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是荊州人,曹操入荊州后。李嚴入蜀,后又投劉備,從蜀漢派系來說又屬益州集團。
當時李嚴在蜀漢的地位是遠不如諸葛亮的,《先主傳》記載:“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睆纳峡煽闯?,李嚴的地位不如許靖、麋竺、簡雍,也不及黃權,董和。可是當夷陵之戰(zhàn)后,劉備于白帝城托孤,劉備先想到的是孔明,但以劉備又怕孔明專權,于是想找一個人來同受顧命,用以不讓諸葛亮一家坐大,影響到蜀漢的社稷。而當時由于法正、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先后死去,黃權又在夷陵之戰(zhàn)中被迫降魏。蜀中已經沒有適合的人才了,于是“此地無朱砂,紅土為貴”。李嚴就脫穎而出,成了唯一的人選,在這短短數(shù)月中李嚴由輔漢將軍——尚書令——中都護,一下子得獲高位。
如法正等人不早逝,那么劉備一定不會選李嚴作為顧命大臣之一的?;蛟S會象漢武帝那樣一連任命霍光,金曰磾,上官桀,桑弘羊四個地位相當?shù)念櫭蟪?。曹丕也任命了四個。由于李嚴是平步青云的得到此位置,因此雖然同為顧命,可他在蜀國其地位遠不如諸葛亮。就從國外對蜀國的態(tài)度來看,在劉備死后,魏國華歆、王朗、陳群、許芝、諸葛璋,等先后寫信給諸葛亮,勸其欲使舉國稱籓。而東吳的孫權在外交上也是直接于諸葛亮書信??梢娫谖骸莾蓢漠敊噙@眼里,蜀國的主心骨是諸葛亮,根本沒把李嚴和孔明放在同一天平上。李嚴對此當然不會安份,他在給孟達的書信中說道:“吾與孔明,俱受寄讬,憂深責重,思得良伴?!崩顕涝谛胖刑匾饴暶髯约菏呛涂酌鳌熬闶芗淖櫋?,可見當時在孟達眼里也未必是把李嚴和孔明并列的。而李嚴在蜀也必定缺少內援外助,所以他希望有“良伴”能夠幫助他。
隨著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牢固、聲望曰高,李嚴也坐不住了。他先是趁諸葛亮北出要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后又在諸葛亮西征時,李嚴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要求效仿。兩次都是在諸葛亮出兵時提出,可以看出李嚴一方面想借北伐時機乘機要挾諸葛亮,獲取更大權力地位,一方面李嚴作為益州派只是想茍安巴蜀,是反對北伐的,對北伐是“窮難縱橫,無有來意”。
對于李嚴的這兩次態(tài)度,諸葛亮明知道李嚴是“欲因行之際偪臣取利也”,但均以妥協(xié)對之,讓李嚴之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曰,都委諸事”,連蜀漢群臣都認為諸葛亮待李嚴大厚了??墒抢顕啦⒉粷M足于此,他在給諸葛亮的心中竟然勸其應該學曹操“宜受九錫,進爵稱王”,其意在于調侃諸葛亮,并對諸葛亮進行火力偵察。而從諸葛亮回信的“十命可受,況于九邪!”這句反話可以看出諸葛亮當時的心情想必非常憤慨,但對李嚴卻是持妥協(xié)態(tài)度。于是在蜀漢建興九年,發(fā)生里李嚴騙諸葛回師的事件。先是李嚴因為“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叫諸葛亮退兵,可諸葛亮退兵后他又說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并要殺害知道實情的督運領岑述,以此誣陷諸葛亮。當兩人官司打到后主處,李嚴又改口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zhàn)”。直到諸葛亮出示李嚴前后手筆書疏本末,李嚴無詞可駁,才乖乖認罪。這場官司打得可稱激烈,蜀漢歷史上也僅此一遭。試想以李嚴的地位,就算運糧不繼,也不會有什么大罪名,因為這一年就是魏國方面也因為大雨而運糧不繼。且要靠郭淮從羌胡調集糧草救急。而李嚴卻做出這么一個不符合邏輯的行為,去誣陷諸葛亮,應該有其考慮。因為在“以五郡為巴州刺史”,“開府辟召”和“九錫”事件中諸葛亮對李嚴的“窮難縱橫”都是采取忍讓態(tài)度,于是李嚴就頗有得寸進尺之舉,認為就是這次采取賴帳態(tài)度,諸葛亮想必也不會對他怎么樣。李嚴無非想借運糧事件對諸葛亮再來一次“窮難縱橫”式的火力偵察,可這次他失算了,諸葛亮已經意識到李嚴的存在對蜀漢政權的統(tǒng)一性和北伐的穩(wěn)定性是有害無益的,于是諸葛亮忍無可忍,采取雷霆一擊,聯(lián)合其他蜀漢政要,一舉將李嚴拉下臺。
李嚴其人,雖有一定才能,可是在政治上實在不怎么樣,其行為可稱志大才疏,當劉備把他提高到蜀國首要的位置上時,一個沒有這才能的人占據在這高位,就已經注定他的人生悲劇了。十二年,平聞亮卒,發(fā)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憤也。(《李嚴傳》)參考書目:《漢書》,《三國志》,《華陽國志》。
在當時是劉備覺得誰更值得信任,諸葛亮要比劉備聰明,也比李嚴聰明,所以劉備把軍事交給了李嚴接管。
劉備在永安托孤的時候,有兩個托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劉備把政務交給諸葛亮,讓他輔佐劉禪;卻把軍隊交給李嚴,讓他擔任中都護,統(tǒng)管內外軍事。劉備的這個決定,在后世看來,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尤其從李嚴后期的表現(xiàn)來看,感覺劉備基本上是所托非人。
我們先來看李嚴被托孤后的表現(xiàn)。一是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北伐,想把李嚴調到漢中來,讓他鎮(zhèn)守漢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二是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川,諸葛亮再次調李嚴去漢中防守,他還是不愿意去,還假裝說司馬懿在誘降他,他走了的話,江州一帶會丟掉。
