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公主的封號是什么,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了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在公主出生的時候,母親雖然只不過是個妃子,但幸好她在皇帝面前正是得寵,為此乾隆對她也是特別的疼愛。除去破格給她這個封號以外,更多的實惠則體現(xiàn)在給予她的物質(zhì)待遇方面,讓她在宮里過了一個錦衣玉食的美好童年。也正是出于對她的疼愛,皇帝很早就開始考慮她的婚事。
經(jīng)過一番精挑細選,皇帝確定了來自蒙古族的拉旺多爾濟作為額附。其實這在清朝幾乎都快成為慣例了,這位王子的爺爺是超勇親王策凌,有著顯赫的身世,由此可見乾隆對這個公主有多上心。然而和靜公主成婚后的生活,卻并沒有如人們所料的那樣幸福美滿,因為她的身體其實一直都是很不好的。
雖然夫妻二人的感情很好,但令人遺憾的是,她始終都沒有能夠誕下一子半女。她19歲的時候,竟然一病不起。盡管乾隆特意派太醫(yī)前往醫(yī)治,但終究沒有能夠挽回公主的性命。在公主香消玉殞之后,乾隆也是難得地不顧皇帝的尊嚴,十分的悲慟,體現(xiàn)出了與普通人一樣的情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母親魏佳氏,盡管這時她早已是統(tǒng)率六宮的皇貴妃,成為了事實上的皇后,但愛女亡故還是給她帶來了很沉重的打擊,僅過了十九天也離開了人世。盡管史書對此并沒有太多記載,但據(jù)此人們不難推測,兩者之間肯定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既然女兒沒福消受,乾隆就愛屋及烏地對她的丈夫格外看重,到了嘉慶當皇帝時也依然如此。這位額附最后也曾官居侍衛(wèi)內(nèi)大臣和都統(tǒng),這里面既有他的家族作用,也與他娶了和靜公主不無關(guān)系。
清圣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屬馬。他8歲登基,在位61年,享年69歲。
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有學者統(tǒng)計,康熙的皇孫共97人。35個兒子中,序齒的有24位,實際上成人(年滿16歲)的,只有20位。這20個兒子,是由17個妻子生育的。
承瑞 康熙06年09月20日 ------ 康熙09年05月 榮妃馬佳氏
承祜 康熙08年12月13日 ------ 康熙11年02月 孝誠仁皇后
承慶 康熙09年02月01日 ------ 康熙10年04日 惠妃納喇氏
賽音察渾 康熙10年12月25日 ------ 康熙13年正月 榮妃馬佳氏
01 胤禔 康熙11年02月14日 直郡王 雍正12年 惠妃納喇氏
長華 康熙13年04月06日 ------ 出生日即殤 榮妃馬佳氏
02 胤礽 康熙13年05月03日 理密親王 雍正02年12月 孝誠仁皇后
長生 康熙14年06月21日 ------ 康熙16年03月 榮妃馬佳氏
萬黼 康熙14年10月08日 ------ 康熙18年正月 貴人納喇氏
03 胤祉 康熙16年02月19日 誠隱郡王 雍正10年 榮妃馬佳氏
04 胤禛 康熙17年10月30日 清世宗 雍正13年08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禶 康熙18年02月20日 ------ 康熙19年02月 貴人納喇氏
05 胤祺 康熙18年12月04日 恒溫親王 雍正10年05月 宜妃郭絡(luò)羅氏
06 胤祚 康熙19年02月05日 ------ 康熙24年 孝恭仁皇后
07 胤佑 康熙19年07月25日 淳度親王 雍正08年 成妃戴佳氏
08 胤(示異) 康熙20年02月10日 (復)廉親王 雍正04年09月 良妃衛(wèi)氏
09 胤(示唐) 康熙22年08月27日 (復)貝子 雍正04年08月 宜妃郭絡(luò)羅氏
10 胤(示我) 康熙22年10月11日 (復)敦郡王 乾隆06年09月 溫禧貴妃鈕祜祿氏
胤(示禹) 康熙22年11月23日 ------ 康熙23年06月 貴人郭絡(luò)羅氏
