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后是怎么帶領(lǐng)北魏國富民強的?馮太后一生有哪些成就?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馮太后被稱為是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也正是在馮太后的帶領(lǐng)下,北魏才能全面推行改革,增強國力。馮太后是北燕皇族后人,北燕滅亡后成為拓跋燾的婢女,后被選為文成帝的貴人,最后榮升皇后。但文成帝早逝,年幼的獻文帝繼位后根本無法處理朝政,此后便由馮太后臨朝輔政,并且獻計除掉權(quán)臣乙渾,這才別北魏帶來了改制的動力。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馮太后的生平成就,一起來看看吧。
眾所周知,古代女性的地位普遍不高,基本都是男權(quán)之下的附庸,一生的命運也往往被男性所掌控著??v觀歷史來看,能夠跳出過封建時代倫理桎梏的女性屈指可數(shù)。其中一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女皇武則天,而在子淵看來,還有一人可與其媲美,她就是北魏馮太后(文明太后)。她早年被充作宮女,卻通過自身努力成為皇后、太后和太皇太后;她是一介女流,卻站在無數(shù)男性的頭上;她本是漢人出身,卻能在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quán)中,掌握朝政長達三十年之久。
馮氏,長樂信都人,出身皇族,其祖父為北燕君主馮弘。在北燕被滅之后,馮氏跟隨父親馮朗來到北魏,從此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據(jù)《魏書·皇后列傳》記載:“朗坐事誅,后遂入宮。世祖左昭儀,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撫養(yǎng)教訓?!辈浑y看出,在馮氏幼年時,其人生經(jīng)歷可謂一波三折。在父親馮朗獲罪被誅后,馮氏被充入宮中作為奴婢,好在馮氏的姑母是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她及時找到馮氏并留在身邊撫養(yǎng),這才讓馮氏脫離了悲慘的童年生活。
在跟隨馮昭儀生活的這段日子里,馮氏有幸結(jié)識到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貴人——皇子拓跋睿的乳母常氏(即后來的常太后)。在后者的撮合之下,馮氏與拓跋濬擦出了愛情火花。太安二年(公元456年),馮氏被文成帝拓跋濬冊立為皇后,時年15歲。文成帝包容進取的執(zhí)政方式,也讓馮氏開拓了自身的眼界。不過好景不長,兩人在一起生活了十年之后,年僅25歲的文成帝不幸逝世。
據(jù)《魏書·皇后列傳》記載:“(馮)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蘇。”不管馮氏此舉是真情也好假意也罷,但經(jīng)此一事之后,朝中文武再也沒人能將馮氏的漢族身份拿出來說事了。文成帝駕崩之后,馮氏養(yǎng)子拓跋弘繼位,是為獻文帝。在接受了常氏留給自己的政治資源以后,馮氏徹底坐穩(wěn)了太后之位,并開始替十二歲的小皇帝處理起朝政來。不久之后,馮太后干脆利落的處理掉了權(quán)臣乙渾,并利用逐個擊破的策略,輕易瓦解掉乙渾留下的黨羽。
不過隨著獻文帝逐漸長大,母子二人也逐漸生出了嫌隙。在此情形之下,獻文帝率先處理掉了馮氏的男寵,卻不料為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太后行不正,內(nèi)寵李弈。顯祖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顯祖暴崩,時言太后為之也?!毖优d初年(公元471年),在獻文帝暴斃之后,馮太后又將其子拓跋宏推到皇位之上,是為孝文帝。由于拓跋宏更為年幼,被尊為太皇太后的馮氏也繼續(xù)掌管大權(quán)。
對于這個嫡孫,馮太后傾注了大量心血進行教導,而這也贏得了孝文帝對她的格外孝敬。孝文帝在位初期,馮氏積極推行漢化政策,重用許多漢人為官,同時又在地方設(shè)立起官學。后來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便是在馮氏改革的基礎(chǔ)上來推行的。在馮氏高明的政治手段之下,北魏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一度得以緩和,同時也為后世隋唐的盛世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堪稱一代傳奇的馮太后病逝,時年49歲,葬于永固陵,累謚“文成文明太皇太后”。
馮太后:8-49歲,名馮淑儀,罪臣馮朗之女,父死,她被罰入宮中為婢。幸得左昭儀馮姑的照顧、教育,馮淑儀成為天資聰穎,姿色絕佳,有見識,有才華的宮中佼佼者,被立為貴人,為文成帝所寵愛,又為常太后所眷顧,通過鑄金人成功而立為皇后。文成帝病逝,馮太后以投火殉葬之舉贏得朝野崇敬。使其在獻文帝接位后,經(jīng)歷一番周折,終于誅殺了妄圖篡位的丞相乙渾,臨朝稱制,威望日隆。孝文帝拓跋宏生,馮太后不得不還政于獻文帝,專心撫育太子,但朝中大事仍要過問。