三是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出兵祁山,讓李嚴負責糧草押運。因為道路泥濘李嚴押運困難,怕遲了受軍法處置,便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把李嚴讓他退兵的信給劉禪看,于是謊言不攻自破。諸葛亮趁機彈劾李嚴,劉禪把李嚴廢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或者說,劉備這樣做,是昏招,還是另有玄機的。我覺得劉備是看重這幾點。第一,李嚴對劉備很忠誠。李嚴本來是劉璋的人,當是劉璋派李嚴去抵御劉備,可是李嚴卻率部投奔了劉備,自此死心塌地跟隨劉備。劉備要選一個忠誠的人來輔佐劉禪,在關羽張飛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況下,李嚴是第一選擇。第二,李嚴的能力很強。李嚴原先在劉璋手下的時候,就以才干出名,擔任成都令。
后來劉備入駐成都后,讓他和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來劉備在漢中的時候,地方上兩次造反,李嚴不待劉備下命令,就帶著很少的人馬平定了動亂。其三,李嚴有獨斷專行的性格。主要表現(xiàn)在他擔任犍為太守的時候,曾表現(xiàn)出獨斷專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楊洪、牙門將王沖都曾與他發(fā)生矛盾,最后被他攆走。
劉備也是有充分考慮的。一者,劉備當時最擔心的是諸葛亮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的問題,所以他必須要那樣做。二者,如果諸葛亮不是權臣,李嚴也不會反到哪兒去。最后的實踐證明,劉備的考慮是非常周詳?shù)摹?/strong>
了解三國歷史的人,應該對于李嚴這個人并不是特別陌生吧。不過李嚴雖然作為劉備的托孤大臣之一,但是在此之前幾乎可以說沒有特別的讓人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換句話說,李嚴在這件事情之前其實一直都是一種默默無聞的態(tài)度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劉備選中了李嚴來做自己的托孤大臣,和諸葛亮到達了差不多的地位?李嚴原本并不出名的一個人,究竟是為何被劉備選中了呢,劉備這樣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
劉備的蜀漢政權是屬于外來政權,剛奪得益州不久劉備就為了安撫益州派而娶了吳懿的妹妹,雖然剛開始劉備礙于其是同宗親劉瑁的妻子(劉瑁此時已經病逝),但最終還是聽從了法正等人的意見。托孤大臣不能夠只選用荊州派的諸葛亮,雖然劉備知道諸葛亮對自己忠心耿耿,但是對于自己的兒子劉禪就未必了,為了安全起見必須有制衡之策,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安撫益州派的人,所以必須再選用一個益州派的大臣。
托孤大臣中諸葛亮主要是側重于文的,早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后,諸葛亮就主要是在后方負責統(tǒng)籌兼顧。前期的時候諸葛亮并沒有怎么參與軍事行動中,《三國演義》中著名的火燒博望坡其實是劉備自己干的,赤壁之戰(zhàn)主要是周瑜的功勞,所以托孤大臣還最好還能選一個武將。李嚴自身才能十分優(yōu)秀。早年在劉表、劉璋手下任職時期,李嚴就因才干而聞名遐邇。后來轉投到劉備手下任職,參與了制定蜀漢法律基礎《蜀科》,先后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yè)將軍,其中后來發(fā)生的兩件事情更能形象體現(xiàn)了李嚴軍事才能。
公元217年,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救并將高定擊潰逃走。公元218年,當時劉備正在漢中和曹操展開大戰(zhàn),而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招集隊伍數(shù)萬人。面對這種危急情況,李嚴僅僅率領本郡的5000多名士兵便將他們擊潰,并斬殺了馬秦、高勝,平定了這場動亂。
從這里可以看出李嚴能夠當上托孤大臣之一,一方面是因為劉備的平衡各派利益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則更多的是其自身的能力突出。
公元231(建興九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督運糧草。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后答應退兵。
李嚴聽說軍隊已撤退,于是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充裕,怎么又退軍呢!?用意在于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zhàn)機的錯誤。他又上奏后主,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zhàn)?。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后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
于是諸葛亮上奏彈劾李嚴說:?自從先帝駕崩,李平的心思全想著家庭,尚且搞些小恩小惠,只想平穩(wěn)處世求名,全不顧國家大事。為臣北往出兵,希望讓他帶兵前往鎮(zhèn)守漢中,李嚴再三借口推辭,并無前來漢中之意,反而想把五郡連并起來,自己作巴州刺史。去年為臣打算西征,想讓李嚴主管鎮(zhèn)守漢中,李嚴卻說司馬懿等在那邊開府召聘人士作大官。為臣心里明白李平鄙陋心理,是想借我臨行之機逼我給他一些利益,于是為臣上表奏任他的兒子李豐主管江州事宜,給他如此的破格待遇,本想解決一時的急務。
