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盛世是怎么開始的?為何英宗繼位迅速走了下坡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導讀: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五大盛世,它們依次是:西漢“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唐朝“開元盛世”、明朝“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這五個時期即是這四個朝代的鼎盛時期。那么相反,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看,盛世即意味著這個朝代的國力自這個時期之后就開始走下坡路,或者是朝代的衰敗即從這個盛世末期就開始有了征兆。當然唐朝是個例外,因為中途出現(xiàn)了“武后代唐”這一特殊時期。
明朝的盛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其實自從朱元璋時期,經過他的勵精圖治,一直到明宣宗末期,這一段時間都是明朝的盛世,而之所以有了仁宣盛世,是因為這個時期是明朝的最鼎盛時期。但是凡事都有盛極而衰的現(xiàn)象,一個朝代的發(fā)展也是如此。雖然仁宣二帝在洪永基礎上,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做了一些改制,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但是有些方面的改制恰恰為后來社會不安定埋下了伏筆。
仁宣之治下的明朝盛世現(xiàn)象
一、內閣制度的完善與過于擴大閣臣權利
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式形成于永樂時期,在這一時期內閣大臣有了處理政務的權力。其實早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因為政務處理需要,就仿造宋朝的制度,設置殿閣大學士幫助他參謀政務,但是此時這些閣臣只是以秘書的形式輔助朱元璋,是沒有實權的,這一方式一直延續(xù)到永樂初期。朱棣當皇帝后,因為既要領軍打仗,又要處理國家政務,是在分身乏術,最后就在朱元璋殿閣大學士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內閣。至此明朝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只是這時,閣臣職位級別只有五品。
洪武時期的殿閣大學士
到了仁宗繼位后,他一是為了回報幫他登上皇位的大臣;二是讓閣臣在朝堂上更有威信,于是就讓閣臣各自兼任一個二品或三品官銜。另外,個別閣臣還會加三孤頭銜(少師、少傅、少保,都是從一品),這一時期是明朝閣臣最位高權重的時期,后來的宣宗也繼續(xù)采用。不僅如此,到了宣宗時期,又給內閣閣臣了一個更大的權利——票擬。至此,明朝雖然在名義上廢除了丞相一職,但是經過仁宣二帝的改制,反而讓閣臣的權利更高于前朝的相權,而且人數(shù)也又兩人(正副丞相)增加到了七人(內閣一般為七人編制)。
內閣權利過大在仁宣二帝時期還沒有顯現(xiàn)副作用,這是因為他二人都是賢明勤政的皇帝,而大臣也都是守正有禮的臣子。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一個賽一個的懶政,這些皇帝為了維護皇權,就不得不重用宦官壓制文臣,因此后來宦官專權時有發(fā)生,成為明朝衰敗的原因之一。
仁宣時期加強閣臣地位和權利
二、廣開言路致使言官胡亂進言
仁宣二帝鑒于洪永時期的嚴苛鐵律對百官和百姓過于嚴格,就采用寬松治國的方式,而這一體現(xiàn)就是廣開言路。在洪武、永年時期,因為兩位皇帝都是搞“一言堂”的主,平常不找官員的麻煩就很不錯了,所以百官自然也不敢隨便說皇帝的不是。而到了仁宣時期,他們則發(fā)揚了李世民納百官之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管是誰、不管品級都多低,都可以向皇帝直接進言。因此從這開始,言官們就開始了他們的表演。
事實證明,這些言官都是吃飽了沒事干的角色,他們的諫言并不能給國家治理和社會發(fā)展提供參考,反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仁宗多娶了兩個老婆,言官就說他好色;宣宗在閑暇之余斗了兩次蛐蛐,言官就給他起了個“蛐蛐皇帝”的外號??梢姀V開言路也是要分進言對象的,仁宣二帝作為賢明的皇帝自然不會和言官們一般計較,但是后來的皇帝為了避免言官噴自己口水,就會主動挑起文官之間互相掐架,也就是黨爭。所以仁宣二帝做夢也沒想到,廣開言路會引起這樣一個禍端。
明宣宗因為個人愛好被言官罵
三、長期的臣僚宴樂造成吏治腐敗
