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朱宸濠為什么要叛亂,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寧王的叛亂雖然相當不成功,剛剛起事就失敗了,最后自己也被弄死了。但是它影響了很多人的命運,有皇帝朱厚照,有大儒王守仁,還有悲催的知識分子唐伯虎。雖然寧王失敗了,但是他的努力精神應該贊揚。在明朝藩王的權力相當有限,他們不能有超過一定數目護衛(wèi),也不能隨意亂跑,只能呆在城里,像是一個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囚犯。寧王為了增加護衛(wèi),給劉瑾送了錢,但是劉瑾很快就倒了大霉,他的護衛(wèi)被裁撤了。寧王非常氣憤,但只能繼續(xù)送錢,他一邊送還一邊記在小本本上。寧王之所以這么努力,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叛亂,實在是因為這仇恨太深太久遠。
話說,一百年以前,朱棣看準了自己親侄子屁股底下的皇位,所以想要去搶。但是那時大家普遍支持比較正統(tǒng)的皇帝,不怎么看好朱棣。話說,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跟著朱棣從道義上來說,是大反賊,回家沒臉見老鄉(xiāng),死了沒臉進祖墳。從得失上來說,跟住朱允炆死了,你好歹還有一個好名聲。跟著朱棣死了,說不定你的爹媽老婆兒子都得倒大霉。朱棣那段時間也是過得相當慘淡,打仗還是輸,被人追著到處跑。在絕境中,朱棣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打敗仗是因為兵力少,士兵的戰(zhàn)斗力也不強,但是他兄弟寧王的士兵卻相當厲害。因為寧王的軍隊叫朵顏三衛(wèi),一聽這就不是中原人,這是一群蒙古人。話說,明朝把蒙古人趕跑,把他們感到大草原上吹風,為什么明朝的藩王會有一支蒙古軍隊呢?很簡單,因為明朝給的工資高,待遇好。明朝會分給他們土地,還會按時給他們發(fā)工資。但是蒙古的君主卻不會,他們不僅被明朝的軍隊追著到處跑,時常沒有飯吃,沒有水喝,而且搶了東西還要被領導盤剝。所以這些人就投靠了明朝,由寧王朱權統(tǒng)帥。話說,用金錢收買的忠誠是不可靠的,他們會因為跟高的金錢而倒戈。
朱棣十分想要朵顏三衛(wèi)的指揮權,所以他帶著大軍跑到寧王的家門口。其實寧王一點都不怕朱棣,甚至想要和他來一仗。但是朱棣十分狼狽地帶著幾個文官京城,他又覺得好意思。朱棣十分可憐地告訴他,自己要向皇帝投降,但想要換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所以想要朱權給他說情。朱權心想,好歹是兄弟,得幫襯著點啊!所以朱棣就在寧王那里住下來了。寧王剛開始覺得無所謂,但是朱棣一住下來,竟然不走了。寧王覺得煩,但好像也沒有什么理由趕走朱棣。
朱棣在混吃混喝了好久之后,終于說自己要走了,并且希望寧王到郊區(qū)送他。寧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朱棣在郊區(qū)對寧王說,我今天要帶著你的朵顏三衛(wèi)走了。寧王覺得十分荒謬,這時寧王的護衛(wèi)突然沖出來把寧王捆了,朱棣才說了下一句,所以我才要帶著你一起走。原來,朱棣雖然帶著幾個文官進京,但是這些文官卻還帶著了不得的東西——錢,除此之外,朱棣還允諾朵顏三衛(wèi),事成之后,明朝會給他們土地,讓他們放牧,他們只需要定期向明朝朝貢就可以了。于是,朵顏三衛(wèi)就背叛了寧王。朱棣還假惺惺地對寧王說,要是天下打下來了,我們把天下分兩半,你一半我一半。這話說的,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寧王也不信。
朱棣花費巨大代價終于打下了南京,朵顏三衛(wèi)們開始大肆搶劫,南京城的百姓們可是遭了大難了。這時朱棣開始料理寧王了,朱棣問寧王,你想要去哪?寧王說,聽說杭州風光好,我想去杭州。朱棣說,這個不行。寧王又說,那錢塘也不錯,我去錢塘吧。朱棣說,這個也不行。寧王不說話了。朱棣說,除了這兩個地方,你想去哪就去哪?寧王都快被氣死了,他說,陛下讓我去哪我就去哪。朱棣十分開心地說,那你去江西吧。于是寧王表面平靜內心憤怒地去了江西,他把這份仇恨深深地埋在心里,一代代傳給自己的子孫。
朵言三衛(wèi)的下場也不好,他們背棄了寧王,暫時獲得了金錢和土地。朱棣剛開始時對他們很客氣,分給了他們土地,大概是內蒙古那一帶。但是朱棣并不放心他們,擔心他們和其他蒙古部落再重新合并,所以一直讓他們呆在山西,不讓他們去內蒙古。因為朵顏三衛(wèi)對朱棣非常不滿,朱棣要去北伐,他們沒有跟著一起去。朱棣在關外逛了一圈,沒有發(fā)現(xiàn)蒙古軍隊的痕跡,所以只能帶著大軍回去。
在回去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了朵顏三衛(wèi)的營帳,于是下令圍剿朵顏三衛(wèi),朵顏三衛(wèi)并沒有料到明軍會攻擊他們,所以反應不及時,損失慘重。但是朵顏三衛(wèi)畢竟戰(zhàn)斗力很強,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跑了出去。從此,明朝和朵顏三衛(wèi)決裂,朵顏三衛(wèi)不復存在,只剩下和明朝斗爭的兀良哈部。兀良哈部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和明朝曠日持久的爭奪戰(zhàn),后來他被明朝軍隊趕到了和俄國的交界處。話說,朱棣這事做得相當不地道啊!