11 胤(示茲) 康熙24年05月07日 ------ 康熙35年07月 宜妃郭絡(luò)羅氏
12 胤祹 康熙24年12月04日 履懿親王 乾隆28年07月 定嬪萬流哈氏
13 胤祥 康熙25年10月01日 怡賢親王 雍正08年05月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14 胤(示題) 康熙27年正月09日 恂勤郡王 乾隆20年正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禨 康熙30年正月26日 ------ 康熙30年03月 平妃赫舍里氏
15 胤(示禺) 康熙32年11月28日 愉恪郡王 雍正09年02月 順懿密妃王氏
16 胤祿 康熙34年06月18日 莊恪親王 乾隆32年02月 順懿密妃王氏
17 胤禮 康熙36年03月02日 果毅親王 乾隆03年02月 純裕勤妃陳氏
18 胤祄 康熙40年08月08日 ------ 康熙47年09月 順懿密妃王氏
19 胤(示畟) 康熙41年09月05日 ------ 康熙43年02月 襄嬪高氏
20 胤祎 康熙45年07月25日 簡靖貝勒 乾隆20年正月 襄嬪高氏
21 胤禧 康熙50年01月11日 慎靖郡王 乾隆23年05月 熙嬪陳氏
22 胤祜 康熙50年12月03日 恭勤貝勒 乾隆08年12月 謹嬪色赫圖氏
胤禐 康熙52年02月 ------ 出生日即殤 貴人陳氏
23 胤祁 康熙52年11月28日 鎮(zhèn)國公 乾隆50年07月 靜嬪石氏
24 胤秘 康熙55年05月16日 (言咸)烙親王 乾隆38年10月 穆嬪陳氏
共35子,其中11位未排序者皆未序齒,早殤。
康熙的兒子是胤字輩的,在雍正紀位后保留了自己的“胤”,而將其他的人改為“允”。
共計十七子.分別是:
胤(示是):康熙第一子,三十七年封直郡王,四十七年革,雍正十二年卒,按貝子例葬.(讀是)
胤(示乃):康熙第二子,十四年立為皇太子,四十六年廢,四十八年復立,五十一年復廢,雍正二年薨,追封理親王,謚號密.(讀仍)
胤祉:康熙第三子,三十七年封誠郡王,三十八年降貝勒,四十八年晉誠親王,雍正二年降郡王,八年復封親王,后革,十年薨,按郡王例葬.(讀止)
胤祺:康熙第五子,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恒親王,雍正十年薨,謚號溫.(讀其)
胤祚:康熙第六子,早夭.(讀作)
胤(示右):康熙第七子,三十九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淳郡王,雍正元年晉親王,八年薨,謚號度.(讀右)
胤禩:康熙第八子,三十七年封貝勒,六十一年晉廉親王,雍正四年以罪革.
胤(示唐):康熙第九子,四十八年封貝子,雍正三年以罪革.
胤(示我):康熙第十字,四十八年封敦郡王,雍正二年以罪革乾隆二年封輔國公品級,六年卒,按貝子例葬.
胤禌:康熙第十一子,早夭.
胤祹:康熙第十二子,四十八年封貝子,六十一年晉嘉郡王,雍正元年降貝子,二年降鎮(zhèn)國公,八年封履郡王,十三年晉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薨,以乾隆第四子颙珹為繼.
胤祥,康熙第十三子,六十一年封怡親王,雍正八年薨,謚號賢,
胤禵:康熙第十四子,四十八年封貝子,雍正元年晉郡王,三年降貝子,四年革,乾隆二年封輔國公,十二年晉貝勒,十三年封恂郡王,二十年薨,謚號勤.
胤(示禺):康熙十五子,雍正四年封貝勒,八年晉愉郡王,九年薨,謚號?。?
胤祿:康熙第十六子,嗣莊親王后(即原承澤親王碩塞后),雍正元年襲莊親王.乾隆三十二年薨,謚號恪.
胤禮;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晉果親王,乾隆三年薨,以雍正第六子弘(日詹)為嗣,謚號毅.
胤衸:康熙第十八子,早夭.
胤禝:康熙第十九子,早夭.
胤祎:康熙第二十子,雍正四年封貝子,八年晉貝勒,十二年降輔國公,十三年復封貝勒,二十年卒,謚號簡靖.
胤禧,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封貝子,,即刻晉貝勒,十三年晉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薨,以乾隆第六子颙瑢為嗣,謚號靖.