獻文帝與馮太后政見不合,受馮后摯肘,不得以18歲遜位,自為太上皇帝。孝文帝5歲登基,馮太后再次臨朝稱制。但是大臣拓跋子推等卻挾獻文帝與之對抗,殺了其寵信的中常侍李弈。馮太后為根除推行新政的阻力,毅然將獻文帝及其親信一網(wǎng)打盡。在經(jīng)歷長期、復雜的宮廷斗爭中,馮后耳濡目染,對其性格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在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過程中,因連年征戰(zhàn),北魏國庫空虛,大量難民流離失所,地方豪強乘機兼并土地,官吏貪腐成風。雄才大略的馮太后廣開言路,重用人才,接受重臣李沖等建議,突破重重阻力,推行了班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等三項改革,取得成功。北魏國力自此迅速增強,同時推動了鮮卑游牧文化走向先進的農(nóng)耕文化,對促進民族融和方面,也作出了貢獻。在中國歷史上,馮太后應(yīng)是最有作為的女政治家之一,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起到了可貴的作用。
馮太后具有遠見卓識,善于識人用人,生殺決斷,威嚴有加,但又胸襟廣闊,有大丈夫氣魄。她生活簡樸,體恤下民。感情上大膽而豐富,她23歲守寡,先后寵愛過俊美的李弈和才華橫溢的李沖。當然作為一個復雜性格的女性,為自己和馮氏利益,她也演繹了斬斷哥哥馮熙的愛情,犧牲馮熙女兒等常人無法接納的行為,而這些恰恰勾描出了這個兩度臨朝稱制,縱橫草原大漠之中,大魏國一代帝后的豐姿。
,獻文帝時也作了嚴格規(guī)定,并有人提出了給官吏班祿的建議,可惜并未能實施。公元484年(太和八年)六月,在馮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兩漢魏晉舊制下達了“班俸祿”詔書。規(guī)定在原來的戶調(diào)之外,每戶增調(diào)三匹、谷二斛九斗,作為發(fā)放百官俸祿的來源。內(nèi)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確定其俸祿的等次。俸祿確定之后,再貪贓滿一匹者,處死。此法的實施,對普通百姓雖有“一時之煩”,但終能得到“永逸之益”。由此引起了以淮南王拓跋他為代表的鮮卑貴族的反對,他奏求停行班祿,依舊斷祿。馮太后召令群臣討論。中書監(jiān)高閭奉表駁論說:“天之大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故車服有等差,爵命有分秩。君班其俸,臣受其祿,自堯舜以來斯道未改。二圣(馮太后與孝文帝)稽準舊式典章,行班祿俸,苛慝不生,上下無怨,止貪殘之心,勸竭效為國之誠。若不班祿,則貪利者肆其奸情,清正者不能自保,這簡單的道理,灼然可知,如何令行一朝便欲去俸?淮南王之議,不亦謬乎!”高閭的話不僅代表了當時一批具有遠見的官僚的意見,而且也符合馮太后的心思。于是,馮太后下詔依從高閭所議,仍舊實行班祿。為了切實貫徹俸祿制,馮太后還派使者分巡各地,糾舉食祿之外犯贓者。太和八年九月間,孝文帝的舅舅,時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因貪暴無度,被令在家自裁,地方官員坐贓處死者四十余人。經(jīng)此整飭,北魏吏治大有改觀,貪贓受賄者也大有收斂。班祿的實施,為馮太后進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次年十月,馮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議下,頒布了“均田令”,從而開始在社會經(jīng)濟方面進行重大變革?!熬锪睢笔侵竾覍o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按人口分授給農(nóng)民。均田制度使失去了土地的農(nóng)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無居者和蔭附于豪強名下的佃客也擺脫了束縛,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從而增加了國家控制的勞動人口和征稅對象,提高了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這一制度,使北魏落后的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迅速向先進的封建化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過渡,同時為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靈活運轉(zhuǎn)補充了新鮮血液。均田令的頒布實施標志著北魏統(tǒng)治者開始轉(zhuǎn)向接受漢族的封建統(tǒng)治方式。這一制度歷經(jīng)北齊、北周,到隋唐約三百年,不僅使北魏社會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而且奠定了后來隋唐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chǔ)。馮太后主持推行的均田制,既對北魏歷史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
