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宇文贊頭腦單純,等待登上帝位,卻等來江山易主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是周武帝執(zhí)政時期,重新振興了北周大業(yè),為宇文家族打下了堅實的政治、軍事基礎(chǔ),卻因過度操勞而英年早逝。不離是主差黃武帝生前就知道,長子宇文赟不務(wù)正業(yè),為了延續(xù)北周政權(quán),他對兒子嚴(yán)加管教,經(jīng)常逼著宇文赟與大臣同朝,他的目的是想讓兒子向朝臣多學(xué)一些管理社稷之事??墒怯钗内S對父親的好意一點都不領(lǐng)情,表面上言聽計從,私下里卻十分痛恨父親。他用偽裝蒙蔽了父親宇文邕,讓父親暫時對他放心。但是繼承皇位以后,他就原形畢露壞事做盡,北周的天下可以說是在他在位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走向滅亡了。在他當(dāng)政時期,就將政權(quán)交給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來管,冥冥之中已經(jīng)昭告世人,北周退出歷史舞臺是遲早的事。宇文赟不理朝政、荒淫無度、整日縱欲,到了連自已的性命都不顧的程度,沒過幾年就一命嗚呼了。其實遇到這樣的時機,手中稍有權(quán)利的北周大臣們,都不想讓這個好機會白白溜走,私下里爭權(quán)奪利的人不占少數(shù),但是歷史偏偏給了楊堅機遇。
現(xiàn)在,就要說一說,這位不費一兵一卒,就輕易的將大權(quán)掌握在收中了。既然北周的皇帝都不好好地守著父輩留下來的江山,那么朝中大臣可就要見縫插針,有所行動了。楊堅能夠登上寶座,離不開鄭譯和劉昉的緊密配合,這兩位都是昏君宇文赟身邊的大紅人,因為這兩位很會拍馬屁,所以宣帝一時激動,就把起草和發(fā)布詔書的權(quán)力交給了他們。日的出國大宣帝死后,那時候的天下實際上操控在鄭譯和劉肪的手中,他們也就決定要擁護楊堅去上位了。鄭譯與楊堅同在太學(xué)讀書,兩人私交甚好。劉昉是宣帝最為信賴的大臣,但他私下里與楊堅交情很深。宇文赟死后,劉昉曾經(jīng)親自前去楊堅家中迎接,楊堅這才放下戒心入宮執(zhí)政。因此,劉昉功勞也是不可小視的。在鄭、劉二人的幫助下,楊堅入駐正陽宮輔政。正陽宮原來是太子的寢宮,楊堅入宮后,這里就成了丞相府,每每議事都在這里。其實,鄭譯、劉昉原來是建議楊堅為大冢宰,鄭譯為大司馬,劉昉為小冢宰。楊堅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件事,他找來御正下大夫李德林為其出主意。李德林勸楊堅一定要做大丞相,并獨攬朝中軍政大權(quán),只有這樣,才能控制住朝中大局,削弱對立面的士氣。年他還提到,鄭譯的功勞最大,但卻萬萬不能授予兵權(quán),以防他以后舉兵反叛。給他一個上大夫官職,他也只有接受的份兒。的對待劉昉也一樣,給他一個還說得過去的官職就可以了,軍政大事還是不要他參與。楊堅覺得李德林說得很有道理,便一一采納了他的提議。遂以靜帝的名義下詔:拜楊堅假黃鉞、為左大丞相,百官都要聽從楊堅的指派。
鄭譯、劉防對這個結(jié)果很不滿,他們積極幫助楊堅執(zhí)掌北周大權(quán)本來以為能與楊堅平起平坐,沒想到,自己辛苦場,最后竟成了沒有實權(quán)的僚屬。鄭譯、劉昉沒能如愿以償,心中很是不滿。楊堅看出他們的心思,自知沒有鄭、劉當(dāng)初的輔助,也就沒有自己的今天,于是決定除了不給他們兵權(quán),盡量多給他們其他方面的獎勵。幾經(jīng)斟酌之后,楊堅將六府全權(quán)交予鄭譯管理,加封他為柱國,后來又晉升為上柱國,免十次死罪,出入相府有甲士護衛(wèi)。此外,楊堅還封鄭譯的兒子為郡公,鄭譯總算心平氣和地接受了。細劉昉雖然沒有鄭譯那么高的官職,但也收獲頗豐,楊堅封他為黃國公、上大將軍,出入相府有甲士護衛(wèi),賞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shù)。二人在朝野上下可謂風(fēng)風(fēng)光光,群臣紛紛向他們投來羨慕的目光。當(dāng)時人們稱“劉昉牽前,鄭譯推后”,都是楊堅成事的大紅人。劉、鄭二位接受了加封后以為大勢已定,只管坐享榮華富貴,不理政務(wù)。當(dāng)時的大將軍元諧,是楊堅在國子監(jiān)讀書時的同學(xué),二人關(guān)系也很不錯,元諧在楊堅成就帝業(yè)的路上也幫過大忙。在楊堅輔政之前,他就曾勸楊堅要收羅忠實的黨羽、培養(yǎng)親信集團,以防不測。元諧勸誡楊堅說:“如果你的背后沒有親信集團的支持,就好比水中矗立的一堵墻,孤立無援太危險?!睏顖灾?jǐn)記大將軍的話,召高颎為相府司錄,參與討論一切軍政大事,幫助楊堅發(fā)命令。在李德林和高颎的幫助下,楊堅輔政成功,總理北周朝中大小事宜。文平聯(lián)簧文就這樣,楊堅從一個威望不高、實權(quán)不大的皇親國戚,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成了掌握全國軍政大權(quán)的大丞相。楊堅地位的提升速度就像坐了火箭,很多人對此都會接受不了,就連他自己都有些詫異,心中總是忐忑不安,懷疑自己是在做夢。東漢末期的王莽就和自己的情況很相似,他也是皇親國戚,篡權(quán)之后落得個滅族的下場。
因此,楊堅也很害怕,害怕有人起兵反抗,害怕有人取代自己的位子。雖然他已經(jīng)做了很多事情,但卻無法消除掉心中的那種惶恐感。但當(dāng)這一切已經(jīng)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楊堅明白,與其忐忑不如欣然接受。楊堅入宮做了輔政大臣之后,最先吸納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安放在自己身邊,以便穩(wěn)定政局、鞏固政權(quán)。他先安撫宇文家族的成員,在平定相州之后,楊堅還將靜帝的叔叔、漢王宇文贊由右大丞相改任三公之首的太師,將秦王宇文贄由大冢宰改任大右弼,似乎是還輔政之位給周皇室,實際上政權(quán)已全歸大丞相楊堅。太師及輔政大臣形同虛設(shè),有名無權(quán)。楊堅怕字文贊以后成為自己奪權(quán)的障礙,就送了好多美女給他,還采取安撫的計策對宇文贊說,北周的天下早晚是你的,皇帝還小,把國家交給他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你不必?fù)?dān)心,只管回家等待時機便可。朝廷的事既勞心又勞力,你大可不必多操心。
