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古代厚葬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我國古代人非常迷信,認為去世以后仍然可以享用現世的榮華富貴,于是厚葬便出現了。越是富貴的人越想在墓葬中陪葬更多的陪葬品,可是這些陪葬品大多都被盜墓賊挖掘了,那么明知道厚葬會被盜,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喜歡厚葬呢?真的是因為有錢任性嗎?
原因一:迷信
我國古代由于科學技術不發(fā)達,于是人人往往喜歡迷信,他們相信去世后仍然可以先享用現世的一切,所以就需要把現世的榮華富貴帶到低下,所以古代人為了不讓在地下的自己受委屈于是紛紛開始厚葬。而厚葬的產品就包括現在生活中的一切,衣食住行什么都有。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陪葬品也在發(fā)展,比如說現在有人陪葬飛機,汽車,甚至有人陪葬一個發(fā)電機??墒悄挠惺裁磥砩?這一切只不過是古代人對自己未來的期望。
原因二:自私
古代人喜歡厚葬,主要源于人的自私,比如說皇帝有個非常喜愛的東西,去世后不想讓他人擁有,于是便想將這件東西帶到地下去,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比如說我國古代的帝王喜歡讓自己的妃子陪葬。
或者在陪葬的時候挑選幾件比較鐘愛的東西。
原因三:炫耀
在我國古代比較繁榮的年代,陪葬品也就越多,除此之外鄰里之間,朝代之間會出現攀比,比如說你陪葬的時候用了500兩銀子,我陪葬就要用1000兩銀子。這種攀比風在我國是比較常見的。說來說去都是因為面子。
現在有些地方不是也喜歡攀比嗎?往往是越窮的人越喜歡攀比。真正有錢的根本就不會在乎這點。
原因四:孝順
很多人都會忽略這一點,古代的人喜歡厚葬是因為孝順,我國古代是比較講究孝順的,沒有那個兒子希望能夠給自己的父母辦的簡陋一些吧。畢竟葬是古代的一項大事。
如果給父母辦不好,可能會讓世人留下話柄。不管怎么說都是不對的。
我國古代喜歡厚葬,可是越是厚葬越就給父母惹下麻煩,《呂氏春秋》中就有一句話:“愛之反而害之,欲使其安穩(wěn),反而使其危及”不正是說的這個道理嗎?
對于盜墓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想必對一件事都有所耳聞,那就是在歷朝歷代的古墓中,漢朝時代的古墓是盜墓賊最喜歡的,甚至達到了十墓九空的地步。而盜墓賊之所以這么熱衷于盜取漢朝的古墓,主要與漢朝國力強盛,以及由選官制度導致的厚葬風氣有關,漢朝人們在古墓中所放置的陪葬品是最奢華豐厚的。
?
漢朝古墓中如此豐厚的陪葬品,與漢朝當時強盛的國力和豐富的物質資源有關。除了皇帝和達官貴人在去世后需要被家人厚葬外,漢朝當時的普通民眾也是要被厚葬的。
因此便有了三分之一漢朝朝代的財富都被放在了古墓中這個說法。諸如聞名世界的金縷玉衣就是出土于漢代的古墓,它的價值也是不可小覷的。
其次,漢朝的這種厚葬風氣要從當時的選官制度說起。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科舉制或者九品正中制,以考生的才華學識水平高低作為選官依據。漢朝的選官制度較為獨特,主要是以?舉孝廉?為主。
所謂舉孝廉指的就是只有非常有孝心十分孝順的人才能去做官。先由鄉(xiāng)里面向上級推薦他們選舉出來的孝順者,再進行更高一級的評判。
而判斷一個人孝不孝順的標準,主要是看他們給自己父母建造墓穴的大小和所陪葬物品的豐厚程度。
但由于舉孝廉的名額限制,為了做官,便逐漸形成了攀比之風。大家為了體現自己的孝順,傾其所有甚至去借錢,為父母建造在允許范圍內最大最豪華的墓穴,家里有多少東西就放多少東西。
這僅僅是普通百姓在建造墓穴時的做法,對于朝中的達官貴人更是不能輕易掉隊,以免被人說不孝,這也加重了漢朝當時的厚葬風氣。
不過這種厚葬的陋習在東漢光武帝時期被下令整改,但并未被完全禁止。大量的財富都被埋藏在古墓中,盜墓賊自然是十分眼紅,相當青睞漢朝的古墓。
因為漢朝王室墓里值錢的東西特別多,不光顧他們光顧誰?
從徐州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就可以看出,漢朝王室的生活是有多奢侈。當時的盜墓賊又不傻,什么東西值錢他們很清楚。
像這樣的一件金縷玉衣要耗費非常多的人力物力才可以完成。由于等級制度,所以還有銀縷玉衣,銅縷玉衣。但對這些盜墓賊來說,值錢的并不是他們身上的玉片,而是那些金線。
除了這金縷玉衣,每個王室下葬的時候還會有大量的陪葬品。漢朝文化并不是特別繁榮,所以他們不會像唐朝宋朝皇帝下葬的時候還帶些書畫藏本,全都是金銀珠寶。對這些盜墓者來說,這些王室墓不是墳墓,而是巨大的寶庫。
所以說,一個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能不要還是不要了,免得被人家惦記,死了也還要被人家給打擾。
中國原始社會時期,逐漸產生了宗教迷信靈魂不死的觀念,過去沒有親人死后埋葬的習慣。自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以后,就有了埋葬親人的習俗。唐杜氏《通典》說太古時代兇禮中規(guī)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棺槨”。
在半坡遺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托西方的意思。這種宗教信仰,對祖先的崇拜觀念,在我國母系氏族就產生了。到了奴隸社會時期,厚葬之風和迷信活動更加盛行,奴隸主階級為利用宗教迷信維持其統(tǒng)治,大力提倡對兇禮的習俗,甚至把奴隸也作為祭品殺掉,作為殉葬品埋掉。
商周時期制定了“貴賤有儀,上下有等”的葬制,天子、諸侯、大夫、士及一般奴隸主死了,在殮、殯祭上從時間、儀式棺槨到殉葬品都有等級區(qū)分,而奴隸則只“舉而委之”或當殉葬品活活埋掉,如古侯家莊西北岡發(fā)現的大墓,墓室面積三百多平方米,深達12米,墓室中埋有執(zhí)戈的奴隸和狗。
棺室雕花飾紋,擺滿了珍貴服飾器物。槨項排放著商王的兵器和儀仗執(zhí)器奴隸、男女侍從奴隸,還有兒童和供玩的狗猴等動物。象這樣的大墓一般要殺生殉、殺祭三四百人,這種奢華、浪費、殘酷的殺葬陪葬實在令人發(fā)指。
擴展資料
舊時,喪葬禮俗植根于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死后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并且保佑家人興旺發(fā)達,為此盡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講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
人們對喪葬禮所需竭盡全力,甚至傾家蕩產。同時,喪葬禮俗儀規(guī)繁縟,貧富差異十分明顯,成為富商大賈和官宦人家賭豪競奢的一種形式。
其傳承軌跡,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和人們經濟能力和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在傳承過程中,由繁縟到簡單、再由簡單復歸繁縟的發(fā)展過程,并根據自身需要,推衍了舊有的禮俗儀規(gu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喪葬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殯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0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