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為何沒有成為戰(zhàn)國七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自從周平王東遷之后,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控制天下諸侯。
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霸天下,開啟了激烈戰(zhàn)爭,相互之間東征西討,前后出現(xiàn)了數位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當三家分晉,歷史走進戰(zhàn)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滅國戰(zhàn)爭更加頻繁,形成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這就是“戰(zhàn)國七雄”。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可是對于這五個人選,后世專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可否認,春秋末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是越國,勾踐是那段時期的霸主。
公元前473年,經過二十年的臥薪嘗膽,勾踐消滅吳國,北上渡過淮河,在徐州和齊國、晉國會盟。
勢力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
既然如此,越國為什么沒有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呢?
《史記》有記載,“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主?!?/p>
是因為越國的實力變弱?并非如此。
自從越王勾踐去世后,越國的實力并非減弱,反而一直在上升,直到越王朱勾時期實力達到頂峰。
《墨子·非攻下》有記載,“今天下好戰(zhàn)之國,齊、晉、楚、越?!褚圆?,四分天下而有之?!?/p>
當時,晉國陷入內亂,幾個豪族相互征伐;齊國也不弱于晉國,姜氏有被田氏取代的危險;而近鄰楚國自從被吳國揍一次后,還處于恢復階段。
越王翳之后,越國陷入長時間的內亂,國力持續(xù)衰弱,從國都不斷南遷就可以看出。
從勾踐時期的瑯铘(如今的青島附近)到吳地(如今的蘇州)再到會稽(如今的紹興),越國中心的南遷表示再也無力參與中原的戰(zhàn)爭。
越國退出中原,偏安東南一角享受七十年的安逸,齊國和楚國卻趁機崛起,壓縮越國的生存空間。
直到越王無疆時期,他雖然有一番志向,希望重振昔日光輝,參與到中原之戰(zhàn),但已經來不及。
眾所周知,戰(zhàn)國七雄是指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個國家,但是這個概念并非出自當時,而是后世的概括。
從某種角度說,戰(zhàn)國七雄是指戰(zhàn)國時期活到最后的七位諸侯國,僅從實力來看,宋、魯、中山、越等諸侯國都有機會名列榜單,至少不比東北角落的燕國弱。
顯然易見,越國之所以沒能躋身戰(zhàn)國七雄,并非它的實力不強,而是沒有活到最后。
春秋時期,吳國所在的蘇南是沼澤,越國所在的浙江是山區(qū),這些地方并非肥沃之地,不利于產量,所以無法與中原諸國爭霸。
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所以能成為霸主,自身強大是一方面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晉、齊等傳奇強國發(fā)生內亂。
另一方面,越國吞并吳國后實力大增,吸收了大量吳國貴族,雖然有好處,但也形成了黨派之爭。
如此一來,加劇了越國內部的權力斗爭,連續(xù)幾代都出現(xiàn)了弒君,實力自然逐漸衰弱。
戰(zhàn)國七雄與其他諸侯國的區(qū)別,并不只是被秦國最后滅掉,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變法,在軍事和經濟上都有增強。
越國地處東南,在當時而言,是蠻夷中的蠻夷,與西部的秦國極為相似,從這一點來說,如果越王英明,商鞅也會在這里取得成功。
唯一不同的是,越國沒有秦國的地理優(yōu)勢。如果越國不能吸取人才推行變法,遲早也會被齊國和楚國吞并,不能躋身戰(zhàn)國七雄之列。
(參考文獻:《史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1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柏夫人為什么會那么受寵她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