宇文贊頭腦單純得就像一張白紙,本身也沒什么謀略。他竟然對楊堅的話信以為真,真的乖乖地回家等待做帝王了??赡芩约赫娴臎]有想到吧,等來的卻是江山易主。橫亙在楊堅登基路上的障礙,就這樣被楊堅輕松地清除了,他開始把目標(biāo)轉(zhuǎn)向其他的王室宗親。當(dāng)時,宇文諸王在地方上有勢力的還有五位,如果他們聯(lián)合起來反叛朝廷,楊堅就沒有多大的勝算。所以,在還沒有宣布宣帝病逝的消息之前,楊堅就派人假擬詔書,把他們?nèi)空倩鼐┏?然后收繳了他們的兵權(quán)。兵權(quán)都沒有了,還怎么與楊堅抗衡?五個親王很惱怒,他們決定聯(lián)合另外一位王室起兵反叛,但不久可就被楊堅強行鎮(zhèn)壓了。
1.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權(quán)創(chuàng)立者。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后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并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zhàn),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后來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3、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guān)后第一位皇帝。6歲繼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jié)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
4、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guān)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fù)了臺灣,驅(qū)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qū)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在經(jīng)濟和文化建設(shè)上,康熙也創(chuàng)下對后世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yè)績,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guān)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于皇權(quán)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chǔ)。
6、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guān)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jì)以后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7、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歷內(nèi)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歷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后,立即鏟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quán)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fù)多方采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nèi)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于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8、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于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jié)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并整頓吏治。但由于腐敗成風(fēng),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zhàn)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煙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
9、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zhèn)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火未息,英法聯(lián)合侵略軍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欣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shù)宗不平等條約。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10、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dǎo)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zhàn)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tǒng)皇帝
清宣統(tǒng)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
假如北周靜帝選擇逃跑 逃也逃不出他外公的手掌心
北周靜帝是隋文帝的親外甥嗎?大神們幫幫忙 周靜帝是隋文帝的外孫 隋文帝楊堅的女兒是周靜帝父親周宣帝的皇后 但北周靜帝不是楊堅親外孫子,靜帝的父親宣帝曾經(jīng)五后并立,靜帝的母親是朱皇后