寧王帶著仇恨在江西安居,并且把仇恨灌輸給自己的子孫。到了正德年間,朱厚照每天到處玩,玩得十分過分。他的子孫朱宸濠承襲了他的爵位與仇恨,眼看天下混亂起來,所以他不斷增加自己的護衛(wèi),并且和盜賊聯(lián)合,準備起兵。但是他的起兵最終失敗了,自己也被活捉了。并且他還被朱厚照戲弄,朱厚照放了他,然后又把他捉住。他在41歲時被殺,雖然他失敗了,但是他改變了太多人的命運。對于他失敗的原因,后人總結說,他有大抱負卻沒有大能力,而且又找不到好幫手,他的敵人又是大儒王守仁,所以他以慘敗告終。
因為對方有智將王守仁,一切行動皆在王守仁的掌控之中,從造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失敗,叛亂只持續(xù)了43天。
1519年8月9日,寧王主力部隊抵達安慶,準備占領安慶,但是人員傷亡眾多,攻占失敗,于是決定下令撤圍。而王守仁已經集結了一支帝國軍隊,并定下了抵御寧王的戰(zhàn)略,計劃首先攻占南昌,然后在長江與寧王的主力交戰(zhàn)。他推斷寧王將會趕回去保衛(wèi)他的總部,而那時他的部隊虛弱而疲憊,激戰(zhàn)中將處于不利地位。帝國軍隊于8月20日晨追上寧王的船隊,小船被毀,寧王逃走,隨即被俘。軍隊也被完全擊潰。
寧王朱宸濠是朱厚照的叔公,封地在南昌。他看到這個小晚輩如此胡來,覺得不如自己來當皇帝。燕王朱棣搶奪侄子的帝位,反倒功在千秋,有這個前例,朱宸濠大概覺得自己也可以照葫蘆畫瓢。實際上朱宸濠很早就有野心。說干就干,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朱宸濠在南昌起兵了,先拿江西巡撫等朝廷命官祭了旗。借口是武宗皇帝荒淫無道,不適合當老板。
朱宸濠敢反是因為他建立了私人武裝,有幾萬部眾,號稱十萬大軍。富貴險中求,他的很多親信有的主動加入,有的被脅從,朱宸濠大肆封官,任命了丞相、尚書等等。傳檄各地,鼓動有意者共同造反,然而沒得到任何響應。朱宸濠大概頗感意外,但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你們不干老子單干。七月初,朱宸濠率軍占領了九江等地,出江西,順江而下,企圖攻取南京。
皇帝朱厚照是個妙人沒錯,但偌大一個朝廷,藏龍臥虎,能人還是有的。朱宸濠的運氣奇差,他遇上的第一個對手,是名震古今的大儒、軍事家王陽明。王陽明原名王守仁,時任汀贛巡撫,轄區(qū)在福建、江西一帶。王陽明的心學有多厲害大家都知道,他的軍事能力也受益于自己領悟的心學。王陽明一出手,不用說朱宸濠,再兇悍的人物也不是他對手。
明朝王陽明,不但以陽明學說的始祖聞名,在戰(zhàn)爭謀略方面,也是當時的一流奇才。這是他擔任軍隊指揮官鎮(zhèn)壓寧王叛亂時的軼事:> > 在寧王打算發(fā)兵進攻時,王陽明這邊卻未完成迎戰(zhàn)的態(tài)勢,此時,若是被寧王的軍隊襲擊,那就準敗無疑。王陽明想出一個計策。> > 他暗地里寫了寄給寧王的心腹李士實、劉養(yǎng)正的密函。密函的內容是:“特蒙函告寧王那邊的情況,吾兄等對朝廷的忠心,令人感佩。此時此地,但望吾兄等勸寧 王早日發(fā)兵。只要寧王離開他根據地南昌,即已中我方之計,事必成矣?!比缓?,把擄獲的探子故意從牢中揪出來,告之即將斬首示眾。> > 事后命獄官悄悄地向探子說:“我是寧王的崇拜者,你快逃回去,把這封密函交給寧王?!?gt; > 寧王接到密函后,不免陷入沉思。當他與李士實、劉養(yǎng)正研討此后的作戰(zhàn)計劃,兩人無不勸他盡早攻下南京,登基為王。這一來寧王就更加疑神疑鬼了。> > 在猜疑、猶豫之間,一晃就是十幾天,這時寧王才獲悉,王陽明的部隊尚未整編就緒之事。寧王這才發(fā)覺密函之事,原來是王陽明打出的緩兵之計。> > 王陽明用計擾亂寧王的判斷力,得到緩沖的時間,才贏得最后的勝利。> > 有時候,時間對事情的成與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時就要千方百計地爭取時間,這樣也便搶占了先機,贏得了主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1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