統(tǒng)宗室不算旁系,只算嫡系的話,是9位皇親,全部都是太祖朱元璋的嫡親子女,在那之后,朱元璋便像生豬養(yǎng)豬一樣,對待他的子女。到明朝滅亡的這一段時間,皇親國戚的這個數(shù)字大致在4萬-5萬左右(歷代皇帝的兒子,子女都應算高祖皇帝朱元璋的后羿),這其中不乏犯事的那些被貶為庶民,或者流放的。明朝皇族去世的去世,亡的亡。
明朝滅亡時,如萬歷皇帝的愛子福王朱常洵那樣,自己肥得流油,卻于天下大亂一毛不拔的朱姓藩王,其實只占宗室子弟的絕少部分,而絕大部分朱姓子孫,都是不許科舉做官、不許經(jīng)商營生,只能守著被官僚幾經(jīng)克扣那點祿米,勉強糊口的可憐人。
甚至貧困之極的遠支宗室,上奏本想做小買賣貼補生計,皇帝都一邊哀嘆他們的遭遇,一邊以祖制搪塞,不肯允許。他們本身就是明朝畸形宗室制度的直接受害人,又怎么能因明朝滅亡而批判他們呢?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即使是錦衣玉食的藩王,離開四方天的王府超過幾里就被當作造反。這些被皇帝和官僚們以層層祖宗法度軟禁的高級囚犯,他們除了欺凌小民、聚斂財富、混吃等死,又還有什么人生價值可言呢?
其實明朝衰亡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徹底失敗的宗室制度。朱元璋的宗室制度,相比于此前的漢唐宋各朝,最大弊端在于沒有降等襲爵制,導致隨著時間推移,每代帝王分藩各個皇子為親王,每代親王又分出許多郡王,枝繁葉茂下,給國家造成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而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奪取皇位后,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更是采用以經(jīng)濟特權換取藩王軍事和政治權利的方式來削藩,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國家出錢從生到死,大包大攬,把藩王和宗室都當豬養(yǎng)廢。」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復辟以后,更有鑒于自己土木堡兵敗被俘,在京城監(jiān)國弟弟明代宗朱祁鈺,被群臣擁立為帝的教訓,從此對藩王更是嚴防死守。甚至到了連親王的親生母妃去世,想回京奔喪都不被允許的地步。
這樣一來,明朝人數(shù)不斷增長的眾多宗室,既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愈來愈重的包袱,又完全不能和此前各朝那樣,成為皇權在政治軍事上的助力,幾乎是整個中國史上罕見的特例,即使是嚴防近支宗室參政、卻重用遠支宗親(曹仁、曹真、曹休)的曹魏王朝,亦不能及。而由此產(chǎn)生的最大弊端,便是讓皇室孤弱無依。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從歷史上的兩晉南北朝一直到隋朝和唐初,以及北魏、北周、金、遼、蒙元、滿清這些胡族王朝,宗王一直是各代皇室的最重要拱衛(wèi)勢力,出將入相,督軍地方。
即使唐朝玄武門之變后,唐朝以及之后宋朝的宗室,也可以正常參政做官,入朝可為宰相,在地方可以做知州、刺史,在邊疆甚至可為節(jié)度使,統(tǒng)領大軍。
在唐朝,甚至那些爭皇位失敗者的子孫也可不被猜忌地得到重用,如廢太子李承乾的孫子李適之,唐玄宗時為宰相,吳王李恪的長子成王李千里是禁軍大將,孫子李祎更是唐玄宗時一代名將。而著名的權相李林甫,是李淵堂弟的后裔。
在宋朝,如宋太宗趙光義的八世孫趙汝愚,宣麻拜相;如宋孝宗的親兄長秀王趙伯圭,擔任明州知州十年,加館職龍圖閣學士,還曾帶兵驅逐海盜。
宋朝允許宗室參政,除并無定論的“宋太宗燭影斧聲”疑案,三百年內并沒有一例藩王謀逆,
大明朝從明成祖后嚴防死守,對宗室之打壓縱觀以往歷朝皆不能比,然則即使不算朱棣這個“非法轉正"的前任燕王,其他公然稱兵造反的藩王就有3個,漢王、安化王、寧王們一一打臉,圖謀不軌有謀逆之心的藩王,還得再加十個不等,如趙王,荊王,遼王……這就是堵不如疏的道理。
歷史上的明朝皇帝,正是相信了不欲宗室來分享權柄的官僚士大夫們那套言辭,真以為宗室就是皇權的天敵該被嚴防,更因此把外戚和武官勛貴的參政渠道也一一堵塞,代價就是朝堂上科舉士大夫一家獨大,最后皇帝卻不得不依靠太監(jiān)的內官集團來制衡。
可那些挨了一刀的太監(jiān)們,寡廉鮮恥和聚斂財貨原是理所當然,公忠體國才是鳳毛麟角,他們連自己的身體和榮辱都不顧惜,又有多少會真心為皇帝不惜一切?就算太監(jiān)們忠于某個皇帝私人,也只是以天子家奴自居。既然明朝太監(jiān)并不像唐朝宦官那樣形成了宦官家族,世代掌有神策軍兵權,成為王朝支柱,那他們又怎會真將國家社稷和王朝福祉放心上?
所以,無論漢晉隋唐宋,除了明朝皇帝外,還有誰將自己原本足可制衡士大夫官僚的依靠力量都一一廢掉的?
而明朝皇帝之所以會相信士大夫,竭力壓制宗室、外戚、勛貴、武臣,很重要一點,就在于他們與生俱來受到的教育,自己也“儒生化”“士大夫化”了。越到后期,越是如此,和朱元璋朱棣這種馬上天子,已經(jīng)完全不是同一類人。
比如崇禎帝,如果剝離皇帝身份的話,其行事作風,和一個儒生士大夫,還有什么不同?簡直就是最信奉儒家信條,嚴格律己修身的那類“清教徒”式儒生,他一生的勤勉和克己并非“作秀”,而是發(fā)自內心地相信,自己把“修身齊家”做得完美了,自然就可以“天下太平”,一直到煤山殉國時,才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打醒。
根據(jù)滿清官方檔案資料,他們入關時八旗總人口不過區(qū)區(qū)34萬,其中還有26萬是歷次戰(zhàn)爭俘虜投降的”漢軍八旗”,再加3萬左右的蒙古降卒,真正的滿洲八旗部眾只有5萬多人。而明末的宗室子弟丁口之興旺,遠比當時的滿清八旗人數(shù)更多。
這些從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后,就被打壓了二百多年的天潢貴胄龍子龍孫,原本應該是明朝皇帝真正的統(tǒng)治基礎,是明朝皇室的天然擁護者,也可能是如漢朝之劉秀、劉備那樣,朱氏皇朝最后起死回生的備份。只因為其他所有人都可以投滿清,投李闖,只有他們這些朱家子孫在大明滅亡了,就是死路一條。
然而當明朝中原大亂時,唐王朱聿鍵(后來的隆武皇帝)率王府護軍千人北上勤王,和農(nóng)民軍交鋒數(shù)次,互有勝負,最后卻被勃然大怒的崇禎帝廢為庶人,囚禁鳳陽高墻,折磨整整七年幾乎被整死。
都死到臨頭了,還拘泥于所謂“祖制”,不肯放下對幾十萬宗室子弟的約束猜忌,不肯讓他們和其他國民一樣不受約束地為官從軍,白白拋棄了這些皇室之屏藩,是不是明朝皇帝和大臣的責任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9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