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奪位,為什么不連帶李淵一起?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唐朝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手刃自己的親兄弟逼迫李淵禪位,那為什么在當時李世民沒有直接將李淵給一起殺掉直接做皇帝呢?
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著積極作用。
公元626年,李世民先發(fā)制人,在帝都長安城玄武門附近發(fā)動了宮廷政變,射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對曾一度想毒死自己的弟弟李元吉,李世民不僅將其殺死除名,還搶了他的王妃楊氏納入自己宮中。一切都妥當后,李世民就當上了皇太子,再沒多久就當上了皇帝。
對于“李世民為何不殺李淵”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難解釋。
第一個原因就是封建時代講的是當皇帝要名正言順,這樣位置才能做得穩(wěn),而且李淵也是他親爸,李世民反正已經(jīng)控制了李淵,所以殺不殺李淵就無所謂了,李淵配合,則大家體面些,不配合,軟禁起來代你擬個退位詔書就是,所以李世民就沒有必要殺李淵了,不然如果再多一個弒父的罪名,李世民的后人評價只會更加惡劣,總不能在讓天下來看到他的不孝。
其次李淵當時已經(jīng)想退位了,要把位置讓給李世民了,這樣李世民也就名正言順的當上了皇帝了,還能留下了一個忠孝的美名。所以為了鞏固自己剛剛得到的江山,就把李淵封為了太上皇。李世民這一舉措是明智的。
在其次就是李淵這個人還是有價值的,不然也不會當上皇帝,在玄武門事變后,我們就可以看到李淵他是個大政治家,具有洞察和順勢的樣子。李世民雖然推翻了他老爹的統(tǒng)治,但是還是覺得留著他勢必也會對自己的政治有幫助,不然李世民才沒有蠢到留個禍患。
這最后一個原因就是唐朝當時是初創(chuàng),可以說建立大唐王朝才沒多久,如果在出現(xiàn)皇帝被殺,那么肯定會引起動蕩,因為如果李世民殺了李淵當上皇帝就名不順言不正,就會出現(xiàn)動亂,弒君是李世民是不敢想的,特別是就算要當皇帝也要想辦法鞏固李唐基礎(chǔ),所以就讓李淵退位當了太上皇。
李淵做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也作為一位父親,親眼目睹了他兒子老二秦王李世民發(fā)動政變殺死了老大太子李建成和老三齊王李元吉,說到底老二李世民和老大李建成之間的矛盾還是在于皇位。
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后還是皇帝,雖然當時李世民已經(jīng)大體自己說了算,但李淵影響力依舊是不小的。當時天下初定,如果這個時候殺了天子,而且還是兒子殺的,定會引得有反心或是不服之人借機發(fā)動起義,增加一些沒必要的麻煩。所以李世民是不可能殺李淵的,殺了反而棘手很多。為人子,他不能,為君王,他更不能。
李淵在位時最看重的是裴寂,其信任程度不亞于后來李世民對于房玄齡。裴寂是李淵的老朋友了,隋末擔任晉陽宮副監(jiān),又促成了太原起義,他為唐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稱帝后,裴寂拜為尚書右仆射,“高祖視朝,必引與同坐,入閣則延之臥內(nèi),言無不從,呼為裴監(jiān)而不名。當朝貴戚,親禮莫與為比。”
事實上,從玄武門之變后到貞觀二年,李世民和李淵兩人共同執(zhí)政,李淵舊臣還把控著一部分朝政大權(quán)。在李淵的殘余勢力中,首推裴寂掌控的尚書省。這樣的情況下,為盡量減少阻力,李淵是萬萬不能殺的,而李淵本人也很識相,立即退位了。到了貞觀年間,裴寂的地位一落千丈,屢屢遭到貶降,到了最后竟然被流放。
要說事變發(fā)生的根本原因那還是在于李淵這個當?shù)臎]有處理好即位人選問題。太子李建成雖然早早被封為太子,但是李建成的威望功勞都不如他的弟弟李世民大,在其猶豫之際就發(fā)生了這段弒兄奪位的悲慘歷史。
我們認真回憶一下這段歷史,假如李淵看不慣李世民,非要報仇,拼了老命也要和自己的兒子一戰(zhàn),假如贏了,那么沒有好的接班人,以后自己家的江山難保,假如輸了自己丟了性命。所以說李淵還是很聰明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0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商鞅被處死之后,他的后人怎么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