李嚴上任后,為臣將大小事權全部委付于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為什么這樣的厚待李嚴。正是因為國家大事未定,漢室傾危,與其揭批李嚴之短處,不如對他褒揚鼓勵。只是認為李嚴本性不過是為了得到一些榮譽、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顛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這種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將導致國家的禍敗。這是為臣愚暗,說多了徒增愧咎之情。?于是廢李嚴為民,流放梓潼郡。
公元234(建興十二年),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于是發(fā)病而死。李嚴生前常企望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考慮除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憤發(fā)病。李嚴之子李豐官至朱提太守。
據《水經注》記載,李嚴在健為任郡守期間(214年?222年), 還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門?樞紐工程,使其能連接江的兩岸。 東漢晚期,戰(zhàn)亂極頗繁,都江堰、六水門等大型水利工程都嚴重失修。李嚴上任后,重新整治水利工程,對當時的生產建設是有功績的。李嚴的這次水利整治工程影響后世,以致于后來南宋時期的賜進士出身、工部侍郎、井研人李心傳認為 ?眉州通濟堰,建安間創(chuàng)始?,把功勞記在了李嚴當時的盛舉上。
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時候,雖說李嚴和諸葛亮都是托孤大臣,但李嚴和諸葛亮之間的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先來看看出身。
諸葛亮是徐州人,他所在的諸葛家族,可是徐州瑯琊郡的名門望族,換句話說,諸葛亮是世家子弟,他一出生的起點,就超過了絕大多數(shù)人。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擔任過泰山郡丞,放到今天就相當于是副市長,副廳級干部。而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擔任過豫章太守,放到今天相當于市長,這可是正廳級干部。
往上追溯的話,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期擔任過司隸校尉,專門負責監(jiān)察都城及周邊地區(qū)的大小官員,放到今天就相當于副省級干部。也因此,從這便能看出,諸葛亮的出身是十分顯赫的。
相對比之下,《三國志》中是這么描述李嚴出身的: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也。少為郡職吏,以才干稱。
從這段話中便能得知,李嚴的家族在荊州南陽郡中,實力還是不錯的,不然李嚴就無法接受教育,也不可能年少的時候就成為南陽郡的官吏。
但由于史書上并沒有記載李嚴的父親是誰,也沒有記載李嚴的先祖是誰,因此便可以得知,雖說李嚴的家族實力不錯,但還無法跟諸葛亮的家族相比。因此論出身,諸葛亮是碾壓李嚴的。
再來看看背景。
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前往荊州后,諸葛亮的大姐便嫁給了荊州望族,蒯氏的蒯祺。而諸葛亮的二姐則是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就連諸葛亮他自己,都去了黃承彥的女兒。
蒯祺所在的蒯氏家族,那可是荊州的四大家族之一,是劉表能在荊州站穩(wěn)腳跟的重要助力。經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蒯氏家族的勢力,早已滲透到荊州的方方面面,哪怕是荊州牧劉表,表面上也得對蒯氏家族客客氣氣的。
龐德公雖說是隱士,但在荊州德高望重,即便是劉表都多次邀請龐德公入仕為官。而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不僅是荊州名士,他還娶了蔡諷的長女,也就是蔡瑁的姐姐。
值得一提的是,劉表娶了蔡諷的小女兒,也因此黃承彥便成為了劉表的連襟,諸葛亮也成為了劉表、蔡瑁的親戚。
相對比之下,在劉表時期,李嚴卻只是劉表麾下的一個秭歸縣令。論在荊州時期的背景,李嚴更是各方面都比不上諸葛亮。
最后來說說,諸葛亮和李嚴,在工作能力、工作態(tài)度上的差距。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后,他便上書自貶三等,自己攬下了北伐失敗的許多責任。從這就能看出,諸葛亮不推卸責任,更是嚴于律己。
而在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當時負責糧草的便是李嚴。由于陰雨連綿,李嚴便將運糧困難的消息傳信給諸葛亮,并建議諸葛亮撤軍。
結果當諸葛亮采納了李嚴的意見,班師回朝后,李嚴卻裝作十分驚訝的樣子,到處跟別人說,為什么糧草充足,諸葛亮還要退兵?甚至還上書給皇帝劉禪,說諸葛亮不應該撤軍。
從這就能看出,李嚴為了推卸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都不惜睜眼說瞎話了。和諸葛亮的自貶三等相比,李嚴的人品都是有問題的,他和諸葛亮之間的差距,更是不一般的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