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諸葛亮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一個諸侯,一個帝王,如果一生之中沒有經歷過大仗、沒有經歷過風波,那么他的一生是不完整的,猶如嬰兒一般,天下局勢稍有風吹草動,那么這個諸侯或者是帝王,就有可能把持不住局面。從而使局勢動蕩,天下飄搖。就拿三國時期的草根創(chuàng)業(yè)者,劉備來說。他的一生,經歷過無數(shù)次的艱險與戰(zhàn)事。其中,較為重大的戰(zhàn)事有:長阪坡之戰(zhàn),徐州之變,赤壁之戰(zhàn),漢中之戰(zhàn),還有就是大耳最后一次大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
不難發(fā)現(xiàn),在劉備一生經歷過五場大戰(zhàn),其中夷陵之戰(zhàn)對于劉備來說影響是最為強烈的,也是最為嚴重的。一旦打敗,將會令整個集團,損失慘重,甚至會毀掉自己半生的勞動成果…
夷陵之戰(zhàn)的重要性,對于劉備是不言而喻的。為此,劉備不得不以百分百的精力來對付孫權(夷陵之戰(zhàn)的目的其實就是打敗孫權,然后一統(tǒng)江東,最終集兩國之力,吞并曹魏版圖。)
上文提到了,夷陵之戰(zhàn)的重要性,但是劉備偏偏卻沒有帶上蜀漢聲望極高的一人,他就是諸葛亮??酌飨壬?,此時已然身為丞相,照理說,應該跟隨在劉備身邊,為其掃除障礙,最終成就偉業(yè)才是。讓人難以想到的是,劉備居然偏偏留下諸葛亮。這著實讓人費解…
夷陵之戰(zhàn)時,劉備為何不帶上諸葛亮呢?其實這個問題,仔細來分析一下,便可以得到推斷,并且是當時劉備確切的想法使然…
為了搞清楚以上問題,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夷陵之戰(zhàn)發(fā)生的時間段。據史書記載,此次戰(zhàn)事是從,221年七月—222年八月。前后差不多11個月。在這個時間段里,劉備到底做了幾手準備?
首先來看一下戰(zhàn)前的情況:從黃巾起義到漢中之戰(zhàn),劉備無不親上戰(zhàn)場,他深知戰(zhàn)場多變,于是在夷陵之戰(zhàn)前,他便搞定沙摩柯,讓他出精兵1萬余人馬,配合自己出兵伐吳。參照史料:《資治通鑒》。
軍部配置:在軍部方面劉備也絕對是考慮周到,他任命,吳班、馮習等人為前師,自己親率中大隊,黃權督江北,主要負責防御曹魏軍。吳班,等人皆為猛將,他們一路將東吳守軍打得大敗,這個吳班還是一名合格的帥才,在231年,他還帶隊大破司馬懿。從這個點考慮,當時劉備帶著吳班去打仗,絕對算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吳班馮習等人,劉備還帶了哪些人?蜀中的將才,確實是少,不過劉備為了打敗孫權,他也絲毫不吝嗇,據《資治通鑒》記載,當時劉備還帶上了廖化,傅彤等人,并以他們?yōu)槎级?。這個做法更是明智,可以從后面的歷史走向來看,廖化,傅彤等人,不但是有才之人,而且還深懂兵法,特別是廖化,后期成為姜維的好幫手,一度成為曹魏的大敵,為川蜀的穩(wěn)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參與兵力如何?關于兵力的多少,其實上文已經有所提及,僅僅是五溪蠻夷,便出動了一萬左右的精兵,再加上川蜀的4萬精銳,劉備所帶去的人馬,將近6萬左右。
劉備帶了哪些參謀?說到打仗,肯定少不了參謀,軍事參謀在關鍵時刻可以救命,直到近現(xiàn)代,行軍作戰(zhàn),軍事參謀都是必備人員。并助,要求這個參謀能力一流,有見識有智謀。若論智謀,川蜀集團肯定當屬一人,此人不是龐統(tǒng),法正,因為此二人均已經去世。除開他們二人之外,便僅有諸葛孔明一人而已。但讓眾人不解的是,劉備偏偏沒有帶上諸葛亮。這或許是,剛剛當上皇帝之后,鼓脹了吧!想想當年,隆中對時,你劉大耳是何等的虛弱…
據史料記載,此次對吳用兵,劉備僅僅帶了馬良為參謀。要知道,對方的都督可是不比周瑜差的陸遜,馬良再良,也敵不過陸遜啊…,若比出謀劃籌,行軍布陣,非孔明不可大用。不過,劉備卻偏偏不用他諸葛亮,到底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筆者主要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荊州已失,成都為根基,根基不可失,故而讓孔明鎮(zhèn)守老家,以保老家不失!
其二:內心極其膨脹,認為自己行軍打仗多年,孔明長處并不是行軍打仗,而是擅長于內政,他只要管好川蜀內政之事即可。打仗,還是要交給他這個戰(zhàn)場老手。
其三:錯誤的判斷東吳人才凋零。古往今來,行軍打仗講究的是,知己知彼。劉備,錯誤的分析局面及東吳的戰(zhàn)斗力。包括對統(tǒng)帥,及大將都未做出具體的分析。更讓人意外的是,老劉覺得東吳陸遜并非他之敵手!輕視對手,可是戰(zhàn)前大忌。(孫權并非庸主,不可能派一個無能之輩!)
其四:自己看錯形勢,認為匡漢必須要吞并孫權,否則干不贏曹魏。
其五:孔明此前多次阻止東征,這次打仗就不帶他,總司令就我當,由此來向世人證明,他劉備打仗才是最厲害的。
除了上述5點原因,還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魏延最清楚,也只有魏延最有發(fā)言權!是什么呢?在蜀主劉備去世之后,孔明連年北伐,但基本上都是在吃敗仗,原因為何?其一實力懸殊。其二,戰(zhàn)略錯誤??酌鞔蛘逃袀€習慣就是喜歡向外透露,他曾經寫過兩次,《出師表》,在此表之中,孔明將他的意圖表現(xiàn)得非常清楚。其實,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就向當年司馬懿出兵打孟達與征遼東一般!其三,不敢冒險,穩(wěn)打穩(wěn)勝,但川蜀的要害就是兵力少,這樣干,注定失敗!除非川蜀人力猛增,才有可能奪一城守住一城。
在孔明北伐時期,魏延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此計,若成便可打開長安門戶,進而徐圖中原。然而諸葛亮,卻寧死不采納魏延的戰(zhàn)略,原因是什么呢?正是上段,第三點原因??酌鞑桓颐半U,喜歡打穩(wěn)仗,他的目的其實是涼州,先搞定涼州再慢慢跟曹魏打持久戰(zhàn)。其實這樣的想法是沒錯,但是孔明的后代,或者是他的接班人一定要和他能力相當,才可行。但,事實上呢?諸葛瞻,姜維,能比過孔明嗎?魏延,或許當時便是看透了這一點,才非常的郁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0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