不得不承認,仁宣二帝的各種改制和為政方針,確實讓明王朝的國力更上一層樓。但是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比較安定的情況下,上至皇帝、下至臣僚,都漸漸沉浸在這一歌舞升平現(xiàn)象中,從而放松了對地方官員的治理。恰逢這一時期一改洪永的嚴苛治吏方式,使得地方官員貪污現(xiàn)象十分嚴重。
比如:“墾荒田永不起科及洿下斥鹵無糧者,皆核入賦額”。這是說,洪武時期對那些開墾了荒地的農民不征收賦稅,而到了宣宗時期,地方官吏則不再維持這一政策,而是所有土地,包括洼地池塘鹽堿地不能生產糧食的,都統(tǒng)統(tǒng)計入賦稅之列,而那些違規(guī)收取的賦稅則都進入了官員私囊。不僅如此,在宣宗時期北方各地多次發(fā)生洪災和旱災,朝廷就會立刻下發(fā)免費賑災糧食,但是到了地方官員手中,則成了暫時借給難民,之后還需要難民還給當?shù)卣?。還有在土地所有權方面,原本按照洪武時期的政策,百姓開墾的荒地屬于自己所有,但是宣宗時期,地方官偏偏要把土地收為政府所有,然后再重新給農民分配減量的土地,而剩下的土地則被地主和官員兼并。
宣宗時期的流民禍患最后危及明王朝
在這樣的情況下,山西、山東、北直隸地區(qū)年年都會出現(xiàn)不少的流民,他們逃亡他鄉(xiāng)不僅帶走了當?shù)氐膭趧恿?,而且也對其他地區(qū)的治安造成不穩(wěn)定影響。所以說,明朝的流民現(xiàn)象就是始于仁宣時期。
四、內遷開平衛(wèi)使得長城成為北方防御的直接屏障
仁宣二帝都是以文治國的君主,所以他們不奢求在疆域擴充上有多大的做為,只求邊界安穩(wěn),為達這一目的甚至不惜放棄一些不必要的固有領土。在宣宗五年,經過朝廷的多次商議,最終決定放棄對開平地區(qū)的直接控制權,將開平衛(wèi)內遷到獨石堡。這樣做的影響就是,完成了以長城為北方主要防御體系的架構,而且也是唯一的、直接的屏障;同時也失去了包括龍崗、灤河在內的險地三百余里。這一做法對明朝中后期防御北方游牧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后來瓦刺在繞過宣府后,就輕而易舉的來到了北京城下。
明長城和北京之間的距離
以上說的這些軍政改制和社會矛盾所造成的危機,雖然在當時沒有觸發(fā),絕大部分原因是皇帝和大臣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是皇帝終究會駕崩的、大臣終究會退休的,如果繼任者不能繼續(xù)緩和矛盾,那么這些危機就會一觸而發(fā)。所以在英宗繼位后,明朝的國力就快速的走向了下坡路,從此一蹶不振。
縱觀明朝十六帝,哪位才應該為明朝的衰落負責呢?誰才應該是明朝衰落的根源呢?在我看來,這句“明之亡,非崇禎,實亡于神宗?!庇幸欢ǖ牡览?。
首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的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崇禎皇帝朱由檢其實也不是作為一個皇帝培養(yǎng)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上一任、他的兄長天啟皇帝沒有兒子,所以皇位才到他這邊,一開始,他也是像眾多明朝富貴王爺那樣生活的。所幸在他接任之后,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先是剪除朋黨、鏟除閹黨、整治內閣,自己也是提倡節(jié)儉,進行了一些財政上的改革,除卻他個人性格上的問題,作為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他已經做到了自己應該做到且能過到的事情。
其次,反觀直接讓明朝走下坡路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又稱萬歷皇帝,他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罕見的三十年的怠政,他多年以來的怠政,直接導致了朝廷中的官員“有缺不補”,為了斂財,他還派出宦官去搜刮,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出現(xiàn)了很大的問題,也在走下坡路。萬歷皇帝的怠政,并不想嘉靖皇帝“不上朝”但是可以掌握朝政那樣,是干脆不管了,這樣的怠政做法,是在給明朝積攢問題。
最后,萬歷皇帝自身的問題,是明朝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但是可以看到這些問題也并不是只有一個皇帝的責任, 比如說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堂”教宦官們讀書寫字,給了宦官參與朝政的機會,也為明朝中后期出現(xiàn)宦官干政埋下伏筆;比如說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土木堡之變后被俘,也給了明朝皇帝正統(tǒng)繼位帶來了不確定因素,導致了后來的宮變——奪門之變(南宮復辟);比如說明憲宗朱見深設立西廠,任用宦官;比如說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后代,只能由堂兄弟嘉靖皇帝繼位,出現(xiàn)了對明朝影響很大的“大禮議事件”······