胤祜:康熙第二十二子,雍正八年封貝子,十二年晉貝勒,乾隆八年卒,謚號恭勤.
胤祁:康熙第二十三子,雍正八年封鎮(zhèn)國公,十三年晉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貝子,四十二年降鎮(zhèn)國公,四十五年晉貝子,四十七年晉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銜,五十年卒,謚號誠.
胤袐:康熙第二十四子,雍正十一年封(言咸)親王乾隆三十八年薨,謚號?。?
承瑞:康熙子,早夭.
承(示右):康熙子,早夭.
承慶:康熙子,早夭.
賽音察渾:康熙子,早夭.
長華:康熙子,早夭.
長生:康熙子,早夭.
萬黼:康熙子,早夭.
胤(示贊):康熙子,早夭.
胤(示禹):康熙子,早夭.
胤譏:康熙子,早夭.
胤(示爰):康熙子,早夭
康熙的兒子是胤字輩的,在雍正紀位后保留了自己的“胤”,而將其他的人改為“允”。
共計十七子.分別是:
胤(示是):康熙第一子,三十七年封直郡王,四十七年革,雍正十二年卒,按貝子例葬.(讀是)
胤(示乃):康熙第二子,十四年立為皇太子,四十六年廢,四十八年復立,五十一年復廢,雍正二年薨,追封理親王,謚號密.(讀仍)
胤祉:康熙第三子,三十七年封誠郡王,三十八年降貝勒,四十八年晉誠親王,雍正二年降郡王,八年復封親王,后革,十年薨,按郡王例葬.(讀止)
胤祺:康熙第五子,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恒親王,雍正十年薨,謚號溫.(讀其)
胤祚:康熙第六子,早夭.(讀作)
胤(示右):康熙第七子,三十九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淳郡王,雍正元年晉親王,八年薨,謚號度.(讀右)
胤禩:康熙第八子,三十七年封貝勒,六十一年晉廉親王,雍正四年以罪革.
胤(示唐):康熙第九子,四十八年封貝子,雍正三年以罪革.
胤(示我):康熙第十字,四十八年封敦郡王,雍正二年以罪革乾隆二年封輔國公品級,六年卒,按貝子例葬.
胤禌:康熙第十一子,早夭.
胤祹:康熙第十二子,四十八年封貝子,六十一年晉嘉郡王,雍正元年降貝子,二年降鎮(zhèn)國公,八年封履郡王,十三年晉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薨,以乾隆第四子颙珹為繼.
胤祥,康熙第十三子,六十一年封怡親王,雍正八年薨,謚號賢,
胤禵:康熙第十四子,四十八年封貝子,雍正元年晉郡王,三年降貝子,四年革,乾隆二年封輔國公,十二年晉貝勒,十三年封恂郡王,二十年薨,謚號勤.
胤(示禺):康熙十五子,雍正四年封貝勒,八年晉愉郡王,九年薨,謚號?。?
胤祿:康熙第十六子,嗣莊親王后(即原承澤親王碩塞后),雍正元年襲莊親王.乾隆三十二年薨,謚號?。?
胤禮;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晉果親王,乾隆三年薨,以雍正第六子弘(日詹)為嗣,謚號毅.
胤衸:康熙第十八子,早夭.
胤禝:康熙第十九子,早夭.
胤祎:康熙第二十子,雍正四年封貝子,八年晉貝勒,十二年降輔國公,十三年復封貝勒,二十年卒,謚號簡靖.
胤禧,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封貝子,,即刻晉貝勒,十三年晉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薨,以乾隆第六子颙瑢為嗣,謚號靖.
胤祜:康熙第二十二子,雍正八年封貝子,十二年晉貝勒,乾隆八年卒,謚號恭勤.
胤祁:康熙第二十三子,雍正八年封鎮(zhèn)國公,十三年晉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貝子,四十二年降鎮(zhèn)國公,四十五年晉貝子,四十七年晉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銜,五十年卒,謚號誠.
胤袐:康熙第二十四子,雍正十一年封(言咸)親王乾隆三十八年薨,謚號恪.
承瑞:康熙子,早夭.
承(示右):康熙子,早夭.
承慶:康熙子,早夭.