周靜帝和楊堅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說周靜帝禪位給外公? 中國通史上是這樣說的:公元581年,北周相國楊堅“迫使”自己的外孫,9歲的周靜帝退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他的女兒楊麗華是宣帝的皇后,宣帝死后楊堅輔政。縱覽軍政大權(quán)?。?/p>
終上所述,周靜帝退位讓其外公楊堅,可以說是必然的事情,也是楊堅“半”一手策劃的。之所以說“半”一手策劃,因為上天也給了他稱帝的機會,一切太按照他想要的步驟而來了。 楊堅是北周靜帝宇文闡的親外公嗎? 隋文帝楊堅《巾幗大將軍》即將上映,劇中楊堅接受官員們推舉登基稱帝,北周靜帝宇文闡見外公當(dāng)上了皇帝,很是不滿,表示不會向楊堅下跪。這里,宇文闡稱楊堅為外公,難道他是楊麗華所生?楊堅到底是不是北周靜帝宇文闡的親外公呢?下面我為您解答。北周邊界被揉冉人侵犯,官員們眼見宇文闡年紀(jì)幼小無力主理國事,于是請求楊堅登基稱王,楊堅為人忠義正直,當(dāng)場回絕了官員們的要求,獨孤氏卻勸說楊堅接受推選。楊堅逼不得已,同意稱帝。宇文闡剛剛上朝不久,楊堅來到朝上接受官員們的推選,宇文闡母親得知自己的兒子被楊堅推翻,悲痛中回到房中懸梁自盡,獨孤氏當(dāng)場救下了宇文闡母親,表示要與宇文闡母親結(jié)為親戚,以后宇文闡母親必須稱獨孤氏為母后。楊堅在公元581年正式稱帝,改國后為隋朝,宇文闡見自己的外公當(dāng)上了皇帝,心中很是不滿,當(dāng)場表示不會向楊堅下跪,宇文闡母親見狀神色惶恐請求楊堅不要與兒子一般見識。北周靜帝宇文闡的生母為天大皇后朱滿月,并非楊堅女兒楊麗華,而楊麗華只剩下一個女兒,所以兩人沒有血緣關(guān)系。楊堅不是宇文闡的外公,但這里,獨孤皇后收宇文闡母親朱滿月為義女,由此宇文闡理所當(dāng)然的應(yīng)該叫楊堅外公。由此得出結(jié)論:宇文闡是楊堅的外公,但不是他的親外公。
北周滅亡后,隋朝隨即建立了嗎? 北周的輔政大臣的楊堅于公元581年2月迫使年輕的周靜帝讓位,自立為帝,建立隋朝。所以,確實是北周滅亡后,隋朝立即建立。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病逝,其子宇文贊即位, 是為宣帝。宇文贊昏庸無能,縱情酒色,殘暴嗜殺,沉溺于享樂之中。
公元579年,只有二十多歲的宇文贊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年僅八歲的兒子宇文闡(即周靜 帝),自己則做起了太上皇,但他不久就病死了。
周靜帝年幼無知,根本無法處理政事,北周的朝政大權(quán)就此落入宣帝楊皇后的父親楊堅手中。公元581年,楊堅廢靜帝自立,代周建隋。
擴展資料:
隋朝開國者隋文帝楊堅,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公元581年,楊堅廢北周靜帝,建立隋朝,改年號開皇。
建國之后,楊堅隨即消滅各地的割據(jù)政權(quán),結(jié)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三百年的天下大亂南北分治的狀況,為華夏歸為一統(tǒng)作出了不朽貢獻。
同時,隋文帝勵精圖治,把從戰(zhàn)亂中建立起來的大隋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庫充盈,百姓安居,使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隋文帝時代被稱之為開皇之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楊堅
北周皇族,隋朝皇族,唐朝皇族之間的親戚關(guān)系。 隋開皇楊堅為北周靜帝闡的岳父,其女楊氏為靜帝時太后;唐李淵是楊堅的外甥,其妻為獨孤信的女兒。
歷史上有三位獨孤皇后,北周明敬后,唐元貞后,隋文獻后,她們系同父所生,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位三朝國丈就是西魏宰輔獨孤信。
1.長女嫁北周明帝(為宇文泰兒子),為敬皇后,有子——周宣帝。
2.四女嫁唐世祖李炳,被追封為元貞皇后,有子——唐高祖
3.七女嫁隋文帝楊堅,為文皇后,有子——隋煬帝 所以這三朝的首層親戚關(guān)系,就是這三朝都有皇帝是獨孤信的女婿和外孫。 其次,楊家是北周的外戚,楊堅的女兒嫁給了北周宣帝,后來到宣帝的兒子(也就是楊堅的外孫)即位時,楊堅就把國家給奪了,改周為隋。
4.再者,北周的實際創(chuàng)建者宇文泰的長女,也就是北周明帝和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嫁給了神武公竇毅,他倆后來生了個女兒,就嫁給了李淵,后來此女被封為太穆皇后,也就是李世民的親母。所以,李家當(dāng)時也是北周外戚。
北周的皇帝列表 宇文覺、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宇文闡等。
1、宇文覺
宇文覺(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閔帝(557年在位),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今屬內(nèi)蒙古)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馮翊公主) ,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一位君主(當(dāng)時稱天王),但實際上是權(quán)臣宇文護擁立的傀儡。
2、宇文毓
北周明帝宇文毓(534-560年),字統(tǒng)萬突,代郡武川(今內(nèi)蒙古武川縣)人。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6~560年在位),北周文帝是宇文泰的庶長子,母為姚夫人 。
3、宇文邕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漢化的鮮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內(nèi)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鄉(xiāng)(今陜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周明帝宇文毓異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 。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4、宇文赟
