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科舉制與察舉制的不同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很多人似乎都以為察舉制是“推薦當官”。其實錯了。察舉制也要通過考試。察舉制,也考試??婆e制,也考試。區(qū)別在哪里呢?考試資格。
察舉制時代,州郡官員負責推薦人選,通過考核之后就可以為官。董仲舒獨尊儒術在制度上最大的影響,就在于將察舉制的人才考核內(nèi)容,由之前的各門學科幾乎都可以要,統(tǒng)一改成了儒學。然后在幾十年后形成了儒學獨霸天下的局面,并在此后逐漸導致了漢朝傾覆。比如滅亡西漢的王莽就是因為篤信儒學,被儒家塑造為活圣人,然后以全民實名推薦的方式當了皇帝。董仲舒之前,漢代官員的選拔很寬泛。
察舉制真正的問題是,考核內(nèi)容的隨意性強。這一問題在以儒學為規(guī)定內(nèi)容以后得到一定解決,規(guī)范性有所提高,范圍明顯收窄。從最初實現(xiàn)了漢武帝本人打破舊派官員阻礙的目的,和起用新派官員建立新班底的作用,但是在后來反過來實現(xiàn)了儒學對政治的壟斷,脅迫了新的皇帝。發(fā)展到東漢時代學閥橫行的局面,動輒四世三公。三國時代實際上是漢靈帝通過鴻都門學組織了一次非儒學力量對儒學壟斷力量的一次反撲。最終結果是非儒學力量積淀不足,學閥們獲勝,于是就發(fā)展到魏晉時代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對察舉制缺點的無限放大。州郡官對人才的評定直接決定人才等次。國家,特別是帝王,對此毫無辦法。這是曹丕為了登上帝位在人事權方面做出的重大讓步,其開辟的道路也就注定了此后魏晉南朝帝王的軟弱。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察舉制,其實更接近于九品中正制。
隋煬帝時代決心對此進行改革,加重考試的比重。我們常說隋煬帝開創(chuàng)了科舉制,就是因為隋煬帝將考試的正規(guī)化規(guī)?;M行了加強??婆e制在字面上其實描述了察舉制的本質(zhì),就是分科舉人,當然,科舉制實際上是分科考人。而九品中正制則實際上是門閥世家的壟斷評分,和察舉制和科舉制都不同。
科舉制實際上是先選舉人再考試??荚囀顷P鍵。在唐宋時代,科舉的先決條件和察舉制類似,都是先要地方官“察舉”人才,然后送到京師去考核。這兩個步驟和察舉制其實是一樣的。最重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考試的組織程度??婆e制考試的組織程度十分嚴密。但是最后科舉制還是向著脫離皇帝掌控的方向飛馳。
因為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皇帝都是一代一代的,而科舉制運行則是三年一次無限循環(huán)連續(xù)不斷的。這樣,每過十幾年都會有一個新手皇帝上臺,這個時候舊的官僚集團就會壓制他。而新入職的官員,必須接受舊官僚集團的改造才能升遷。這樣官僚集團是一體的,連續(xù)性很強的,但是皇帝沒有連續(xù)性。君主制不適合長期治理的地方就在這里:無法駕馭國家官僚體系這頭猛獸。
科舉制本質(zhì)上是對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會集團爭奪權力的必然結果。九品中正制時代,寒門庶族和豪門士族爆發(fā)了激烈的斗爭,引發(fā)了連續(xù)的政治危機。這就是因為社會上的實際的實力派要求分享權力??婆e制就是解決九品中正制對權力的壟斷問題的。
隋唐時代的科舉制,仍然要求地方舉薦。距離察舉制還比較近,距離九品中正制就有了方向不同。到了明代,科舉制就徹底轉變?yōu)闄嗔Ψ窒?。秀才、舉人可以從民間角度直接干涉行政,參政議政,甚至決定官員仕途、重大決策。進士直接就參政執(zhí)政。清代在明代這個體制上面又加了一個八旗貴族,形成了類似英國上議院和下譯院、美國元老院和眾議院的二元執(zhí)政體制。科舉制是權力的一次大擴散,但是這次擴散是有限度的,只針對特定意識形態(tài)。
先說科舉制。這種取人才制度雛形在隋朝,唐朝正式推出,以后經(jīng)歷元明清三朝。是中國古代政府錄用人才的重要制度。所謂十年寒窗苦讀,一朝成名天下知!這種制度發(fā)展至今就是各類考試錄取。不論八股文也好,還是文理科也好,都是重視個人的學識,講究個人的文化素質(zhì)。某種意義上講,考試,的確考出人才。但是因為考試過關,也買沒了大量人才。所以,近年來,專家呼吁,中國的教育要改革,獨木橋似的考核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強烈要求引進西方的開放式教學,實踐性教學,做到最大程度上的人才不被買沒!什么叫察舉制?察,就是觀察的意思。舉呢,就是上報并錄取的意思。在中國古代,有舉孝廉一類的推薦人才的實用制度。在中國古代,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如果你是孝子,沒有惡名,少許學識,地方官就會向朝廷推薦,并給予官職。這種錄用人才的方式,在某種意義上看,不值得的提倡。孝子可以是學識好的,也可能根本就以字不識,最多是頭腦靈活。這樣方式舉薦的人才庸才比比皆是。不利于國家不利于社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4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陳叔陵為什么會奪位失敗死的還很窩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