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客死五丈原,司馬懿為什么沒有乘機進攻蜀國?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時期,英才輩出,司馬懿和諸葛亮真的是一對宿敵,雖說司馬懿沒贏過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也從司馬懿身上撈到多少好處,后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凡是明事理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一死,蜀漢再無棟梁,此時進攻甚至有可能消滅蜀國,但是司馬懿沒有這么做,是為什么?
公元263年,距離諸葛亮病逝已經(jīng)30年了,司馬懿也已經(jīng)去世了,這時候司馬昭獨攬大權(quán),接替父親的工作,他命鄧艾攻打蜀漢,將劉禪生擒回許都。這樣的勝利讓司馬昭很開心,他在宴會上無意間吐露司馬懿不攻打蜀國的原因,那就是諸葛亮在,蜀漢都不能永久立于世,更何況不如他的姜維呢,如何能保住蜀漢基業(yè)?由此可見,司馬懿不攻蜀,是在等蜀國自己滅亡。
諸葛亮生前,司馬懿不得不跟他對抗,因為不對抗就意味著束手就擒,而對抗或許還有生路可尋。蜀漢最厲害的人就是諸葛亮,他一死,蜀漢也就名存實亡了?,F(xiàn)如今蜀漢雖然沒有了諸葛亮,可是蜀漢根基依舊在,再加上蜀道難行,司馬懿遠征蜀漢可能會白費力氣。
其實司馬懿不攻蜀還有其他的原因,想司馬懿為什么可以在曹魏權(quán)傾朝野,不就是仗著對抗蜀漢大軍的功勞,如果蜀漢真的被他滅了,那么司馬懿也就成了沒用的棋子,他也要遭到曹魏舊臣的反殺,死無葬身之地。而且曹魏這時候還是曹氏子孫當皇帝,所以司馬懿還是得聽皇帝的話,不可以表現(xiàn)的太過分。
對于曹叡而言,他知道司馬懿如今不敢篡位,就是擔心東吳和蜀漢趁機反攻。因為一旦篡位,曹魏境內(nèi)勢必要亂,如果外敵來犯,司馬懿可能會被里外夾擊,死無葬身之地。蜀漢成了曹叡與司馬懿相互牽制的中介,蜀漢在,司馬懿就是臣,蜀漢不在,司馬懿便可以拉曹叡下臺,自己當皇帝。
司馬懿本就是一個極善于偽裝的人,他懂得隱忍。他也知道魏明帝忌憚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他不會主動向魏明帝申請攻打蜀國,因為這樣會引起魏明帝的猜忌之心。所以司馬懿再一次選擇了隱忍。他希望魏明帝知道蜀國和吳國還是存在的,如果這時候魏明帝卸磨殺驢,將自己給殺了,以后他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去抵擋蜀國與魏國。他要讓魏明帝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尤其天下未定,魏明帝身邊可用之人更是寥寥無幾。
蜀國地處崇山峻嶺之中,易守難攻。若司馬懿選擇攻打,勞民傷財,還不見得能攻打下來。同時除去蜀國,吳國的威脅還存在著。若司馬懿優(yōu)先攻打蜀國,吳國必不會坐視不理,而這時司馬懿反而會被兩面夾擊。同時蜀國沒有諸葛亮這個頂梁支柱,蜀國在司馬懿眼中已是囊中之物成不了太大的氣候。因此司馬懿也沒有必要再將眼光放在蜀國身上。
司馬懿奪得朝政之后,這時魏國已經(jīng)改姓為司馬家族。雖司馬懿已無性命的顧忌。但是曹魏留下的舊勢力依舊存在,他要先消滅曹魏的舊勢力。鞏固自己的政權(quán)。于是司馬懿韜光養(yǎng)晦,大力發(fā)展自身國力,只為了等待時機一到,再一舉殲滅蜀國與吳國。
本人不同意三樓的說法。依歷史分析,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當時司馬懿首先被惑嚇退兵,知道孔明死后真相后變班兵回朝。之后魏中內(nèi)訌繼續(xù)(主要為司馬氏奪權(quán)內(nèi)訌),而同時吳國待平定。時蜀中也開始政變,魏延造反,文官拒武,直至后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這正是司馬和魏主等待的結(jié)果。由蜀主不戰(zhàn)而降可以見得不戰(zhàn)而勝就是司馬和魏國的主要目的。三樓所說后來的姜維等人或能蓋過孔明之能這點上純屬個人看法,歷史上因為孔明對于選官選將親力親為過份苛刻,相對導致了蜀中人才短缺,后來的武將無五虎之風采,文臣也無孔明之機智,獨由魏延、姜維、馬岱尚能支撐一時。孔明在時趙云和張苞關(guān)興兄弟是武將王牌,之后也死了??酌魃?,魏延造反,蜀中人才漸漸不濟,最終姜維自盡,給了司馬可趁之機。司馬不攻蜀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史上最常見的功高怕震主,司馬懿一心想奪權(quán),卻如曹操那樣只能給后代鋪路,所以便只好保住國主予自己的信任,同時夏侯氏和曹氏這些國主親戚少不了會在魏主耳邊說司馬懿的壞話,這種情況下攻蜀便很可能遭三國的夾擊,被蜀視為仇被魏視為叛被吳視為敵,故……
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fā)生內(nèi)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梢哉f,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fā)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后連續(xù)不斷地發(fā)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fā)蜀國內(nèi)部動蕩,這樣也很容易找到盡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可是為什么,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沒有主動發(fā)動過對蜀國的戰(zhàn)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
司馬懿其實并不愿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zhàn),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于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愿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yè),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么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yè),拜將封侯,封妻蔭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jīng)掌控了魏國的兵權(quán),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wěn)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quán)。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馬懿統(tǒng)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quán)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復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fā)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jié)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jié)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xiàn),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xiàn)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后,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zhàn)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quán)進攻的戰(zhàn)爭。
這些戰(zhàn)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戰(zhàn)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后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fā)動高平陵之戰(zhàn),奪取了曹魏的權(quán)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quán)后,為什么還說他不敢發(fā)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quán)力,但政局不穩(wěn),國內(nèi)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quán)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mào)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zhèn)朝堂,會發(fā)生什么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fā)動大軍打進蜀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3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