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字乾伯,鮮卑族,周武帝宇文邕長子,母李娥姿 。是南北朝時期北周第四位皇帝,宣政元年(578年)到大象元年(579年)在位。
5、宇文闡
宇文闡(573年-581年7月10日, 《隋書》作581年7月9日), 即周靜帝(579年―581年在位),原名宇文衍,鮮卑族,周宣帝宇文赟長子,母天大皇后朱滿月,南北朝時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宇文覺
百度百科-宇文毓
百度百科-宇文邕
百度百科-宇文赟
百度百科-宇文闡
北周是如何被滅的,是那個皇帝手中,是多少年 北周被左丞相楊堅篡位,公元581年,滅亡于靜帝宇文闡。
北周從577到581,總共存在了24年。歷經(jīng)五位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同一北朝之后,次年便病故。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
楊堅為預(yù)防北周宗室生變,穩(wěn)固其統(tǒng)治權(quán)力,以千金公主將嫁于突厥為辭,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
因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位望素重,恐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為名,詔使其子尉遲惇召尉遲迥入朝;并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取代尉遲迥。
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quán)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七月,青州總管尉遲勤(迥弟之子)從迥反楊。迥所統(tǒng)相、衛(wèi)、黎、沼等地;同時質(zhì)其子于江南陳朝,以請援;并派人出使并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欲招降上柱國、總管李穆,遭到拒絕。
時楊堅挾幼帝以號令中外。結(jié)好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與突厥和親,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強洛陽守御,作為進討尉遲迥的戰(zhàn)略基地;并令計部中大夫楊尚希先發(fā)精兵3000人鎮(zhèn)守潼關(guān),防其偷襲。
同月十日,楊堅調(diào)發(fā)關(guān)中兵,令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隴西公李詢?yōu)樵獛涢L史,郕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xiāng)公崔弘度、清河公楊素等為總管,率軍討伐尉遲迥。
主力進攻時,置途中敵之堅固據(jù)點于不顧,急尋敵軍主力決戰(zhàn);沁水戰(zhàn)勝后,又直趨鄴城,消滅叛亂中心,終于迅速平定叛亂,在軍事上為其代周建隋奠定了基礎(chǔ)。
公元581年,楊堅代北周,改國號隋,北周享國二十四年而亡。
擴展資料:
一、北周歷史: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后周(唐宋以后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quán)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于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北周。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quán)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
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quán)臣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二、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nóng)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quán)后恢復(fù)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
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經(jīng)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于南北統(tǒng)一后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quán)。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fù)擔(dān),促進國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tǒng)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采取了軍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shù)民族尊稱為“圣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余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并且聽信文獻皇后之言,廢黜長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于泰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1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