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反腐最嚴重的朝代,為什么明朝還是貪腐不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朱元璋出自貧民,當過乞丐當過和尚,他懂得王朝來之不易。朱元璋當皇帝后,他深知腐敗對國家的危害,因次他鐵腕反腐,對腐敗施以重刑。但是朱元璋死后,一直到明朝滅亡前,明朝的貪腐卻比任何朝代都厲害。
對于明朝的貪腐,還是用明朝人說話最有力度。明人陳邦彥對明朝的貪腐這樣評價:“嘉(靖)、隆(慶)以前,士大夫敦尚名節(jié),宦游來歸,客或詢其囊橐,必嗤斥之?!奔尉敢郧?,明朝的士大夫及官員未必都是“敦尚名節(jié)”,但這些員還能知貪腐是羞恥行為,被問到當官時掙了多少錢,很多貪腐的官員都因為羞恥從來不說,也就是說此時的明朝貪腐問題還沒有到喪心病狂的地步。
但嘉靖上臺后,明朝官場風氣變化很大,士大夫無不“以官爵為性命,以鉆刺為風俗,以賄賂為交際,以囑托為當然”。此時明朝的官場用陳邦彥的話表述:“今天下自大吏至于百僚,商較有無,公然形之齒頰?!碑?shù)玫匠⑷蚊?,得到一個肥缺的職務時,都高興慶祝,但如果得到是一個窮差事則沒人理會他?!盎鲁芍眨虼鼓叶?,則群相姍笑,以為無能?!泵鞒藭r的官場形成了,誰貪的多證明有能力,笑話清廉官員無能,這樣官場,即使出清廉官員也無法生存下去,海瑞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比如吏科給事中魏大中,誰給他送禮他就舉報誰,于是再沒有人敢登他的門,最后結(jié)局很慘,被魏忠賢逮捕入獄,最后死在監(jiān)獄里。
明英宗時王振、武宗時的劉瑾以及穆宗朝時的李廣等人貪腐,主要是皇帝身邊寵幸的太監(jiān)。但嘉靖以后的皇帝中,位高權(quán)重的大臣及首輔,甚至懲治貪腐的監(jiān)察部門的御史們,也照樣受賄貪腐。
嘉靖皇帝時,有位叫翟鸞大臣最開始進入內(nèi)閣工作時,他有修潔的名聲。他身為重臣時,巡察邊境,可以對邊疆地區(qū)文官武將有生殺大權(quán)。此時翟鸞巡察時,官員們都“橐鍵郊迎”,“饋遺不貲”,他巡察結(jié)束時,是什么景象呢?“歸裝千輛,用以遺貴近”,后來他在內(nèi)閣首輔的位子上,被人舉報貪腐,他“聲譽頓衰”,最后遭到削職為民的結(jié)局。
明朝大貪官嚴嵩在明朝內(nèi)閣專政時,收錢斂財?shù)搅怂翢o忌憚的地步。而且父子齊上陣,嚴嵩收錢的時讓他兒子工部侍郎嚴世蕃操作。嚴世蕃憑著老子是宰相的權(quán)力,他“私擅爵賞,廣致賂遺。使選法敗壞,市道公行。群小竟趨,要價轉(zhuǎn)巨”。嚴世蕃是不折不扣的貪腐官二代,而且嚴家還有貪腐官三代。因為收錢辦事,總要有個牽線搭橋的人,給嚴家牽線搭橋的“不下百十余人”,其中牽線最多的是嚴世蕃的兒子,錦衣嚴鵠與中書嚴鴻。嚴嵩倒臺后,朝廷從嚴家抄沒的珍寶異物太多,連清單都能編為一本書,名為《天水冰山錄》。
張居正是明朝的一個能臣,也是一個好官。他是明朝歷史有作為的改革家,但就是這樣一個官員,也是一個貪腐高手。時任南京刑部尚書殷正茂曾行賄張居正,送他兩個金盤子,盤子中有高達三尺高的珊瑚。黃仁宇先生于1976年寫過一本明史書籍,名為《萬歷十五年》,這本書記載,明朝追查張居正貪的各種財物價值10萬兩以上以。張居正的兒子還稱,還有30萬兩寄存到其他地方。朝廷命人抬進宮里進行點驗,一查財物達110扛(這里的“扛”是指專門裝金銀財寶的轎子,由兩人抬著)。張居正死后,明朝官員就不服氣對他進行鞭韃:“開門受賂自執(zhí)政始,而歲歲申饋遺之禁何為哉?”可見張居正貪腐之重。
明朝趙志皋當首輔時,綦江抓獲了一個人,抓捕人員從他身上搜出4封函件,還有他攜帶的黃金五百、白金千兩與虎豹皮數(shù)十張。經(jīng)過官府的多次過審,此人才承認,他的這些錢財主要去朝廷打點內(nèi)閣官員。因此在明朝,用錢行賄內(nèi)閣,很少讓人發(fā)現(xiàn)。到了崇禎皇帝時,這種行賄的事成為一種見怪不怪事。有人甚至直接帶著黃金找到中書舍人,請他去行賄內(nèi)閣大學士,幫送黃金的人升官,而升的是副都御史。不過送禮的人被明朝巡邏軍士抓住,可見這種事太頻繁。
崇禎皇帝時有個叫薛國觀的首輔,也曾受賄。當時身為御史的史范貪污案被查,崇禎帝大怒,要撤掉他的官職發(fā)配,史范聽說后,趕緊“急攜數(shù)萬金入都”去打點,他把大量黃金放在薛家,與薛國觀商議應對策略,但被政敵發(fā)現(xiàn)揭發(fā)。崇禎下令把史范關起來,不久史范在獄中病死。史范死了,史家人不愿意,他們向朝廷舉報,史范行賄的黃金“所攜貲盡為國觀有”。于是首輔薛國觀也坐實了受賄罪被罷免職務回鄉(xiāng)。
薛國觀離職時,從京城往老家走,當時他帶的東西太多,“輜重累累”,又引起政敵的注意,薛國觀再被舉報,“得其招遙通賄狀”,最后老家沒回成,“法司坐其贓九千”被崇禎打死。薛國觀死后沒幾年,明朝也滅亡了。
為什么明朝貪腐不斷,成為歷屆王朝貪腐最為嚴重的一個王朝呢?