可以說,明朝的衰落并不是某一個皇帝的責任,只是哪一個皇帝的責任比較大,事情是滴水石穿地發(fā)展的。
明朝盛世主要在明初的三大盛世時期,分別是:朱元璋時期的洪武之治,永樂帝時期永樂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的仁宣之治。
洪武之治: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生產,確立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污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史稱洪武之治。
永樂盛世:永樂時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韃靼與瓦剌。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余三個衛(wèi)所自治權,朱棣還于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zhèn)壓,以維持這一地區(qū)的穩(wěn)定。
仁宣之治:宣宗實行德政治國,并且先后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 ,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其統(tǒng)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養(yǎng)生息。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zhàn)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jié)儉。
擴展資料: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盛??苓叀?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慫使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后,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zhàn),又令返回。
回師至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余人陣亡,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
樓上的能別誤導人么?張居正改革成功了,只不過后來被廢了。還有,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后,那時代宗很英明,根本就沒有怎么破敗。還有,張居正死后,明朝在他統(tǒng)治的十幾年里很好,甚至能支撐發(fā)動許多大型戰(zhàn)爭。萬歷不會修仙,他是懶,是嘉靖修仙。 準確點說,是在嘉靖年間明朝開始走向下坡路的,當時楊庭和在還沒事,但楊庭和走了,嘉靖開始玩弄群臣,先有禮部的張驄,后有夏言,還有嚴嵩和徐階,先不說后來,先說說起因:嘉靖玩上癮,怕死,就修仙。下面是解釋,那些亂說的自己看: 后來張驄被夏言干了,夏言被嚴嵩干了,夏言是徐階的老師加恩人,于是徐階要和嚴嵩干,當時政治是這樣的:嚴嵩黨(秘密的)、心學同盟黨(王守仁親傳弟子和掛名弟子又收人,后來他們在一起組成一個黨羽) 徐階和嚴嵩后來都摸清楚了嘉靖的性格,開始對掐了。嘉靖忙于修仙,嚴嵩當時占上風,2個大蛀蟲把國庫搞得空虛(史料記載嘉靖的兒子要買首飾都得去向公家要錢,皇帝的私人倉庫都被嘉靖敗了),官員的俸祿都有時候用紙和棉花等物品代發(fā)。再是境外不斷被侵擾,甚至打到了京城。 這是明朝下坡路的開始,其實,你的問題有點問題,你問題的根本意思是說明朝什么時候不是盛世- -,這從朱棣,朱高熾之后,土木堡之變時就開始了,20W+的京城3大營毀在王振那太監(jiān)的手上,后來于謙用預備營打勝仗,就知道那20W+有多精銳了 樓主去看《明朝那些事兒》吧 樓主,求QQ,一起討論,一看就知道是歷史愛好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1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明朝第一謀士劉基究竟是怎么死的
下一篇: 王猛真的是一個被低估的人嗎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