賽音察渾:康熙子,早夭.
長華:康熙子,早夭.
長生:康熙子,早夭.
萬黼:康熙子,早夭.
胤(示贊):康熙子,早夭.
胤(示禹):康熙子,早夭.
胤譏:康熙子,早夭.
胤(示爰):康熙子,早夭
承瑞 康熙06年09月20日 ------ 康熙09年05月 榮妃馬佳氏
承祜 康熙08年12月13日 ------ 康熙11年02月 孝誠仁皇后
承慶 康熙09年02月01日 ------ 康熙10年04日 惠妃納喇氏
賽音察渾 康熙10年12月25日 ------ 康熙13年正月 榮妃馬佳氏
01 胤禔 康熙11年02月14日 直郡王 雍正12年 惠妃納喇氏
長華 康熙13年04月06日 ------ 出生日即殤 榮妃馬佳氏
02 胤礽 康熙13年05月03日 理密親王 雍正02年12月 孝誠仁皇后
長生 康熙14年06月21日 ------ 康熙16年03月 榮妃馬佳氏
萬黼 康熙14年10月08日 ------ 康熙18年正月 貴人納喇氏
03 胤祉 康熙16年02月19日 誠隱郡王 雍正10年 榮妃馬佳氏
04 胤禛 康熙17年10月30日 清世宗 雍正13年08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禶 康熙18年02月20日 ------ 康熙19年02月 貴人納喇氏
05 胤祺 康熙18年12月04日 恒溫親王 雍正10年05月 宜妃郭絡(luò)羅氏
06 胤祚 康熙19年02月05日 ------ 康熙24年 孝恭仁皇后
07 胤佑 康熙19年07月25日 淳度親王 雍正08年 成妃戴佳氏
08 胤(示異) 康熙20年02月10日 (復)廉親王 雍正04年09月 良妃衛(wèi)氏
09 胤(示唐) 康熙22年08月27日 (復)貝子 雍正04年08月 宜妃郭絡(luò)羅氏
10 胤(示我) 康熙22年10月11日 (復)敦郡王 乾隆06年09月 溫禧貴妃鈕祜祿氏
胤(示禹) 康熙22年11月23日 ------ 康熙23年06月 貴人郭絡(luò)羅氏
11 胤(示茲) 康熙24年05月07日 ------ 康熙35年07月 宜妃郭絡(luò)羅氏
12 胤祹 康熙24年12月04日 履懿親王 乾隆28年07月 定嬪萬流哈氏
13 胤祥 康熙25年10月01日 怡賢親王 雍正08年05月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14 胤(示題) 康熙27年正月09日 恂勤郡王 乾隆20年正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禨 康熙30年正月26日 ------ 康熙30年03月 平妃赫舍里氏
15 胤(示禺) 康熙32年11月28日 愉恪郡王 雍正09年02月 順懿密妃王氏
16 胤祿 康熙34年06月18日 莊恪親王 乾隆32年02月 順懿密妃王氏
17 胤禮 康熙36年03月02日 果毅親王 乾隆03年02月 純裕勤妃陳氏
18 胤祄 康熙40年08月08日 ------ 康熙47年09月 順懿密妃王氏
19 胤(示畟) 康熙41年09月05日 ------ 康熙43年02月 襄嬪高氏
20 胤祎 康熙45年07月25日 簡靖貝勒 乾隆20年正月 襄嬪高氏
21 胤禧 康熙50年01月11日 慎靖郡王 乾隆23年05月 熙嬪陳氏
22 胤祜 康熙50年12月03日 恭勤貝勒 乾隆08年12月 謹嬪色赫圖氏
胤禐 康熙52年02月 ------ 出生日即殤 貴人陳氏
23 胤祁 康熙52年11月28日 鎮(zhèn)國公 乾隆50年07月 靜嬪石氏
24 胤秘 康熙55年05月16日 (言咸)烙親王 乾隆38年10月 穆嬪陳
談到這個問題,其實就得從清朝的民族政策說起了,說來有趣,清朝的民族政策與曾經(jīng)的元朝的民族政策截然不同,這些不同,是多層次的不同也是很多方面的不同。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他們雖然都同為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但是他們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卻對他們的統(tǒng)治產(chǎn)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我們說清朝他們的民族政策就有效的鞏固了他們的多民族大一統(tǒng)王朝的統(tǒng)治,我們在說元朝他們那種民族政策就使得他們那種多民族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的迅速崩潰。