首先,明朝官員收入太低,比宋朝要低幾倍。宋朝清官退休后,在家置房置地養(yǎng)家伎,而明朝連基本的生活保障能保住就是奇跡了。據(jù)明史記載,朱元璋當皇帝時,一個縣令月薪不超過5兩。朱元璋認為這些錢夠一家人生活了。但朱元璋卻不知道,官員這點錢正常情況下養(yǎng)家糊口可以,但也要養(yǎng)些下人,還有要官場上打點。這些錢顯然不夠,因此必然貪腐。
明朝俸祿有一個計算方式,朝廷先根據(jù)官員一年需要多少糧食,然后再根據(jù)這個比例將糧食折算成銀子發(fā)放,雖然官職變動,俸祿也跟著變動,但換算比例卻一成不變,一兩黃金換10石糧食,那么一兩銀子就換兩石糧食。在明朝初年這個俸祿還能滿足官員,但隨著社會發(fā)展,糧食價格是波動的,而且明朝末期,從西方引進了大量白銀,一兩銀子就不值錢了,因此固定不變的官員俸祿換算比例,讓官員的工資越來越少,他們不得不貪。
明朝貪腐另一個原因就是反腐體制不健全。要想讓官員不貪,不是嚴查。但朱元璋當時卻運用特務人員,深入各地監(jiān)視官員。有人甚至晚上與家人說的話,第二天就傳到朱元璋耳朵里。靠這種看管方式,朝廷要花費成本極高。
另外,朱元璋還讓官員互相揭發(fā)貪污行為,給揭發(fā)者獎勵,這很容易成為官場結(jié)黨營私,官官相護的問題。朱元璋還鼓勵老百姓揭發(fā),雖然初期效果很高,但這些揭發(fā)官員的老百姓極易被官員打擊報復。
在明朝有個現(xiàn)象很有意思,“抓反腐照樣腐”。我們都知道,“御史”就執(zhí)紀反腐的官員,但明朝的御史非但沒起到反腐的作用,反而帶頭貪腐。明武宗時有個御史胡節(jié),曾賄賂宦官劉瑾被查。御史錢從哪來?當然是收受其他官員的。
嘉靖末年,御史與官員貪腐形成“貓鼠共眠”的局面,他們反腐職責則“無聞以贓吏上聞者”。巡按御史黃廷聘路過衡山縣,縣令陳安志對他傲慢無禮不滿,陳安志一氣之下打開了黃廷聘的行囊,發(fā)現(xiàn)“金銀諸物甚夥”,于是奏報朝廷,最后黃廷聘受到“冠帶閑住”的處分,卻保住了烏紗帽。御史陳志先巡察江西后,回來后丟失了四件行李,地方官員查獲后,發(fā)現(xiàn)“其中皆金寶”,還有他受賄明細表,詳細記載了他受賄“不下數(shù)萬”,陳志先也受到“革職閑住”。
隆慶年間,淮揚巡鹽御史孫以仁“侵匿鹽銀千余兩”,事發(fā),被革職查辦。殷正茂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時,“歲受屬吏金萬計”。當時廣西正鬧民變,首輔高拱竟然說:給他百萬黃金,即使“干沒者半,然事可立辦”。當時朝廷為了鞏固統(tǒng)治,對貪腐也只能容忍了。從這些事例看,明朝貪腐嚴重既有官員俸祿低的原因,關鍵是明朝沒有建立起一個好的反腐制度。
明朝貪腐官員的“怪現(xiàn)象”是明朝獨有的。并不是所有貪腐官員像嚴嵩這樣的奸臣,有的官員既能貪也能干事,張居正就是一個例子。
明朝有名的清官、廉官海瑞的廉潔在明朝獨一無二,用海瑞廉潔做法,張居正被斬首10次都不多。那么張居正這樣能干事的官員,為什么這樣貪呢?
主要保持自己的權(quán)力穩(wěn)固,張居正權(quán)力穩(wěn)固來自于后宮,皇太后和太監(jiān)馮保對他好。這種“好”是靠利益關系培育的。張居正給后宮送禮從來不遮掩。這層關系穩(wěn)固了,張居正的權(quán)力就穩(wěn)固了。
而戚繼光的后臺就是張居正,戚繼光的錢主要靠招兵吃空餉得來,他再把得來的錢送給張居正。那么戚繼光做事就不怕了。
在后人眼里認為張居正純粹是貪官。但在明朝體制下,想把工作干好,沒錢不行。而錢從哪來,只得想辦法貪。如果張居正沒有皇太后當后臺,他怎么能順利推行他的改革。同樣,戚繼光沒有張居正的后臺,誰都可以收拾他。那他根本抗不了倭寇。
因此,明朝后期這種官場怪現(xiàn)象,反而能為明朝續(xù)命。像大太監(jiān)魏忠賢想辦法搜刮錢,自己也貪,但確保了朝廷有錢。他一死,崇禎來錢的路被堵死了,反而沒錢了。這種怪現(xiàn)象也是明朝體制所形成,無法改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9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