她輔佐了兩位皇帝,而且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令當時的政治更加清明。當時北魏的很多制度都不完善,尤其是稅收制度非常復雜,各級政府都可以向百姓收稅,這其實無形中就會增加百姓的負擔,而且還很亂,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下令整治稅收制度,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政策,而且還防止發(fā)生更多的貪污腐敗問題。
她還推行了官員俸祿之改革,因為當時官員的俸祿沒有一定的標準,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他們在戰(zhàn)爭或者別的事情中得到多少有多少。這反而很不利于當時朝廷的穩(wěn)定發(fā)展,因為這就相當于每個地方官員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地盤,他們在那里可以任意的賺錢,而且天高皇帝遠也管不住他們,所以她就對官員的俸祿進行改革,不再讓他們自己賺錢,而是由朝廷統(tǒng)一發(fā)放工資,這也能能防止官員們的貪污腐敗。
她非常支持推崇三長制,這個舉措為當時的農(nóng)業(yè)帶來很大的發(fā)展。雖然前面的朝代有實行過均田制,但這對當時的北魏來說不太實際,因為對于有些地方他們根本觸及不到,這不利于他們摸清底細,而三長制可以有利于民間農(nóng)業(yè)自己管理,設(shè)置鄰長這個職位促進了一些就業(yè)問題,管理起來也更方便。
不過這遭到了當時很多大臣的反對,因為這危害了他們的利益,當時很多大臣霸占土地情況非常嚴重,所以如果實行這樣的制度肯定會引來他們的不滿,不過馮太后還是讓人推行了下去,這足夠能看出她的魄力。
馮太后:
文成文明皇后,442-490,北魏文成帝皇后,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生于長安。太和元年(477)至十四年間一系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謚文明。和平六年(465)獻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太后執(zhí)政,定策誅殺專權(quán)跋扈的丞相乙渾。獻文帝非太后所生,聽政后誅除太后內(nèi)寵?;逝d五年(471)獻文帝禪位于五歲的太子拓跋宏(見魏孝文帝元宏),自己仍過問大政。承明元年(476)馮太后毒死獻文帝,再度臨朝稱制達十四年。她聰明果決,猜忌而長于權(quán)術(shù),以重管、重罰駕御群臣,為其所用。
北魏百官原無俸祿,馮太后稱制時,太和八年定每戶增調(diào)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祿。稱為“班祿”。班祿以后,貪贓滿一匹者處死。規(guī)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績”好壞為定,不拘年限。太和九年采納給事中李安世建議,實行均田制,使農(nóng)民附著於土地,勞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墾辟。北魏原來沒有戶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戶口,稱宗主督護制。因此宗主廕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為一戶。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賦役負擔不勻,政府收入也受影響。九年或十年初,李沖建議,仿古制立黨、里、鄰三長,用以代替宗主督護的統(tǒng)治(見三長制)。定民戶籍,按戶徵發(fā)調(diào)役,當時反對李沖建議者很多,馮太后力排眾議,認為立三長則廕庇的戶口可以檢出,課調(diào)可有常準,決定實行。結(jié)果不僅北魏本土見效,同南朝歸於北魏的淮北州郡戶口,幾十年間也比屬南朝時大見增長。馮太后主持制定的三長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調(diào)制三者配合實行,為孝文帝遷洛以后的繁榮富庶打下了基礎(ch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1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在滅亡之前出現(xiàn)的怪異現(xiàn)象,到底是···
下一篇: 能讓皇帝氣得拍桌子!這個大臣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