那么,區(qū)別到底在哪里呢?我們就從這條題目所說的關(guān)于皇帝的兩個女兒封號不同的這個細節(jié)開始說起。
作為游牧民族的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大多時候奉行的是一種幾乎實質(zhì)性的民族歧視政策和幾乎一邊倒向的蒙古色目族人高等的狹隘民族觀念,這種觀點給他的統(tǒng)治帶來了非常深遠的負面影響,當時的元朝人,特別是元朝貴族,對于之前被征服地區(qū)的原土著人民,他總是報以非常強烈的歧視意味統(tǒng)治。
由于蒙古當年是推翻金國暴政,所以對于金國宗室們和金國女真人,也就是后來清朝滿人的祖先,采取了種族滅絕和大屠殺的政策,尤其是對于完顏氏這個女真皇族,元朝統(tǒng)治者幾乎是不放過一人的風格。這固然是因為元朝統(tǒng)治者對女真人的報復,也從側(cè)面上佐證了元朝人不善于管理復雜的民族關(guān)系他對于中原地區(qū)的漢人也是采取著相似的歧視和鎮(zhèn)壓政策。
與它相比,清朝政府就非常注重各民族之間相處的學問,他經(jīng)常能在各民族之間微妙的觀念上找到一個能夠使他本民族獲利的平衡點,這個能力確實是前無古人,也難怪說清朝是封建時代國家層面上的鼎盛時期,各項封建時代所需要的技能早已經(jīng)發(fā)育到完全成熟。
這里就詳細講一講清朝的民族政策,清朝的民族政策雖然對于漢人也是采取歧視性和侮辱性政策,但他的層面上,不那么明顯和刻意,去除清前期的一系列暴政操作,自打清代中期以后,對待漢民族已經(jīng)非常的懷柔,對于漢民族的綠營軍,逐漸取代了清朝自己本身的八旗勁旅,這件事也顯得不那么在意,這其實就是一種民族政策上的進步。根據(jù)我上文所說,當年女真人也就是后來滿洲人的祖先被蒙古人如此虐待,滿族人建立的大清王朝,逐步穩(wěn)定之后,對于曾經(jīng)的蒙古人,采取的也同樣是較為懷柔的政策,至少與蒙古人的祖先比起來已經(jīng)非常的懷柔了。
清朝統(tǒng)治者早在入關(guān)之前就注重與蒙古部落的聯(lián)姻關(guān)系,皇太極,一方面是女真首領(lǐng),另外一方面,他還是蒙古大汗,聽上去非常的不可思議,而這恰恰都是清朝在入關(guān)之前,各種各種各樣的聯(lián)姻功勞。清朝政府與蒙古部落進行聯(lián)姻的傳統(tǒng)最早可以追溯到努爾哈赤時代,當時清政府或者說是后金政府與蒙古部落聯(lián)姻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迎娶蒙古部落首領(lǐng)的女兒著名的孝莊皇太后就是當年被聯(lián)姻的那個蒙古公主。
而隨著清政府在中原地區(qū)統(tǒng)治日益穩(wěn)固之后,這種傳統(tǒng)也很難得的沒有被廢棄掉,康熙年間為了招待蒙古王公們,特地營造了避暑山莊,而歷代清朝皇室都非常注重與蒙古王室之間的聯(lián)姻關(guān)系,乃至到了清朝末年,依舊保持著相當多的聯(lián)姻關(guān)系。
解釋了這么多,我們再回來就好理解了?;氐筋}目所說,當時令妃的七公主和九公主,之所以姐姐要比妹妹位分要高一級,那當然是因為這位姐姐需要遠嫁給蒙古進行聯(lián)姻,這么一來,既然是聯(lián)姻,就講究一個給面子,東亞皇室王室之間的外交或者聯(lián)姻往往就是這樣,講究一個門當戶對,就是一雙給雙方面子的行為,事實上,這種聯(lián)姻行為早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當年,與匈奴人進行合金,不也經(jīng)常會有將一位普通的宮女臨時收為義公主的舉措嘛,很正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